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1jh007635-56166 兵器學之參考.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708 × 1,087 pixels, file size: 12.8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7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兵器學之參考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鍾光琳譯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兵器學之參考
Publisher
軍用圖書社[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17篇,介紹火藥、彈道、彈藥、白刃、步槍、炮、車輛、飛機等

目錄
第一篇 火藥之部
火藥學研究上之注意
火藥之意義
爆發與煅燒
火藥之成分
火藥之分類法
有機化成火藥與無機化成火藥威力之比較
芳香族系火藥適於破壞用火藥之理由
脂肪族系火藥為激射用火藥所賞用之理由
脂肪族系火藥藥性不安定之理由
無機化成火藥適於起爆劑之理由
黑色藥用為點火藥及火道藥之理由
火藥之感應性安定性感應度之意義
測定火藥所發生之熱量生成溫度爆壓爆速之要領
軍用火藥應具備之一般的性能
破壞用火藥應具備之一般的性能
激射用火藥應具備之一般的性能
裝藥之意義
減殺發身時之閃光及音響法
起爆劑應具備之一般的性能
軍用火藥對於水及濕氣之感應
黃色花茶褐藥之利害比較
茗亞藥不單獨用為起爆用之理由
強棉藥弱棉藥高級弱棉藥之區分
火藥添加[萆麻子]油之目的
鹽斗藥鹽那藥適好為鑄鐵製子彈及手榴彈炸藥之理由
硝石木炭硫黃所及於有煙藥性質之影響
褐色藥比黑色藥膛壓低初速大之理由
黑色藥之用途
無煙藥之分類
棉火藥性無煙藥之特性
無煙藥中添加溶劑安定劑色素防濕油微焰劑膠化之目的
日本陸軍用無煙藥之種類形狀用途之關係
無溶劑無煙藥之特長
無煙藥於射擊後亦須充分擦拭之理由
無煙藥於炮口亦有煙之理由
起爆劑之分類
對於爆速及爆壓大者則選為破壞用火藥爆速緩而發生熱量大者則選為激射用火藥之理由
起爆劑之作用
點炎與起爆之意義
起爆效力與起爆劑之威力火藥之性質及其壓搾度之關係
起爆效力與火藥爆發(或燃燒)之關係
不完全爆發與局部爆發之意義
傳火藥與點火藥之任務
步槍子彈裝藥縱系無煙藥並不用點火藥又以監斗藥為炸藥之手榴彈亦不用傳火藥之理由
破壞用火藥增大爆速之方法
破壞用火藥比重大時爆速雖增大但激射火藥比重大時燃燒速度反小之理由
第二篇 炮內彈道之部
第一 炮內彈道研究上之注意
第二 火藥及激射用火藥之作用
其一 激射用火藥燃燒之現象
其二 火身內瓦斯壓力變化之狀態
第三 火藥瓦斯壓力之功用
第四 阻礙抗力
第五 子彈在火身口運動之活力及初速
第六 火身之膛長
第七 火藥瓦斯壓力所及於火身之作用
其一 火身之肉厚
其二 後坐
第八 瓦斯發生速度
第九 火藥之急燒性及緩燒性與壓力曲線之關係
第十 火身與火藥之關係
第十一 炮內彈道與射擊之有關係
第三篇 火光之消減
第一 緒言
第二 火光何故而生
第三 火光能消減否
第四 減殺火光法
其一 要旨
其二 化學的方法
其三 物理的方法
第五 結論
第四篇 化學兵器之煙與光及火焰
緒言
第一 軍用之煙
其一 煙之科學的意義
其二 煙之分類
其三 煙之軍事的價值
其四 煙幕
一 軍用煙幕之種類並煙幕生成之原理
二 發煙劑應具備之性能
三 各種發煙劑之特性並其價值
四 煙幕展張之裝置
五 煙幕與天修氣象之關係
其五 毒煙
一 毒煙之區分並其價值
二 濾過材料之價值
三 毒煙之種類並其特性
其六 信號煙
一 信號煙之價值
二 信號煙發煙法
第二 軍用之光
其一 照明劑
其二 信號劑(光)
第三 軍用之火焰
其一 液體燒夷劑
其二 固體燒夷劑
第五篇 彈藥之部
研究上之注意
槍彈結構上之特色
炮彈所用之金質
子彈頭部之形狀
被帽
假帽
定心帶必要之理由及其結構
彈帶之金質及其結構
彈底之結構
榴散彈彈丸之結構
裝被帽時侵徹力大之理由
膛發之原因並預防法之概要
行空炸射擊時只用信管與短延期信管之利害
瞬發信管之銳敏度
藥筒這利害
傳火用火具之構造、用途、及處置上之注意
第六篇 白刃、步槍、並機關槍之部
第一 白刃
一 白刃之種類
二 以斬擊為目的之白刃通常附以反度之理由
三 軍刀選擇上之注意
第二 步槍
一 步槍應具備性能之考察
二 口徑
三 各部之結構
四 新發明之部具
五 自動步槍
第三 機關槍
一 對於發射速度之考察
二 放熱裝置之利害
三 送彈裝置
第七篇 炮身及炮閂之部
研究上之注意
炮身之抗堪力
預說
使內壓動於兩端開放管體之時
使外壓動於兩端開放管體之時
複肉炮身
纏絲炮身並自己緊搾炮身
對於脫底之抗堪力
炮閂
第八篇 炮架之部
第一 各種炮架之結構
炮架這安定
使炮身後坐式裝輪炮架射擊時安定良好炮架之結構
使架身長大大架之結構法
開腳式炮架之特色
大射角用火炮炮架之特色
麴車軸炮架之特色
大口徑火炮裝輪炮架
附與移動性之分解式固定炮架(組立式裝匡炮架)
汽車炮架
鐵道炮架
第二 制退機
水壓制退機之持性
制退液
水氣壓制退復進機之利害
炮身前進式制退機之利害
使制退機減小其抵抗力之方法
用大射角之火炮與後坐長
炮口制退機
制退機機能不良之主要原因
第三 瞄準機
方向瞄準機依旋迴軸之區分及其利害
高低瞄準機樣式、利害及用途
第九篇 瞄準具並瞄準之部
第一 瞄準具所用角之單位
其一 以十分之一度為單位者
其二 以十六分之一度為單位者
其三 以四直角分為六千三百或六千四百等分者
其四 按射距離千分之一者
第二 瞄準
其一 瞄準具
一 方向瞄準具
二 高低瞄準具
三 方向高低兼用之瞄準具
其二 瞄準法
一 瞄準一般之要領
二 關於瞄準之誤差
第十篇 現代炮兵之趨勢
緒言
第一 攻擊軍炮兵戰鬥之概要
第二 各種炮兵
其一 高射炮兵
其二 破壞炮兵
其三 直接支援炮兵
其四 隨半炮兵
其五 遮斷交通之炮兵
其六 對炮兵之炮兵
其七 對戰車之炮兵
其八 鐵道炮兵
第三 新舊炮兵用法之對照
其一 技術上
其二 戰術上
第四 火炮材料應具備之性能
其一 彈道上之性能
其二 射界
其三 子彈
其四 移動性
第五 編制
第十一篇 軍用車輛之部
第一 軍用車輛運行上應具備之要件
第二 輓曳抗力之研究
其一 轉動摩擦抗力
其二 輪寧與軸臂之摩擦抗力
其三 通過障礙物所生之輓曳抗力
其四 由土地傾斜而生之抗力
其五 由車輛慣性而生之抗力
其六 車輛重心位置所及於輓曳抗力之影響
第三 轉行性之研究
其一 轅杆之自由
其二 車軸之自由
其三 車軸之安定
其四 迴轉之自由
其五 制轉機能
第四 起動力之研究
其一 輓曳力及牽引力之最大限
其二 馬匹之輓曳力
其三 決定車輛運行時所需牽引車之動力
第十二篇 汽車之部
第一章 總說及普通汽車
第一 汽車之種類
第二 燃料爆發及發熱量
第三 燃料
第四 四衝程式及二衝程式之比較
第五 內燃機磁在爆發前壓縮混合瓦斯之理由及壓縮力
第六 使用多數氣筩之利益及氣筩數
第七 氣筩數與氣筩爆發之順序
第八 節動輪之目的
第九 慣性能率
第十 冷卻裝置
第十一 冷卻水之不凍液
第十二 配油之目的
第十三 汽車減摩沒之種類及用途
第十四 配油裝置之種類及特色
第十五 燃料供給裝置之種類及利害
第十六 燃燒所要之空氣量
第十七 揮發器應具備這性能
第十八 燃料槽(油槽)之容量及揮髮油之消費量
第十九 使用電氣以為點火裝置這理由
第二十 電氣點火法之種類及電源
第二十一 發電子之迴轉位置與發生電流及電壓並機關之關係
第二十二 將蓄電器插入第一次線之理由
第二十三 自己感應與相互感應
第二十四 電氣始動裝置
第二十五 聯運機
第二十六 變速機
第二十七 中間傳動軸用自由關節之理由
第二十八 齒輪之種類
第二十九 差動機
第三十 向後車輪傳動之動力
第二章 特種汽車
第一 牽引汽車發達之由來
第二 裝軌式牽引汽車與普通汽車主要不同之點
第三 裝軌式汽車不必用差動機之理由
第四 四輪起動牽引車
第五 國輪起動牽引車與普通汽車不同之點
第六 裝軌式及四輪起動式之利害及用處
第七 裝軌式汽車之應用
第八 大速度戰車
第九 火炮汽車(汽車炮架)
第十 固形燃料汽車(木炭汽車)
第十一 木炭汽車之特色
第十三篇 汽車燃料之部
第一 緒言
第二 各種[戲斯林]及其現況
一 煤油之由來及普通[戤斯林]之製法
二 [戤斯林]品類之變化
三 分解[戤斯林]及天然瓦斯[戤斯林]
四 頁岩油[戤斯林]
五 脂肪油分解[戤斯林]
六 日本[戤斯林]之出產
第三 [戤斯林]代用燃料
第四 日本[戤斯林]代用燃料
一 燈油[泰脫拉林][便左爾]灰特種[戤斯林]等
二 酒精
第五 結論
附記
第十四篇 列國洗車戰車之趨勢
其一 普通汽車
其二 燃料及動力相異之汽車
一 應用代用燃料之汽車
甲 以輕質為燃料(酒精便左爾等)之汽車
乙 木炭汽車
丙 重油汽車
二 應用各種動力之汽車
甲 電氣汽車
乙 外燃機關式汽車
其三 軍用汽車
一 裝貨汽車
二 乘用車
三 牽引車
四 二輪汽車
五 軍用保護汽車
六 其他之軍用汽車
七 戰車
第十五篇 飛機學
緒言
第一 空氣抗力
其一 關於空氣抗力之概念
其二 關係運動
其三 重要用語
其四 壓力分布
其五 浮力及前進抵抗
其六 風壓曲線風壓中心
其七 主翼
一 主翼之斷面及平面形狀
二 翼面荷重
三 翼之重層
四 重層翼之利害
五 翼之構造
其八 飛機部品之空氣抗力
第二 螺旋機
其一 螺旋機之結構並原理
其二 螺旋機之效率
第三 飛行之原理
其一 水平飛行
其二 上升及下降飛行
第四 諸力之平衡
第五 操縱及安定
其一 安定
其二 固有安定與操縱安定
其三 縱方向之安定
其四 橫方向之安定
其五 進行方向之安定
第六 旋迴
第七 胴體、著陸裝置、操縱裝置
其一 胴體
其二 著陸裝置
其三 操縱裝置

一 現用飛機諸元表
二 時速比較圖
第十六篇 兵器保存之部
第一 減少金屬磨減之方法
其一 摩擦面金屬之選定
其二 形狀之恰適
其三 脂油之塗施
一 脂油能防磨減之原因
二 防擦油應具備之性能
三 固體減摩劑
第二 燒蝕之原因
第三 鐵鏽
鐵鏽之原因
第四 保存用脂油之製造
其一 原油
其二 原油精製法
第五 鞣皮法
其一 鞣皮法之種類及原料
其二 準備作業
其三 淹皮作業
其四 完工作業
第六 皮革塗脂油之理由
第七 皮革表面塗油之理由
第八 革之硬化
第九 革具之脂油
第十 黴及[斯丕游]所及於革之影響
第十七篇 火身因用後而受損傷及其預防法
第一 燒蝕
第二 膛面腐蝕
第三 膛發
第四 膨脹
第五 膛面磨減並被甲及彈帶用銅之附着
第六 膛面之疵傷
附錄
液體空氣爆藥
戰場毒瓦斯防護法
戰場所應用之煙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1[1932]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E92
主題
InfoField
武器
中圖分類
InfoField
E92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0,44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3:29,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3:29, 11 June 2023708 × 1,087, 474 pages (12.8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兵器學之參考 (1/1) by 鍾光琳譯 (batch task; nlc:data_416,11jh007635,56166; 民國圖書.6; 兵器學之參考)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