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9jh001641-36429 隨思隨筆.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12 × 1,395 pixels, file size: 5.0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0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隨思隨筆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徐宗澤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隨思隨筆
Publisher
聖教雜誌社
Description

收《論隨筆》、《陸伯鴻先生之理財法》、《論婚姻之謬說》、《皇明經世文編》、《鄭芝龍》等

目錄
一 論隨筆
二 九五叟譯聖經
三 譯名宜統一
四 論寫作
五 論祀孔
六 論廣告
七 播音中之徐文定公
八 公教之文化工作
九 陸伯鴻先生之理財法
一〇 青年與教理
一一 信箱
一二 學生思想培植之重要
一三 徐匯藏書樓之方志
一四 評人長短
一五 論作文須合文規
一六 徐文定公遺文之發見
一七 徐匯的文化
一八 李之藻之天學初函
一九 論公教名詞之採用
二〇 論青年與老年之思想
二一 論男女學生之讀書
二二 男女的心理
二三 論學生上課
二四 論人求福之心
二五 剛總主教講中國文化
二六 論澳門之三巴寺
二七 九六叟論徐光啟與李之藻之文字
二八 何理中先生的日曆
二九 江蘇教友之好表
三〇 論幽默文字
三一 論小品文字
三二 中國人之好性格
三三 論積財產之愚
三四 教務紀略教務輯要二書
三五 論老法讀書
三六 論死之真旨
三七 論人們喜閱隨筆
三八 論筵會之演說
三九 中國人不知自己的文明
四〇 中國書之論利瑪寶
四一 野獲編記利瑪寶事
四二 中國青年之忘記文字
四三 人莫不有宗教信仰
四四 論高利率與第七誡
四五 中國人不知中國事
四六 閱書當注重事實
四七 郁岡筆塵與利瑪寶
四八 仇教書辟邪紀實
四九 論思潮之組成
五〇 菲島之天主教文化
五一 澳門記略上論天主教
五二 日下舊聞及滬城備考之論修歷
五三 科舉時之考試
五四 論古書之翻印
五五 中國男多於女
五六 論婚姻之謬說
五七 論作文須多讀之故
五八 論書上之不良思想
五九 論生死如花葉之凋謝
六〇 論自由意志之尊貴
六一 論本分之難苦
六二 論人生觀
六三 論思想之著於事
六四 評人之感情
六五 節迷信之費用
六六 論表樣之影響人
六七 論鬼
六八 口與筆之兆禍
六九 論言之當有物
七〇 論中國商人之信用
七一 傲為罪之根
七二 見解之淺狹猶人之近視
七三 思想測驗表
七四 多讀哲學以清思想
七五 論文化行動
七六 得人感情之方法
七七 良心上的寒暑表
七八 山西洪洞之遷民樹
七九 閱世編記上海老天主堂及閣老坊
八〇 論報紙之精勁文字
八一 治事當澈底
八二 論蠅之繁殖
八三 論名譽
八四 科學豈真萬能嗎
八五 論人之自私
八六 有自由意志人的難引導
八七 論松江田村許續曾宅
八八 田村許母徐甘北大墓
八九 天主救人之奇妙
九十 松江之新繁榮
九一 徐甘弟大之生卒年
九二 徐甘弟大之豫言自己死日
九三 待人處事之道
九四 順治贈湯若望「通玄教師」
九五 傳教當先得人心
九六 思想之窮
九七 青年之將來
九八 多吃則多病
九九 人格
一〇〇 適志齊之耶蘇像讚
一〇一 中國災難之損失
一〇二 人生當有度生之原則
一〇三 思想當訓練
一〇四 思想不能強迫
一〇五 機關多做事難
一〇六 富人之恐惶心
一〇七 教育當發展學生全部官能
一〇八 自殺罪
一〇九 法京圖書館中之中國書
一一〇 湖墅小志論楊廷筠
一一一 事業發展當不受牽制
一一二 交際之道當開誠布公
一一三 皇明經世文編
一一四 論作文生活之人
一一五 論徐匯天文台
一一六 老子「無為」之真意義
一一七 論匯報之價值
一一八 國朝柔遠記論天主教
一一九 中國男女不同桌
一二〇 公教小兒當受訓練節錢
一二一 助人作事
一二二 時候準確
一二三 心理之變化
一二四 洪洞遷民故事
一二五 不由衷之習俗語
一二六 天真的小孩子
一二七 神貧之益
一二八 徐文定公行聘禮書
一二九 不要亡國要看重國文
一三〇 學校中的西文課本
一三一 作事當有宗旨
一三二 作事當努力
一三三 工作之不同
一三四 國文之重要
一三五 徐匯修院內讀國文
一三六 外教學生之研究教中文化
一三七 作事須實事求是
一三八 論景教與基多之關係
一三九 景教碑
一四〇 墨苑中之聖像
一四一 論雜誌之外表
一四二 論思想之成熟
一四三 女子考試用心之故
一四四 上海縣誌記土山灣
一四五 小修院論文之題目
一四六 徐匯女子之聽聖學
一四七 倭寇與漢奸
一四八 論拼音字
一四九 情感攻治法
一五〇 早年進教之益
一五一 服從之樂
一五二 王瑚之窮
一五三 德學之貴
一五四 蟹的銷數
一五五 考試之弊
一五六 鬧意見
一五七 切勿發表意見
一五八 肇慶之第一聖堂
一五九 松江之邦彥圖
一六〇 導許太夫人墓
一六一 許續曾軼事一
一六二 許續曾軼事二
一六三 許續曾軼事三
一六四 牛津圖書館所藏聖教書
一六五 騙術
一六六 敲西瓜子
一六七 道光時刻字工資
一六八 疾病則知求神
一六九 南方之福樂園
一七〇 家庭組織
一七一 我國的教育課程
一七二 膈膜
一七三 南匯的海災
一七四 上海的棚戶
一七五 鄭芝龍
一七六 害病時方知天主恩
一七七 教友當有組織
一七八 榜樣之影響
一七九 歷史家與考古家
一八〇 中國教友少活動
一八一 容人之過
一八二 不能速人之死
一八三 各物有各物之價值
一八四 日本禁教
一八五 錫箔
一八六 學生逃學
一八七 中日及日俄戰爭之日本戰費
一八八 郵票與知識
一八九 上海之地價
一九〇 滬戰之損失一
一九一 滬戰之損失二
一九二 滬戰之損失三
一九三 為何要學做小兒
一九四 論汗
一九五 寫隨筆之難
一九六 神師之難
一九七 論學校考試
一九八 論吃
一九九 史料
二〇〇 歐美城市中之交通
二〇一 改世俗見之法
二〇二 偏心
二〇三 話大話之非
二〇四 論宣傳
二〇五 論教中之譯名
二〇六 國語
二〇七 天下一無偶然事
二〇八 論女子之服裝
二〇九 論食道
二一〇 中國藝術
二一一 論近年之出版物
二一二 人之長短處
二一三 聖依納爵謂勿輕評人之寫作
二一四 徐文定公之毛詩六帖
二一五 清初之刻字價
二一六 天學初函
二一七 殷鐸澤之中庸譯稿
二一八 小兒亦知偷來之物之不義
二一九 王陽明之研究生命之源
二二〇 謹言慎語
二二一 人之意志要堅確
二二二 理智要鎮服感情
二二三 洗思想
二二四 知識當有經驗之補充
二二五 經驗
二二六 作事機會不可失
二二七 改良作事
二二八 作事當有預見
二二九 做事妥協
二三〇 做事要時代化
二三一 作事要商酌
二三二 做事不可恢心
二三三 負責
二三四 作事當審度
二三五 與人談話後
二三六 觀事法
二三七 作事要有鎮靜心
二三八 作事要有主張
二三九 勇敢作事
二四〇 不要碰壁而回頭
二四一 做事要堅決
二四二 論應付思潮
二四三 合作之清一色
二四四 論文字
二四五 文字可以代表時代
二四六 做文與做事當有訓練
二四七 遊歷能增見識
二四八 人不可自利
二四九 吹毛求疵
二五〇 中國之成語
二五一 成語的價值
二五二 喧賓奪主
二五三 徐文定公為學問之革命家
二五四 徐文定公論水患
二五五 耶穌會士之實學
二五六 明末之修歷
二五七 徐文定公明於算術
二五八 徐文定公留心社會學
二五九 利瑪寶徐光啟提倡西學
二六〇 論利瑪寶之自鳴鐘
二六一 論徐文定公毛詩六帖論
二六二 青年思想之改變
二六三 時代思潮
二六四 老人和青年待人之不同
二六五 知識與年而增長
二六六 青年與老人合作
二六七 培植青年之思想
二六八 時候要準確
二六九 時候之珍貴
二七〇 時候之湞廢
二七一 漢字拉丁化
二七二 西儒耳目資之拼音
二七三 人當為飛鳥之自由
二七四 感情法
二七五 月餅
二七六 靜聽人之談話
二七七 寫作當知邏輯學
二七八 論譯文
二七九 與人談話當婉轉
二八十 改良民眾生活
二八一 衛生之要
二八二 徐匯藏書樓與傳教
二八三 方志之重要
二八四 四規冊
二八五 傳教士之與各地風化
二八六 方志和家譜
二八七 重修徐文定公牌坊
二八八 瞿式耝死節
二八九 瞿式耝六不平
二九十 胡世安
二九一 四書西譯
二九二 老子道德經西譯
二九三 中國政治現狀古論
二九四 西儒耳目資所藏本
二九五 注音字
二九六 人生觀
二九七 曙光
二九八 中國經文
二九九 毛詩三百
三〇〇 愈顯主榮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9[1940]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隨筆
中圖分類
InfoField
I266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91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2:21,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2:21, 10 June 2023812 × 1,395, 206 pages (5.0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隨思隨筆 (1/1) by 徐宗澤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9jh001641,36429; 民國圖書.4; 隨思隨筆)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