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0jh003479-50503 探險家故事.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66 × 1,354 pixels, file size: 4.9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1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探險家故事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葉夢周編輯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探險家故事
Publisher
國光書店[印行者]
Description

收有關馬可波羅、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27篇故事

目錄
一 第一個漫遊亞洲的馬可波羅
七百年前的威尼斯國
水國處處充滿嫵媚
珍寶使人忘記危險
馬可波羅父伯航海渺無音訊
兩位老人所說旅行故事
神思夢想不忘東方
尖頭大船航行大海
第一次見到海上風光
地中海景色這麼迷人
安抵東岸一大城
水國驕子不堪徒步之苦
經歷各名城
爬越高山突然遇盜
盜菲太多改行海道
到達忽里模子城
波斯國的駱駝
第一次看到飛雪
沙漠又橫在眼前
巴達克山中養病
可怕的大戈壁
距離中國京城很近
中國皇帝派人歡迎他們
中國皇城真似天堂
大汗很器重馬可波羅
為元朝宣勞十七年
要想重回故鄉
波斯王向中國公主求婚
三人願從海道護送公主往波斯
西歸途中聞大汗駕崩惡耗
馬可波羅名滿水國
熱那亞大戰波羅被俘
二 發現好望角的第阿士
許多航只駛行東方
尋覓新世界及新航路
葡萄牙船長第阿士的決心
到達從未見過的新地方
走過非洲的南端
水手們要求回船
新地方命名大風角
更名好望角
發現東方航路貢獻不小
三 探險之王哥倫布
精於航海的小水手
相信地球是圓的
發動航海雄心
到葡萄牙去求取援助
伊薩伯拉皇后贊助哥倫布計劃
三艘船準備出發
平坦號的舵損壞
將近陸地徵兆
水手們大發怨言
陸地看見了
不知已經發見新大陸
留一部水手在海島找尋金礦
重遇平坦號
西班牙人心目中的英雄
二次三次渡大西洋
哥倫布被誣遭捕
皇后幫助恢復自由
三個月險惡航程
錯認中南美大陸為馬來半島一部分
一船觸礁下沉海底
皇后逝世又遭免職
抱恨終身與世長辭
西美利加名字的由來
四 第一次橫渡太平洋的麥哲倫
地球上最大洋面太平洋
太平洋出現於人類的歷史紀念日
麥哲倫率領帆船五艘出發
首次看到南美土人
在聖平周里灣避風過冬
厭服船員叛亂陰謀
惡風巨浪碰碎一船
發現了一個海角
麥哲倫海峽的來歷
開始駛進新大洋
菲律賓群島土人殺死麥哲倫
未竟行程由同伴們完成
僅剩一船和十八個水手
五 冒險到印度的先驅者奧斯達加馬
一個二十歲葡萄牙青年
茫茫大海航行九十六天
遭着猛烈颶風
經過了好望角
發現印度的克利庫特港
六 航行世界成功的掘臘克
麥哲倫的繼起者
遠征船共有五艘
機警處死為首謀害者
同航的船無形失蹤
土人射瞎掘臘克右眼
船員哄騙土人白銀
經秘魯駛向北美
開抵加羅林群島
由菲律賓至束印度
三年航行完成
七 冒險考察非洲尼日爾河的孟古百克
蘇格蘭的少年旅行家
冒險出發考察
非洲境內奇風怪俗
阿里人當地怪客
阿刺伯人將他捉住關着
完全瞧見尼日爾河
不幸為大水淹斃
八 發現阿比西尼亞的勃羅斯
探求神秘的河發源地
到了浩大無邊沙漠地
繞水路冒萬險到阿比西尼亞
殘忍的阿比西尼亞人
很受土王優待
無形發現阿比西尼亞平原
九 探尋尼羅河發源地的司匹克船長
值得研究的有趣問題
尼安撒湖便是尼羅河的發源地
非洲是一塊黑暗的大陸
與土人血戰過幾次
悍然前往中部非洲
獅吼虎嘯峻峭山壁
耐苦到達烏克達國
碧澄澄的尼安撒湖
一○ 殉難非洲的傳教師李文司登
冒險旅行二十四年
做過童工和牧師
險些被獅子吃掉
增加許多歷險經驗
馬格羅羅土人作旅途嚮導
沿三比西河而上
走到安哥拉高原
通過葡萄牙殖民地
患劇烈熱病死於非洲
一一 無意中尋獲美洲大陸的威尼斯商人加波父子
美慕哥倫布航海遠遊
想到亞洲卻至美洲
南美歸來錯認亞洲
航至北美一角仍當亞洲一部
一二 在美洲發現許多新地的亞美利加
哥倫布的朋友亞美利古
航海探新地三次去美洲
發現墨西哥灣一帶
直到南美洲的聖羅圭海
巴西國名字的由來
航行南冰洋找尋南極失敗
新大陸命名亞美利加洲
一三 北極熊口中逃生的約翰生和包琴
可怕的北極熊
冒險家約翰生也碰到這危險
機智捏住熊的喉頭
航中人冒着險裝藥發鎗
巨熊中彈倒斃
包琴博士幾次遭受熊災
背後巨熊向他猛撲
巨熊咬住他頭銜了就走
包琴脫險頭蓋重傷
一四 站過地球頂點上的斐利
第一次開始格林蘭探險
曾任北極探險隊隊長
終於到達北極
他的生卒年
不怕困難和危險的成功人
一五 橫渡南北極的跛足海軍大將拜德
羨慕柏端壯烈經歷
第一個飛抵南北極
證實南極土地的寶貴
足夠動人的一生經歷
劇烈運動折斷足踝
多次冒險計劃被阻
未把腿傷放在心上
兩極上空擲下國旗
政府賜他大將榮譽銜
一六 以冒險為快樂的名醫葛林費爾
遭逢四次冰山撞船危險
倫敦有數名醫之一
嚴寒荒涼區域的拉白利多
三萬漁民沒有醫生
冰天雪地服務四十五年
許多不平凡的事跡
漁民最會迷信
悲壯偉大的一幕
雪車向海中沉落
在浮冰上度過長夜
發現來船狂喊求救
一七 北極熊司蒂芬生
取道北冰洋探險北極
警告他餓死途中
飄動浮冰上度過好幾個月
探險經歷驚人的一段
煙癮大發造成佳話
別開生面探險食譜
祇靠肉和水維持生存六年
一個趣味試驗
一八 被困冰層近世於厄裏白斯號船上的法蘭克林
法蘭克林逝世百周年紀念
一個新紀元的開端
發現了西北通道
最後一次法蘭克林探險
北極區的研究工作
對極區興趣的復活
正在搜尋新的礦物
一九 洛黑大佐領導的安達斯探險隊
南美的安達斯山和亞馬孫河
洛黑大佐極富探險經驗
這次探險重要目標
對野蠻人的見面禮
和土人建立友誼基礎
切忌向土人打招呼
互相用手摯語交換意見
找尋安達斯山中古代印卡人的財寶
二○ 在埃及底比斯平原發掘古墳的遠程考古團
遠程考古團的任務
一個興奮的奇事
找到古墳第一道門路
千百年無人踐踏的所在
封固地下三千餘年的臭氣
滿室閃耀珍奇珠寶
辛辣的空氣怪難過
空氣引起急劇化學變化
開始發掘第二石室
發現三隻皇冠
尋到皇后歷史記載
御用金銀精製馬車
四千年前皇后石棺
坦卡維爾喘氣暈倒
皇后眉睫仍舊完好
每一奇蹟攝入鏡頭
秘封洞口刻上暗記
坦卡維爾一病不起
二一 從鳥語島哥未拉探險歸來的樊蘭女士
非洲西北一個岩石起伏的小島
流傳已久奇異故事
著名的環球旅行家樊蘭女士
靠了唿嘯會話的哥末拉島民
女侍者爆發一陣唿嘯聲
相隔數里能夠相互通話
總統府邸巨大唿嘯
唿嘯聲警告收稅吏到來
整個大地在唿嘯聲中激動
當面一試震耳欲聾
科學化實地試驗
一次艱困旅行目睹唿嘯談話
信號業已招呼遍各戶
拜訪者不可隨意打唿嘯
從鳥語島歸來是平生唯一快事
二二 伊利亞中校領導的西藏心臟地區考察隊
繞着山谷邊緣走了三天
到達一萬四千尺高度的山頂
喜馬拉雅山第一座隘口
遇到亞東的酋長
亞東是西藏較大城市之一
碰到有着崇高地位的藏人
參加道地的西藏宴會
美國購買西藏羊毛問題
接到達賴喇嘛紅箭文書
最高的郵局
超過一萬五千二百尺的堂拉
拜訪波盧民族的村莊
在甘瑪平房中過夜
西藏人是很好運動家
一座巨大的寺院
西藏最重要的城市
拉薩前站
達賴喇嘛熱烈歡迎
在英國政治官寓所住下
學習晉謁達賴喇嘛的禮節
走進富麗堂皇的大殿
達賴喇嘛盤膝而坐
參過達賴啟程返美
二三 探險西藏神秘之峰的安德婁斯
著名亞洲探險家
美國航空員發現三萬呎高峰
傳說新高峰叫安妮馬欽
貝里利亞將軍賷志以歿
決志解決神秘山峰問題
世外桃源的確存在
安氏計劃業已實現
二四 五十年前大洋捕鯨的波士頓美人號
五十年前一艘美國捕鯨船
瞭望哨指示鯨魚位置
最冷酷最殘忍的艱苦工作
小小漩渦全船人員生死關頭
捕鯨艇里的船員興奮異常
叉手專家猛剌世鯨
剌進二呎厚脂層的沉重鋼叉
彼此談着奇怪的經驗
大副小艇叉了另一隻鯨
長期的等待
估計可獲八十桶鯨油
鯨魚猛烈動上水面
這隻鯨算是完了
準備再有新的追獵
狂暴的劈割
夜晚的景色
鯨舌美味只有高級船員享受
麝香味的分泌物龍涎香
獵鯨故事不占重要
二五 出沒兩極地帶的英國捕鯨探險家
一隊科學家到北冰洋去探險
趕造一條最新漁船
精通深海魚和習性的權威者
乘着新式漁船出發遠征
獵漁科學家的問題真多
另一批科學家遠征南極
穿起蛙人潛水衣跳進冰天雪地海中
化驗鯨魚血的樣品
探險隊另一工作就是研究
捕鯨隊在南極海面造成新紀錄
一百八十次南極探險英國占七十六次
英國對於南極開發的計劃
二六 捕鯨季節活躍深海的現代捕鯨
舊式捕鯨已被機械科學改變
現代捕鯨船是一座浮動工廠
利用飛機尋覓鯨群
工作平靜而有效率
整群地屠殺
炮艇尾隨鯨群完成任務
特殊標誌插在鯨身
追捕數以萬計的鯨魚
艦身龐大裝配完善可耐遠航
消滅子以冒險為樂勇敢遊戲
一季可得鯨油一百六十萬桶
十艘捕鯨船獵鯨六百五十隻
捕鯨探險隊擔負起尋覓新鯨群的使命
二七 獨駕飛機橫渡西南非洲瞰獸攝影的亞當斯
飛行家兼攝影師
驚險絕倫的空中瞰獸記
在羅德西亞地區低飛
飛得越低野獸越不吃驚
鱷魚想跳起攫食活人
飛到四個地區的交界點
鱷魚和鳥群友好相處
飛過洪水泛濫地區
成群的小羚羊
看見成群的象隊
貝專納平原的斑馬群
獅子縱身想捉鐵鳥
野獸習慣飛機吼聲
發現非洲三怪
怪魚
怪熊
怪犀牛
縱危險中獲到富的獸標本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7[1948]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故事
中圖分類
InfoField
I246.8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03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9:43,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9:43, 19 June 2023866 × 1,354, 116 pages (4.9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探險家故事 (1/1) by 葉夢周編輯 (batch task; nlc:data_416,10jh003479,50503; 民國圖書.5; 探險家故事)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