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1jh005498-55810 中國抗戰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029 × 1,202 pixels, file size: 16.8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0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中國抗戰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海外流動宣傳團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抗戰史
Publisher
海外流動宣傳團駐粵總辦事處[發行者]
Description

書中分4個部分:1.照片;2.題詞;3.中國抗戰史;4.附錄。全書計12章,敘述「九一八」至抗戰勝利廣東受降的抗戰史。書首收有國民黨黨政要員、編者團內同人照片及抗戰時資料照片34幅,黨政軍要員題辭21幅。第3部分為本中心部分,全文計12章,敘述「九一八」至抗戰勝利廣東受降的抗戰史。附錄有甲、乙、丙3種。甲種為蔣介石最近言論,乙種為時事雜記,丙種介紹廣東軍屬會的組織

目錄
(一) 照片
一 國父遺像
二 蔣主席玉照
三 何總司令玉照
四 白部長崇禧玉照
五 吳秘書長鐵城玉照
六 陳參謀總長玉照
七 張主任發奎玉照
八 本團團長彭光亞先生近影
九 本團顧問朱克勤先生近影
十 本團顧問劉天紹先生近影
十一 本團顧問鄭仲楚先生近影
十二 本團贊成人姚吉同志近影
十三 本團贊成人徐碧泉同志近影
十四 本團贊成人張文生先生近影
十五 本團贊成人劉紹光先生近影
十六 本團復員青年軍彭聲望同志近影
十七 宣讀受降命令
十八 詢問田中久一身份
十九 受降長官合影
二十 引導官入廣州中山紀念堂
廿一 廣東軍屬會成立大會攝影
廿二 國民大會議場
廿三 國民大會外面
廿四 國民大會牌樓
廿五 廣州市中山同鄉會歡迎孫縣長干留影紀念
廿六 廣州市中山紀念堂全影
廿七 廣州市政府全影
廿八 美國大總統杜魯門先生玉照
廿九 抗戰名將張發奎羅卓英陳策合影
三十 盟軍太平洋最高統帥麥克亞瑟將軍玉照
卅一 緬北橡皮橋之影
卅二 張主任發奎在廣州檢閱新一軍
卅三 敷設中印油管之影
卅四 粵北琶江殺敵橫屍遍野之影
(二) 題詞
一 國防部白部長健生
二 國防部陳參謀總長辭修
三 國防政府主席廣州行轉張主任發奎
四 國防最高委員會王秘書長寵惠
五 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才陳部長立夫
六 第二戰區閻司令長官錫山
七 國民政府委員〓海濱先生
八 僑務委員會周副委員長啟剛
九 湖北省參議會何議長成濬
十 陸軍整編第六十三師一五三旅黃旅長志誠
十一 遼北省政府主席劉翰東先生
十二 南京市參議會陳議長裕光
十三 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熊主任式輝
十四 甘肅省政府主席郭寄嶠先生
十五 廣西省政府主席黃旭初先生
十六 教育部杭次長立武
十七 廣州中山大學王校長星拱
十八 立法委員陳安仁先生
十九 天津臨時參議會
二十 廣州中山大學黃訓導長尊生
廿一 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張傅泉先生
(三) 中國抗戰史
中國抗戰史序
第一章 七七的起源
第二章 歷史的背景
第三章 戰勝的導火
第四章 沉痛的五年
第一節 錦州時間
第二節 天津時間
第三節 淞滬之役
第四節 偽「滿洲國政府」
第五節 石本時間
第六節 檢閱事件
第七節 塘沽協定
第八節 藏本失蹤時間
第九節 察東事件
第十節 新生事件
第十一節 何梅協定
第十二節 張北事件
第十三節 香河事件
第十四節 冀東防共自治
第十五節 朝陽門事件
第十六節 喧聲事件
第十七節 成都事件
第十八節 北海事件
第十九節 汕頭事件
第二十節 豐臺事件
第廿一節 滬日水兵被殺案
第廿二節 太原事件
第廿三節 青島事件
第廿四節 東經談判
第五章 抗戰的前期
第一節 事變的成因
第二節 最後關頭
第三節 平津陷落
第四節 南口血戰
第五節 淞滬之戰
第六節 八一四空戰
第七節 平漢路戰鬥
第八節 津浦路戰鬥
第九節 太原會戰
第十節 歸綏陷落
第十一節 我海岸被封鎖
第十二節 首都陷落
第十三節 首次誘降失敗
第十四節 淮河激戰
第十五節 魯南激戰
第十六節 臨沂殲滅戰
第十七節 台兒莊大捷
第十八節 徐州會戰
第十九節 我空軍東征
第二十節 黃河被炸決口
第廿一節 沿江躍進
第廿二節 廣州棄守
第廿三節 武漢撤退
第六章 抗戰的後期
第一節 長沙文夕大火
第二節 二次誘降失敗
第三節 太平洋上九一八
第四節 南昌失陷
第五節 隨眾戰鬥
第六節 晉東南諸戰鬥
第七節 歐洲大戰爆發
第八節 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九節 欽邕之戰
第十節 粵北戰鬥
第十一節 綏西戰鬥
第十二節 襄東之戰
第十三節 襄西戰鬥
第十四節 重慶慘遭轟炸
第十五節 西南兩路停運
第十六節 敵閥承認偽組織
第十七節 上高會戰
第十八節 蘇德戰爭爆發
第十九節 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十節 太平洋大戰爆發
第廿一節 我對德日義宣戰
第廿二節 第三次長沙會戰
第廿三節 二十六國聯合宣言
第廿四節 蔣委員長夫婦訪印
第廿五節 美機首次炸東京
第廿六節 緬南滇西戰鬥
第廿七節 浙西贛東會戰
第廿八節 太平洋戰局的轉機
第廿九節 大別山南麓之戰
第三十節 鄂西石牌要塞之戰
第卅一節 義大利投降
第卅二節 湘西常德之戰
第卅三節 蔣羅邱開羅會議
第卅四節 中原會戰
第卅五節 第四次長沙會戰
第卅六節 衡陽保衛戰
第卅七節 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關
第卅八節 塞班島的占領
第卅九節 桂柳會戰
第四十節 貴黔戰鬥
第四一節 美軍登陸雷伊泰
第四二節 湘粵贛邊區流竄戰
第七章 戰爭的尾聲
第一節 硫磺島的占領
第二節 大琉球的占領
第三節 舊金山會議
第四節 德國投降
第五節 雪峰南麓之戰
第六節 波茨坦宣言
第七節 兩顆原子炸彈
第八節 蘇聯參戰
第九節 日本投降
第八章 戰爭的影響
第一節 團結與統一
第二節 中國國民黨的進步
第三節 國民參政會的產生
第四節 中國政治的堅穩
第五節 全國皆兵
第六節 國民精神總動員
第七節 文化教育的西移
第八節 田賦徵實與物價管制
第九節 財政金融的管理
第十節 不平等條約取消
第十一節 社會生活的交流
第九章 國共的試和
第一節 抗戰最後勝利的保證
第二節 黔驢之技階段
第十章 汪逆的和運
第一節 揭穿和平的詭計
第二節 所謂無條件和平
第三節 日本的政治陰謀
第四節 存亡之斗
第五節 謠言的背後
第六節 汪精衛叛國前後
第七節 肅奸工作以後
第十一章 青年的從軍
第一節 蔣委員長號召十萬青年從軍之起源及其過經
第二節 蔣委員長告全國智識青年從軍書
第三節 蔣委會長告青年軍復員電
附錄空軍作戰成績及擊毀敵機統計
第十二章 廣東的受降
第一節 受降前我軍反攻形勢
第一段 攻克南寧柳州
第二段 反攻雷灣
第二節 受降實施
第一段 受降準備
第二段 前進指揮所推進廣州
第三段 進軍廣州
第四段 廣州受降典禮
第三節 解除日軍武裝
第一段 日軍狀況調查
第二段 各受降部隊接防之經過
(四) 附錄空軍作戰成績及擊毀敵機統計
甲 蔣王席最近言論
一 對全國軍民及世界人士廣播
二 對國防最〓委員會中常會臨時聯席會議致詞
三 慶祝勝利典禮演講
四 九一八·十四周年紀念廣播
五 三十四年國慶紀念廣播
六 中華民國建國三十五周年紀念詞
七 政治協商會議開幕詞
八 政治協商會議閉幕詞
九 三十五年國慶廣播
十 對國民大會開幕典禮致詞
十一 向國民大會提出憲法草案致詞
十二 三十六元旦廣播詞
乙 時事雜紀
一 蔣主席革命事跡
二 美國援華經過杜魯門總統聲明
三 政府新頒兵役法
四 三十五年的國內善救工作
五 共軍攻擊國軍統計
六 中華民國憲法全文
丙 廣東軍屬會之組織
一 發起籌備經過
二 成立大會宣言
三 張主任發奎於成立大會特頒訓詞
四 軍屬會組織章程
五 政府頒布優待征屬辦法
六 提倡「全民討共運動」通電
(一) 海外流動宣傳團標語
(二) 海外流動宣傳團,以發展海外宣傳工作為主要任務
(三) 發動宣傳,以海外華僑為對象
(四) 擁護蔣主席,繼續建國
(五) 擁護中國國民黨,領導全國建設新中國
(六) 擁護國民大會及其製成之憲法
(七) 打倒破壞統一之中國共產黨
(八) 華僑為革命之原動力
(九) 政府應切實維護海外華僑之權益及保障其安全
(十) 海外華僑,應以整個經濟力量,協助祖國,完成戰後建設
本書第二次刊,加插下列照片,以補遺漏,計開
一 廣東省政府羅主席卓英玉照
二 海軍中將才陳策將軍玉照
三 陸軍中將馮總參議次淇玉照
四 張將軍瑞貴玉照
五 前廣東憲兵司令利樹宗先生玉照
六 孔可權司令玉照
七 本圖顧問羅玉書先生近影
八 本圖贊成人革命前輩林警魂先生近影
九 本圖贊成人前茂名縣長黃永台先生近影
十 本圖贊成人廣東軍屬會財委會魏主任俊鴻先生近影
十一 本圖贊成人陳功武先生近影
十二 本圖贊成人陳文杰先生近影
十三 本圖贊成人雷楊威先生近影
十四 本圖贊成人李伯祥醫生近影
十五 本圖贊成人梁少芝女士近影
十六 本圖贊成孫乾縣長近影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6[194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K265
主題
InfoField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 戰爭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265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88]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4:11, 23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4:11, 23 April 20231,029 × 1,202, 304 pages (16.8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抗戰史 (1/1) by 海外流動宣傳團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11jh005498,55810; 民國圖書-PD2022.3; 中國抗戰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