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0jh004065-50003 本國文學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66 × 1,179 pixels, file size: 8.7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78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本國文學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汪劍余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本國文學史
Publisher
新文化書社
Description

本書分為14章,內容包括文字學之變遷及文藝之概論、古代名義訓話之變遷、以治化為文以詞章為文說、周秦諸子文體、史記漢書三國志四史文體、漢魏文體、唐宋至今文體等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文字學之變遷及文藝之概論
第一節 論未有書契以前之世界
第二節 論書契創造之艱難
第三節 論書契開物成務之益
第四節 論五帝三王之世古文之變遷
第五節 古文藉許書而存
第六節 六書之名義區別
第七節 六書之次第
第八節 古文籀文之變遷
第九節 籀文以後之變遷
第十節 大篆小篆之變遷
第十一節 傳說文之統系
第十二節 篆隸之變遷
第十三節 篆隸與八分之區別
第十四節 隸草之變遷
第十五節 北朝南朝文字之變遷
第十六節 唐以後正書之變遷
第十七節 文藝之發生
第十八節 詩歌為最早之文藝
第十九節 詩歌之發展
第二十節 小說之發展
第二十一節 戲劇之發展
第二章 古今音韻之變遷
第一節 群經音韻
第二節 周秦諸子音韻
第三節 漢魏音韻
第四節 六朝音韻
第五節 經典釋文音韻
第六節 廣韻
第七節 唐韻
第八節 集韻
第九節 宋體部韻
第十節 平水韻
第十一節 翻切
第十二節 字母
第十三節 雙聲
第十四節 六朝反語
第十五節 三合音
第十六節 東西各國字母
第十七節 宋元明諸家音韻之學
第十八節 清代顧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引之諸家音韻之學
第三章 古今名義訓詁之變遷
第一節 虞夏商周名義訓詁之變遷
第二節 列國風詩名義訓詁之變遷
第三節 春秋戰國名義訓詁之變遷
第四節 兩雅兼收周秦諸子之名義訓詁
第五節 方言之訓詁名義變遷最繁
第六節 釋名考經籍名義可據
第七節 廣雅萃集漢儒箋注名義訓詁
第八節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
第九節 南唐徐鉉說文新附字
第十節 陸佃埤雅之名義
第十一節 朱子究心名義訓詁之據
第十二節 宋儒名義訓詁之疏密
第十三節 駢雅之潤色詞章
第四章 以治化為文以詞章為文說
第一節 皇古治化無徵不信
第二節 唐虞治化之文
第三節 夏后氏治化之文
第四節 殷商治化之文
第五節 豳歧治化之文
第六節 文武治化之文
第七節 秦始皇治化之文
第八節 漢以後治化詞章之分
第九節 六朝詞章之濫
第十節 唐人以詞章為治化
第十一節 五代之治化所在
第十二節 遼金治化之文不同
第十三節 宋元治化之廣狹詞章之工拙
第十四節 明人之治化詞章誤於帖括
第五章 群經文體
第一節 經籍為經國經世之治體
第二節 周易言象數之體
第三節 周易文言之體
第四節 周易支流之別體
第五節 尚書古今文辨體
第六節 尚書家為古史正體
第七節 禹貢剙地誌之體
第八節 洪範為經史之別體
第九節 詩序之體
第十節 三百篇說略
第十一節 淫詩辨正
第十二節 周官為會典之古體
第十三節 儀禮為家體之古體
第十四節 禮記創業書之體
第十五節 春秋創編年之體
第十六節 三傳辨體
第十七節 經學隨時而變體
第六章 周秦傳記雜史文體
第一節 逸周書為別史創體
第二節 大戴禮為傳記文體
第三節 國語創戴記之體
第四節 國策兼兵家縱橫家輿地家諸體
第五節 世本創族譜之體
第六節 竹書紀年仿春秋之體
第七節 山海經與禹貢文體異同
第八節 穆天子傅非本紀體
第九節 七經緯文體之大略
第十節 神農本草創植物學文體
第十一節 黃帝素問靈櫃創生理學心理學文體
第十二節 司馬法創兵志之題
第十三節 家語與論語文體之異同
第十四節 孔叢子創世家之體
第十五節 呂氏春秋創諫疏奏議之體
第十六節 呂氏春秋創官局修書之體
第十七節 漢以來傳記述周秦古事之體
第七章 周秦諸子文體
第一節 管子創法學通論之文體
第二節 孫子創兵家測量火攻各法文體
第三節 吳子文體見儒家尚武之精神
第四節 九章算術文體之整潔
第五節 墨子發明科學新理之文體
第六節 老子創哲學家衛生家之文體
第七節 莊子文體真偽工拙之異同
第八節 列子創中國佛教之文體
第九節 文字之文體冗雜
第十節 商君書創變法條陳之文體
第十一節 韓非子創刑律之文體
第十二節 公孫龍子創辨學之文體
第十三節 鬼谷子創交涉之文體
第十四節 鶡冠子不立宗派之文體
第十五節 諸子偽書文體近於古者
第十六節 諸子佚文由近人轉錄之體
第八章 史記漢書三國志四史文體
第一節 史記為經天緯地之文
第二節 史記通六經自成一家之文體
第三節 史記本紀世家文體之辨
第四節 史記世家列傳文體之辨
第五節 史記十表創統計學之文體
第六節 史記列傳文體之奇特
第七節 褚少孫裴駰司馬貞張守節諸家增補史記文體
第八節 歸震川評點史記之文體
第九節 漢家仿史記之文體
第十節 漢書地理志之文體
第十一節 漢書萟文志之文體
第十二節 漢書西域傳文體
第十三節 班昭績成漢書八表並天文志之文體
第十四節 後漢書紀傳後附論贊之文體
第十五節 司馬彪續漢書志之文體
第十六節 三國志文體之創例及正統所在
第十七節 裴松之注三國志之創例
第九章 諸史文體
第一節 晉書文體為史官奉勸纂輯之始
第二節 宋書文體皆因前人之作
第三節 南齊書文體多諛辭
第四節 梁書陳書文體成一家之言
第五節 魏書文體惟官氏志最要
第六節 北齊書文體自成一家規模獨隘
第七節 北周書文體欲復古而未能
第八節 隋書文體明備十志尤稱精審
第九節 南北史仿史記紀傳之文體
第十節 新舊唐書文體之異同
第十一節 舊五代史文體仿三國志新五代史文體仿史記
第十二節 宋史文體十繁舛
第十三節 遼史文體之簡要
第十四節 金史文體中交聘表最善
第十五節 元史文體多疎舛
第十六節 明史文體多不實
第十七節 編年文體溫公通鑑似左氏朱子綱目似公谷
第十八節 三通文體之異同
第十章 漢魏文體
第一節 賈山至言為奏議之特體
第二節 賈誼治安策為陳政事疏之文體
第三節 鼌錯言備邊諸書文體近似管子孫武子
第四節 枚乘七發與諫吳王書文體略同
第五節 董仲舒明經術文體為策對正宗
第六節 淮南子文體似呂覽
第七節 漢武帝時文學之盛
第八節 漢宣帝時書疏之文體
第九節 元成哀平之文體匡衡劉向劉歆揚雄為大宗
第十節 光武君臣長於交涉之文體是以中興
第十一節 明章以後之文體
第十二節 張衡天象賦兩京賦文體之鴻博
第十三節 馬融鄭康成經學家之文體
第十四節 漢末黨錮諸賢之文體
第十五節 蔡邕中郎集多碑誌為諛墓之史
第十六節 曹魏父子兄弟及建安七子之文體
第十七節 諸葛武侯出師表之文體
第十八節 孫吳文體質實非晉宋以後可及
第十一章 南北朝至隋文體
第一節 西晉統一蜀吳之文體
第二節 東晉播遷江左之文體
第三節 五胡仿中國之文體之關係
第四節 晉徵士陶潛文體之澹遠
第五節 蘇蕙創回文之體
第六節 南朝宋室顏謝鮑三家之文體
第七節 南齊永明體之織麗祖沖之精實
第八節 蕭涼諸帝皆能文
第九節 昭明文選創總集之體
第十節 劉勰文心雕龍創論文之體
第十一節 崢嶸詩品創詩話之文體
第十二節 蕭梁文士之盛文體之縟
第十三節 徐陵玉台新詠創詩選之體
第十四節 北魏文體近於樸質
第十五節 北齊文體顏之推出入釋家
第十六節 北周蘇綽六條詔書文體之復古
第十七節 隋李諤論文體書之復古
第十八節 隋王通中說之文體
第十二章 唐宋至今文體
第一節 總論古文之體裁名義
第二節 唐宋八家文體之區別
第三節 唐初元結獨孤及諸家始復古體
第四節 韓昌黎文體為唐以後所宗
第五節 柳子厚文體與昌黎異同
第六節 韓門張籍李翱皇甫湜文體
第七節 杜牧文體為宋之蘇氏先尊
第八節 五代文體似南北朝而不工
第九節 宋人起五代之衰柳開王禹偁穆修諸家文體
第十節 宋文以歐陽修為大宗
第十一節 蘇氏父子兄弟文體同異
第十二節 王安石曾鞏之文體
第十三節 北宋道學家文體亦異於語錄
第十四節 南宋文體宗澤岳飛陳亮文天祥謝枋得之忠憤
第十五節 遼金文體至元好問大備
第十六節 元人文體孱弱
第十七節 明人文體屢變宋濂楊榮李夢陽歸有光之異同
第十八節 清代古文之流別
第十九節 民國之文學革命
第十三章 駢文古合今分之漸
第一節 唐虞治文駢散之祖
第二節 有夏氏駢散相合之文
第三節 殷商氏駢散相合之文
第四節 周初駢散相合之文
第五節 逸周書駢散相合之文
第六節 周髀駢散相合之文
第七節 左傳駢散相合之文
第八節 國語駢散相合之文
第九節 戰國策駢散相合之文
第十節 孔孟荀諸子皆駢散相合之文
第十一節 老莊列諸子皆駢散相合之文
第十二節 管晏諸子駢散相合之文
第十三節 孫吳諸子駢散相合之文
第十四節 墨子駢散相合之文
第十五節 韓非子創連珠之體
第十六節 屈宋騷賦皆駢散相合之交
第十七節 呂氏春秋駢散相合之遷
第十八節 李斯駢散相合之文
第十四章 駢文又分漢魏六朝唐宋四體之別
第一節 總論四體之區
第二節 漢之駢體至司馬相如而大備
第三節 楊雄仿司馬相如之駢體而益博
第四節 後漢班固張衡之駢體
第五節 後漢蔡邕之駢體
第六節 潘勖冊魏公九錫文之體
第七節 魏曹植之駢體
第八節 六朝駢體之正變
第九節 徐庾集駢體之大成
第十節 唐初四傑之駢體
第十一節 燕許大手筆之駢體
第十二節 李杜二詩人之駢體
第十三節 陸宣公奏議為駢體最有用者
第十四節 元白溫李之駢體
第十五節 宋初西崑駢體步趨晚唐及北宋諸家異同
第十六節 南宋駢體汪藻洪适陸游李劉諸家之異同
第十七節 元明以來四六體之日卑
第十八節 清代駢文之盛及民國駢文之廢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3[193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文學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I20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4,24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0:19,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0:19, 19 June 2023866 × 1,179, 278 pages (8.7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本國文學史 (1/1) by 汪劍余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10jh004065,50003; 民國圖書.5; 本國文學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