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1jh005263-56499 日本地理新志.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35 × 1,347 pixels, file size: 10.2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7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日本地理新志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鄔翰芳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日本地理新志
Publisher
中華書局
Description

作者於1936年赴日考察日本地理情況。本書共兩編。第1編為自然地理總論,第2編為人文地理總論。內分人類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和交通地理學等4章

目錄
第一編 自然地理總論
第一章 領土及領海
第一節 領土的位置
第一 周圍與形狀
第二 經緯度上的位置
第三 周圍及面積
一 周圍
二 面積
第二節 領海的價值
第三節 近海及海底
第二章 地勢
第一節 水平肢節
第一 海岸線
第二節 垂直肢節
第一 骨骼與地帶構造
一 南北二大彎與三小彎
二 南日本與北日本之差異
三 北日本與南日本之山脈
四 內外兩帶之特色
第二 平原
一 海平原
二 河平原
三 湖平原
四 盆地
五 高原
六 裾野
第三章 水系
第一節 江河
第一 江河與水利
第二 江河之分布
一 太平洋斜面與區域
二 鄂霍次克海斜面區域
三 日本海斜面區域
四 瀨戶內海斜面區域
五 黃海與東海斜面區域
六 台灣海峽斜面
第二節 湖沼
第一 湖沼之性質與種類
第二 湖沼之成因
第三 湖沼之分布
一 太平洋斜面區域
二 瀨戶內海斜面區域
三 鄂霍次克海斜面區域
四 日本海斜面區域
第四章 地質
第一節 地殼構造之岩層並發育時代
第二節 有用礦物之分布
第五章 火山
第一節 火山的意義
第二節 火山與種種的關係
第三節 火山帶
第一 千鳥火山帶
第二 中帶火山袋
一 北海道中帶火山帶
二 北日本中帶火山帶
三 南日本中帶火山帶
第三 內帶火山帶
第四 富士火山帶
第五 霧島火山帶
第六 台東火山帶
第七 各火山帶以外之火山
第四節 泥火山
第五節 噴氣孔及溫泉
第一 噴氣孔
第二 溫泉
第六章 海洋現象
第一節 波浪與潮汐
第一 波浪與潮汐之意義
第二 潮候時
第三 潮升
第二節 洋流
第一 日本海流
第二 對馬海流及五島濟州海流
第三 小笠原逆流
第四 千島海流
第五 樺太海流
第六 リマン海流(里曼海流)
第七章 氣候
第一節 氣溫
第一 氣溫之水平的變化
第二 氣溫之垂直的變化
第三 等溫線
第二節 氣壓
第一 氣壓之水平的變化
第二 氣壓之垂直的變化
第三 等壓線
第四 風
一 風向
二 風力
三 旋風
第三節 大氣中水分
第一 大氣之濕度
第二 降水量
一 降水量之分布及地點
二 節季降水量之分布
三 梅雨
第四節 氣象區
第八章 生物分布
第一節 植物
第一 陸界植物帶
第二 陸生植物之分布
第三 海生植物
第四 海藻類之分布
第二節 動物
第一 陸上動物帶
第二 魚類之分布
第二編 人文地理總論
第一章 人類地理學
第一節 種族與民族性
第二節 言語
第三節 宗教
第一 神道
第二 佛教
第三 基督教
第四 儒教
第四節 敬神
第五節 人口
第一 現在人口
一 人口總數
二 人口數之分布與密度
三 中日人口分布與密度之比較
四 移民與外國僑民
第六節 都會
第一 都會之發達
一 村落
二 漁港避難港商港軍港
三 都會發達的原因
第二 都市之分布
第三 日本六大都市的新發展
一 東京市
二 橫濱市
三 大阪市
四 京都市
五 名古屋
六 神戶港
第二章 經濟地理學
第一節 粗製產業
第二節 農業
第一 稻米
第二 麥類
第三 大豆
第四 雜穀類
第五 根莖塊類
第六 蔬菜類
第七 果實類
第八 工藝農產物
第九 綠肥農作物
第十 茶及制茶
第十一 木棉
第十二 一九四〇—四一年糧食危機
第十三 日本戰時農業危機
第三節 養蠶業
第一 蠶與桑
第二 養蠶業的沿革
第三 藕
第四 蠶絲業
第四節 牧畜業
第一 馬
第二 牛
第三 豚
第四 綿羊及山羊
第五 家禽
第六 蜜蜂
第五節 林業
第一 林業概況
第二 森林之分類與面積
第三 森林採伐
第四 木材之輸出入
第五 對於森林的主要設施
第六節 水產業
第一 漁產
第二 一般漁業
第三 遠洋漁業
第四 水產物之輸出
第五 製鹽業
第六 水產冷藏業及製冰業
第七 一九四一年的蘇漁業問題
第七節 礦業
第一 開礦事業之沿革
第二 礦產概況
第三 金
第四 銀
第五 銅
第六 鐵
第七 煤
第八 石油
第九 鋁鎂
第十 鋅鉛錫
第十一 硫黃
第十二 石材土石及礦水
第八節 工業
第一 制絲業(人造絲)
第二 織物業
一 棉織物
二 毛織物
三 絹棉交織物
四 麻織物及麻交織物
五 毛織物及毛交織物
第三 化學工業
一 製革業
二 制瑙業
三 植物油
四 肥料
五 火柴
六 工業藥品
七 染料
八 漆料及顏料
九 香料
第四 食料品工業
一 釀造業
二 製糖業
三 制粉業
四 煙草
五 機械器具之工業
六 製紙業
七 窯業
八 電氣工業
九 煤氣事業
十 雜工業
十一 軍需工業
十二 日本工業之將來
第九節 商業
第一 概況
第二 日本一九三九年對外貿易
第三 日本一九四〇年對外貿易
第十節 經濟的危機
第三章 政治地理學
第一節 政治上的機構
第一 國家之組織
第二 天皇
一 天皇之位置
二 天皇之直屬機關
第三 行政
一 中央行政
二 地方行政
三 地方自治團體之意義
第四 司法
一 司法的概況
二 通常裁判所
三 特別裁判所
第五 立法
一 立法之意義
二 帝國會議
第六 政黨上之派別
一 護憲派
二 非憲派
三 合法派
第七 政治現在之實況
第二節 財政
第一 歲出入
第二 公債
第三節 外交
第一 外交之沿革
第二 外交機關
第三 條約國
一 外交官
二 領事官
第四 外交方針
第四節 教育
第一 教育之沿革
第二 教育的現狀
第五節 軍備
第一 軍政機關
第二 軍人階級
第三 兵役義務
第四 軍備沿革
第五 軍事費
一 概況
二 戰時的軍費
第六 軍備現狀
一 陸軍
二 海軍
三 空軍
第四章 交通地理學
第一節 陸路
第二節 鐵道
第一 概況
第三節 水路
第一 河川
第二 湖沼
第三 運河
第四 海路
第四節 其他之小交通機關
第一 汽車
第二 自行車
第三 飛行機
一 概況
二 一九三九年——四〇年日本之新辟航空線
第五節 通信
第一 郵政
第二 電報
第三 電話
第四 無線電報
第五 無線電話
第六 廣播無線電
附圖表目錄
日本煤田(炭田)及油田分布圖
日本之山脈及火山脈
日本海流圖
日本之等溫線圖
日本氣壓及風向圖
日本一年平均之降水量圖
日本之人口分布圖
吳港圖橫須賀港圖
西京的中國式建築(模仿我國古長安)
西京的本願寺
日本之農家戶數及耕地面積
日本之米消費用途別表
日本之麥類產額表
日本之雜穀類產額及輸入表
日本之球根塊類產額表
日本果實輸出入表
日本之麻類及麻織物需給表
日本之工藝用農產物表
主要茶產國之輸出表
日本之蠶絲生產及輸出表
世界之蠶絲產額表
日本全國之家畜頭數表
日本之主要畜產品輸出入表
日本之木材輸出入表
世界漁獲額表
日本之漁獲額表
日本之水產物輸出入表
日本之鹽需給表
日本之鹽輸移入國別表
日本全國之礦產額表
世界各種礦產額表
世界之金產額表
世界之銀產額表
日本之金銀輸出入表
日本之銅需給表
世界銅產額表
世界各國之礦產額及輸出入表
世界各國之煤需給表
日本之原動力
日本之煤油原料需給表
日本之煤油輸入國別表
日本之鋁產額表
日本之鎂需給表
日本之工場生產額表
日本之工場數及從業者表
世界之人造絲產額表
日本人造絲織物之運銷地表
日本之綿布輸出表
日本之綿織物需給表
日人在華經營之紡織業表
日本之毛織物需給表
日本之甘蔗糖產額表
日本貿易品種額別表
日本之輸出貿易表
日本之輸入貿易表
日本貿易之國別表
日本一般會計之歲入表
日本一般會計之歲出表
昭和九年學校畢業生之就職率表
日本之各種學校表
日本之教育費表
日本鐵道之運輸狀況表
日本之船舶噸數表
日本之飛行場表
日本定期航空之發達狀況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0[194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K931.3
主題
InfoField
地理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931.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0],34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0:58,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0:58, 11 June 2023835 × 1,347, 373 pages (10.2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日本地理新志 (1/1) by 鄔翰芳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11jh005263,56499; 民國圖書.6; 日本地理新志)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