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0jh007187-53147 小學教材及教學法.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52 × 1,164 pixels, file size: 6.13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9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小學教材及教學法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程步川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小學教材及教學法
Publisher
北方書店
Description

分緒論(教學法及教材上的基礎問題)、各論(各科教學法及教材研究)、複式教學法3編

目錄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教法通論
第一節 教學的意義
(一) 定義
(二) 目的
第二節 教學的根據
(一) 教學的原理
(1) 自發活動主義
(2) 統覺主義
(3) 準備主義
(二) 教學的通則
(1) 善於診斷兒童
(2) 善於引起動機
(3) 善於通用設計法
第三節 教學的過程
(一) 注入式教學的過程
(二) 啟發式教學的過程
(三) 自學輔導式教學的過程
(四) 設計式教學的過程
第二章 教材通論
第一節 教材的意義
(一) 定義
(1) 廣義的教材
(2) 狹義的教材
(二) 起源
(1) 廣義教材的起源
(2) 狹義教材和起源
第二節 教材的選擇
(一) 教材選擇的標準
(1) 兒童的標準
(2) 社會的標準
(3) 鄉土的標準
(二) 教材選擇的實例
(1) 算術問題的選擇
(2) 兒童識字的選擇
第三節 教材的編輯
(一) 教材的排列
(1) 全體科目在教學上的排列
(2) 同一科目的教材在教學上的排列
(3) 附錄一:日課表的排列原則
(二) 教材的聯絡
(1) 一科目與他科目的互助聯絡
(2) 同一科目教材內容聯絡
(三) 教材的編輯
(1) 教材編輯原則
(2) 教材編輯的要點
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國語科
第一節 說話
(一) 說話教學法
(1) 目的
(2) 通則
(3) 方法
(4) 過程
(二) 說話教材研究
(1) 分配
(2) 編輯
第二節 讀書
(一) 讀書教學法
(1) 目的
(甲) 主要目的
(乙) 次要目的
(2) 通則
(甲) 由整塊而零碎
(乙) 注重讀書速率
(丙) 研究教材組織
(丁) 要以詞句為單位
(戊) 要養成讀書習慣
(己) 注重默讀價值
(3) 方法
(甲) 第一步驟
(乙) 第二步驟
(丙) 第三步驟
(丁) 第四步驟
(4) 過程
(甲) 欣賞過程(故事)
(乙) 建造過程(表演)
(丙) 欣賞過程(文字)
(丁) 練習過程 (文字)
(二) 讀者教材研究
(1) 範圍
(甲) 教材形式上的分類
(乙) 教材使用上的分類
(2) 選擇 部頒選材標準四條
(3) 分配
(甲) 關於文體的
(乙) 關於內容的
(4) 編輯
(甲) 編輯的體例
(乙) 編輯的形式
第三節 作文
(一) 作文教學法
(1) 目的
(2) 通則
(甲) 真切
(乙) 迅速
(丙) 思想
(3) 方法
(甲) 低年級適用的作文教學法
(乙) 中年級適用的作文教學法
(丙) 高中年級適用的作文教學法
(4) 過程
(甲) 助作法教學過程
(乙) 自作法教學過程
(丙) 共作法教學過程
(二) 作文教材研究
(1) 命題的性質
(甲) 要是具體的
(乙) 要是部分的
(丙) 要簡單明了
(丁) 要合於兒童經驗
(戊) 要有吸引的力量
(己) 要有發揮的餘地
(2) 命題的方法
(甲) 教師命題
(乙) 兒童自擬
(丙) 用實物或繪畫代替題目
第四節 寫字
(一) 寫字教學法
(1) 目的
(2) 通則
(3) 方法及過程
(二) 寫字教材研究
(1) 字體
(2) 字形
(3) 字數
(4) 字句
(5) 內容
(6) 編輯
第二章 社會科
(一) 社會科教學法
(1) 目的
(2) 通則
(甲) 利用故事法
(乙) 利用遊戲法
(丙) 利用摹仿法
(丁) 利用製作法
(戊) 利用討論法
(己) 利用表演法
(庚) 利用調查法
(辛) 利用觀察法
(3) 方法
(甲) 教學前的準備
(乙) 實際教學案
(4) 過程
(甲) 建造過程
(乙) 思考過程
(丙) 欣賞過程
(二) 社會科教材研究
(1) 範圍
(甲) 公民知識
(乙) 歷史
(丙) 地理
(2) 選擇
(甲) 要適合國情
(乙) 要含有彈性
(丙) 要和社會發達有重大關係
(丁) 要和現在社會有重大關係
(戊) 要和兒童現在生活有關係
(3) 排列
(甲) 沒有聯絡的排列法
(乙) 偏於科學組織的排列法
(丙) 聚散聯絡的排列法
(丁) 設計組織的排列法
(4) 編輯
(甲) 關於內容方面的
(乙) 關於體例方面的
(丙) 關於形式方面的
第三章 自然科
(一) 自然科教學法
(1) 目的
(2) 通則
(甲) 聯絡他科教學
(乙) 根據兒童的經驗
(丙) 利用設計問題
(丁) 採集各種標本
(戊) 舉行自然比賽
(3) 方法
(甲) 預習
(乙) 討論
(丙) 整理
(4) 過程
(甲) 研究的過程
(乙) 實驗的過程
(丙) 觀察的過程
(二) 自然科教材研究
(1) 範圍
(甲) 關於自然現象的
(乙) 關於生活需要的
(2) 選擇
(甲) 具有代表價值的
(乙) 具有普遍性的
(丙) 容易觀察實驗的
(丁) 適合兒童興味的
(3) 分配
(甲) 廣淺主義與深狹主義
(乙) 基楚材料與應用材料
(丙) 理化材料與博物材料
(4) 編輯
(甲) 自然教材的排列方法
(乙) 自然教材的編輯方法
第四章 衛生科
(一) 衛生科教學法
(1) 目的
(2) 通則
(甲) 引起衛生的興味
(乙) 實行衛生的事項
(丙) 利用衛生比賽
(丁) 檢查衛生成效
(戊) 舉行衛生運動
(已) 實施衛生示範
(3) 方法
(甲) 講演式的教學法
(乙) 討論式的教學法
(丙) 指導實踐式的教學法
(4) 過程
(甲) 思考過程
(乙) 建造過程
(丙) 欣賞過程
(丁) 練習過程
(二) 衛生科教材研究
(1) 範圍
(甲) 衛生習慣
(乙) 衛生知能
(2) 選擇
(甲) 普通標準
(乙) 實質方面的標準
(丙) 形式方面的標準
(3) 編輯
(甲) 衛生教材細目的編輯法
(乙) 衛生教材偶發事項的編輯法
第五章 算術科
(一) 算術科教學法
(1) 目的
(2) 通則
(甲) 筆算教學的通則
(乙) 珠算教學的通則
(丙) 算術練習的通則
(丁) 算術問題的通則
(戊) 算術宿題的通則
(已) 算術檢查的通則
(3) 方法
(甲) 實物計算
(乙) 心算練習
(丙) 算術故事
(丁) 算術遊戲
(4) 過程
(甲) 算術遊戲教學過程
(乙) 通常算術教學的過程
(丙) 珠算教學的過程
(二) 算術科教材研究
(1) 範圍
(甲) 數量觀念
(乙) 整數四則
(丙) 小數四則
(丁) 日常諸等數
(戊) 經濟事務的常識
(己) 珠算
(2) 選擇
(甲) 須注意生活的材料
(乙) 要是提及興味的材料
(丙) 要是陶冶公民道德的材料
(丁) 要切近鄉士材料
(戊) 要兼用名數與不名數問題
(3) 排列 排列的原則
(4) 編輯
(甲) 低年級算術教材的編輯法
(乙) 中年級算術教材的編輯法
第六章 勞作科
(一) 勞作科教學法
(1) 目的
(2) 通則 部頒教學要點
(3) 方法
(甲) 引起動機
(乙) 討論設計
(丙) 實習指導
(丁) 結果評判
(戊) 成績處理
(4) 過程
(甲) 校事教學過程
(乙) 家事教學過程
(丙) 農事教學過程
(丁) 工藝教學過程
(二) 勞作科教材研究
(1) 範圍
(甲) 校事
(乙) 家事
(丙) 農事
(丁) 工藝
(2) 選擇
(甲) 智育的材料
(乙) 德育的材料
(丙) 體育的材料
(3) 用具
(甲) 家事用具
(乙) 校事用具
(丙) 農事用具
(丁) 工藝用具
第七章 美術科
(一) 美術科教學法
(1) 目的
(2) 通則
(3) 方法與過程
(甲) 欣賞教學法及其過程
(乙) 發表教學法及其過程
(a) 繪畫
(b) 剪貼
(丙) 研究教學法及其過程
(二) 美術科教材研究
(1) 範圍
(甲) 欣賞
(乙) 發表
(丙) 研究
(2) 選擇
(甲) 實質方面的選擇
(乙) 形式方面的選擇
(3) 分配
(甲) 理論知識的材料
(乙) 技能練習的材料
(4) 排列
(甲) 第一學年
(乙) 第二學年
(丙) 第三學年
(丁) 第四學年
第八章 音樂科
(一) 音樂科教學法
(1) 目的
(2) 通則
(甲) 激起反應
(乙) 練習聲音
(丙) 練習節拍
(丁) 教學曲譜
(戊) 教學歌曲
(3) 方法及過程
(甲) 欣賞教學法及其過程
(乙) 演習教學法及其過程
(丙) 研究教學法及其過程
(二) 音樂科教材研究
(1) 範圍
(甲) 欣賞
(乙) 演習
(丙) 研究
(2) 選擇
(甲) 低年級
(乙) 中年級
(3) 分配 基本練習在各學年的分配
第九章 體育科
(一) 體育科教學法
(1) 目的
(甲) 強健身體
(乙) 教育的目的
(2) 通則
(甲) 直接指導
(乙) 間接指導
(丙) 隨附指導
(丁) 分組指導
(戊) 團體指導
(3) 方法及過程
(甲) 遊戲教學法及其過程
(乙) 運動教學法及其過程
(丙) 體操教學法及其過程
(二) 體育科教材研究
(1) 範圍
(甲) 遊戲
(乙) 舞蹈
(丙) 運動
(丁) 其他
(2) 選擇
(甲) 主目的和副目的
(乙) 教育價值
(丙) 顧及姿勢
(丁) 調和兩性
(戊) 審慎採用
(3) 分配
(甲) 低年級
(乙) 中年級
第三編 複式教學法
第一編 複式教學的意義及其價值
(一) 複式教學的意義
(二) 複式教學的價值
(1) 增進自治能力
(2) 培養自學精神與能力
(3) 教學適合程度
(4) 適合農村教育的需要
第二章 複式教學坐位排列法
(一) 坐位排列的要點
(二) 坐位分配的實例
(1) 直行排列法
(2) 橫行排列法
第三章 複式教學的通則
(一) 直接教學的通則
(二) 間接教學的通則
第四章 複式教學的教科配合
(一) 教科配合的種類及其長短
(1) 同時同教科同程度
(2) 同時同教科異程度
(3) 同時異教科異程度
(二) 教科配合的實際及其應用
(1) 根據教科的研究
(2) 根擬複式編制的研究
第五章 複式教學的教學過程
(一) 二學年複式教學過程的通例
(1) 同時同教科異程度
(2) 同時異教科異程度
(二) 三學年複式教學過程的通例
(1) 同時同教科異程度
(2) 同時異教科異程度
(三) 單級教學過程的通例
(1) 同時同教科異程度
(2) 同時異教科異程度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3[193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教學法 教材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622.3 G622.41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0],27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3:34,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3:34, 19 June 2023852 × 1,164, 294 pages (6.13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小學教材及教學法 (1/1) by 程步川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10jh007187,53147; 民國圖書.5; 小學教材及教學法)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