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0jh000215-45418 訂正中國文學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18 × 1,172 pixels, file size: 9.4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7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訂正中國文學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曾毅撰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訂正中國文學史
Publisher
上海泰東書局
Description

目錄
第四篇 近古文學
第一章 唐之文化及思潮
唐太宗之文治武功
十八學士題名錄
十八學士之專長
唐以前之三教調和論
唐代三教合流之象
第二章 唐之文化及思潮
唐文學之特色為詩
唐詩所由盛之原因
唐詩體格聲調之美備
唐詩數量之多
唐詩有初盛中晚之別
唐詩變遷之大勢
唐辭賦體製備具
第三章 聲律之完成
古今體詩之區別
唐以前之律詩非定格
言律詩自唐始
近體詩之範圍
律絕組織法之不同
沈約八病說與律詩
律詩平仄使用法
絕句之來源
唐以律絕為樂府
駢文亦分古今體
今體駢文演成之來源
古今體駢文釋例
韻學之源流
反切制韻之始
韻自與官私韻之別
今一百六韻之由來
第四章 初唐之文學
君臣間之力崇雅正
四傑與沈宋二家
四傑小傳
代表初唐體之文字
四傑之品題
沈宋小傳
沈宋完成律詩
上官儀之屬對法
陳子昂振起風雅
子昂詩之風調
文章四友
第五章 開元天寶之極盛
治亂交會中文章之活氣
開寶詩人點將錄
王孟高岑四家
王孟一派
高岑一派
第六章 李白杜甫
李杜才兼古今
李杜各體與盛唐諸子之比較
李白小傳
白詩肖其為人
詩之大體解剖
杜甫小傳
杜詩純本學力
杜詩之長所
李杜二家之比較
李杜相輕說之不可信
第七章 大曆元和間之氣
中唐之國勢與文運
韋應物
劉長卿
大曆詩之別開境界
十才子
韓盧錢李小傳
中唐詩體之擅場
元和風氣又一變
杜詩中之韓白二派
韓白二家之比較
韓愈詩風概論
白居易詩風概論
元和體包韓白二家之論證
孟郊
賈島
李賀
盧仝
劉又
張籍
王建
元稹
劉禹錫
柳詩在元和間獨樹具一體
第八章 晚唐之詩學
晚唐之國勢與文運
晚唐詩人之派別
李溫杜三大家
義山學杜而別為一派
飛卿長於樂府
牧之詩文超晚唐
溫李杜詩之缺點
詩莫備於晚唐之平議
第九章 唐初文章三變
初唐文之革六朝體
玄宗時之文風
燕許制誥文披靡唐代
元結獨孤及始大變排偶
第十章 韓愈柳宗元
韓愈介古文振八代之衰
韓為古文之出發點
山水記奇意獨創
韓柳以文為教
韓柳二子之比較
詩宗杜文宗韓之所由
八代間文界之概況
駢語散語之得失
韓氏為文之信條
韓氏變文體之功
韓之古文影響於詩學
詩文偏勝之由
韓派文喜入奇險澀僻
古文在唐不盛
樊宗師之怪
陸宣公文開歐蘇一派
權德興
韓處厚
劉禹錫
李德裕
令狐楚
李商隱
第十一章 詞學之發展
詞為聲律中之一體
何謂填詞
漢以後樂府漸亡
唐之樂府亦詩
詞產生之理由
詞句長短之淵源
古樂曲難尋而詞則有譜
李白詞之可疑
漁父詞為詞之粗體及其變制
詞可名律體雜言
詞變化成形之例證
詞初成形不為定製
一腔化為數曲
六言律詩亦號為詞
溫庭筠最高
五代競為新聲
花間集為填詞之祖
五代惟詞可稱
詞曲之所以千差萬別
詞之演進情形
第十二章 唐代小說之盛興
小說在政治上之地位
小說在今文學上之地位
小說之起源
戰國間燕齊最盛
漢武帝時獨多
怪力亂神淫五種
唐小說之特色
漢以來多方士言
漢小說偽托者多
晉小說漸多因果談
唐小說漸即於純文學之徵候
傳奇體小說
第十三章 宋之學術與文學之影響
宋思想界之活潑
漢以來學術界之概況
宋理學化合儒釋道三元素
宋儒參取釋道之論證
大學中庸之發明
宋理學及於政治之弊
宋佛門中之能者
宋之文以理勝
古文家輩出
駢文變唐而別開一派
詩家之概況
第十四章 宋之政治與文學之影響
宋政治上之特色
四子書至宋始大顯之故
宋所收儒教之功
古文因理學而益發達
制科變法與論文
國運文運鼎盛時期
北宋與南宋之文風
第十五章 西崑體
五季為文學黑暗時代
西崑體前之作者
西崑體之勢力
西崑體之作法
西崑體之詩例
西崑體之弊
西崑掃五季蕪鄙之習
楊劉小傳
昆體盛行中之不入時風者
韓道大行自柳開始
葉水心對於柳穆諸人之貶詞
王元之之文品
宋初諸家有待於進展之觀察
第十六章 歐陽修與文運拓新
歐陽修一代宗匠
蘇尹左右之功
尹師魯小傳
蘇子美小傳
梅聖俞之詩說
歐陽修之振起
文雅並其勢力
韓文在唐末盛行之故
古文興起之功安在
古文可稱今文
歐陽之文品及其評價
歐陽之詩品及其評價
石介及劉敞兄弟
歐陽氏之新駢體
夏竦及宋庠兄弟
曾鞏王安石
南豐之文品及其流派
半山之文學行義
八大家之與文學界
八家在有宋之勢力
八大家名之由來
第十七章 洛黨與川黨
宋之黨禍情形
道學派之文學見地
道學派與白話文
辭人學者分途
道學派略傳
洛蜀兩黨之軋轢
三蘇小傳
三蘇之文品
三蘇之詩品
第十八章 江西詩派
蘇門六君子
六君子之品題
山谷為宋詩宗祖
山谷作品之病態論
〓無咎
張文潛
秦少游
陳後山
李方叔
江西詩派圖
江西詩派之貶詞
第十九章 南渡後之文
南渡後之人文風
朱熹對於文學之痛論
四六文之貴重
詞林與國運之消長
蘇文勢力之披掩
古文家
永康學派
洛學派
永嘉學派
西山鶴山
駢文家
南渡初
南渡中
南渡末
第二十章 南渡後之詩
詩派之大勢
陳簡齋
尤楊范陸四家
四家之衡量
放翁為大家
楊陸之詩傳
永嘉四靈與葉永心之詩說
江湖派
南渡中葉詩學之敞
宋末文章之盛之所由
第二十一章 宋代詞學之極盛
大晟府與新樂曲
詞調改進之論證
詞之正宗與變體說
南派北派之分
歐詞實為正宗
蘇辛開詞界之新機杼
才情與才氣
周美成體兼蘇秦
辛稼軒一派
姜白石一派
詞曲嬗變之消息
第二十二章 文史與文料
文評詩論盛興之由來
文料搜集之弊
文選家統系之正變觀
嚴滄浪之詩說
宋詩文皆自韓出
文料篡集之所自昉
文料書之概略
第二十三章 遼金文學
遼金兩朝之概況
金文人多得自遼宋
金文苑點將錄
純然北方文學
吳激蔡松年
党懷英
趙秉文
元遺山
遺山詩文之評論
金之文摹歐蘇而詩不取江西派
第二十四章 元之建國與文學
浮慕偽文明之弊害
文學上之新境界
金人為學多不純
程朱大顯於元
元道學派為文學之綱領
黃柳亦出於金仁山說
虞楊范揭之品題
鐵厓九靈兀末大家
第二十五章 小說戲曲之盛興
創始通俗文學
通俗文學之效力
通俗文學之成因
宋金之留始
元人之鄙朴
元人之風尚
章回體起於宋
水滸傳與三國演義
唐末口語體文之發見說
水滸傳作者有兩說
小說家匿名之故
水滸傳之作意及其效力
曲之別名
戲曲演進之源流
雜戲與傳奇之列
詞與曲之別
曲文代言之進步
北曲南曲之始
南北曲之分別
崑腔之混同
南北曲末流之灘簧大鼓
關王鄭白四家
第二十六章 明之國勢與文運
明文學少特色之故
摧折元氣太甚
內外禍變相因
制義束縛之敞
元人八比法
八股文之構成法及諸名目
八股與文學界
明代文學之縱橫開闔
明無古文大家之評斷
宋善學唐而明不善學唐
李何推為正聲
明文學界專於模擬
第二十七章 明初作者
東南盛文章之淵源
明初詩派有五
吳中四傑與唐初四傑
宋濂
劉基
方孝孺
王禕
高啟
楊基
張羽
徐賁
袁凱
貝瓊
林鴻與十才子
林鴻之詩說
劉崧
孫〓
明詠物詩之進步
唐人體物詩之概況
宋人體物詩之概況
體物進步之由來
第二十八章 台閣體與復古派
台閣體之主盟者
台閣體之文品及其末流
李東陽矯正台閣體
復古派之踵興
東陽之作品
東陽之羽翼者
復古派之主張
七才子十才子之品目
漢魏唐宋兩大派
兩派作品之平議
李夢陽之性格
李夢陽之作風
李夢陽之摹擬論
何景明主創造
何景明之作風
何景明之持論
何景明明月篇及其詞調論
吳中文情輕艷之風
金陵四家之羽翼李何
王守仁之學術及其文章
第二十九章 嘉靖文學
嘉靖七子
七子結社之略歷
李攀龍之持論
王世貞聲氣之盛
攀龍作品之梗概
李何王李文之較論
世貞晚年論著改變
世貞作品之梗概
謝榛詩說與七子
李王七子平議
第三十章 嘉靖文學
復古派創議之起因
王唐與七子之對壘
王唐幾捲入復古派
嘉靖八才子
歸有光
有光折服王世貞
歸文之作法與其影響
黃梨洲文敞待變之論見
兩派末流之失
第三十一章 公安派與竟陵派
明萬曆年間之國勢
公安竟陵之反覆古
公安派之主唱者
公安體之作風
袁中郎之持論
竟陵派之主唱者及其響應
第三十二章 明末文學
明末文學界之概況
宋明兩代末造文盛之故
坊社倡導之盛
復社之主盟
復社宗法王李
幾社之主盟
幾社應和復社亦宗王李
豫章社之主盟
豫章社宗法震川
明文學界顛倒於門戶
第五篇 近世文學
第一章 前清文學之概觀
康乾時文學最盛
學術之發達
漢宋兩派之特點
漢宋兩派並盛及其因緣
講社出朋興
修養之宏富
國勢之疆盛
康雍乾三朝之武功
文學界之氣象
一技一能之奇異
朝廷之獎進
清初之文教
君臣之倡導
開博學鴻詞科
編纂圖書
前清與歷代之比較
前清文盛之運會觀
第二章 前清文學之概觀
康雍間
乾隆朝
道咸間
光緒以後
文字之獄種種
文字獄及於文學界之影響
龔自珍之痛論
清文家之特色
第三章 明季遺老
清初三先生
黃梨洲
顧亭林
王船山
擅名詩文者
侯雪苑
魏叔子
吳梅村
錢謙益之無恥
江左三大家
第四章 清初之文學
東南文章特盛
施愚山
宋荔裳
施宋之比較
燕台七子
西泠七子
汪堯峰
姜西溟
汪姜外之作者
第五章 王漁洋朱竹垞
清初詩學界之概況
王漁洋之神韻說
神韻詩例
漁洋在文學界之勢力
漁洋詩學之淵源
漁洋小傳
漁洋詩之品藻
神韻說之弊
各家之譏切漁洋者
漁洋詩之平議
朱竹坨兼有諸家之勝
王朱為南北兩大家
王朱之比較
王詩派傳播之廣遠
與漁洋角逐詞壇者
第六章 方苞劉大櫆
桐城派之開祖
望溪之為學
望溪之為文
望溪方詆班柳崇義法
望溪小傳
望溪文之得失
學人之文
神韻與神理
海峰文之梗概
第七章 神韻派之反動者
沈歸愚為一大家
趙執信之聲調論
馮定遠之詩說
聲調之傳授源流
聲調籠罩明清詩壇
趙氏談龍錄之梗概
趙執信小傳
翁方綱之肌理說
袁子才大張反幟
性靈說之梗概
性靈說之淵源
袁氏勇於創造
江左三大家
袁子才之作風
趙甌北之作風
蔣心餘之作風
三大家之品評
沈德潛與袁枚之詩才孕育觀
袁枚之際遇
沈德潛之際遇
沈氏之作風
沈氏之格律說
間詩人綜敘之盛
乾嘉沈詩派傳授
第八章 駢體文之興盛
元明間之駢文界
清初陳吳章三家及其價值
駢文家之伎倆論
真正作者之文境
氣粗詞繁之毛病
八大家之鄙宋學
八大家之作風
十大家之後起
駢文與古文之界域觀
第九章 桐城派與陽湖派
姚姬傳起抗漢學
姚氏之持論
姚氏之抱負
姚氏兼朱劉兩家之傳
桐城派名號之所由
管梅方姚四家
桐城派之傳授源流
梅伯言為桐城派功臣
陽湖派之響應
陽湖與桐城不爭立異之論證
惲子居之為學與其文
張皋文之為學與其文
駢文遜於古文之一征
反桐城之氣脈
龔定庵與魏默深
第十章 折衷派與曾國藩
漢宋兩家之衰敞
曾氏欲泯漢宋門戶
門下從游之盛
開留學風氣
曾氏之文學宗旨
曾氏之文品
文資於學與才之不同
曾氏克成大功之所由
吳南屏不滿於桐城
南屏之論文
南屏之成就
南屏之文派論
南屏反桐城之探原論
桐城派文事之伎倆與其末流
第十一章 詞學之復盛
金元作者
明初沿元習
永樂後花間草堂盛行
明末陳子龍獨勝
清初東南諸名家
北方之名家
朱陳村詞之廣播
朱陳派之末流
常州詞派
道咸間詞家
詞學衰頹之故
第十二章 清之戲曲小說
明初之戲曲
宏正間之南北曲
玉茗堂四夢
明末之曲劇
萬古愁最奇肆
李笠翁十種
桃花扇
長生殿
紅雪樓九種
吟風閣詞曲譜
明代小說之名著
西遊記與同善社
西遊記之作者及其作法
西遊記之作意
金瓶梅之作意
金瓶梅之得失
金瓶梅之產因
李笠翁十二樓
清之晉唐體小說
紅樓夢
紅樓夢背影之考證者
小說內容不宜執一端以求
紅樓夢之作意
續紅樓
兒女英雄傳之反紅樓
俠義小說
儒林外史
金聖歎對於文學界之卓議
流俗十才子書之編配
民國以來之文學
白話文白話詩之觀察
胡適之希風韓愈
第十三章 結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1[1932]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文學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I20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54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5:22,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5:22, 19 June 2023818 × 1,172, 274 pages (9.4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訂正中國文學史 (1/1) by 曾毅撰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0jh000215,45418; 民國圖書.5; 訂正中國文學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