File:NLC416-11jh007640-30773 中山全集.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754 × 1,145 pixels, file size: 45.8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26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中山全集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甘乃光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山全集
Publisher
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印行者]
Description

全書分上下冊,內容分中國國民黨史、三民主義、革命方略與實業計劃、孫文學說、各時期的政見、對各界的演說詞、文藝等7類,該書為上冊

目錄
編者序言
插圖
第一集 中國國民黨史
第一章 黨史總論
第二章 興中會時代
第三章 同盟會時代
第四章 國民黨時代
第五章 中華革命黨時代
第六章 中國國民黨時代
第二集 三民主義
第一章 三民主義總論
第二章 民族主義
第三章 民權主義(附錄民權初步)
第四章 民生主義
第三集 革命方略與實業計劃
第一章 革命進行之三時期
第二章 五權憲法
第三章 政府機關的組織
第四章 軍隊的編制
第五章 發展實業問題
第六章 實業計劃
第四集 孫文學說
第一章 創立孫文學說之理由
第二章 知難行易的十種證明
第三章 知行總論
第四章 能知必能行
第五章 不知亦能行
第五集 各時期的政見
第一章 民國以前的政見
第二章 民國成立後的政見
第三章 中日交涉與對德參戰問題
第四章 裁兵與和平統一問題
第五章 海關問題
第六章 國民會議
第七章 不平等條約
第八章 大亞洲主義
第六集 對各界的演說詞
第一章 對黨員的訓話
第二章 對學界的演說詞
第三章 對農民的演說詞
第四章 對工人的演說詞
第五章 對商人的演說詞
第六章 對女子的演說詞
第七章 對軍人的演說詞
第八章 對宗教家及報界的演說詞
第七集 文藝
第一章 文藝
附錄
一 人名索引
二 普通索引
編者序言
總理遺像
總理中文筆跡
總理英文筆跡
第一集 中國國民黨史
第一章 黨史總論
一 革命之運動
二 國民黨三時期
附錄 論編民國史
第二章 興中會時代
第一節 創立興中會與廣州之役
一 創立興中會
二 第一次之失敗
第二節 遊歷美洲
三 失敗後到日本
四 到檀香山推廣興中會
五 興師康德黎相遇
六 橫過美洲大陸
七 收納洪門會
八 洪門會之歷史
第三節 倫敦被難
九 倫敦被難
十 倫敦被難之書簡
十一 倫敦被難後自撰之生傳
第四節 完成三民主義
十二 三民主義之完成
十三 與日本政界人物交遊
十四 革命之困難
十五 國內進行革命運動
第五節 惠州之役
十六 第二次革命失敗
十七 為楊衛雲血款致謝讚泰緘
十八 失敗後之大勢
十九 革命風湖初盛時代
第六節 革命與保皇之論戰
二十 革命與保皇之別
廿一 斥保皇黨之非
附錄
(一) 興中會宣言
(二) 興中會章程
(三) 重訂致公堂新章
(四) 倫敦被難記
第三章 同盟會時代
第一節 同盟會之成立
一 同盟會醞釀
二 同盟會之成立
三 同盟會之誓詞
第二節 同盟會之組織與進行
四 同盟會徵收會員
五 由歐洲道經南洋致陳楚楠緘
六 致陳楚楠述黨務緘
七 同盟會分會總章
八 論黨務進行
九 在南洋進行黨務
十 自海外歸國時致同盟會諸同志電
十一 酬謝外國同志
第三節 同盟會之宣傳與論辯
十二 刊行民報
十三 說明中國民主革命之重要
十四 辯革命不致召瓜分之禍
第四節 同盟會之革命運動
十五 發生國際交涉之革命
十六 同盟會員第一次之流血
十七 第三次之失敗
十八 第四次之失敗
十九 第五次之失敗
二十 欽廉之役致鄧澤如籌款書
廿一 第六次之失敗
廿二 鎮南關之役致各同志之要緘
廿三 汕尾運械事致萱野慰勞緘
廿四 第七次之失敗
廿五 第八次之失敗
廿六 革命失敗後所發生之國際問題
廿七 汪精衛入京炸攝政王
附錄 由美回南洋時致吳稚暉書
廿八 第九次之失敗
廿九
(一) 廣州新軍之役致美州同志請助餉書
(二) 廣州新軍之役致美國紐約同志書
卅 論個人捨身取義事
卅一 廣州之役失敗後之良好影響
卅二 第十次之失敗
卅三 武漢起義
卅四 革命成功
第五節 同盟會時之捐款
卅五 資助革命者
卅六 各地捐款
三七 致南洋同志請籌巨款書
卅八 在暹邏致鄧澤如等緘
卅九 南下至吉隆坡等處致鄧澤如諸同志書
四十 赴歐洲前致鄧澤如等緘
四一 抵歐洲以後致同志述借款書
四二 赴歐途中自馬賽致吳稚暉書
四三 到美後致各同志述謀二事書
四四 請紐約同志籌款
四五 勸捐款緘
四六 組織中華銀行
第六節 藉革命以攫取名利之辯明
四七 陶成章之造謠
四八 章太炎之造謠
第七節 外交運動
四九 中華國民軍對外宣言
五十 托宮崎全權辦理日本運動書
五一 致日本萱野氏書
五二 問居留日本事
五三 日本不許居留
五四 接到革命捷報
五五 先從外交方面致力
五六 問日本對華政策
附錄
(一) 同盟會宣言
(二) 同盟演義序
第四章 國民黨時代
第一節 臨時大總統時的文告
一 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
二 臨時大總統布告全國同胞書
三 臨時大總統布告各友邦書
四 臨時大總統告海陸軍將士文
五 救民疾苦之通電
第二節 其他問題的意見
六 民國元年覆參議會論國旗書
七 為粵都督問題致廣東各界電
八 民國元年要求自由禁煙主權致英國國民書
九 謀建設須掃除舊思想
第三節 推薦袁世凱為總統
十 與清室議和之要電
十一 推薦袁世凱為總統之各電
十二 讓位袁世凱之本意
十三 致袁世凱辭大動位電
第四節 國民黨時的黨務
十四 同盟會改為國民黨
十五 刊行國民月刊
十六 本黨同志應努力建設
十七 同盟會與光復會糾紛之調解
第五章 中華革命黨時代
第一節 中華革命黨之特性與組織
一 中華革命黨之性質與支部組織
二 改組國民黨支部為中華革命黨支部
三 緘約組織中華革命黨支部
四 不服從黨魁之害
五 通告洪門改組為中華革命黨支部
第二節 中華革命黨之進行
六 促南洋同志籌款
七 擬規復國民黨與擴充黨務
八 通告黃克強先生逝世函
九 通告華僑軍經過及遺散情形函
十 通告黨員儲金章程函
十一 通告海外各支分部職員暫不改選函
十二 為二百二十萬匯款事致泗水中華商會電
十三 通告醵資安葬陳君英士函
十四 重訂黨章整理黨務
十五 刊行建設雜誌
十六 籌設英文日報及印刷機關
十七 勸日本同志協助革命
十八 繼續進行黨務
十九 發起中央籌餉會致李源水書
第三節 討袁之役
廿 討袁之役總論
廿一 宋案發生以後之政見
廿二 勸袁世凱辭職電
廿三 表各省一致聲討袁氏之通電
廿四 二次革命失敗之困苦
廿五 為二次革命捐款事致南洋同志書
廿六 討袁宣言
廿七 為袁氏叛國對國民宣言
廿八 變賣庇能房屋以為軍用
廿九 籌款討袁
三十 致鄧澤如述范鴻仙被殺事
卅一 討袁之役致南洋同志書
卅二 致鄭螺生等論討袁事
卅三 促各省協力討袁電
卅四 令各省討袁軍罷兵之要電
卅五 致黎元洪辭顧問緘
卅六 致黎元洪請斥龍濟光電
卅七 黎元洪請規復約法尊重國會電
卅八 二次革命後對國民之宣言
第四節 護法之役
卅九 護法之役總論
四十 主張護法之通電
四一 就海陸軍大元帥職宣言
四二 真共和與假共和之爭
四三 督軍團倡亂致鄧澤如各書
四四 率海軍開府廣州
四五 護法之役致上海本部各電
四六 恢復國會與組織正式政府的談話
四七 護法之役致川滇黔湘各省要電
四八 主張護法致陸榮廷電
四九 致李純陳光遠論和平電
五十 團結川滇一致抵禦北軍之通電
五一 大元帥時代致川黔粵各省電
五二 討莫之役致滇湘黔閩浙粵各省當局要電
五三 辭大元帥職之通電
五四 約陳競存規取閩中
五五 莫榮新抗命致李烈鈞書
五六 勗討莫各軍書
五七 留別粵中父老昆弟書
五八 軍政府改組與國會及各方面之要緘
五九 護法宣言
六十 辭總裁覆國會各議員書
六一 覆在滬國會議員論南北和議書
六二 護法之役書緘
六三 成立正式政府鞏固民國基礎
六四 就大總統職宣言
六五 就大總統職後對外宣言
六六 退出軍政府覆國會議員電
六七 重開府廣州對外宣言
六八 北伐時道經廣西之演說
第五節 討陳之役
六九 宣布粵變顛末表示統一意見宣言
七十 討陳之役勗蔣介石守福州書
七一 關於陳炯明叛變之談話
七二 討伐陳炯明之通電
七三 約滅致平滅陳
七四 為粵事致胡漢民鄒魯書
七五 緘促議員南下
第六節 東江之役與北伐
七六 東江戰爭
七七 軍隊調動之帥令
七八 軍械與軍餉之籌撥
七九 嚴拿匪徒與整飭軍紀之帥令
八十 外部運動與交涉
八一 任錫人員之帥令
八二 關於黨事與黨人的緘電
八三 討伐曹吳致段祺瑞盧永祥電
第六章 中國國民黨時代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之改組
一 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
二 中國現狀及國民黨改組問題
三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四 國民黨宣言旨趣之說明
第二節 組織政府與北伐
五 組織國民政府案之說明
六 北伐前東江之役
七 北伐宣言
八 北伐的原因
九 北伐進行中之三帥令
十 北伐軍與致唐繼堯劉顯世電
十一 北伐時之籌款
十二 北伐致蔣介石各書指示關於分配槍械與練兵等事
第三節 消滅商團
十三 關於處置商團事件致蔣介石各書
十四 為商團事件對外宣言
第四節 演講三民主義
十五 民族主義自序
十六 留聲演講
第五節 總理北上及逝世
十七 北上段祺瑞電
十八 自天津行轅致各報館電
十九 總理逝世前之遺囑
第二集 三民主義
第一章 三民主義總論
一 三民主義最初之內容
二 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
三 三民主義之具體辦法
四 三民主義為造成新世界之工具
五 實行三民主義及開發陽朔富源方法
六 欲改造新國家當實行三民主義
七 革命之主義
八 打破舊思想要用三民主義
九 中國國民黨宣言中之三民主義
十 三民主義最近的定義
十一 女子要明白三民主義
第二章 民族主義
第一節 中外民族的比較
一 民族主義釋義
二 民族與國家的分別
三 構成民族的五種力量
四 中國民族的來源
五 中華民族的成份及地位
六 各國民族的現狀
七 世界將來戰爭之趨勢
八 世辦人口的增加率及原因
九 世界人口與中國的關係
十 馬爾賽斯的人口論與法國
十一 中國的人口
十二 日本的人口
十三 世界將來的人口與中國的關係
第二節 中國民族所受的壓迫
十四 中國民族所處危險的地位
十五 中國民族所受政治的壓迫
十六 中國所受經濟的壓迫
十七 關稅的作用
十八 受洋貨的損失
十九 受外國銀行操縱的損失
二十 受運費之損失
廿一 受租界與割地的損失
廿二 受外人特種營業之損失
廿三 受外人投機事業的損失
廿四 受外人經濟損失的統計
廿五 中國受三種的壓迫
第三節 中國民族主義的滅亡
廿六 中國民族主義的滅亡
廿七 會黨中的民族主義
廿八 大龍頭的故事
廿九 中國民族主義滅亡的原因
三十 民族主義與亡國的關係
卅一 反對民族主義的思想
卅二 民族主義可貴的意義
卅三 中國民族的將來
第四節 提倡民族主義的原因
卅四 同在世界民族發達的情形
卅五 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
卅六 大戰時各國互相協助的緣故
卅七 威爾遜的民族自決論
卅八 大戰時俄國發生革命的原故
卅九 大戰後各國對俄國的心理
四十 列強壓迫別色人種的情形與手段
四一 世界主義的批評
四二 中國與帝國主義的思想
四三 與英國領事的談話
四四 歐洲的新文化與中國的舊思想
四五 先講民族主義的原因
第五節 恢復民族主義的方法
四六 恢復民族主義的原因
四七 中國民族所受的禍害
四八 中國所受政治力的壓迫
四九 中國所受經濟力的壓迫
五十 中國所受人口的壓迫
五一 中國恢復民族主義比外國人容易
五二 恢復民族主義的方法
第六節 恢復民族地位與將來的責任
五三 中國民族所處的地位
五四 恢復民族精神的兩種條件
五五 恢復舊道德
五六 中國舊首先的內容
五七 恢復固有的智識
五八 恢復固有的能力
五九 模仿外人的方法
六十 中國將來所負的責任
附錄
一 五族共和之真義
二 五族聯合之效力
第三章 民權主義
第一節 民權的發展
一 民權釋義
二 民權的作用
三 人類奮鬥的四時期
四 人類獸爭的時代
五 神權時代
六 君權時代
七 君權與民權的比較
八 民權發展的經過
九 盧梭學說的批評
十 現在世界的潮流
十一 採用民權制度的理由
十二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十三 陳炯明亦想做皇帝
十四 建立共和國的原因
第二節 論自由
十五 中國人與自由思想
十六 自由與民權的關係
十七 中國人歡迎發財頁不理會自由
十八 中國帝皇專制的目的
十九 歐洲人不自由的情形
廿 我們革命的目的
廿一 現在歐洲人所講的自由
廿二 中國人有沒有自由
廿三 法美的自由與中國的自由
廿四 中國革命的目的與方法都與外國不同
廿五 自由的適當應用
廿六 我們要國家自由
第三節 論平等
廿七 歐美所講的平等的來源
廿八 天生人是否有平等的特權
廿九 革命發生的原因
三十 假平等與真平等
卅一 中外政治的比較
卅二 中國人對於自由平等的心理
卅三 英美法俄的革命
卅四 美國爭平等的經過
卅五 美國解放黑奴運動
卅六 法國爭平等的經過
卅七 真平等與真自由
卅八 歐美發生許多團體的原因
卅九 工黨的發生
四十 中國工人應注意之點
四一 平等的精義
第四節 論各國的民權
四二 民權思想與中國
四三 美國對於民權的兩種主張
四四 美國聯邦與中國聯省自治
四五 歐美爭民權只得男女選舉權
四六 法國實施民權的經過
四七 美國的民權
四八 德國的民權與丕士麥
四九 丕士麥用國家社會主義來防止革命
五十 世界民權發達的經過情形
五一 瑞士與美國西北幾邦的民權
五二 代議政體與民權
五三 我們要造成全民政治的民國
第五節 民權學說的新發明
五四 義和團的排外運動
五五 義和團失敗後中國人的心理
五六 外國物質科學比政治哲學進步
五七 歐美對於民權還沒有根本辦法
五八 中國政治不能完全仿效歐美的理由
五九 歐美對於民權學說的新發明
六十 人民的態度對於政府的關係
六一 用權能分別以改變人民對政府的態度
六二 三種人的用處
六三 權能的分別
六四 昔日有能的人可以做皇帝
六五 權能分開可以改變人民對政府的態度
六六 事務應交給有能的人
六七 汽車的比喻
六八 汽車夫的故事
六九 人民對政府應有的態度
第六節 行政機關與民權
七十 行政機關的意義
七一 外國行政機關緩進的理由
七二 機器與活塞的比喻
七三 小孩子對於活塞的發明
七四 歐美對民權政治無好辦法的原因
七五 權能分開政治才有進步
七六 政治如機器一樣
七七 歐美的方法與中國
七八 政治的新機器
七九 紐頓的故事
八十 實行民權的新辦法
八一 政權與治權的分立
八二 何以不怕政府的力量太大
八三 世界對於民權最新式的發明
八四 全民政治的意義
八五 政權與治權的平衡
八六 五權分立的理由
八七 造成萬能政府的方法
民權主義附錄一
(一) 地方自治與責任心
(二) 共和與自由之真諦
(三) 自治制度為建設之礎石
(四) 民權初步自序
(五) 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
(六) 地方自治與開始實行法
民權主義附錄二民權初步
序一 臨時集會之組織法
二 永久社會之成立法
三 議事之秩序並額數
四 會員之權利義務
五 動議
六 離奇之動議並地位之釋義
七 討論
八 停止討論之動議
九 表決
十 表決之複議
十一 修正之性質與效力
十二 修正案之方案
十三 修正案之例外事件
十四 附屬動議之順序
十五 散會與擱置動議
十六 延期動議
十七 付表動議
十八 委員及其報告
十九 權宜問題
二十 秩序問題—結論
第四章 民生主義
一 民生主義釋義
二 近代發生社會問題的原因
三 用民生的古名來代社會主義的理由
四 歐美何以不能解決社會問題
五 民生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本題
六 馬克思在社會主義中的地位
七 烏托邦派的社會主義
八 科學派的社會主義
九 馬克思以物質為歷史的重心
十 馬克思與威廉氏兩家學說的比較
十一 馬克思的歷史中心說與社會主義
十二 近代社會進化的四種事實
十三 批評馬克思的社會進化論
十四 盈餘價值說的批評
十五 馬克思只知社會一部份人的毛病
十六 各國共產黨的情形
十七 資本制度是否依馬克思的預言而消滅
十八 減少工作時間實現的方法
十九 盈餘價值的來源
二十 消費合作社的新辦法
廿一 消費社會是實業的中心
廿二 民生為社會歷史的中心
第二節 解決民生問題的三種方法
廿三 解決民生問題的方法
廿四 解決社會問題的兩種方法
廿五 共產制度的來源及後來的變遷
廿六 中國現在人民的情形
廿七 中國的土地問題
廿八 地價增漲的原因
廿九 革命同志對於三民主義認識的程序
三十 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係
卅一 共產主義出現於馬克思之前
卅二 平均地權的理由
卅三 平均地權的辦法
卅四 地價稅的用途
卅五 平均地權的利益
卅六 照價抽稅與照價收買的辦法
卅七 還要發達國家資本
卅八 我們不能用馬克思的辦法
卅九 製造國家資本的辦法
第三節 民食問題
四十 民食問題的重要
四一 各國的糧食
四二 中國人糧食不足
四三 中國糧食不足的原因
四四 人類的食料
四五 增加植物生產的方法
四六 要解放農民
四七 七種增加生產的方法
四八 機器問題
四九 肥料問題
五十 中國可以運動發電機的水力情形
五一 換種問題
五二 除害物問題
五三 農產製造問題
五四 運輸農產問題
五五 運送糧食的方法
五六 防天災問題
五七 要解決民食還要注意分配問題
五八 民生主義與民食問題
五九 民生的需要共有四種
六十 民食問題的真解決
第四節 民衣問題
六一 民生第二重要問題
六二 人類生活標準
六三 我們只要解決需要問題
六四 穿衣的原料
六五 第一種的絲
六六 中國絲業失敗的原因
六七 外國絲業進步的原因
六八 中國絲業應如何改良
六九 第二種的麻
七十 第三種的棉
七一 中國所用的洋布
七二 棉花業與關稅厘金
七三 振興棉業就要開稅自主
七四 第四種的毛
七五 穿衣的作用
七六 實行民生主義方可解決民衣問題
民生主義附錄
(一) 社會主義的派別與方法
(二) 提倡國家社會主義
(三) 社會革命之正道
(四) 民生主義與社會革命
(五) 民生主義之實施
(六) 談論民生主義之實施
(七) 平均地權之具體的說明
(八) 民生主義有四大綱
(九) 地價油稅問題
(十) 提倡民生主義之真義
(十一) 與戴季陶關於社會問題之談話
(十二) 對於勞資問題及社會主義之意見
(十三) 關於民生主義之說明
第三集 革命方略與實業計劃
第一章 革命進行之三時期
第一節 同盟會革命方略
一 軍政府宣言
第二節 中國革命史中的革命方略
二 革命方略
第三節 三時期的施行程序
三 制定建國大綱宣言
第二章 五權憲法
一 最初講的五權憲法
二 五權憲法
第三章 政府機關的組織
一 大本營
二 各部通則
三 外交部
四 內務部
五 陸軍部
六 海軍部
七 財政部
八 關於財政交通事務補則
九 行政會議
十 總督府組織
十一 總督府事務分掌規程
十二 總督府軍務廳組織
十三 警察總署組織
十四 府知事署組織
十五 縣知事署組織
十六 公署辦事通則
十七 陸軍司令部通則
十八 警務隊職務規程
十九 憲兵職務規程
二十 海軍總司令部條例
廿一 海軍司令部條例
廿二 海軍要塞司令部條例
廿三 要港部條例
廿四 海軍區域令
廿五 本初子午線經度及標準時條例
第四章 軍隊的編制
第一節 同盟會革命方略之軍隊編制
一 軍政府與各處民軍關係條件
二 軍隊之編制
三 將軍之等級
四 軍餉
五 戰士賞恤
六 軍律
七 招軍章程
八 略地規則
九 因糧規則
第二節 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之軍政
十 總綱
十一 組織
十二 舉義日
第三節 軍人服制與勛記
十三 陸軍服制條例
十四 授勳章程
第四節 軍律,軍法
十五 軍律
十六 軍法執行條例
十七 戒嚴地刑罰及條文
第五節 因糧徵發及其他則例
十八 因糧局組織
十九 徵發令
廿 委任通則
廿一 印章條例
第六節 最近的編制
廿二 關於軍隊編制致蔣介石緘
第五章 發展實業問題
第一節 外資與實業
一 歡迎外資與門戶開放
二 建設之兩大要務
三 再覆李村農論借外資書
四 國際共同發民中國實業計劃書
第二節 發展實業的方法
五 實業振興與鐵路計劃
六 中國實業當如何發展
第六章 實業計劃
第一節 實業計劃總論
一 實業計劃之由來
二 實業計劃的內容
三 發展實業的原則
四 實業計劃的目的
第二節 鐵路系統
五 中央鐵路系統
六 東南鐵路系統
七 東北鐵路系統
八 西北鐵路系統
九 擴張西北鐵路系統
十 高原鐵路系統
十一 設機關車客車貨車製造廠
十二 建設中國西南鐵路系統
附錄
(一) 建設鐵路問題
(二) 鐵路為我國存亡大問題
(三) 鐵路雜誌題辭
(四) 道路為建設着手之第一端
(五) 文本應開闢道路
第三節 港口開闢及改良
十三 北方大港
十四 東方大港
十五 南方大港
十六 建設內河商埠
十七 建設沿海商埠及漁業港
第四節 水道之整理
十八 開濬運河以聯絡中國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
十九 整理揚子江
廿 改良現存水道及運河
廿一 改良廣州水道系統
第五節 發展根本工業
廿二 糧食工業
廿三 衣服工業
廿四 居室工業
廿五 行動工業
廿六 印刷工業
第六節 礦業計劃及其他
廿七 礦業
廿八 創立造船廠
廿九 創建大士敏土廠
第七節 殖民
卅 蒙古新疆之殖民
附錄
(一) 關於廣東至重慶與蘭州支線之借款與建築契約草案
(二) 駐京美國公使芮恩施覆函譯文
(三) 美國商務總長覆函一通
(四) 意大利陸軍大臣嘉域利亞將軍復函
(五) 北京交通部顧問之鐵路專門家碧格君投函
(六) 美國名士安得生君覆函
第四集 孫文學說
第一章 創立孫文學說之理由
一 孫文學說自序
第二章 知難行易的十種證明
第一節 以飲食為證
一 導論
二 飲食為證
三 中國食品
四 中國烹調術
五 中國人之素食
六 生元之作用
七 食物之作用
八 醫治胃病經過
九 肉食之量
十 飲食之理難明
十一 民生政策之施行
十二 結論
第二節 以用錢為證
十三 錢幣七種性質
十四 金錢能力乃由買賣而生
十五 金錢之為用
十六 契券出金錢失其用
十七 廢金行鈔之方法
十八 三級生活程度
十九 工業革命後之學說
廿 知金錢之用甚難
第三節 可作文為證
廿一 中國之文字不可廢
廿二 文字與語言
廿三 文法學之重要
廿四 邏輯應譯理則
廿五 理則之重要
第四節 以七事為證
廿六 以造屋為證
廿七 以造船為證
廿八 以築城為證
廿九 以開河為證
卅 以電學為證
卅一 以化學為證
卅二 以進化論為證
卅三 行易知難為歐美常識
第三章 知行總論
一 陽明知行合一說應用上的批評
二 中國文化之演進
三 世辦人類進化之時期
四 三種人物
第四章 能知必能行
一 知而後行
二 革命方略內容
三 黨人因不知而不行革命方略
四 美法革命之經過
五 中國必可行共和政治
六 訓政時期之重要
七 破壞難而建設易
八 宣誓之重要(附錄)陳英士致黃克強書
第五章 不知亦能行
一 不知亦能行
二 致中國富強甚易實現
三 致中國富強之一例證
四 發展中國工業在欲不欲耳
附錄
(一) 行之非艱知之為艱
(二) 知難行易
第五集 各時期的政見
第一章 民國以前的政見
第一節 興中會時代
一 上李鴻章書
二 庚子之政見
三 中國問題之真解決
第二節 同盟會時代
四 中華國民軍三種布告
第二章 民國成立後的政見
第一節 政治外交方針
一 南北統一後之政治外交方針
第二節 錢幣與銀行
二 錢幣革命之通電
三 銀行最高的信用是『兌現』
第三章 中日交涉與對德參戰問題
第一節 中日二十一條款交涉問題
一 為中日交涉覆北京學生書
第二節 對德參戰問題
二 為對德參戰問題復段祺瑞緘
三 致英相請勿加懲勇中國加入協約電
四 關於加入協約事致北京參眾兩院電
第三節 中國存亡問題
五 中國何為加入協商國
六 加入之利害(七至十一目錄缺)
十二 中國加入非美國宣戰之比
十三 中國加入與各國之關稅
十四 大英帝國之基礎
十五 英國百年來之外交政策
十六 協商國戰後之英國外交
十七 協商國戰敗或無勝敗講和後之英國外交
十八 中國之存亡 其一
十九 中國之存亡 其二
第四節 參戰後之山東問題
廿 對山東問題之意見
第四章 裁兵與和平統一問題
第一節 裁兵與統一
一 裁兵為謀統一之政策
二 和平統一之通電
第二節 裁兵後的處置
三 兵工計劃宣言
四 實行裁兵之宣言
五 裁後之重要與處置方法
六 和平統一化兵為工
第三節 關於裁後的緘電
七 民國十三年關於勸告裁兵事覆全國商聯會書
八 為和平統一事致林建章電
九 為曹錫乞和致孫洪伊電
第五章 海關問題
一 關於海關問題之宣言
二 裁留關稅之決心
三 對於美國之希望
第六章 國民會議
第一節 國民會議的內容
一 北上宣言
二 國民會議為解決中國內亂之法
三 學生須造成國民會議
四 對長崎新聞記者之談話
第二節 國民會議與善後會議之別
五 病後會議須兼納人民團體代表
第七章 不平等條約
第一節 廢除二十一條款
一 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法
第二節 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
二 廢除不平等條約
三 日本應助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
四 對門司新聞記者之談話
五 對神戶新聞記者之談話
六 中國內亂之因
第八章 大亞洲主義
一 大亞洲主義
第六集 對各界的演說詞
第一章 對黨員的訓話
第一節 黨員的責任
一 美利濱分部黨所落成並開墾新大會訓詞之一
二 美利濱分部黨所落成並開墾新大會訓詞之二
第二節 宣傳主義之重要
三 黨員須宣傳革命主義
四 國民黨奮鬥之法宜兼注重宣傳不宜專注重軍事
五 主義勝過武力
六 語言文字的奮鬥
第三節 黨員與組織
七 革命成功在乎革命黨員有團體
八 政黨之精神在黨員全體不在領袖一人
第四節 黨員與軍隊
九 要靠黨員成功不專靠軍隊成功
十 黨員應協同軍隊來奮鬥
十一 黨員之奮鬥同於軍隊之奮鬥
第五節 黨員的人生觀
十二 黨員不可存心做官
第二章 對學界的演說詞
第一節 學生的人生觀
一 非學問無以建設
二 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
三 世界道德之新潮流
第二節 學生與政治
四 救國之急務
第三節 教育家的任務
五 民國教育家之任務
第三章 對農民的演說詞
一 農民大聯合
二 耕者要有其田
第四章 對工人的演說詞
一 中國工人所受不平等條約之害
第五章 對商人的演說詞
一 革命在最後一定成功
二 政府所扣留的不是槍械是私運軍火的丹麥船
第六章 對女子的演說詞
一 女子教育之重要
第七章 對軍人的演說詞
第一節 軍人精神教育
一 精神教育
二 智
三 仁
四 勇
五 決心
第二節 對各軍的演說詞
六 統一中國非北伐不為功
七 革命軍必須以一當百
八 救國救民之責任在革命軍
九 革命軍不可想升官發財
十 革命成功始得享國民幸福
第三節 對軍官學生的演說
十一 革命軍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
十二 革命成功個人不能有自由團體要有自由
第八章 對宗教家及報界的演說詞
第一節 對宗教家的演說
一 宗教與政治
二 改造中國之第一步
三 國民要以人格救國
第二節 對報界的演說
四 言論應歸一致
第七集 文藝
第一章 文藝
第一節 祭文
一 祭明太祖文
二 祭蜀中死義諸烈士文
三 黃花岡烈士事略序
四 祭黃花岡七十二烈士文
五 祭黃花岡七十二烈士文
六 祭陳英士文
七 致鄂西各將領弔唁高固群烈士電
八 祭居母胡太夫人誄文
九 重修安慶烈士墓祭文
十 十二年國慶日致祭先烈文
十一 祭伍秩庸博士文
十二 祭蔡母王太夫人文
十三 祭夏重民文
十四 挽劉道一烈士詩
第二節 書牘
十五 總理致姪書
十六 總理致其嫂氏書
十七 總理致其姪書
十八 總理為外甥謀事書
十九 民國元年邀容閎歸國書
廿 民國元年覆民生國計會贊成移民就墾書
廿一 答朝日新聞記者書
廿二 覆港商陳賡如函
廿三 致馮國璋請釋秦毓鎏書
廿四 與鄧家彥書
廿五 與鄧家彥書
第三節 序文
廿六 三十三年落花夢序
廿七 支那革命史實見記序
廿八 太平天國戰史序
廿九 中國革命藍皮書序
三十 戰後太平洋問題序
三一 大光年刊題詞
卅二 余健光傳序
卅三 新疆記游序
卅四 中華民國憲法史前編序
卅五 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序
第四節 雜著
卅六 致譚延〓程濳請釋畢同電
卅七 八年十月十日
卅八 中國國民黨全美洲同志墾親大會說詞
卅九 黃埔軍官學校訓詞
附錄
一 人名索引
二 普通索引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3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D693.0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693.0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6,1212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3:30,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3:30, 11 June 2023754 × 1,145, 1,261 pages (45.8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山全集 (1/1) by 甘乃光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11jh007640,30773; 民國圖書.6; 中山全集)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