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9jh003585-35749 中國畫學全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25 × 1,285 pixels, file size: 22.0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657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中國畫學全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鄭昶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畫學全史
Publisher
中華書局[發行者]
Description

全書分實用時期、禮教時期、宗教化時期、文學化時期四個部分,論述國畫的起源,歷代畫家、畫跡、畫論。書末附《歷代關於畫學之著述》、《現代畫家傳略》

目錄
實用時期
第一章 畫學之起源與成立
第一節 畫之起源
有巢氏繪圓螺旋
伏羲氏畫八卦
畫之胚胎
蒼頡體類象形始制文字
畫之雛形
河圖洛書與畫之關係
古文字類雛形畫之例證
第二節 畫之成立
黃帝時之繪畫
應用繪畫以章衣裳
製作動機非藝術的
畫祖〓首
繪畫獨立一門
禮教時期
第二章 夏商周秦之畫學
第三節 圖畫應用與三代政教
利用圖畫成教化助人倫
從工藝品征畫之進步
案畫系禮教上之象徵
工藝品設色非純為美觀
周代圖畫設官分掌
圖畫範圍及於輿地
壁牑間之圖像
旗章上之圖畫
彝器之案畫
第四節 周秦間之畫家
思想解放與繪畫進步
楚畫
魯班師
齊敬君
宋畫史
齊客論畫
秦皇寫放諸侯宮室
秦皇左右之巧者
烈裔
阿房宮與繪畫
第三章 漢之畫學
第五節 概況
漢初人之思想生活
文帝以畫點綴政教
武帝創置袐閣
宮殿竟鑒飾畫如制
紀功頌德籍畫以達用
尚方畫工
設立畫苑之濫觴
畫家毛延壽等
獎節義尚儒術與圖畫之關係
鴻都學
禮教化極盛
佛教傳入與圖畫
桓靈間之畫家
第六節 畫家
畫跡之收藏及其劫運
從記載金石考求漢畫
記籍上畫跡之類別及其例證
光武以還畫純為禮教化
金石上畫跡之例舉及其內容
漢畫之製作取材應用
第七節 畫家
畫家與畫跡之關係
畫家多系士夫
毛延壽
張衡
蔡邕三美
趙岐
劉〓
其餘畫家
工匠畫家失勢與士夫畫家鋒起之原因
圖畫與地理
長安為圖畫都會
第八節 畫論
劉安之言
張衡之言
非絕對的藝術上評論
宗教化時期
第四章 魏晉之畫學
第九節 概況
魏武提倡惡風吳蜀獎勵權術與繪畫思想之變遷
因戰亂促成宗教勃興
道釋畫漸盛
曹不興與衛協以後之畫風
顧愷之崛起
貴族獨占之藝術界被打破
道釋畫漸盛之原因
我國佛教畫之祖
衛協之藝術手段
晉人對於佛畫之熱愛
山水畫成立之原因
我國山水畫之祖
審美程度之進步
圖畫向外之傳播
繪畫由黃河流域漸移長江流域
第十節 畫跡
貞觀公私畫史中之魏晉畫跡
裴氏未曾錄入之畫跡及其考證
無名氏畫跡
工匠畫不以繪事自居
學術畫跡舉例
第十一節 畫家
魏晉名畫家不下數十人
曹不興
趙夫人
衛協
王廙
戴逵
顧愷之
魏晉之代表作家
方外畫家
第十二節 畫論
片段的畫論
成篇的畫論
王廙論畫
顧愷之記魏晉勝流畫贊
顧愷之畫雲台山記及畫評
論畫者皆系晉人
論評偏於人物
第五章 南北朝之畫學
第十三節 概況
南北朝之地理民族
佛教畫最盛時期
風俗浮靡與畫材
宋畫家顧陸
齊高祖之好畫
謝赫畫學上之發明
梁王室之重畫
張僧繇畫法上之貢獻
六朝三大家
陳文帝
魏毀佛及奉佛
北朝寫生第一妙手
曹仲達畫佛有靈感
周於畫學上無大關係
佛畫盛行原因
注重壁畫
建 為佛畫中心
印度中部之壁畫傳入中國
道教畫盛行與佛畫之比較
山水畫進步
文人畫之濫觴
圖畫因佛教傳入日本
第十四節 畫跡
南北朝帝室收藏及流轉之情形
貞觀公私畫史所錄南北朝名畫數目
散見各書之南北朝名畫
其餘各名家之畫跡
佛畫最多風俗畫次之故事畫又次之
壁畫名跡
繪畫以審美為主實用為輕
學術禮制之繪畫
無名氏畫跡之作用
第十五節 畫家
道釋畫家最多
山水畫家亦較有人
宋畫家最著者六人
齊畫家最著者五人
梁畫家較著者五人
陳畫家最少
魏畫家四人
曹仲達為齊畫家〓
周畫家僅見三人
南北朝畫家藝術上之比較
代表作家皆吳中人
第十六節 畫論
畫法的理論
宋宗炳畫山水序
王微敘畫
梁元帝山水松石格
賞鑒的品評
顏之推論畫
謝赫古畫品錄共二十七家
姚〓續畫品共二十家
畫家工非工之階級
逐人總評前未之見
第六章 隋之畫學
第十七節 概況
繪畫思想受束縛
寺院道觀壁畫之盛
二妙台
南北畫風調和
目佛畫外多寫外國風俗
展子虔與孫尚子之人物畫法
展子虔與江志之山水畫法
董伯仁與鄭法士之台閣畫法
道釋人物之顯赫
於唐為過渡時期
第十八節 畫跡
帝室收藏及散失
捲軸畫類
壁畫類
畫至隋極盛
壁畫跡舉例
展子虔之壁畫
其他畫類
道釋人物畫為中心
山水畫跡寥寥之一原因
第十九節 畫家
二十餘人著者六人
鄭法士
展子虔
閻毗
董展
孫尚子
外國僧侶之善畫者
第二十節 畫論
隋人論畫無專著
楊氏之言及價值
第七章 唐之畫學
第二十一節 概況
因政教而分三期
初期
繼承六朝餘緒及其因果
崇古之風特盛
皇室之重畫
閻氏兄弟應時並進
道畫與佛畫並重
尉遲乙僧畫及其影響
中期
畫風一變及其原因
玄宗創作墨竹
吳道玄人物畫之特出與印度日本之關係
山水變化與吳道玄
大小李將軍之金碧山水
山水變於吳成於李
山水畫有代人物畫為中心之趨勢
王維崛起山水分南北宗
王畫風行之原因
王洽潑墨法
畫馬極盛
畫馬之沿革及成功
後期……花鳥畫始露頭角
宮搨漸廢
周昉稱佛畫大家
佛畫之挫而復興
畫家多專習一藝
畫跡流散與民間愛畫之熱烈
畫家避亂入蜀
唐在畫學史上為中樞時期
第二十二節 畫跡
有名氏的畫跡
宣和畫譜所收錄唐人名跡
道釋畫跡之多及其原因
從人物畫上考見種種情形
宮室畫專家惟尹氏
貴族風俗畫影響所及
山水畫跡王李二家最多
從多畫馬牛推知國勢民生
花鳥畫取材之研究
其餘捲軸畫跡之考錄
壁畫所在及其作者
壁畫之內容及盛衰
無名氏畫跡類舉
其他畫跡
第二十三節 畫家
唐畫家之總人數
帝族方外女史之能畫者
士夫畫家著者十五家
閻氏
李氏
吳氏
王氏
尉遲乙僧
唐氏
曹氏
韓氏
韋氏
邊氏
周氏
王洽
張臻
孫位
其他名家
家法相承與 法相傳
第二十四節 畫論
繪畫有功禮教諸家同意
因愛賞鑒而起評論
關於圖畫之流傳鑑別
李氏畫後評
李氏國朝名畫錄之內容
張彥遠論畫家師資所自及其指事繪形與時地之研究
以時代辨別趨勢
就畫跡辨別宗派
品第藝人
論定名價
文人記述題詠影響於鑑賞
關於繪畫之學理方面
論神韻氣勢
論布景位置
山水訣
山水論
論筆法
論六法
論古今畫跡
論神韻不關彩色
論畫之用物
論摹寫
張彥遠論評獨富
惟山水有專論
第八章 五代之畫學
第二十五節 概況
五代繪畫之表里觀
縱的五代
五代以梁代繪畫較有可述
梁趙家畫選場
劉彥齊眼
跋異張圖等之壁畫
荊關之山水
後唐畫家多契丹人
晉之畫家
周之畫家
橫的十國
南唐翰林待詔之有名者
徐氏沒骨法獨樹一幟
吳越畫家多擅長道釋人物
建業成都為繪畫之府
荊關徐黃在畫史上之位置
第二十六節 畫跡
捲軸畫跡
宣和畫譜中五代人之畫跡
道畫十之四佛畫十之五
人物取材於仕女及牛為多
宮室畫作者漸多
番族畫與李贊華王仁壽
龍魚畫始有聞人
山水荊關為領袖
畜獸畫羊牛貓犬各有專詣
花鳥畫之將大盛
此外名跡錄目
名跡之更有價值者
壁畫之狀況及其位置
其他無名氏壁畫之考證
壁畫概論
其他工匠畫跡
重視鍾馗畫
第二十七節 畫家
畫家人數及其最著者
趙岩
荊浩
關仝
張圖
徐熙
曹仲玄
周文矩
鍾隱
李升
釋貫休
滕昌佑
黃筌
蒲師訓
其餘各國之畫家各有專長
第二十八節 畫論
畫家每自深袐
荊浩論畫
畫說
筆法記
山水訣
歐陽〓論畫
廣梁畫目失傳
賞鑒之概況
文學化時期
第九章 宋之畫學
第二十九節 概況
置翰林圖畫院
景德元豐間累征天下畫流
徽宗嗜畫尤篤
以畫試士
院內外畫家之相競
飭撰宣和畫譜
高宗提倡圖畫及當時名手
紹興內府之收藏
馬夏出院體畫分二派
中興館閣
遼金繪畫受宋影響
北宋山水三大家及其流派
燕郭二家各立門戶
北宋盛行南宗南宋盛行北宗
山水與詩文為緣
道釋人物畫家多宗法吳生
白描與李公麟
非道釋人物畫之作家
夏珪後人物畫大變
多寫仕女
黃派與徐派
黃派至崔日等而變格
學徐派者
非黃非徐之畫派
黃徐溶合
四君子畫
宋畫與高昌高麗日本印度
第三十節 畫跡
宣和畫譜中宋人之名跡
中興館閣儲藏宋人之名跡
散見於圖畫見聞及畫繼中宋之名跡
流傳較久且廣之名跡
董源畫
巨然畫
郭熙畫
李成畫
范寬畫
李公麟畫
燕文貴畫
文仝畫
王詵畫
蘇軾畫
米芾畫
米友仁畫
馬和之畫
趙伯駒畫
劉松年畫
李唐畫
江參畫
馬遠畫
夏珪畫
趙大年畫
趙孟堅畫
其他畫跡
壁畫
南北宋壁畫之不同
無名氏畫跡及其作用
第三十一節 畫家
人數約千人以上
李成
范寬
董源
郭忠恕
黃居〓
高益
高文進
孫知微
趙昌
燕文貴
許道寧
易元吉
高克明
郭熙
崔白
李公麟
文同
蘇軾
趙令穰
米芾
趙伯駒
馬和之
楊無咎
李唐
江參
劉松年
馬遠
夏珪
趙孟堅
龔開
巨然
鄭思肖
完顏瓙
帝王宗室釋道婦女倡優廝養及其他之善畫者
第三十二節 畫論
論畫著作約有四十餘種
五代名畫補遺
宋朝名畫評
益州名畫錄
圖畫見聞志
林泉高致集
德隅齋畫品
畫史
山水純全集
廣川畫跋
畫繼
宣和畫譜
其他論畫之作
宋人對於畫學之主張及方法
繪畫重理
忠實描寫自然內美之覺悟
於筆墨外更尚神韻
畫須嚴重恪動神與俱成
第十章 元之畫學
第三十三節 概況
元人之心理
高克恭一派與陳趙諸家抗衡
元季諸家之作風
文人畫
墨蘭墨竹一類畫之風行
世風推移與藝術
喇嘛教特興道釋畫衰
人物畫取材務高逸
在日本之國畫家佛畫
花鳥多師黃筌趙昌一派別成風氣
元初山水畫系南宋遺緒
高克恭及元季四家
宗董巨者多宗李郭者少
四君子畫之盛行及其原因
元代畫學上之特點
第三十四節 畫跡
捲軸畫之有價值著
趙孟俯之畫跡及其名作跋語考略
高克恭之畫跡及其名作跋語考略
錢舜舉之畫跡及其名作跋語考略
李衎之畫跡及其名作跋語考略
黃大痴之畫跡及其名作跋語考略
倪雲林之畫跡及其名作跋語考略
吳鎮之畫跡及其名作跋語考略
盛子昭之畫跡及其名作跋語考略
其他名家之畫跡及評語
第三十五節 畫家
元代畫家之總人數
最著者十一家
趙孟俯
高克恭
錢選
李衎
柯九思
朱德潤
王淵
黃公望
倪瓚
王蒙
吳鎮
方從義
此外名家之各有專長者
畫山水者十之四畫竹者十之三畫人物花鳥者〓畫竹者數
第三十六節 畫論
元人專講神韻
雲林畫寫胸中逸氣
松雪之論畫
柯錢湯楊皆主用書法入畫
各門畫寫作方法論要
人物畫論者不多
論山水畫開發傳授之過程
山水訣摘要
李衎竹譜摘要
王繹寫像秘訣摘要
夏文彥之圖畫寶鑑
第十一章 明之畫學
第三十七節 概況
畫院及明太祖之待遇畫士
永樂間之名家
宣德成化弘治三朝之畫院
畫院最盛時代
正德嘉靖間之畫工
專制科舉與圖畫思想
嘉靖前後畫風之不同
畫院漸衰之原因
山水之三派浙派院派吳派
道釋人物及其名家
史實風俗畫及其名家
仇英為明人物畫大家
傳神及其名家
曾波臣
花鳥及雜畫
邊呂等述黃派
王魯等述徐派
林良特倡寫意派
周之冕兼白陽包山之長
鈎花點葉體
墨竹三家
墨梅名家
明畫與日本畫派之關係
逸然等與長崎前期畫派
隱元等與長崎後期畫派
第三十八節 畫跡
沈周之畫跡及其名作考略
文徵明之畫跡及其名作考略
唐寅之畫跡及其名作考略
仇英之畫跡及其名作考略
董其昌之畫跡及其名作考略
陳道復之畫跡
陸治之畫跡
戴進之畫跡
王紱之畫跡
文伯仁之畫跡
周臣之畫跡
其他名家之畫跡
明畫之質量比較
壁畫舉例
壁畫衰落之故
第三十九節 畫家
明畫家凡一千三百餘人
王紱
邊文進
戴進
吳偉
沈周
呂紀
唐寅
周臣
仇英
文徵明
陳淳
陸治
項元汴
趙左
周之冕
董其昌
李流芳
藍瑛
其他名家各有專長
第四十節 畫論
明人圖畫思想概況
關於畫學者
摹古
寫意
關於畫品者
楊慎論四祖
王世貞品評六朝諸家及宋元明諸家
董其昌論宋元明諸家
王氏丹青志
顧氏畫評
元人畫評
關於畫評者
關於畫體者
宋氏畫源
何氏論白描
謝氏論雜畫
董氏論南北宗派及文人畫
李氏論林木窠石及墨竹
關於畫法者
寫生法
人物畫
唐志契沈顥顧凝遠等
山水法
其他關於山水法者
繪事名目
第十二章 清之畫學
第四十一節 概況
畫中九友
南宗風行
設內庭供奉內庭只候
聖祖善畫
佩文齋書畫譜之編纂
順康間之名家
雍正間內庭之供奉
高宗酷嗜圖畫
袐殿珠林與石渠寶笈
如意館
乾隆間朝野畫家之著名者
乾嘉間圖畫情形
道咸間之畫家
同光間之畫風
光宣間之中西畫
山水北宗不弱南宗
山水畫派之多
婁東虞山最有勢力
四王
金陵八家
其餘名家
衍婁東派者
虞山派之健者
畫中十哲
乾嘉間山水名家
鎮江派
道咸間山水名家
同光間山水名家
清季山水畫風
道釋人物畫者寥寥
金農與楊芝
羅聘與閔貞
史實風俗人物畫較盛
清初之陳洪綬禹之鼎
雍正時之陳善吳元實
乾隆間之餘集上官周
嘉道間之華胥柳遇
道咸間之改琦費丹旭
同光間之任渭長任頤
史實風俗二派畫盛行時期
寫真進步特殊
焦秉貞西法寫真
寫真分三派
行攝影法與焦氏畫派之衰
花鳥草蟲畫最盛
惲壽平常州派
王忘庵
蔣廷錫鄒小山有南田餘韻
乾隆以還花鳥畫盛於山水
揚州八怪中之鄭燮李鱔
華岩獨開生面
惲王李華畫派消長之大勢
阜長兄弟鈎勒見長
吳昌碩
清畫家與日本畫風
大鵬師與園基師
沈銓在日本為舶來畫家第一
尹孚九擬池大雅
視尺木畫譜為秘〓
極重吳派畫
第四十二節 畫跡
內府收藏極富
官紳收藏多有著錄
陳洪綬之畫跡
王時敏之畫跡
王鑑之畫跡
王〓之畫跡
王原祁之畫跡
惲壽平之畫跡
吳歷之畫跡
髠殘之畫跡
道濟之畫跡
禹之鼎之畫跡
梅清之畫跡
黃鼎之畫跡
楊晉之畫跡
蔣廷錫之畫跡
郎世寧之畫跡
金農之畫跡
華岩之畫跡
李鱔之畫跡
董邦達之畫跡
方庶士之畫跡
張崟之畫跡
奚岡之畫跡
羅聘之畫跡
戴熙之畫跡
費丹旭之畫跡
其餘各家之畫跡
清代畫跡仿古之作占十之七八
第四十三節 畫家
清代畫家約四千三百餘人
王時敏
王鑑
王〓
王原祁
惲壽平
吳歷
陳洪綬
釋髠殘
釋道濟
金俊明
傅山
查士標
蕭雲從
笪重光
嚴繩孫
王式
吳山濤
萬壽祺
高簡
許儀
文點
湯右曾
顧見龍

梅青
黃向堅
羅牧
王概
蔣深
唐岱
焦秉貞
高其佩
李世倬
禹之鼎
高鳳翰
李方膺
陳撰
李鱔
華岩
鄭夑
閔貞
黃慎
冷枚
邊鸞
潘恭壽
上官周
張敔
錢維喬
畢涵
楊晉
蔣廷錫
黃鼎
戴本孝
馬元馭
張庚
鄒一桂
金農
馬履泰
朱鶴年
桂馥
萬承紀
尤蔭
張敔
屠倬
董邦達
錢載
王宸
羅聘
方薰
董誥
余集
秦儀
顧蓴
顧洛
司馬鍾
釋達受
姜塤
翁洛
錢杜
蔣寶齡
黃易
奚岡
王學浩
湯貽汾
戴熙
改琦
費丹旭
胡遠
任熊
任頤
趙之謙
吳滔
陸恢
吳俊卿
其他名家
太湖流域畫家最多
第四十四節 畫論
畫法之研究
山水法
畫筌
畫訣
雨窗漫筆
王昱論畫
繪事發微之透徹
清暉畫跋之警語
漁山畫跋
山靜居論畫
山南論畫
松壺畫訣
桐陰畫訣
諸家所論之根據
花鳥草蟲
小山畫譜為自來論花鳥畫法之巨著
南田之論花卉
人物及寫照
冬心畫記
傳神秘要之賅備
洞天法餘集古畫辨
畫體之研究
以畫之作意及用途而別其體
以畫之用具而別其體
指頭畫
火繪
西洋畫
布畫
落款打印諸類
畫學之研究
西廬論宋元諸家師資
王鑑之論董巨
笪重光之論師法
方薰之論學古
石谷論支派
南田論師古
墨井論筆墨之道
諸家論畫之片詞只語
畫語錄
小山畫譜
石村畫訣
傳神袐要
繪事發微
二十四畫品
學畫淺說
其他關於畫學較有關係之著述
關於題記的著述
西廬畫跋
染香庵畫跋
清暉畫跋
墨井畫跋
查禮畫梅題跋
麓台題畫稿
賜硯齋題畫偶錄
關於鑒評的著述
庚子消夏記
江村消夏錄
墨緣匯觀
書畫匯考
三萬六千頃湖中畫船錄
草心樓讀畫集
曝書亭書畫跋
漫堂書畫跋
頻羅庵書畫跋
玉幾山房畫外記
玉雨堂書畫記
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
桐陰論畫
寶迂閣書畫錄
虛齋名畫錄
其他與鑒評有關之著述
史料的著述
畫征錄
國朝畫識
墨林今話
寒松閣談藝璅錄
佩文齋書畫譜與歷代書畫匯傳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18[192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中國畫-繪畫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J209.2
載體形態
InfoField
[65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3:25,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3:25, 19 June 2023925 × 1,285, 657 pages (22.0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畫學全史 (1/1) by 鄭昶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9jh003585,35749; 民國圖書.4; 中國畫學全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