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0jh005908-29223 中世教育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27 × 1,243 pixels, file size: 16.8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2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中世教育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美〕格萊夫斯(F. P. Graves)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世教育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中世紀及入於近世之過渡時代兩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修行主義與道院學校、沙立曼之教育中興、封建制度與武士道時代之教育、中世紀之大學等22章

目錄
部一 中世紀
第一章 中世紀時代之問題
中世紀為同化時代
中世紀為歷制時代
第二章 修行主義與道院學校
修行主義之起源及其歷史
比納特之法規
諸道院之圖書館譔箸及抄本之增加
道院教育之組織
道院教育之三種理想觀念
道院學校之課程及七通藝
道院學校之教授法及其所用之教科書
修行主義影響於中世紀及一般之文化
第三章 沙立曼之教育中興
法蘭克族之興起及沙立曼帝國
沙立曼行政上之改良
沙立曼促進學術之努力
亞爾琴與宮廷學校
道院及其他種學校之教育改進
各校之課程及組織
都爾道院之亞爾琴學校
毛路賴伯訥及其他亞氏之門人
第四章 亞弗勒治下之教育復興
亞弗勒對於擴充及改良教育之大願
創辦學校及羅致教育家
亞弗勒自身對於學問及教育之幫助
亞弗勒教育事業之重要
第五章 謨罕默德式之學問及教育
回回教之興起及其吸收希臘文化
「致誠兄弟會」及其高等教育之計劃
謨爾各高等學校
初等教育
回教教育於歐洲之影響
第六章 神秘主義與經院哲學之教育趨勢
基督教神秘主義之性質及其興起
中世紀神秘主義之教育
神秘主義之發展
經院哲學之性質
經院哲學派之發展史
經院哲學之趨勢
其教育組織及內容
表現之方法
經院哲學及其影響
神秘主義與經院哲學對於教育上之關係
第七章 封建制度與武士道時代之教育
封建制度之起源
武士道及其發展
武士道教育之理想觀念
養成武士道之三級教育
武士品格
婦女教育
武士道教育之效果
第八章 各派僧侶之教育事業
各派僧侶之目的
彼等之組織及方法
彼等在教育上及進步上之影響
第九章 中世紀之大學
各大學興起之普通原因
各大學之歷史及其目的
許與大學之各種特權
各大學之組織
學科課程
研究學問之方法
學位
大學教育之價值及其在文化上之影響
第十章 都市與各種新式學校之發展
商業與都市之興起
行社公民與議院各種學校
第十一章 中世紀之經過
國家精神之發生
國語文學之發展
中世紀之美術
中世紀總論
部二 入於近世之過渡時代
第十二章 文藝復興時代及人文主義之教育
文藝復興時代之一般的趨勢
文藝復興時代與學術之中興
人文主義及人文主義者
第十三章 意大利人文主義之教育
意大利發生覺悟運動之原因
白第樂克及其所生之影響
希臘學問之發展
克里索羅刺及其門人
都市暴君為人文主義者及創辦教育之人
滿都亞之皇家學校及維多利諾
皇家學校對於大學之關係
人文主義者趨向教會之態度
人文主義教育之理想觀念
內容方法及組織
意大利人文主義之式微及吉契樂主義之興起
第十四章 北方人文主義之教育
北方諸邦人文主義之傳播及其性質
法蘭西人文主義之發展
布德及其著作
哥德路為學校教師及著作家
苟養訥之高等學校及其他種學校
日耳曼各大學中對於經典之研究
耶樂姆宗會學校
威賽爾亞格利可刺魯士林及赫繼鳥
文斐林(耶可比)之著作
人文主義教育之領袖愛拉士謨
「親王學校」及「高等文理學校」
梅蘭士敦及其學校組織法
在斯脫拉斯堡之司徒庵高等文理學校
最初英格蘭人文主義之運動
牛津之希臘文
劍橋之希臘文
人文主義在朝廷方面之勢力影響
愛利亞脫之官吏
威虎之教育著作事業
亞士慙教授邑言與拉丁教法
哥勒約翰及其在聖保羅之學校
英國文法學校中之人文主義
白翎士里描寫文法學校中之形式主義
今世英國文法及公立學校
亞美利加之文法學校
北方人文主義教育之目的
北方教育之組織
學科課程
人文主義教育之形式化
第十五章 新教徒在教育上之勢力影響
宗教改革之總因
路德革命之原因
路德宗教著作關於教育方面之特色
路德教育方面之主要著作
教育造就市民之目的
國家對於教育之組織
實業教育與高等教育
教育內容中所含宗教人文主義及其他種原素
教法須注重「推理」教師須具足「資格」
路德之理想為其友梅蘭士敦司徒庵實行之於學校設施
卜根夏根
第戈孫多夫
尼安德
蘇文吉黎革命之諸因
蘇文吉黎於教育方面之建設及著作
迦文革命之原因
迦文之鼓勵教育及哥德路之教育事業
日內瓦之高等學校
迦文式教育之推廣
諾克斯及蘇格蘭之初等學校
亨利八世革命之原因
王家籍沒財產於教育上之影響
後來文法學校之增加
清教徒及其教會
新教教育之宗旨
新教諸邦初等學校之設立
日耳曼各邦之初等教育
荷蘭蘇格蘭及美洲殖民地之學校制度
新教之運動於中等學校之影響
各大學之組織
學校課程
內容與方法俱入於形式主義之範圍
對於「理性」及「個人主義」之懷疑
第十六章 舊教徒之教育
脫郎會議與舊教之反動
羅耀蘭及「耶穌會」之設立
耶穌會徒教育之目的
建設全書及勸學篇
耶穌會徒之軍事上的組織
耶穌會徒之低級的與高級的高等學校
高等學校之經費及其行政
低級的高等學校之人文主義的課程
道德教育與社會教育
高級的高等學校中哲學方面與神學方面之課程
耶穌會教育之優點
請授
趨重於記憶方面
溫習
「競爭」所以鼓舞「興趣」
體罰(corporal punishment)之尟少
對於耶穌會學校之批評
耶穌會徒教育之結果
演教派學校之設立與其結果
真道派及其教義
保尊王派之「小學校」
保尊王之課程及其教科
發音法(the phonetic method)忽視競爭及忠敬精神(the spirit of piety)
「小學校」之告終
賴舍及基督教兄弟會
賴舍之宗教與壓迫宗旨
基督教兄弟會之學校及其「學校辦理法」
初等學校之課程教授法及懲罰
基督教兄弟會教育之結果
舊教之女子教會
費識琅之教育宗旨課程與方法
費訥琅學理之結果
舊教教育之宗教的與壓制的宗旨
舊教普通學校及大學之組織
課程
教習與教授法
宗教改革時代教育之結果
第十七章 唯實主義派教育之起源
唯實主義與文藝復興運動及宗教改革運動之關係
唯實主義之性質
初期的唯實主義——字面的與社會的
初期的唯實主義者
賴伯勒及其著作事業
「全人」之教育
郭冠都非正式之教育方法
範圍寬廣之教育
賴伯勒之影響
孟達尼及其教育論箸
反對形式的人文主義
觀念為教育之目的
旅行教育最良之方法
各種學科及應有之訓練
進步之教授法
孟達尼學理之影響
繆克士脫進步之論調
繆氏鼓吹自然教育
繆氏注重初等教育
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
女子教育
教授之改良
繆克士脫理論之結果
密爾登反對形式的人文主義
一種淹貫百家而為人文主義的課程表
密爾登之教育界說
密爾登之學院
洛克芻論中之初期的唯實主義
教育之主要目的
教育由師傅及旅行而完成
智育(intellectual education)中廣義的人文主義及改良的教育方法
其他技術
洛克芻論之影響
初期的唯實主義所生之影響
第十八章 教育上之感覺的唯實主義
唯實主義之發展
培根及其新方法
索羅門學院及全智課程
培根方法之價值
來迪克改良學校之計劃
來迪克要求之事項
來氏關於語言文字及其他學科之唯實主義的教授法
來迪克於教育上之影響
戈墨訥之教育及最初之著作
文字入門論(fanua linguarum)
走廊篇前堂篇畫物篇及其他入門教科書
大教授論
教授論為戈墨訥一切著作之椎輪
全智為戈墨訥一種宰治之精神
教育之三重目的
普及教育
學校制度中之四時期
全智高等學校
每一階級廣博之課程
母裙學校之教育
國語學校之課程
拉丁學校之課程
大學課程
「自然」之方法
用於特殊學科之方法
互相關係
懲戒
戈墨訥之原理及其於教育上之影響
洛克為感覺的唯實主義者
唯實主義之湖流趨勢見之於初等學校者
見之於中等學校者
見之於大學者
第十九章 清宗虔宗及理性主義(可名理宗)於教育上之影響
對於教會及國家環境之反動
清宗及其所發生之效力影響
虔教徒之興起
傅琅克
傅氏各種學校之組織
傅氏教育之宗教目的
傅氏各種學校之課程
傅氏教育方法之性質
傅琅克式學校之影響
虔宗之式微
英法之理性主義及其發生影響洛克約翰
洛克智育方面之訓練原理
德育體育中之正式訓練
洛克教育原理所發生之影響
洛克為正式訓練之辯護者
福爾泰及圖書集成派學者
清宗虔宗及理性主義運動之式微
第二十章 近代以前之進步
中世紀
各種覺悟運動
盧騷及法蘭西大革命之先河
近代之精神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8[193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G519.3
主題
InfoField
教育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519.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6,470,15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2:08,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2:08, 19 June 2023827 × 1,243, 523 pages (16.8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世教育史 (1/1) by (美)格萊夫斯(F. P. Graves)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0jh005908,29223; 民國圖書.5; 中世教育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