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9jh004151-35684 王安石評傳 第2卷.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68 × 1,125 pixels, file size: 38.21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0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王安石評傳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梁啓超著

王安石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王安石評傳
Volume 第2卷
Publisher
國學整理社
Description

詩文一百卷。書前有梁啓超撰寫的《王安石評傳》,分22章詳論王安石的生平業績

目錄
卷一 古詩一
元豐行示德逢
後元豐行
夜夢與和甫別因寄純甫
純甫出釋惠崇畫要予作詩
徐熙花
燕侍郎山木
陶縝菜
逆沈氏妹於白鷺洲遇雪作詩寄天隲
招約之職方並示正甫書記
同王浚賢良賦龜
示元度
仲明父至宿明日遂行
杏花
奉酬約之見招
寄吳氏女子
贈約之
寄楊德逢
再次前韻寄楊德逢
仲明父不至
與呂望之上東嶺
與望之至八功德水
要望之過我廬
聞望之解舟
法雲
彎碕
月夜二首
兩山閒
卷二 古詩二
題南康晏史君望雲亭
洊亭
光宅寺
春日晚行
新花
四皓二首
真人
寄蔡氏女子二首
夢黃吉甫
游土出示蔡天啟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
用前韻戲贈葉致遠直講
白鶴吟示覺海元公
示安大師
示寶覺
定林示道原
我所思寄黃吉甫
寄朱昌叔
與僧道升二首
贈彭器資
贈王居士
贈李士雲
卷三 古詩三
題半山寺壁二首
定林寺
題定林壁
移桃花示俞秀老
對棋與道原至草堂寺
書八功德水庵
放魚
霾風
偶書
即事二首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自遣
自喻
古意
吾心
無營
病起
獨歸
獨臥有懷
無動

車載板二首
跋黃魯直畫
過楊德逢莊
秋熱
秋早
卷四 古詩四
同沈道源游八功德水
望鐘山
思北山
上南崗
謝公墩
秋夜泛舟
和耿天隲同游定林
次韻約之謝惠詩
次韻舍弟江上
酬王浚賢良松泉二詩
答俞秀老
清涼寺送王彥魯
送惠思上人
老景
雜詠八首
張良
司馬遷
諸葛武侯
讀墨
讀秦漢間事
幽谷引
明妃曲二首
桃源行
食黍行
歡息行
送春
兼併
卷五 古詩五
和吳御史汴渠
酬王詹叔奉使江南訪茶利害
酬王伯虎
答虞醇翁
送潮州呂使君
寄曾子固二首
虎圖
次韻信都公石枕蘄簟
和吳沖卿雪
和沖卿雪詩並示持國
送石賡歸寧
送張拱微出都
寄題睡軒
沖卿席上
塞翁行
白溝行
河間
陳橋
澶州
卷六 古詩六
北客置酒
奉使道中寄育王山長老常坦
送李屯田守桂陽二首
送吳仲庶出守潭州
雜詠三首
即事三首
送鄭叔熊歸閩
寄二弟時往臨川
李氏沅江書堂
休假大佛寺
別謝師宰
解使事泊棠陰時三弟皆在京師二首
驊騮
寄朱氏妹
贈陳君景初
贈張康
送程公辟守洪州
鳳凰山
夢中作
彭蠡
牛渚
東門
和王微之登高齋三首
卷七 古詩七
董伯懿示裴晉公平淮右題名碑詩用其韻和酬
用王微之韻和酬即事書懷
和仲求即席分題
出鞏縣
書任村馬鋪
葛蘊作巫山高愛其飄逸因亦作兩篇
西風
久雨
和王勝之雪霽借馬入省
和吳沖卿鴉鳴樹石屏
送李宣叔倅漳州
送裴如晦宰吳江
韓持國從富并州辟
寄吳沖卿
韓持國見訪
思王逢原
登景德塔
和劉貢甫燕集之作
寄王逢原
寄正之
思古
惜日
送裴如晦即席分題三首
卷八 古詩八
兩馬齒俱壯
春從沙磧底
晨興望南山
結屋山澗曲
朝日一暴背
黃菊有至性
少狂喜文章
三戰敗不羞
少年見青春
白日不照物
草端無華滋
一日不再飯
秋枝如殘人
青青西門槐
天下不用車
山田久欲坼
聖賢何常施
散發一扁舟
道人北山來
今日非昨日
秋日不可見
騏驥在霜野
悲哉孔子沒
秋庭午吏散
秋日在梧桐
我欲往滄海
前日石上松
日出堂上飲
卷九 古詩九
孔子
揚雄二首
漢文帝
秦始皇
韓信
叔孫通
東方朔
楊劉
臧倉
田單
戴不勝
陸忠州
開元行
相送行效張籍
陰漫漫行
一日歸行
汴水
陰山畫虎圖
杜甫畫像
吳長文新得顏公壞碑
答揚州劉原甫
寄岳州張使君
送元厚之待制知福州
悼四明杜醇
哭梅聖俞
游章義寺
飯祈澤寺
答瑞新十遠
送文學士倅邛州
送宋中道倅洺州
送張公儀宰安豐
送陳諤
送孫長倩歸輝州
送喬執中秀才歸高郵
雲山詩送正之
卷十 古詩十
和甫如京師微之置酒
別孫莘老
寄丁中允(寶臣)
示平甫弟
憶北山送勝上人
相國寺啟同天節道場行香院觀戲者
馬上轉韻
乙巳九月登治城作
過劉貢甫
估玉
信都公家白兔
車螯二首
與平甫同賦槐
甘棠梨
獨山梅花
同昌叔賦雁奴
老樹
賦棗
飛雁
寓言九首
舟中讀書
和王樂道讀進士試卷
自訟
彼狂
眾人
卷十一 古詩十一
寄題郢州白雪樓
聖俞為狄梁公孫作詩要予同作
蒙亭
和王樂道烘虱
和聖俞農具詩十五首
次韻酬微之贈池紙並詩
酬沖卿月晦夜有感
送子思兄參惠州軍
送董伯懿歸吉州
八月十九日試院夢沖卿
平甫歸飲
答陳正叔
過食新城藕
明州錢君倚眾樂亭
愛日
答裴煜道中見寄
余寒
孤城
和微之藥名勸酒
客至當飲酒二首
乙未冬婦子病至春不巳
強起
飲裴侯家
送謝師宰赴任楚州二首
次韻游山門寺望文脊山
車螯

卷十二 古詩十二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
和中甫兄春日有感
信陵坊有籠山樂官
收監
省兵
發廩
感事
美玉
寄曾子固
同杜史君飲城南
有感
送孫叔康赴御史府
別馬秘丞
到郡與同官飲
追送朱氏女弟宿木瘤僧舍
招同官游東園
九日隨家人游東山遂游東園
秋懷
既別羊王二君與同官飲城南
試茗泉
躍馬泉
白紵山
七星硯
九鼎
九井
寄題眾樂亭
書會別亭
題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
卷十三 古詩十三
泊舟姑蘇
崑山慧聚寺次孟郊韻
如歸亭順風
垂虹亭
張氏靜居院
丙戌五日京師作二首
答客
次韻唐彥猷華亭十詠
大白嶺
禿山
贈曾子固
鮑公水
寄李士寧先生
僧德殊水簾
杭州修廣師法喜堂
復至曹娥堰寄丁元珍
答曾子固南豐道中所寄
寄贈胡先生
得曾子固書因寄
寄虔州江陰二妹
登越州城樓
憶昨詩示諸外弟
卷十四 律詩一 五言八句
欣會亭
東〓
歲晚
半山春晚即事
欹眠
露坐
山行
定林
送張甥赴青州幕
送張宣義之官越幕二首
送贊善張軒民西歸
送鄧監簿南歸
秋夜二首
即事
畫寢
過故居

與道原過西莊遂游寶乘二首
送陶氏婦兼寄純甫
自府中歸寄西庵行詳
贈上元宰梁之儀承議
贈殊勝院簡道人
懷吳顯道
靜照堂
重遊草堂次韻三首
題齊安寺山亭
自白門歸望定林有寄
宿定林示無外
宿北山示行詳上人
獨飯
草堂
示耿天隲
光宅
示無外
北山暮歸示道人
懷古二首
與寶覺宿精舍
中書偶成
華藏寺會故人
求全
秋風
次韻昌叔歲莫
次韻酬昌叔羇旅之作
卷十五 律詩二 五言八句
次韻唐公三首
烏塘
欲歸
發館陶
王村
長垣北
冬日
壬辰寒食
雨中
宿雨
乘日
秋露
還自河北應客
將次洺州憩漳上
和仲庶夜過新開湖憶沖之仲塗共泛
送契丹使還次韻答淨因老
送吳叔開南征
游棲霞庵約平甫至因寄
和棲霞寂照庵僧雲渺
宜春苑
春日
癸卯追感正月十五事
晚興和沖卿學士
秋興和沖卿
次韻沖卿除日立春
題友人郊居水軒
游賞心亭寄虔州女弟
江亭晚眺
金山寺
揖仙閣
舟夜即事
何處難忘酒二首
送孫子高
送董傳
寄深州晁同年
白云然師
自白士村入北寺二首
題朱郎中白都莊
史教授獨善堂
寄福公道人
身閒
還家
題湯泉壁示諸子有欲閒之意
和唐公舍人訪淨因
沂溪懷正之
答許秀才
卷十六 律詩三 五言八句 五言長篇附
次韻景仁雪霽
次韻范景仁二月五日夜風雪
次韻沖卿過睢陽
答沖卿
得書知二弟附陳師道舟上汴
初憩和州
瘧起舍弟尚未巳示道原
送杜十八之廣南
崑山慧聚寺次張祜韻
吳江

江南
賈生
還自舅家書所感
世事
寄純甫
招丁元珍
游杭州聖果寺
京兆杜嬰大醇卒以詩二首傷之
江上二首
夏夜舟中頗涼因有所感
孤桐
遲明
陪友人中秋夕賞月
慎縣修路者
河勢
送河間晁寺丞
暮春
游北山
吳正仲謫官得故人寄蟹以詩謝之餘次其韻
陳師道宰烏程縣
冬至
湯泉
讀鎮南邸報癸未四月作
擬和御製賞花釣魚
和吳沖卿雪霽紫宸朝
和吳沖卿集禧齋祠
送周都官通判湖州
雙廟(張巡許遠)
和子瞻同王勝之游蔣山
送鄆州知府宋諫議
見遠亭上王郎中
卷十七 律詩四 七言八句
歲晚懷古
段約之園亭
又段氏園亭
回橈
酴醾金沙二花合發
次韻公辟正議書公戲語申之以祝助發一笑
次韻致遠木人洲二首
次韻酬龔深甫二首
次葉致遠韻
次韻酬朱昌叔五首
次韻送程給事知越州
次韻酬徐仲元
詩奉送覺之奉使東川
次韻奉酬覺之
送程公辟得謝歸姑蘇
送項判官
次韻張德甫奉議
北山三詠
登寶公塔
重登寶公塔復用前韻二首
紙暖合
雨花台
北牕
小姑
榮上人遽欲歸以詩留之
呈陳和叔(並序)
招呂望之使君
公辟枉道見過獲聞新詩因敘歡仰
全椒張公有詩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悵然有感
嶺雲
蓼蟲
莫疑
卷十八 律詩五 七言八句
示俞秀老
外廚遺火示公佐
讀眉山集次韻雪詩五首
讀眉山集愛其雪詩能用韻複次韻一首
八功德水
寄題程公辟物華樓
酬俞秀老
次韻吳沖卿召赴資政殿聽讀詩義感事
張侍郎示東府新居詩因而和酬二首
次韻沖卿上元從駕至集禧觀偶成
次韻陪駕觀燈
和吳相公東府偶成
和蔡樞密孟夏旦日西府書事
和蔡副樞賀平戎慶捷
次韻奉和蔡樞密南京種山藥法
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
謁曾魯公
駕自啟聖還內
集禧觀池上詠野鵝
次韻東廳韓侍郎齋居晚興
酬和甫祥源觀醮罷見寄
和御製賞花釣魚二首
次楊樂道韻六首
詳定幕次呈聖從樂道
崇政殿詳定幕次偶題
詳定試卷二首
奉酬楊樂道
奉酬聖從待制
次韻吳仲庶省中書壁
夜讀試卷呈君實待制景仁內翰
答張奉議
卷十九 律詩六 七言八句
次韻和吳仲庶池州齊山畫圖
次韻祖擇之登紫微閣二首
送沈興宗察院出使湖南
春風
永濟道中寄諸舅弟
道逢文通北使歸
將次相州
次韻平甫喜唐公自契丹歸
尹村道中
次韻王勝之詠雪
次韻酬府推仲通學士雪中見寄
次韻宋次道憶太平早梅
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
送劉和父奉使江西
次韻張子野竹林寺二首
送吳龍圖知江寧
送直講吳殿丞宰鞏縣
送真州吳處厚使君
送李質夫之陝府
題儀真致政孫學士歸來亭
次韻吳季野題岳上人澄心亭
送彥珍
寄張先郎中
汜水寄和甫
寄黃吉甫
次韻平甫村墅春日
即席次韻微之泛舟
示長安君
和平甫招道光法師
和祖仁晚過集禧觀
程公辟轉運江西
次韻微之即席
和王微之秋浦望齊山感李太白杜牧之
次韻王微之登高齊
和微之重感南唐事
李君晜弟訪別長蘆至淮陰追寄
貴州虞部使君訪及道舊竊有感惻因成小詩
沖卿席上得行字
示董伯懿
卷二十 律詩七 七言八句
思王逢原三首
和吳御史臨淮感事
和文叔湓浦見寄
次韻吳季野再見寄
次韻平甫贈三靈山人程惟象
次韻和甫詠雪
次韻張氏女弟詠雪
次韻徐仲元詠梅二首
詩呈節判陸君
留題曲親盆山
不到太初兄所居遂巳十年以詩攀寄
偶成二首
雨過偶書
季春上旬苑中即事
上西垣舍人
退朝
興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三首
和晚菊
景福殿前柏
四月果
牆西樹
度麾嶺寄莘老
狄梁公陶淵明俱為彭澤令至今有廟在焉刁景純作詩見示〓以一篇(嘉佑中題點江東刑獄時作)
寄沈鄱陽(時為江東提刑)
送裴如晦宰吳江
次韻樂道送花
籌思亭(在江東轉運司南廳後園)
愁台
和正叔懷其兄草堂
鄭子憲西齋
寄題思軒
陳君式大夫恭軒
寄黃吉甫
高魏留
丁年
卷二十一 律詩八 七言八句
送王詹叔利州路運判
送周仲章使君
送王蒙州
送龐簽判
送潘景純
送僧無惑歸鄱陽
送遜師歸舒州
寄育王大覺禪師
寄無為軍張居士
次韻酬鄧子儀二首
送李璋
送章宏
別葛使君
送王龍圖守荊南
次韻酬宋中散二首
和宋太博服除還朝簡諸朋舊
次韻酬宋玘六首
寄吳正仲欲蒙馬行之梅聖俞和寄依韻酬之
寄平甫
次韻舍弟常州官舍應客
舟還江南阻風有懷伯兄
同陳伯通錢材翁游山二君有詩因次元韻
夢張劍州
酬慕容員外
次韻張唐公馬上
和王司封會同年
次韻酬子玉同年
和舍弟舟上示沈道源
過山即事
酬裴如晦
酬鄭閎中
寄餘溫卿
寄郎侍郎
送道光法師住持靈岩
卷二十二 律詩九 七言八句
奉酬永叔見贈
送陳舜俞制科東歸
送何正臣主簿
與舍弟華藏院此君亭詠竹
上元戲呈貢父
次韻楊樂道述懷
和楊樂道見寄
寄吳沖卿二首
酬沖卿見別
次御河寄城北會上諸友
次友人三首
寄張襄州
次韻昌叔懷灊樓讀書之樂
酬淨因長老樓上翫月見懷
寄張諤招張安國金陵法曹
欲往淨因寄涇州韓持國
送別韓虞部
懷舒州山水呈昌叔
呈柳子玉同年
次韻陸定遠以謫往來求詩
李璋下第
送楊驥秀才歸鄱陽
平山堂
示德逢
示四妹
寄酬曹伯玉因以招之
次韻奉酬李質夫
寄袁州曹伯玉使君
邢太保有鶴折翼以詩傷之
寄致政吳虞部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
送何聖從龍圖
送趙學士陝西提刑
丙申八月作
登西樓
即事
卷二十三 律詩十 七言八句
酬吳仲庶小園之句
始與韓玉汝相近居遂相與游今居復相近而兩家子唱和詩相屬因有此作
春寒
次韻再游城西李園
予求守江陰未得酬昌叔憶江陰見及之作
送蘇屯田廣西轉運
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學士
酬王太祝
出城訪無黨因宿齋館
寄張氏女弟
奉寄子思以代別
次韻劉著作過茆山今平甫往游因寄
次韻十四叔賜詩留別
次韻耿天隲大風
法喜寺
長干寺
落星寺在南康軍江中
清風閣
留題微之〓中清輝閣
次韻和甫春日金陵登台
慶老堂
寄陳宣叔
寄張劍州並示女弟
元珍以詩送綠石硯所謂玉堂新樣者
和微之林亭
酬微之梅暑新句
平甫與寶覺游金山思大覺並見寄及相見得詩次韻二首
金陵懷古四首
次韻舍弟遇子固憶少述
次韻昌叔詠塵
石竹花
古松
玉晨大檜鶴廟古松最為佳樹
次韻董伯懿松聲
次韻答平甫
次韻質夫兄使君同年
卷二十四 律詩十一 七言八句
金明池
葛溪驛
泛舟青溪入水門登高齋奉呈康叔
為裴使君賦擬峴台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
送張頡仲舉知奉新
張劍州至劍一日新尤罷
次韻子履遠寄之作
送李太保知儀州
送西京簽判王著作
送劉貢父赴秦州清水
送純甫如江南
送郊社朱兄除郎東歸
送沈康知常州
安豐張令修芍陂
送復之屯田赴成都
送經臣富順寺丞
送張卿致仕
送梅龍圖
送李秘校南歸
送蕭山錢著作
送靈山裴太博
送趙燮之蜀永康簿
酬吳季野見寄
和平甫寄陳正叔
送王太卿致政歸江陵
送叔康侍御
寄朱昌叔
九日登東山寄昌叔
到舒次韻答平甫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
次韻答丁端州
答劉季孫
次韻酬王太祝
寄吳成之
寄曾子固
至開元僧舍上方次韻舍弟二月一日之作
寄王回深甫
次韻答彥珍
寄闕下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
卷二十五 律詩十二 七言八句 七言長篇附
鐘山西庵白蓮亭
贈老寧僧首
次韻舍弟賞心亭即事二首
次韻陳學士小園即事
寄友人
登大茅山
登中茅山
登小茅山
送張仲容赴杭州孫公辟
贈李士寧道士
次韻春日即事
次韻答陳正叔二首
送崔左藏之廣東
苦雨
江上
午枕
寄石鼓寺陳伯庸
送熊伯通
送王覃
送明州王大卿
姑胥郭
嚴陵祠堂
藏春塢詩獻刁十四丈學士
太湖恬亭
蒙城清燕堂
次韻酬吳彥珍見寄二首
自金陵如丹陽道中有感
初去臨川
讀史
讀詔書
王太丞邑事之暇過訪山館兼示佳篇
王浮梁太丞聽訟軒有水禽巢干竹林
寄虞氏兄弟
除夜寄舍弟
答熊本推官金陵寄酒
和錢學士喜雪
送江寧彭給事赴闕
卷二十六 律詩十三 五言絕句 回文 六言詩附
聊行
染雲
溝港
霹靂溝
午睡
題齊安壁
招文齋
台上示吳願
示道原
傳神自贊
題何氏宅園亭
草堂一上人
題黃司理園
北山洊亭
題永昭陵
詠榖
池上看金沙花數枝過酴醿架盛開
五柳
移松皆死
山中
送王補之行風忽作因題四句於舟中
被召作
再題南澗樓
南浦
題定林壁懷李時
離蔣山
江上
春雨
歸燕
和惠思波上鷗
秣陵道中口占二首
次青陽
代陳景元書於太一宮道院壁
山雞
雜詠四首
臥聞
秋興有感
題八功德水
口占
偶書
送陳景初
泊姚江
樓上
春晴
浄相寺
將母
朱朝議移法雲蘭
晚歸
題舫子
惠崇畫
蒲葉
芳草
與徐仲元自讀書台上定林
病中睡起折杏花數枝二首
送望之赴臨江守
送丁廓秀才歸汝陰
送王彥魯
送呂望之
別方劭秘校
梅花
紅梅
病起過寶覺
書定林院窗
題徐浩書法華經
碧蕪
夢長
迸月
泊雁
題西太一宮壁二首
西太一宮樓
卷二十七 律詩十四 七言絕句
歌元豐五首

題畫扇

清明
東岡
春郊
元日
九日
初晴
南盪
芙蕖
溝西
東皋
一陂
園蔬
翛然
杖藜
圖書
老嫌
移柳
誰將
雪干
南浦
竹裹
隨意
秋雲
春風
陂麥
木末
進字說二首
窺園
嘲白髮
代白髮答
外廚遺火二絕
初夏即事
千蹊
和陳輔秀才金陵書事
和耿天騭以竹冠見贈四首
和郭功甫
葉致遠置洲田以詩言志次其韻四首
次昌叔韻
次張唐公韻
次俞秀老韻
酬宋廷評請序經解
送耿天騭至渡口
承慶院出道原還儀真作詩要之
送方劭秘校
芙容堂二首
長干釋普濟坐化
卷二十八 律詩十五 七言絕句
送黃吉甫入京題清涼寺壁
與道原自何氏宅步至景德寺
過法雲
光宅寺
題勇老退居院
與寶覺宿龍華院三絕
清涼白雲庵
自定林過西庵
歸庵
雪中游北山呈廣州使君和叔同年
謝安墩二首
東陂二首
山陂
欲往北山以雨止
耿天騭惠梨次韻奉酬三首
北山有懷
定林
封舒國公三首
北陂杏花
五更
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輪一首
又代薛肇明一首
溝上梅花欲發
江梅
耿天騭許以浪山千葉梅見寄
與天騭宿清涼廣惠僧舍
池上看金沙花數枝過酴〓架盛開二首
北山
詠菊二首
楊柳
北山道人栽松
山櫻
償薛肇明秀才榿木
馬斃
出郊
懷府園
江寧夾口二首
蔣山手種松
中年
寄四侄旊二首
寄吳氏女子
寄蔡天啟
呈陳和叔二首
招葉致遠
招楊德逢
和叔招不往
和叔雪中見過
俞秀老忽然不見
與耿天騭會話
卷二十九 律詩十六 七言絕句
與道原過西莊遂游寶乘
庚申正月游齊安
庚申正月游齊安有詩壬戌正月再游
壬戌正月晦與仲元自淮上復至齊安
壬戌五月與和叔同游齊安
成字說後與曲江譚君丹陽蔡君同游齊安
元豐二年十月政公改路故作此詩
書定林院窗
同熊伯通自定林過悟真二首
悟真院
傳神自贊
定林院昭文齋
經局感言
鐘山晚步
散策
書靜照師塔
記夢
勘會賀蘭溪主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過劉全美所居
書何氏宅壁
題永慶壁有雱遺墨數行
江寧府園示元度
金陵郡齋
戲示蔣頴叔
游城東示深之德逢
麗澤門
示公佐
示俞秀老二首
示李叔時二首
示寶覺二首
仲元女孫
示永慶院秀老
示王鐸主簿
戲城中故人
戲贈段約之
示俞處士
懷張唐公
憶金陵三首
離昇州作
望淮口
入瓜步望揚州
泊船瓜洲
重過余娑岡市
秦淮泛舟
中書即事
萬事
寄金陵傳神者李士雲
贈外孫
東流頓令罷官阻風示文答以四句
楊德逢送米與法雲二老作此詩
送黃吉父將赴南康官歸金溪三首
卷三十 律詩十七 七言絕句
金陵即事三首
烏塘
柘岡
城北
金陵
午枕
州橋
觀明州圖
九日賜宴瓊林苑作
壬子偶題
和張仲通憶鍾陵二首
送和甫至龍安暮歸
鐘山即事
南澗樓
京城
隴東西二首
斜徑
暮春
雨晴
日西
禁直
御柳
祥雲
題中書壁
禁中春寒
試院中
學士院燕侍郎畫圖
道旁大松人取以為明
見鸚鵡戲作四句
池雁
六年
世故
邵平
中牟
壬章
神物
文成
讀漢書
賜也
重將
載酒
楚天
江上
春江
春雨
初到金陵
送和甫至龍安微雨因寄吳氏女子
與北山道人
過外弟飲
若耶溪歸興
烏石
定林
定林所居
台城寺側獨行
游鐘山
松間
雨未止正臣欲行以詩留之
卷三十一 律詩十八 七言絕句
題張司業詩
同陳和叔游北山
次吳氏女子韻二首
即席
游城南即事二首
寄沈道原
哭張唐公
生日次韻南郭子二首
八公山
過徐城
送丁廓秀才歸汝陰二首
和惠思韻二首
送王石甫學士知湖州
懷鐘山
江寧夾口三首
寄碧岩道光法師
省中二首
崇政殿後春晴即事
省中沈文通廳事
吳任道說應舉時事
送河中通判朱郎中迎母東歸
寄題杭州明慶院修廣師明碧軒
夜直
試院中四首
人間
後殿牡丹未開
春日
寄韓持國
答韓持國
出城
涿州
出塞
入塞
書汜水關寺壁
題北山隱居王閒叟壁
和惠思歲二日二絕
赴召道中
江東召歸
平甫如通州寄之
寄顯道
和平父寄道光法師
三品石
和崔公度家風琴八首
送陳靖中舍歸武陵
北山
適意
辱井
題金沙
夜聞流水
詠月三首
卷三十二 律詩十九 七言絕句
次韻杏花三首
杏園即事
宋城道中
對客
愍儒坑
遇雪
殊勝淵師示寂
懷舊
訪隱者
海棠花
證聖寺杏接梅花未開
雜詠五首
書陳祈兄弟屋壁
郊行
破冢二首
題景德寺試院壁
金陵報恩大師西堂方丈二首
題正覺院籜龍軒二首
相州古瓦硯
望夫石
山前
江雨
揚子二首
獨臥二首
孟子
商鞅
蘇秦
范雎
張良
曹參
韓信
伯牙
范增二首
賈生
雨生
謝安
世上
讀後漢書
讀蜀志
讀唐書
讀開成事
別和甫赴南徐
寄茶與和甫
寄茶與平甫
戲長安嶺石
代答
促織
臘享
卷三十三 律詩二十 七言絕句
杏花
城東寺菊
拒霜花

吐綬雞
黃鸝

暮春
真州東園作
過皖口
發粟至石陂寺
別皖口
別灊皖二山
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
舟過長蘆
金山三首
泊姚江
游鐘山
龍泉寺石井二首
興國樓上作
別灊閣
杭州望湖樓回馬上作呈玉汝樂道
奉和景純十四丈三絕
臨津
汀沙
西山
和文淑
春入
暮春
烏江亭
漢武
諸葛武侯
望越亭
春日席上
句容道中
晏望驛釋舟走信州
祈澤寺見許堅題詩
送陳景初(陳善醫)
巫峽
徐秀才園亭
中茅峰石上徐鍇篆字題名
欲雪
上元夜戲作
石竹花
黃花
木芙蓉
精衛
戲贈育王虛白長老
黃河
東江
北望
驪山
縣舍西亭二首
鐵幢浦
臨吳亭作
蘇州道中順風
卷三十四 律詩二十一 七言絕句
送僧惠思歸錢塘
松江
秋日
中秋夕寄平甫諸弟
靈山
荷花
殘菊
竹窗
出定力院作
寄育王大覺禪師
送僧游天台
次韻張仲通水軒
送陳令
無錫寄正之
謾成
初晴
釣者
將次鎮南
出金陵
酬王微之
題玉灮亭
贈僧
嘲叔孫通
和淨因有作
張工部廟
次韻和張仲通見寄三絕句
宣州府君喪過金陵
觀王氏雪圖
韓子
宰嚭
郭解
古寺
越人以幕養花因游其下二首
魚兒
離鄞至菁江東望
信州回車館中作二首
天童山溪上
鄞縣西亭
寄和甫
寄伯兄
別鄞女
真州馬上作
登飛來峰
讀漢功臣表
詠月
金山
疊翠亭
默默
達本
寓言二首
偶書
揚子
讀維摩經有感
春日即事
贈安大師
送李生白華岩修道
寄道光大師
示報寧長老
紅梨

驢二首
卷三十五 輓辭
仁宗皇帝輓辭四首
英宗皇帝輓辭二首
神宗皇帝輓辭二首
慈聖光獻皇后輓辭二首
正肅吳公輓辭三首
文元賈公輓辭二首
元獻晏公輓辭三首
忠獻韓公輓辭二首
正憲吳公輓辭
孫威敏公輓辭
崇禧給事同年馬兄輓辭二首
陳動之秘丞輓辭二首
贈工部侍郎鄭公輓辭
致仕虞部曲江譚君輓辭
馬玘大夫輓辭
宋中道輓辭
王中甫學士輓辭
王逢原輓辭
葛興祖輓辭
河中使君修撰陸公輓辭三首
王子直輓辭
孫君輓辭
處士葛君輓辭
永壽縣太君周氏輓辭二首
致仕邵少卿輓辭二首
葛郎中輓辭二首
悼王致處士
蘇才翁輓辭二首
悼慧休
卷三十六 集句 古律詩
送吳顯道五首
送吳顯道南歸
送劉貢甫謫官衡陽
贈寶覺(並序)
金山寺
化城閣
明妃曲
懷元度四首
招元度
示黃吉甫
送張明甫
贈張軒民贊善
望之將行
招葉致遠
獨行
江口
戲贈湛源
與北山道人
梅花
即事五首
春風
春雪
花下
春山
金陵懷古
沈坦之將歸溧陽值雨留吾廬久之三首
示蔡天啟三首
烝然來思(並序)
示楊德逢
示道光及安大師
老人行
離昇州作
倉頡
卷三十七 集句 歌曲
胡笳十八拍
虞美人
甘露歌
桂枝香
菩薩蠻
漁家傲二首
清平樂
浣溪沙
浪陶沙令
南卿子二首
訴衷情五首
望江南歸依三寶贊
卷三十八 四言詩 古賦 樂章 上梁文 銘 贊
潭州新學詩(並序)
新田詩(並序)
獵較師(並序)
雲之祁祁答董傳
龍賦
歷山賦(並序)
思歸賦
釋謀賦
明堂樂章二首
景靈宮修蓋英宗皇帝神御殿上梁文
蔣山鍾銘
明州新刻漏銘
伍子胥廟銘
璨公信心銘
蔣山覺海元公真贊
梵天畫贊
維摩像讚
空覺義示周彥真
卷三十九 書疏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上時政疏
進戒疏
卷四十 奏狀
乞免就試狀
辭集賢校理狀四
辭同修起居注狀七
再辭同修起居注狀五
辭赴闕狀三
辭知江寧府狀
舉陳樞充錢榖職司狀
舉錢公輔自代狀
舉呂公著自代狀
舉謝卿材充升擢任使狀
舉屯田員外郎劉彝狀
敕舉兵官未有人堪充狀
舉渭州兵馬都監蓋傳等充邊上任使狀
舉古渭寨都監段充充兵官任使狀
卷四十一 札子一
擬上殿札子
上五事札子
議入廟札子
言尊號札子
論罷春燕札子
論館職札子二道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卷四十二 札子二
相度牧馬所舉薛向札子
論許舉留守令勑札子
乞朝陵札子
乞免修實錄札子
乞改科條制札子
廟議札子
議服札子
議南郊三聖並侑札子
議郊祀壇制札子
議郊廟太牢札子
議皇地示神州地示燎燔札子
進鄴侯遺事札子
卷四十三 札子三
辭男雱說書札子
辭男雱授龍圖札子三道
進字說札子
乞改三經義誤字札子二道
論改詩義札子
答手詔言改經義事札子
改撰詩義序札子
乞以所居園屋為僧寺札子
乞將田割入蔣山常住札子
謝宣醫札子
卷四十四 札子四
乞解機務札子六道
謝手詔慰撫札子
謝手詔訓諭札子
答手詔封還乞罷政事表札子
答手詔令就職札子
答手詔留居京師札子
辭僕射札子三道
乞宮觀札子五道
求退札子
巳除觀使乞免使相札子四道
宜諭蘇子元札子
卷四十五 內製 冊文 表本 青詞
郊祀昊天上帝皇地祇太租皇帝冊文三道
朝享聖祖大帝仁宗英宗皇帝冊文三道
皇后冊文
先天天貺降聖冬至節內中露香表四道
南郊青城皇帝問太皇太后皇太后聖體表
太皇太后皇太后回答皇帝問聖體書
寒食節起居永定諸陵諸後陵表二道
中元節八月一日起居諸後永昭陵表二道
十月一日永昭陵奏告仁宗皇帝表
十月一日起居永安諸陵諸後陵表二道
冬至節上諸陵諸後陵表二道
寒食節上南京鴻慶宮等處太祖諸帝表
中元節起居諸帝神御殿諸陵表二道
十月一日起居揚州諸帝神御殿表
冬至節上南京鴻慶宮等諸帝表
先天節奏告仁宗皇帝表
南郊下元節奏告聖祖大帝表
南郊禮畢皇帝謝內中功德表
南郊禮畢奏謝英宗皇帝表
真宗皇帝忌辰奏告永定陵景靈宮慈德殿表
集禧觀開啟為民祈福道場默表
鴻慶宮延祥觀崇先觀開啟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本命道場青詞三道
靈厘內殿西太一宮龍圖閣開啟太皇太后皇太后生辰道場青詞四道
廣聖宮開啟真宗皇帝忌辰道場青詞
福寧殿罷散開啟三長月道場青詞五道
福寧殿開啟南郊道場青詞
卷四十六 內製二 青詞 密詞 祝文 齋文
景靈宮三殿開啟中元節道場青詞
景靈宮保寧閣下元節道場青詞
寧聖殿開啟為民祈福年交道場青詞二道
洪福殿開啟中謝雨道場青詞
在京諸宮觀景靈宮等處祈雪謝晴青詞二道
坊州秋祭聖祖大帝青詞
滄瀛州地震設醮青詞二道
北定州地震開啟祭禱道場青詞
集禧崇先觀開啟祝聖壽金籙道場密詞二道
延福宮開啟皇太后皇后生辰道場密詞二道
金明池開啟謝雨道場密詞
開先殿奏告太祖皇帝孝明皇后祝文
應天禪院奏告太祖太宗真宗皇帝御容祝文
永隆殿奏告太宗皇帝元德皇后祝文
太廟奉慈諸廟奏告南郊等處祝文
諸皇后陵奏告謝南郊禮畢祝文
英德殿奉安英宗皇帝御容祝文
延昌殿權奉安英宗皇帝御容祝文
應天禪院拆修太祖神御殿祭告祝文
景靈宮祭告太歲巳下諸神祝文
崇真彰德殿為經霖雨奏告祝文
太廟後廟奉慈廟雅飾奏告祝文
西太一宮立秋祝文
中太一宮立冬祝文
九宮貴神祝文
景靈宮裡域真官祝文
天地社稷宮觀五嶽四瀆等處祈晴祀文二道
定州北嶽為地震祭禱祝文
文德殿告遷御容祝文
南郊青城畢功上開啟保安祝壽齋文二道
五台開啟南郊禮畢道場齋文
內中延福宮性智殿開啟太皇太后生辰道場齋文
十月一月永昭陵下宮開啟資薦仁宗皇帝道場齋文
福寧殿資薦英宗皇帝道場齋文二道
廣愛殿資薦章惠皇后忌辰道場齋文
延昌殿奉安英宗皇帝御容道場齋文
溫成皇后陵獻殿內開啟冬節道場齋文
金明池上開啟祈雨謝雨道場齋文二道
龍圖天章寶文閣接續開啟祈雪道場齋文
泗州塔謝晴齋文
後苑天王殿拆修了畢齋文
卷四十七 內製三 詔書
勑牓交趾
提轉考課勑詞
韓琦加恩制
李璋加恩制
皇伯祖承亮加恩制
李日尊加恩制
馮翊郡君連氏等賀南郊禮畢表
德妃苗氏上賀南郊禮畢表
賜梁適張升特赴闕南郊陪位詔
賜允梁適陳乞不赴南郊陪位詔
賜允張升不赴南郊陪位詔
賜王拱辰乞南郊赴闕不允詔
賜允韓琦乞相州詔三道
賜韓琦依所乞詔
賜韓琦乞相州不允詔三道
賜韓琦乞致仕不允詔
賜韓琦湯藥詔
賜富弼乞判汝州詔
賜富弼上表乞致仕不允詔
賜允富弼乞假養疾詔
賜允富弼乞赴安州避災養疾詔
賜富弼赴闕詔二道
賜富弼赴闕並茶藥詔
賜富弼辭免南郊禮畢支賜詔
賜宰相曾公亮己下辭南郊賜賚不允詔
賜陳昇之辭免恩命不允詔
賜陳昇之赴闕朝見茶藥詔
賜歐陽修上表乞致仕不允詔三道
賜歐陽修辭知青州不允詔二道
賜答曾公亮詔
賜張方平免特支請俸詔
賜邵亢乞郡詔
賜皇伯從式乞免新命不允詔
賜蔡挺茶藥詔
賜蔡挺獎諭詔
賜高賦獎諭詔
卷四十八 內製四 詔書 批答 口宣
賜齊恢獎諭詔二道
賜勑獎諭審刑院詳議官大理寺詳斷官等二道
賜勑獎諭蔡冠卿
賜燕度待罪詔
賜外任臣寮進奉功德疏
賜特放韓贄待罪詔
賜特放傳卞待罪詔
賜答德妃苗氏賀南郊禮畢詔
賜答修儀楊氏等賀南郊禮畢詔
賜大遼賀正旦使副茶藥詔二道
賜大遼皇太后賀正旦使副茶藥詔二道
皇帝問候大遼皇帝皇太后書二道
賜南平王李日尊加恩告勑書
賜溪洞田元宗等進奉勑書
賜占城楊卜尸利律陁般摩提婆勑書
批答文武百寮曾公亮巳下上尊號不允二道
批答曾公亮文彥博等賀壽星見二道
批答富弼
批答不允皇伯祖承亮辭免恩命四道
批答韓絳邵亢陳昇之等辭免恩命仍斷來章二道
宣答文武百寮稱賀宣德門肆赦南郊禮畢三道
賜皇伯祖王允弼生日口宣
賜皇伯祖承亮加恩口宣
賜皇弟岐王顥生日禮物口宣
賜皇弟高密郡王生日禮物口宣
賜韓琦加恩口宣
賜韓琦生日禮物口宣
賜文彥博生日禮物口宣二道
賜呂公弼生日禮物口宣
賜富弼赴闕茶藥並賜詔口宣二道
賜陳昇之赴闕朝見並賜茶藥口宣
賜富弼加恩口宣
撫問韓琦口宣
撫問陳昇之兼賜夏藥口宣
撫問鄜延路延州沿邊臣寮口宣二道
撫問河北西路臣寮兼賜夏藥口宣
撫問並代州路臣寮並將校口宣
撫問高陽關路諸軍口宣
撫問送伴大遼賀正旦人使副口宣
撫問白溝驛賜北朝人使御筵口宣
賜大遼國人使巳下生餼口宣
賜大遼國人使瀛州御筵口宣
賜大遼國人使就驛賜酒果口宣
北京賜大遼賀正旦人使御筵口宣
雄州賜大遼人使御筵兼撫問口宣
就驛賜大遼人使酒果口宣
賜貞定府路臣寮等初冬衣祅口宣
賜召馮京入院口宣
賜召勝甫入院口宣
卷四十九 外製一
召試三道
皇侄宗實可起復舊官知宗正寺制
皇侄知宗正寺實可岳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制
司馬光知制誥制
司馬光改天章閣待制制
馮京權知開封府制
范鎮加修撰制
趙抃兼侍御史知雜事制
韓縝改殿中侍御史制
沈立李大臨朱壽隆可三司戶部度支鹽鐵判官制三道
李壽朋陸經張洞開封府推官制三道
王陶皇子伴讀制
施昌言知渭州沈遘知杭州李兊知鄧州制三道
李柬之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制
王綽知徐州鞠真卿知壽州何郯知永興軍潘夙知桂州制四道
余靖司馬光張瓖加恩制三道
賈黯蔡襄王珪范鎮馮京余靖李柬之轉官加勛邑食邑制七道
呂公弼工部侍郎制
司馬光禮部郎中制
周沆右諫議大夫制
沈遘起居舍人制
掌禹錫趙良規並秘書監製
王綽秘書少監製
李丕緒少府監製
宋任呂公孺馬從先解賓王並太常少卿制四道
卷五十 外製二
三司鹽鐵副使陳述古衛尉少卿制
郭永光祿少卿制
林億司封薛求司勛郎中制二道
齊恢度支張景憲金部郎中制二道
陳述古司封郎中趙抃戶部員外郎張燾刑部郎中制
朱處約孫杭孫琳並祠部郎中制二道
王陶杜干能祠部張燾兵部郎中制三道
苗振職方王舉元刑部郎中制二道
王綽刑部郎中制
胡況周變都官宋孝孫比部郎中制三道
錢暄比部王繹工部郎中制二道
李章周延雋竇綱卜伸朱從道晁仲綽鄭隨並屯田郎中制六道
杜訴屯田員外郎制
薛仲孺虞部郎中制
楚建中邢夢臣王異張師顏晏成裕並司封員外郎制五道
蔡抗度支員外郎制
蘇寀王益柔並兵部員外郎制二道
錢公輔祠部員外郎朱延世虞部鄭伸駕部員外郎制三道
許遵陳汝羲章俞韓繹劉牧王易知並職方員外郎制六道
謝景初何世昌陳安道晁仲約唐禋林大年並都官員外郎制六道
胥元衡李處厚並屯田員外郎制二道
呂元規可駕部員外郎制
吳充劉敞轉官制二道
劉覺等轉員外郎制
王伯恭王允李正臣劉叔寶轉官制四道
卷五十一 外製三
周革轉官任迥等加勛制二道
張慎修徐師回等改官制二道
磨勘轉官制二道
明堂宗室加恩制
皇侄孫世永改隴州防禦使皇侄從古登州防禦使皇侄曾孫令磋右千牛衛大將軍制三道
鄭穆錢袞周豫楊南仲姚原道晏崇讓劉溫並太常博士制七道
柴餘慶國子博士制
邵亢太常丞制
蔡說晁仲熙王元甫並殿中丞制三道
高應之國子博士張俅太常丞范褒胡掖殿中丞制二道
王介毛篪許懋傅顏陳舜俞句士良並秘書丞制五道
商傅張璘王岣王佺並光祿寺丞制四道
郎凡孫琪並衛尉寺丞張次元大理評事制二道
柴元謹陳巨卿並衛尉寺丞孫琬大理寺丞制二道
張服尹忠恕張慎言孫昱薛昌弼雷宋臣太子中舍劉師旦殿中丞制二道
方苹高安世張湜傅充黃汾王塾並太子中舍制三道
王申等太子中允雷宋臣太子洗馬制二道
熊本高旦孫思恭並著作佐郎制三道
王廣廉孫覺姚辟游烈張公庠高膚敏崇大年潘及甫阮邈並著作佐郎馬好賢大理寺丞制八道
劉仲章施遜周同吳安操高定林宗言徐縝李文卿陳仲成張禋鄭民表韓燁吳太元劉公臣白贄錢藻段叔獻於觀馮翊辛景賢朱柬之並大理寺丞制十八道
陳確大理寺檢法官制
魏絪石祖良蘇軾何景先何景元張璔並大理評事制五道
許將簽書昭慶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制
卷五十二 外製四
孫寔大理評事制
韓鐸王任徐瑗王夢易並充節推知縣制四道
廖君玉陳周翰並奉禮郎制二道
李允恭可太常寺太樂耿允恭包文顯可並太常寺太樂署副正制
英宗即位覃恩轉官龍圖閣學士至龍圖閣直學士制
發運轉運提刑判官等制
卿監館職京官館職制二道
分司致仕正郎以下京官等制
諸司使副至崇班內常侍帶遙郡不帶遙郡制
皇兄叔弟侄大將軍以下制二道
覃恩杜皇后賀皇后尹皇后孫侄等轉官制
中書提點堂後官制
李端卿等舊官服闋制
張德溫任迥宋輔國等舊宮服闋制三道
劉辯孫公亮王忠臣張諷舊宮服闋制三道
元居中張詵張扶李安期張德淳舊官服闋制四道
馬文德康璹舊官服闋制二道
皇侄右監門衛大將軍仲督服闋舊官制
韓琦奏親侄孫恬秘校親侄女之子曹復戶曹制二道
胡宿奏親兄亶守秘校制
司馬光親兄之子宏蔡抗男潛並試將作監主簿制二道
龐籍遺表男元英屯田元常大理寺丞孫保孫寅孫外孫陳仲師將作監主簿制四道
田況遺表男守秘校至安太常寺太祝制
吳育遺表孫男儼俅並守將作監主簿制
宋祁遺表男俊國廣國守秘書省正字孫松年延年頤年並將作監主簿制二道
崔嶧遺表親孫男俞范師道遺表第三男世文張旨遺表親男平易並守將作監主簿制三道
呂師簡遺表次男昌宗張鑄遺表親次孫彩試將作監主簿余良孺遺表曾孫渙張溫之孫基張亢遺表孫在至〓並將作監主簿制五道
魏琰男太廟齋郎紓張應符男構徐仲容男公輔李卓男元之並試將作監主簿制四道
諸州軍並轉運提刑弟侄男恩澤等並試監簿制
王孝叔通判春州兼知本州制
李執中可察推制
呂開依前充鎮南軍節度推官制
富翱葛頤趙君序齊景甫並縣令制四道
李燾李昌言並錄事參軍制二道
賈達充侍衛親軍步軍副指揮使制
錢晦霸州防禦使李端懿眉州防禦使周翰嘉州團練使制三道
程榮充御前忠佐馬軍副都軍頭制
轉員制
落權團練刺史制
劉永年知代州制
趙滋依前充侍衛親軍步軍都虞候制
卷五十三 外製五
李端愨東上閣門使制
石遇寶舜卿四廂都指揮使制二道
甘昭吉入內副都知制
宋有志東染院副使制
李用和六宅副使制
宋良王嵩禮賓副使制二道
李景賢穆遂石用休文思副使制三道
夏偉內園副使制
譚德潤楊宗禮張繼渥朱漸王欽李惟正並供備庫副使制五道
崇班胡珙等改官制
軍員等換諸司使副承制崇班制
王保常靳宗永內殿承制制二道
狄詢內殿崇班依前職制
楊元張建中內殿崇班制二道
慕恩北作坊使制
陳奇孫戾太子中允致仕制二道
樞密副使吳奎父太常丞致仕制
李燾父文俊守秘書省校書郎致仕制
崔嶧刑部侍郎致仕制
周濤太常太祝梁構光祿寺丞致仕制
郝中和國子博士致仕制
商瑗趙九言張構董安龍與鄭旦太子中舍致仕制六道
馬房衛尉寺丞袁仲友太子洗馬東野瓘太子中舍致仕制三道
王正臣孫檢守秘書省校書郎致仕制二道
李琳國子監丞郭震太子中允致仕制二道
李日新左清道率府副率王餘慶率府副率致仕制二道
段獻右清道率府副率劉友俊右清道率府率致仕陳惟信左驍衛將軍袁政李周道並左監門衛將軍致仕制三道
馮維禹施章於太子中舍趙伯世左清道率府率朱涇等太子洗馬李昌言許州司馬致仕制四道
皇太后三代制九道
皇后三代制十道
卷五十四 外製六
宰相富弼三代制六道
參知政事歐陽修三代制六道
樞密使張昪封贈三代制八道
樞密副使胡宿贈三代制六道
樞密副使吳奎封贈制二道
皇故第十三女追封楚國公主制
故充媛董氏贈婉儀制
吳奎亡妻趙氏胡宿亡妻吳氏追封信都蘭陵郡夫人制二道
故董淑妃養女御侍張氏安福縣君李氏仁和縣君依舊御侍制二道
聽宣蔣氏張氏並司言制
淑妃董氏遺表父右侍禁安內殿崇班制
德妃沈氏侄孫獻卿試大理評事制
苗賢妃親姐功氏男張士瑞試將作監主簿制
令襄故母錢氏可追封仁和縣君制
從信故所生母許氏追封平原縣太君制
蘇唐卿母孫氏萬年縣君制
祁元振亡母丁氏追封昭德縣太君制
歐陽修女樂壽縣君文彥博女安福縣君制二道
宋庠親孫女永寧縣君制
龐籍遺表長女安康郡君第五女德安縣君第七女壽安縣君制三道
允初長女嘉興郡君制
宗說第十八女永泰縣君制
克洵第二女等並特封縣君制
世永第三女金城縣君制
仲勸新婦陳氏封邑制
皇兄承簡追封安定郡王皇弟承俊追封樂平郡公皇侄孫世芬追封廣平侯制三道
李詵父贈司空兼侍中制
王凱贈節度使制
馬從先父震贈尚書工部侍郎句諶父希仲贈工部尚書制二道
何若谷亡兄若沖追贈試大理評事制
盧昭序贈正刺史制
宋士堯等贈官制
卷五十五 外製七
彭彝特授秘書省校書郎制
鄭珪瀛州司戶參軍制
劉元規通利軍司法顧立守漢陽軍司理李伯英永州錄事參軍制三道
張宗臣亳州司法韓伯莊海州東海縣尉兼主簿王祁青州益都縣主簿黃景先守常州宜興縣主簿李資濰州北海縣主簿制五道
皇侄宗懿改郢州防禦使邢王孫宗望舒州防禦使余如故制二道
呂溱吏部郎中蕭固司封員外郎陳昭素都官員外郎制三道
陳憲臣孫夷甫屯田員外郎安保衡都官員外郎制三道
王超太常博士沈扶國子博士制二道
王拱己太常博士沈士龍秘書丞制二道
任慶之大理寺丞趙瑾改大理寺丞制二道
劉起西京左藏庫副使郭慶基將作監主簿制二道
張及孫復舊官制
徐並奉禮郎周延年光祿寺丞制二道
李瑋安州管內觀察使制
蕭注奉寧軍節度副使不簽書本州公事制
蕭注責授團練副使制
張師正落刺史依舊儀鸞使制
宋安道落巴州刺史制
宋安道責授衛州團練副使不簽書本州公事制
王用內殿承制劉舜臣禮賓副使制二道
崔懷忠內殿承制胡柬之守秘校制二道
張慶隨右贊善大夫余如故制
彭士方容州別駕張銳守荊南府參軍制二道
周大亨密州司馬制
余靖蔡襄奏醫人王沂李端試四門助教制二道
程戡胡宿范鎮奏醫人房用和夏日宣王獻臣試四門助教制三道
歐陽修趙概奏醫人夏日撫武世安試國子四門助教制二道
馬懷德遺表吳戛試將作監主簿制
何郯奏謝愈試四門助教制
仇鼎充翰林醫官副使制
周元亨成都府溫江縣主簿陳旦利州司戶參軍依前充職制二道
魏昭永恩州錄事參軍楊忠信吳安期何惟慶並特授將仕郎制二道
袁士宗守蓬州蓬山縣主簿衛進之青州司戶參軍張歸一李汶並開州開江縣主簿制三道
王亨鄭州司馬莊詡青州壽光縣尉制二道
魏貫充中書守闕主事張世良中書錄事制
李懷曦秦宗古遂州司戶參軍制
周成務金吾衛長史制
呂昭序常州宜興縣尉袁舜卿濰州北海縣尉邊士寧青州益都縣尉制三道
郭餘慶應州金城縣主簿張文仲蓬山縣主簿依前充職制二道
曾公亮奏句當人趙化基制
青州奏張贊獨孤用和各年一百一歲並本州助教制
安化中下州北遐鎮蠻人一百一十人並銀酒監武制
壽州稅戶李仲宣李仲淵本州助教制
宿州市戶朱億弟傑本州助教制
空名助教並試監簿制
卷五十六 表一
百寮賀復熙河路表
賜玉帶謝表
詔進所著文字謝表
進熙寧編勑表
賜元豐勑令格式表
賜弟安國及第謝表
除弟安國館職謝表
除雱中允崇政殿說書謝表
除雱正言待制謝表
進字說表
進洪範表
進修南郊勑式表
除知制誥謝表
知制誥知江寧府謝上表
除翰林學士謝表
賜衣帶等謝表
勑設謝表
卷五十七 表二
辭免參知政事表
除參知政事謝表
辭免平章事監修國史表二道
除平章事監修國史謝表
遷入東府賜御筵謝表
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謝上表
辭免除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表二道
除平章事昭文館文學士謝表
辭左僕射表二道
除左僕射謝表
辭免使相判江寧府表二道
除集禧觀使乞免使相表
進聖節功德疏右語四道
卷五十八 表三
封舒國公謝表
除依前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謝表
朱炎傳聖旨令視府事謝表
差弟安上傳旨令授勑命不須辭免謝表
孫珪傳宣許罷節鋮謝表
封荊國公謝表
賀貴妃進位表
賀生皇子表六道
賀魏國大長公主禮成表
賀冀國大長公主出降表
賀魯國大長公主出降表
賀康復表
賀南郊禮畢肆赦表二道
賀明堂禮畢肆赦表
卷五十九 表四
賀冬表八道
賀正表五道
辭免南郊陪位表
辭免明堂陪位表
詔免南郊陪位謝表
詔免明堂陪位謝表
加食邑謝表二道
賜生日禮物謝表五道
給蔡卞假傳宣撫問謝表
傳宣撫問並賜湯藥謝表七道
賜衣服銀絹等謝表
中使宣醫謝表
差張諤醫男雱謝表
賜曆日謝表二道
卷六十 表五
兩府待辠表
請皇帝御正殿復常膳表二道
乞罷政事表一十三道
手詔令視事謝表
添差男旁句當江寧府糧料院謝表
詔以所居園屋為僧寺及賜寺額謝表
依所乞私田充蔣山太平興國寺常住謝表
辭免司空表二道
乞致仕表
卷六十一 表六
賀冊仁宗英宗徽號禮成表
賀景靈宮奉安列聖御容表
賀哲宗皇帝登極表
賀升祔禮成表
英宗山陵禮畢慰皇帝表
慰太皇太后表
慰皇太后表
英宗祔廟禮畢慰皇帝表
慰太皇太后表
慰皇太后表
慈聖光獻皇后升遐慰皇帝表
慈聖光獻皇后啟殯及復士返虞慰皇帝表二道
慈聖光獻皇后神主祔廟慰皇帝表
慈聖光獻皇后朞祥除慰皇帝表
正旦奉慰表
魯國大長公主薨慰表
八皇子薨慰皇帝表
八皇子葬慰皇帝表
謝宰相笏記
謝翰林學士笏記
常州謝上表
南郊進奉表
代鄆州韓資政謝上表
代王魯公乞致仕表三道
代人賀壽星表
代人上明州到任表
代王魯公德用乞罷樞密使表三道
卷六十二 論議一
郊宗議
答聖問賡歌事
看詳雜議
詳定十二等議
卷六十三 論議二
易泛論
卦名解
河圖洛書義
諫官論
伯夷
卷六十四 論議三
三聖人
周公
子貢
楊孟
材論
命解
對疑
卷六十五 論議四
洪範傳
易象論解
卷六十六 論議五
周南詩次解
禮論
禮樂論
大人論
致一論
九卦論
卷六十七 論議六
九變而賞罰可言
夫子賢於堯舜
三不欺
非禮之禮
王霸
性情
勇惠
仁智
中述
行述
卷六十八 論議七
夔說
鯀說
季子
荀卿
楊墨
老子
莊周二
原性
性說
對難
卷六十九 論議八
祿隱
太古
原教
原過
進說
取材
興賢
委任
知人
風俗
閔習
卷七十 論議九 雜著一
復仇解
推命對
使醫
汴說
議茶法
茶商十二說
乞制置三司條例
相鶴經
策問十一道
卷七十一 雜著二
先大夫述
先大夫集序
題王逢原講孟子後
許氏世譜
傷仲永
同學一首別子固
書瑞新道人壁
讀孟嘗君傳
讀柳宗元傳
讀江南錄
書李文公集後
書刺客傳後
孔子世家議
書洪範傳後
題張忠定書
題燕華仙傳
書金剛經義贈吳珪
與妙應大師說
題旁詩(仲子正字)
卷七十二 書一
答韓求仁書
答龔深父書
再答龔深父論語孟子書
答王深父書三
與王深父書二
答劉讀秀才書
卷七十三 書二
答徐絳書
答李資深書
答韶州張殿丞書
答司馬諫議書
答曾公立書
答呂吉甫書
與王子醇書四
與趙卨書
回蘇子瞻簡
與陳和叔內翰簡
答許朝議書
答蔡天啟書
與參政王禹玉書二
答曾子固書
卷七十四 書三
上相府書
上富相公書
上曾參政書
上執政書
上歐陽永叔書四
與劉原父書
答吳孝忠論先志書
答錢公輔學士書
與崔伯易書
與郭祥正太博書三
與吳特起書
與曾子山書
與吳司錄議王逢原姻事書二
卷七十五 書四
與王逢原書七
與劉元忠待制書
與沈道原舍人書二
答黎檢正書
與丁元珍書
上杜學士言開河書
與馬運判書
答王伯虎書
答段縫書
答姚辟書
答李參書
答史諷書
上邵學士書
卷七十六 書五
上田正言書二
謝張學士書
答李秀才書
答孫長倩書
上杜學士書
與孫莘老書
上徐兵部書
上宋相公書
上富相公書
上張樞密書
上郎侍郎書二
上運使孫司諫書
上浙漕孫司諫薦人書
卷七十七 書六
上張太博書二
上人書
代人上凌屯田書
與祖擇之書
與孫子高書
與孫侔書三
請杜醇先生入縣學書二
答孫元規大資書
答孫少述書
答王該秘校書二
答張幾書
答楊忱書
答陳柅書
答余京書
答王景山書
卷七十八 書七
答郟大夫書
與章參政書
與王宣徽書三
與彭器資書
與程公辟書
與李修撰書
與徐賢良書
與楊蟠推官書二
與孟逸秘校手書九
與樓郁教授書
答王逢原書
答王致先生書
回文太尉書
回元少保書二
答范峋提刑書二
答孫莘老書
答俞秀老書
答宋保國書
答熊伯通書二
答蔣頴叔書
卷七十九 啟一
賀韓魏公啟
賀致政文太師啟
賀留守侍中啟
賀留守王太尉啟
賀致政趙少保啟
賀呂參政啟
回謝王參政啟
賀章參政啟
免參政上兩府啟
答高麗國王啟
罷相出鎮回謝啟
謝皇親叔敖啟
賀韓史館相公啟
回留守太尉賀生日啟
除參知政事謝執政啟
回王參政免啟
參知政事回宗室賀啟
回曾簽書免啟
上執政辭僕射啟
除宰相上兩府大王免啟二
回謝舍人啟
回韓相公啟
回文侍中啟
卷八十 啟二
回賀冬啟三
回賀正啟三
賀文太師啟
謝知制誥啟
回謝館職啟
知常州上中書啟
知常州上監司啟
上揚州韓資政啟
上侍郎啟二
上田正言啟
代人上撫州知州啟
謝孫龍圖啟
謝五司封啟
謝提刑啟
謝夏噩察推啟
答交代張廷訊啟
賀致政楊侍讀啟
答桂帥余侍郎啟
遠迎宜徽太尉狀
先狀上韓太尉
答程公辟議親書
卷八十一 啟三
知常州謝運使元學士啟
賀慶州杜待制啟
賀運使轉官啟
賀鈐轄柴太保啟
賀知縣啟
上宋相公啟
上集賢相公啟
上梅戶部啟
上杭州范資政啟
上江寧府王龍圖啟
上泉州畢少卿啟
上信州知郡大諫啟
上明州王司封啟
上運使孫司諫啟
上發運副使啟
上李仲偃運使啟
上通判啟
謝范資政啟
謝知州啟
謝鄰郡通判啟
謝葛源郎中啟
謝林中舍啟
謝徐秘校啟
謝林肇長官啟
答林中舍啟二
答定海知縣啟
答戚郎中啟
上樞密王尚書啟
與交代趙中舍啟
與張護戎啟
與譚主簿啟
上范資政先狀
謝許發運啟
謝王供奉啟
答馬太博啟二
答沈屯田啟
答陳推官啟
賀集賢相公啟
賀樞密相公啟
答福州知府學士啟
賀鳳翔知府陳學士啟
賀昭文相公啟
謝及第啟
卷八十二 記
虔州學記
君子齋記
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
桂州新城記
太平州新學記
繁昌縣學記
芝閣記
信州興造記
餘姚縣海塘記
通州海門興利記
卷八十三 記二
鄞縣經遊記
游褒禪山記
城陂院興造記
慈谿縣學記
萬宗泉記
揚州龍興講院記
撫州招仙觀記
石門亭記
撫州通判廳見山閣記
真州長蘆寺經藏記
漣水軍淳化院經藏記
大中祥符觀新修九矅閣記
揚州新園亭記
廬山文殊像現瑞記
撫州祥符觀三清殿記
卷八十四 序
周禮義序
詩義序
書義序
熙寧字說序
新秦集序
老杜詩後集序
靈谷詩序
送陳興之序
送李著作之官高郵序
石仲卿字序
伴送北朝人使詩序
唐百家詩選序
善救方後序
送陳昇之序
張刑部詩序
送孫正之序
送胡叔才序
卷八十五 祭文一
祭曾魯公文
祭范頴州文
祭周幾道文
祭張左丞文
祭高樞密文
群牧司祭高公文
祭呂侍讀文
祭馬龍圖文
祭曾博士易占文
祭蘇虞部文
祭李省副文
祭高師雄主簿文
祭馬玘大夫文
祭盛侍郎文
祭杜待制文
祭丁元珍學士文
祭刁景純學士文
祭韓欽聖學士文
祭沈文通文
祭杜慶州杞文
卷八十六 祭文二 哀辭
祭吳侍中沖卿文
祭歐陽文忠公文
祭張安國檢正文
祭李審言文
祭沈中舍文
祭束向元道文
祭陳浚宣叔文
祭王回深甫文
祭刁博士繹文
祭虞靖之文
祭北山元長老文
祭呂望之母郡太文
祭程相公琳文
祭秦國夫人文
祭鮑君永泰王文二
祈甫文
謝雨文
李通叔哀辭
泰興令周孝先哀辭
卷八十七 神道碑
贈司空兼侍中文元賈魏公神道碑
檢校太尉贈侍中正惠馬公神道碑
卷八十八 神道碑二
贈太師中書令勤威馮公神道碑
翰林侍讀學士知許州軍州事梅公神道碑
司農卿分司南京陳公神道碑
虞部郎中贈衛尉卿李公神道碑
卷八十九 神道碑三
廣西轉運使孫君墓碑
故贈左屯衛大將軍李公神道碑銘
故淮南江淛荊湖南北等路制置兼都大發運副使贈尚書工部侍郎中蕭公神道碑
尚書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狄公神道碑
尚書屯田員外郎贈刑部尚書李公神道碑
贈禮部尚書安惠周公神道碑
卷九十 行狀 墓表
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誥謝公行狀
彰武軍節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狀
魯國公贈太尉中書令王公行狀
寶文閣待制常公墓表
太常博士鄭君墓表
貴州主簿沈君墓表
建昌王君墓表
處士征君墓表
鄱陽李夫人墓表
外祖母黃夫人墓表
翁源縣令楊府君墓表
卷九十一 墓誌一
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銘
給事中贈尚書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銘
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丁君墓志銘
王平甫墓誌
建安章君墓志銘
王補之墓志銘
尚書祠部員外郎秘閣校理張君墓志銘
卷九十二 墓誌二
戶部郎中贈諫議大夫曾公墓志銘
京東提點刑獄陸君墓志銘
廣西轉運使屯田員外郎蘇君墓志銘
太子中舍沈君墓志銘
秘書丞張君墓志銘
司封郎中張君墓志銘
葛興祖墓志銘
卷九十三 墓誌三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銘
內翰沈公墓志銘
王深父墓志銘
叔父臨川王君墓志銘
虞部郎中刁君墓志銘
王會之墓志銘
推官蕭君墓志銘
大理寺丞楊君墓志銘
節度推官陳君墓志銘
卷九十四 墓誌四
尚書祠部郎中集賢殿修撰蕭君墓志銘
光祿少卿趙君墓志銘
朝奉郎守國子博士知常州李公墓志銘
左班殿直楊君墓志銘
內殿崇班錢君墓碣
吳處士墓志銘
尚書司封員外郎張君墓志銘
員外郎仲君墓志銘
臨川吳子善墓志銘
卷九十五 墓誌五
比部員外郎陳君墓志銘
吏部侍郎句公墓志銘
工部郎中傅公墓志銘
員外郎郭公墓志銘
刑部侍郎王公墓志銘
員外郎馬君墓志銘
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縣令陳君墓志銘
卷九十六 墓誌六
亡兄王常甫墓志銘
主客郎中王公墓志銘
胡君墓志銘
員外郎邵君墓志銘
馬漢臣墓志銘
贛縣主簿蕭君墓志銘
秘書丞謝師宰墓志銘
刑部郎中周公墓志銘
右侍禁周君墓志銘
參軍周君墓志銘
員外郎周君墓志銘
虞部郎中晁君墓志銘
度支郎中葛公墓志銘
卷九十七 墓誌七
王逢原墓志銘
司封郎中孫公墓志銘
屯田郎中劉君墓志銘
運使李君墓志銘
博士致仕李君墓志銘
成固縣楊君墓志銘
致仕周公墓志銘
張常勝墓志銘
卷九十八 墓誌八
御史王公墓碣銘
孔處士墓志銘
致仕王君墓志銘
員外郎張君墓志銘
謝景回墓志銘
參軍杜君墓志銘
金溪吳君墓志銘
南京瀋公墓志銘
吳錄事墓誌
東陽郡公宗辯墓志銘
南康侯仲行墓志銘
華陰侯仲龐墓志銘
祁國公宗述墓志銘
將軍仲夔墓志銘
大將軍世仍墓志銘
卷九十九 墓誌九
仙源縣太君夏侯氏墓碣
揚州進士滿夫人楊氏墓志銘
曾公夫人萬年太君黃氏墓志銘
太常博士楊君夫人金華縣君吳氏墓志銘
長安縣太君王氏墓誌
永安縣太君蔣氏墓志銘
建陽陳夫人墓志銘
李君夫人盛氏墓志銘
金太君徐氏墓志銘
楚國太夫人陳氏墓志銘
寧國縣太君樂氏墓志銘
仙居縣太君魏氏墓志銘
右武衛大將軍黎州刺史世岳故妻安喜縣君李氏墓志銘
仁壽縣君楊氏墓志銘
卷一百 墓誌十
鄞女墓志銘
仙遊縣太君羅氏墓志銘
壽安縣君王氏墓志銘
河東縣太君曾氏墓志銘
曾公夫人吳氏墓志銘
樂安郡君翟氏墓志銘
高陽郡君齊氏墓志銘
同安郡君劉氏墓志銘
仁壽縣太君徐氏墓志銘
永嘉縣君陳氏墓志銘
王夫人墓志銘
仁壽縣君康氏墓志銘
壽安縣太君李氏墓志銘
永嘉縣君武氏墓志銘
鄭公夫人李氏墓志銘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5[193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古典文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I214.42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56,10,645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3:15,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3:15, 10 June 2023868 × 1,125, 700 pages (38.21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王安石評傳 第2卷 (2/2) by 梁啓超著@@@王安石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9jh004151,35684; 民國圖書.5; 王安石評傳)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