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1jh006850-30768 大軍作戰之研究.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27 × 1,154 pixels, file size: 7.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5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大軍作戰之研究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梁壽笙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大軍作戰之研究
Publisher
[三一出版社]
Description

共4部分:大軍統帥上各術語之意義及研究、大軍作戰研究之緒論、大軍作戰計劃之研究、大軍作戰實施之研究。附大軍站勤務表

目錄
第一部 大軍統帥上各術語之意義及研究
第二部 大軍作戰研究之緒論
第三部 大軍作戰計劃之研究
第四部 大軍作戰實施之研究
集中之研究、搜索之研究
會戰之研究(含陣地攻擊及防禦)
運動戰之研究(含前進部〓、包圍、中央突破、〓〓軸〓損、遭遇戰)
閃擊戰之研究
陣地戰之研究
追擊及退卻之研究
特種戰之研究(山地河川之攻護)
陸空軍協同作戰之研究
陸海軍協同作戰之研究
大軍兵站勤務之研究
附圖表一冊
第一部 大軍統帥上各術語之意義及研究
一 統帥
二 統帥之組成
三 統帥機關
四 最高統帥之指揮法
五 統帥指揮範圍之討論
六 軍
七 軍之指揮法
八 大軍指揮產生中間機關之必要
九 方面軍
十 方面軍之指揮法(方面即似吾國現今之戰區)
十一 方面軍與軍指揮法上之差異
十二 軍集團
十三 方面軍及軍集團司令部之歷史的考察
(一) 方面軍及集團軍之區別
(二) 德法俄方面軍與軍集團之編成及任務
十四 戰路單位、戰術軍位、戰鬥單位
十五 戰略、戰術、戰鬥、之意義與戰、略戰術之關係
十六 戰略與戰術之觀察
十七 戰略與戰術之關係
十八 戰略與攻略
十九 殲滅戰略與消耗戰略簡論
二十 內線作戰、外線作戰簡論
二十一 作虞、主作戰、支作戰、及主作戰,支作戰應注意之事件
二十二 集中簡論
二十三 會戰簡論
二十四 聯合軍作戰
二十五 戰地、作戰地、戰場
二十六 戰略要點、戰略要線
二十七 策源地與後方連絡線(背後連絡線)
二十八 作戰目標
八 軍之離合
1 離合之原則及理由
2 集結之時機
3 集結之態勢
4 集結之方向
第二章 包圍
一 包圍之時機
二 包圍之利害
三 包圍之統帥原則
四 一〓包圍
五 對包圍作戰之根本原則
六 對包圍作戰之攻擊重點
七 從包圍之利引證戰史之討論
八 為包圍而行機動之研究
九 包圍是側背運動之一種方法且能盡收側背運動之利益
十 包圍之對策
十一 以反包圍對包圍
十二 離心退卻法最易形成反包圍
第三章 中央突破
一 中央突破之階梯
二 中央突破之要領
三 中央突破之利害
四 中央突破公式之研究(分照第八十一圖)
五 突破點之選定須適當
六 日俄平天會戰突破戰例之研究
七 德軍戈爾利慈方面突破戰例之研究
八 預備載力篇中央突破要件之例證
九 魯登道夫下關於中央突後之教令
十 突破正面兵力比較之研究(附突破正面一覽表)
第四章 旋迴軸崩壞
一 旋迴軸崩壞之要領
二 敵占領側面陣地時之攻擊法
三 敵以先遣兵團占領陣地為軸承而以後續兵團向左(右)翼旋迴時之攻擊法
四 敵依託要塞為軸頭行旋迴時之攻擊法
五 採用旋迴軸崩壞之戰法塵願〓之件
第五章 遭遇戰
一 遭遇戰之根本原則
二 前進部署
三 前進時機
四 前進目標
五 戰鬥開始
六 戰鬥開始後之指導
七 第二線後團之使用
八 軍直轄部隊之使用
九 軍飛行隊之使用
十 氣球隊之使用
十一 軍司令官之位置
第六章 大軍陣地攻擊之研究
一 陣地攻擊之一般原則
二 展開線選地之要領
三 攻擊開始時機
四 主攻擊正面
五 軍炮兵之用法
六 遭遇與陣地攻擊原則上之異同
七 大軍之夜戰
第七章 防禦
一 防禦之種類
二 防禦陣地占領
三 防禦戰鬥應注意之點
第五篇 閃擊戰之研究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閃擊戰之意義
第三章 構成閃擊戰軍事之理論及沿革
一 從戰爭歷史探討閃擊戰
二 孫子兵法理論之採用
三 克勞塞維慈毛奇史黎芬速戰速決主義之採用
四 福勒主義之採用
五 杜黑唯空主義之採用
第四章 閃擊戰之戰略與戰術問題題
第五章 閃擊戰的條件
一 戰術思想
二 準備充分
三 旺盛精神
四 計劃秘密
五 各部隊之獨立性
六 優勢兵力
七 地形便利
八 天候適宜
九 步驟協同
第六章 閃擊戰之通則
一 攻勢萬能
二 集中力量
三 健全本身
四 閃擊要訣
五 連戰
六 避實
七 速決
八 乘隙
九 強襲
十 突破方法
十一 機動輕〓
十二 必勝觀念
十三 襲擊重點
十四 圍攻行動
第七章 英、法、德、三國戰略之檢討
一 英之戰略先守後攻
二 法之戰略(仝英)
三 德之戰略(速決閃擊)
第八章 閃擊理論在德國特別產生之原因
一 逐次迅吞局部互不干涉之便利
二 德較英法為後起之資本主義而技術水準特別高明能應閃擊之要求
三 德原料缺乏不得不用速決閃擊以掠奪資源培養戰爭
四 第一次大戰之經驗
第九章 德國應行閃擊戰之檢討
一 試驗閃擊姿勢以亡奧滅〓
二 小試其鋒助西閃擊之序曲
三 典型式滅波之閃擊戰
四 滅亡丹挪,閃擊經過
五 荷蘭之洪水戰不及德之閃擊戰
六 對比閃擊成功之經過
七 滅法財英閃擊戰之經過
八 檢討各戰役證明閃擊戰是卓越軍事技術與巧妙戰略指揮及戰術動作之構成
甲 空軍和空軍陸戰隊(降落部隊)大量之使用
乙 地面上機械化兵團裝甲兵團之速率和威力均屬空前
丙 各兵種之適當動作時間之準確協同和諧之一致
丁 武器質量之〓良與新武器之出現
九 德國閃擊戰之六項步驟
甲 以強大空軍奪取制空權
乙 以重裝甲兵團之炮火協同空軍摧毀陣地
丙 以空軍掩護輕機械化兵團迅占炮之內地
丁 以重坦克隊向敵攻迫戰
戊 以大量摩托步兵迅速圍殲敵人
巳 嚴密組織行動迅速之機械化重大隊
第十章 閃擊戰是絕對勝利戰注嗎
第十一章 德對波、丹、挪、荷、比、閃擊成功之原因
一 國力比較德占優勢
二 地理條件便於閃擊
三 人口資本集中於少數大城市便於控擊
四 因內民族問題 和統治階級之昏庸反動使國力薄弱
五 德於諸國分化煽惑之收效
第十二章 德對英法閃擊勝利之原因
一 英法政治上之錯誤
二 英法戰略上之錯誤
三 英法軍事技術之參差
四 雙方物質的因素之不同
五 雙方政治因素之差異
六 雙方人之因素之不同
第十三章 在何種條例下不能使德閃擊失敗
一 須力量比德強且政治是進步的
二 不犯政略上之錯誤
三 不犯戰略上之錯誤
四 有廣大之河川山嶽地區
五 人是資本集中交通便利之條件
六 戰爭性質是對外革命戰爭
七 雙方不是國境毗連
八 閃擊無把握有投控之危險
九 結論
第十四章 閃擊戰與持久戰之連結性
第十五章 閃擊戰之對策
一 閃擊與閃躲——反閃擊
二 閃躲——反閃擊——之要旨
甲 避實擊虛以遷直
乙 剛柔強弱之互用
丙 閃擊與閃擊之取決法
丁 不接近之辦法
戊 閃擊制敵之閃擊法(反閃擊法)
巳 結論
第六篇 大軍陣地之研究
第一章 概說
一 陣地戰之定義
二 陣地戰之產生
三 陣地戰原則與運動戰之異同
第二章 陣地戰之攻擊
一 攻擊之原則
二 急擊攻擊之方法
三 主攻擊之正面
四 主攻擊正面之兵力(如第一二圖)
五 攻擊〓〓之計法
六 攻擊準備
七 攻擊計劃
第三章 陣地戰之防禦
一 防禦目的
二 防禦戰鬥特性
三 陣地帶數及距離
四 主(戰鬥)陣地帶
五 大軍指揮官指示於軍司令官這事項
六 軍司令官之計劃
第四章 陣地戰特種兵之運用
一 陣地戰防禦炮兵之部署
二 陣地戰騎兵之使用
三 陣地戰航空部隊之運用
第七篇 大軍之追及退卻之研究
第一章 大軍追擊之研究
一 追擊之主眼
二 追擊之一般要領
三 追擊目標
1 以作戰目的遂行之最終線
2 須以必須下兵團掌握之為爾後作戰準備之線
3 須以我追擊部隊必須更部署之線
4 須以敵退卻地帶內之地陣線
5 大軍之追擊目標與軍內兵團之追擊目標
第二章 大軍退卻之研究
一 退卻之要旨
二 退卻之指導要領
三 退卻開始時判定之基礎
四 退卻目標選定上之着眼
甲 軍兩後之企圖
乙 敵情特奇追擊之方法
丙 地形特具交通網之狀態
丁 友軍關係
五 退卻指導上之注意
1 破壞交通要點
2 技術之部署
3 退卻中之反擊
六 退卻時航空隊之使用
七 追擊及退卻第一線兵團統制之要點
第八篇 大軍特種戰之研究
第一章 概說
第二章 河川戰攻擊之研究
一 渡河作戰秘密之重要
二 準備完善、配備巧妙、為成功要決
三 大軍強渡河以港渡為主
四 大軍團主渡河助渡何之關係
第三章 河川戰之防禦研究
一 大軍河川防禦之要領
二 大軍河川防禦搜索機關之重要
三 大軍河川防禦之配備及運用
第四章 山地戰攻擊之研究
一 大軍團山地戰之進化觀
二 大軍准入山地作戰之要訣
第五章 山地戰防禦之研究
一 山地戰特點之研究
二 山地戰之利
三 山地戰之弊
四 山地戰防禦之特性研究
1 機動輕〓
2 以寡敵眾
3 梯次配備
4 防禦縱深
5 預備隊
第六章 關於山地戰特種兵之使用
1 炮兵
2 戰車
3 騎兵
4 空軍
第九篇 陸空軍協同作戰
第一章 陸軍中應空軍參謀及其工作聯交之規定
第二章 陸空聯合作戰時之通俗連絡問題
一 連絡通信上各動作
二 連絡專員
三 連絡符號
第三章 分配空軍使用空軍應注意之事件
第四章 陸軍協助空軍之主要任務
第五章 空軍協助陸軍之主要任務
第六章 陸空兩軍之協同防空法
第十篇 陸海軍協同作戰
第一章 協同範圍之概說
第二章 協同動作之要訣
第三章 海岸要塞攻防隊之協同
第四章 近海岸行陸戰隊之海軍協力
第五章 上陸作戰運輸之協力
第六章 上陸作戰秘匿企圖之重要性
第七章 上陸軍作戰應有之協定
第八章 選定上陸點之責任
第九章 上陸日次與海上運輸之規定
第十章 上陸部署
第十一章 上陸順序
第十二章 上陸之防空投錨之諸規定
第十三章 上陸之開始與動作
第十四章 上陸實施之注意事項
第十一篇 大敵兵站勤務之研究
第一章 定義
第二章 作戰計劃中之兵站設施及補給事項
第三章 給予兵站軍(方面軍)之訓令
第四章 判斷兵站能力之要件
第五章 兵站計劃之研究
一 兵站墳劃上必要之事項
二 兵站施設要領
三 軍諸隊行動寂給地及補給擔任一覽表
4 輸送機關運行計劃表
第六章 方面軍司令長官關於兵站處置之注意
第七章 軍司令官關於兵站處置之注意
第八章 集中時兵站之任務
第九章 前進間兵站之任務
第十章 會戰時兵站之任務
第十一章 退卻時兵站之注意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E83
主題
InfoField
作戰-軍 軍-作戰
中圖分類
InfoField
E8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5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2:42,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2:42, 11 June 2023827 × 1,154, 256 pages (7.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大軍作戰之研究 (1/1) by 梁壽笙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1jh006850,30768; 民國圖書.6; 大軍作戰之研究)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