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0jh007168-53021 人生問題之解決觀.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795 × 1,362 pixels, file size: 15.2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1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人生問題之解決觀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林樹聲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人生問題之解決觀
Publisher
海聲印刷書局[發行者]
Description

本書又稱《人學》,分三編,共15章,引用古今中外材料,論述社會、人生、物質、道德問題

目錄
第一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斥救國論派以救國為救人之非
第二節 人類生活非皆滿足無富強可恃
第三節 十七世紀以後為真人逐期迫現非有救人難為救國
第四節 歐美的革命流血歷三百年來皆為對非人境界之奮鬥
第五節 人類的境界現雖尚屬黑暗實依例當要進到開明變其物質化而為人格化
第二章 辨性
第一節 截作兩橛之生命和生性為非人之性
第二節 何以說是上意識何以說是下意識
第三節 希伯來及希臘之文化不同因不同其善惡便不同其德性
第四節 性是要對環境為申展不應為退讓孔孟荀所主張皆不對
第三章 辨國
第一節 國家是為男男女女謀良善之生活非為掠土作工具
第二節 現在的國家曷見是為戰爭作媒介
第三節 為掠土作工具之國家
第四節 不是為人民也不是為國家而僅為少數人之掠土觀察
第五節 國家之創造是為對物非為對人凡為帝統和血統之爭皆謬
第四章 辨家
第一節 家庭之組織是統治者所為分統治之小國家
第二節 血統相承之說是統治制中所據為傳統之大本營
第三節 人類無須血統相傳之必要
第四節 親子夫婦之關係皆是所為權利
第五節 家庭是所以處兩性和生人非以處親子夫婦並為慘殺
第六節 舊家庭制度所發現之大危險
第五章 社會狀況
第一節 全世界的社會狀況將蛻盡三百年前之舊有為其新之化出
第二節 十七世紀以前各國的社會狀況多帶有農村化不是為都市
第三節 十七世紀以後至十八九世紀西方之社會已蛻盡社會性而為國家性
第四節 東方之社會在最近亦已改變為國家的無復有為社會
第六章 世界觀察
第一節 曷說是種族競爭之世界又曷說是階級鬥爭之世界
第二節 大一色高加索族人之世界和為大一色蒙古利亞族人之世界
第三節 階級鬥爭之論調因有俄德革命而益起
第四節 被壓迫階級不能自對壓迫者為戰勝必有壓迫份子反加入為領導
第五節 美之被壓迫階級能對壓迫者爭得帝制之廢除是有華盛頓等壓迫份子之加入
第六節 英之被壓迫能對壓迫者爭得立憲亦是有復辟黨之壓迫份子為加入
第七節 俄德之被壓迫尤其是俄爭得階級之廢除更是有列寧和其軍隊各壓迫份子為加入
第二編
第七章 內外部之惡劣
第一節 中國之兇殘黑暗甚於外國古人尤甚今人
第二節 禹湯文武之滅種滅國一為斷絕教育以愚民一為嚴辨華夷以鋤異種
第三節 世界有黃白禍之恐怖皆是祖法於夏商周
第四節 歐美之為戰鬥殺戮極盡人力財力為兵額和預算之支配
第五節 不為刻薄殘酷不成禹湯文武不為戰鬥殺戮不成英日美法
第八章 政治
第一節 政治趨勢將要以自治團治為代統治
第二節 統治趨勢第一期已為法治所打傷
第三節 統治制又被打擊於共和制
第四節 第三期更打擊於聯治制
第五節 團治趨勢一已發現有地方團體自治
第六節 如何為職業團體自治
第七節 英國的工黨勢力已能占有其政治中心
第八節 世界勞動工人儼已有中央政府之組織
第九節 曷說是人民團體自治
第九章 經濟
第一節 工商革命後之經濟組織
第二節 自由都市盡受掠奪於機器資本
第三節 美國改變其門羅主義為經濟侵掠
第四節 各國互為大資機之銀行鐵路之爭
第五節 美與英德法爭為湖廣借款
第六節 英德法與美爭為金融借款
第七節 英日法美組織新銀行團公同簽字於巴黎
第八節 在所為大資機侵掠中亦持有均勢之意
第九節 美國人民反對大借款及為蒙滿投資大攻擊其銀行團
第十節 發瘋魔狂熱之大資本家大受反迫於勞動工人
第十一節 總束說明互相壓迫之經過
第十二節 結局國家家庭和其他一切俱被破產
第十三節 三大社會黨根據學說各為有社會經濟之組織
第十四節 共產主義不能實行於俄德有解決經濟之可能
第十五節 國家社會主義派之經濟解決已見失敗於德國
第十六節 德國為國家社會主義得到經濟之發展
第十七節 社會民主黨的經濟解決觀
第十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互迫由無數千萬種中已將並存為黃白兩種
第二節 英國是受人口壓迫而反以人口為壓迫的國家
第三節 法國是先為退後轉再為向前進作人口壓迫之應付
第四節 世界大戰因英德互爭殖民亦是為着人口
第五節 東方英吉利之日本帝國所為人口移植之政策
第六節 不向人口以外為求問題之解決即兼併可至為一色種人亦將互殘不已
第七節 各國殖民是籍人口為侵掠非關土地之不容
第八節 地球可容人至四百萬萬斷無有人滿之期限
第十一章 私有制
第一節 私有制是產生於封建時代所為君主專有制
第二節 何謂之個人私有制
第三節 何謂之國家管有制
第四節 君主專有制之解析
第五節 政治私有之爭即是以人權為對物權之爭
第六節 世界主義對帝國主義為互爭於人口之私有
第七節 社會主義對國家主義又為互爭於物產之私有
第三編
第十二章 道德標準
第一節 有強權有道德無強權無道德此道德是所為殺人
第二節 法被殘殺至八十餘年英至今三百餘年尚有殺機之潛伏
第三節 英美八年之戰尤為道德觀念之衝突
第四節 釀成世界第二之大戰
第五節 道德標準應以人生為規定
第六節 英爭得保護人權之憲法於無人其子婦之黑漆團中
第七節 帝制壓迫下之無數數真人俱從美國革命為放出
第八節 法國為八十餘年之革命以爭出為人於帝制之內
第九節 爭得為人於階級之外並爭得為生於共產之中所為俄德革命
第十節 本最真正之趨向以公約為道德之標準
第十三章 物質建設
第一節 最時髦之物質建設無外要為大資機作業
第二節 德國將以人工造地中海為大陸以容過剩人口並救失業工人
第三節 英之失業工人將要以七年工作開海底鐵路為救濟
第四節 美國以大資機作業為致富自危
第五節 違背全人生活為重心之物質建設以致轉勝為敗之德國大戰
第六節 農業被奪以致欠缺九個月糧食之英國大資機作業
第七節 變農業國為工商業國之日本糧食欠缺
第八節 受其他大工商影響以致欠缺糧食之中國農業破產
第九節 大機器生產愈多人民愈不得享用尤其在有機器國家和工廠工人
第十節 為過剩生產作銷場之國家亦不能享有其機器生產
第十一節 海關和輪運亦要變為掠奪之工具
第十二節 土地被所掠奪亦要發生恐慌以致地層幾等為黃金所鑄成
第十三節 為工商業場致缺乏其土地之英屬香港
第十四節 中國土地亦已幾同為黃金所鑄成
第十五節 專靠工商不反諸農則衣食住所需俱陷破產
第十六節 中國農田荒廢每口耕田不過畝零而政府難靠尤不宜以國家經營工商業
第十七節 中國果欲以國家經營工商銷場亦有問題
第十八節 資本問題更不能以借債為止渴之飲酖
第十九節 中國能恢復農業歲可得一百五十六萬萬元農品之餘存
第二十節 全國交通應為同時盡辟之農村計劃
第二一節 新色村區方式其整齊劃一當如井田式
第二二節 為全同生活之農村新建設
第二三節 以全人生活為重心之物質建設仍要履行三個條件
第二四節 土地公有制如為井田王田均田經多朝代行之著有成績
第二五節 各國亦有土地公有之實行
第二六節 現時之言論思想尤多集中於土地公有
第二七節 董師荀蘇畢林謝趙鄭所為限田之辦法
第二八節 所為人口增加土地不足不能恢復井田均田之非是
第二九節 井田均田不能恢復實因有大地主之君主非關豪強之反抗
第三十節 現無有大地主之君主當然有人皆歸農之可能
第三十一節 都市制亦有廢除之可能
第三十二節 中國要完成革命尤要以三個條件為實行
第十四章 社會組織
第一節 基礎建築互異之社會組織
第二節 宗教社會之緣起是為對舊社會之奮鬥
第三節 為第二世界創出之宗教社會
第四節 宗法社會之破產由國家以及於家庭
第五節 不結婚數增多之家庭破產
第六節 結婚數不能與離婚數互比較之家庭破產
第七節 是逐年增多不關戰事之離婚觀察
第八節 更駭聽聞的日本自殺案
第九節 正式生產減少中之人口縮減
第十節 都市制度之惡劣現象
第十一節 已為都市吞併之農村狀況
第十二節 宗法無可復興是自身之病
第十三節 惟人社會有可繼起之六種證明
第十四節 惟人社會所為組成之最大要領
第十五節 以一個農村為組成一個地域之農村型式
第十六節 劃一人口安置之土地規劃
第十七節 組織小單位之人口規劃
第十八節 要正當社會之建築規劃
第十九節 要平均經濟之分受田土規劃
第二十節 改變士農工商計劃中之機器運用
第二一節 真農出現
第二二節 真工出現
第二三節 真士出現
第二四節 真商出現
第二五節 大一色團體聯治國體之組成
第二六節 聯治之權限
第二七節 服務人員之選任
第二八節 人額之規定
第二九節 為救人種和救兩性之新家庭組織
第三十節 為小家庭制度更可矯去亂交犯奸之弊
第三十一節 以軍隊編制為國家組織之舉國皆兵制
第三十二節 國體既為民國當切切實實給人民以自治自衛之實現
第十五章 精神生活
第一節 改變其對人為對物之英國革命以救精神痛苦
第二節 第二次為對物革命以救精神痛苦之美國革命
第三節 第三次為對物革命以救精神痛苦之法國革命
第四節 為對經濟物力革命之俄德革命以救精神痛苦
第五節 精神要用為對人賢至堯舜亦必為勞為拙
第六節 華盛頓所憂於堯舜正以能移精神為對物
第七節 學術之進化亦是由對人以進於為對物
第八節 十七世紀以前泰東泰西如何說是俱為玄學
第九節 泰東泰西自十七世紀後又如何說是俱進為科學
第十節 人之精神至用為對物不用於為對人自能得適天然之情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1[1932]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C912.1
主題
InfoField
人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038 C912.1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0,13,38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3:33,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3:33, 19 June 2023795 × 1,362, 412 pages (15.2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人生問題之解決觀 (1/1) by 林樹聲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0jh007168,53021; 民國圖書.5; 人生問題之解決觀)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