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16282-38861 平面測量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47 × 1,135 pixels, file size: 10.5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6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平面測量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吳承祺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平面測量學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定義
第二章 測量之用途
第三章 測量之類別
第四章 測量工作之程序
第五章 測量時應注意之各點
第六章 測量時手冊之重要
第七章 測量隊之組織
第八章 單位
第九章 圖示法
第二篇 鏈測量
第一章 量距用之器械
第一節 測鏈
第二節 捲尺
第三節 其他通用之捲尺
第四節 量距之附件
第二章 距離之測法
第一節 平地上量距法
第二節 斜坡上之量距
第三節 量距之差誤
第四節 錯誤之防止
第五節 差誤之改正
第六節 定距離之略法
第七節 使用捲尺應注意之各點
第三章 鏈測量之各種問題
第一節 延長一既定之線
第二節 經過小山求二點間之距離
第三節 於線內一點求作垂線
第四節 於線外一點求作垂線
第五節 過定點作一線平行於既定直線
第六節 求作一已知角
第七節 遇障礙物之度量法
第八節 定不可及點之距離法
第九節 定不可及之兩點距離法
第十節 不能互見二點間距離之定法
第十一節 定某點之高度法
第十二節 鏈之土地測量
第三篇 羅盤測量
第一章 方向角與方位角
第一節 磁針偏差
第二節 磁針傾斜
第三節 方向角之意義
第四節 前方向角及後方向角
第五節 方位角
第六節 前方位角及後方位角
第二章 羅盤之構造
第三章 羅盤之測法
第一節 羅盤側向法
第二節 羅盤測角法
第三節 羅盤之用途
第四節 吸引作用之改正
第五節 從方向角算角度之示例
第四章 羅盤測量應注意之各點
第四篇 經緯儀測量
第一章 經緯儀
第一節 經緯儀之用途
第二節 經緯儀之構造
第二章 經緯儀之用法
第一節 使用經緯儀應注意之各點
第二節 經緯儀之安置法
第三節 後視前視
第四節 測平面角
第五節 測直立角
第六節 平面角之複測法
第七節 磁針方向角
第八節 線之延長法
第三章 三角測量之應用
第一節 三角測量之意義
第二節 三角測量之應用
第四章 測線與導線之測量
第一節 定義
第二節 測導線時應注意之各點
第三節 閉導線之校對及其差誤
第五章 導線測法之種類
第一節 直接角測導線法
第二節 偏向角測導線法
第三節 方位角測導線法
第四節 方向角測導線法
第五節 量距測導線法
第六節 導線測量各法之比較
第七節 導線之結論
第六章 物體位置之測法
第一節 用交線定物之位置法
第二節 以距離及角定物之位置法
第三節 以二角相交定物之位置法
第四節 從已知三點以定一點之位置法
第五節 以支距定物之位置法
第六節 系線之用法
第七節 支點之應用
第八節 結論
第五篇 導線之計算及繪圖
第一章 縱橫距之計算法
第一節 縱橫距之意義
第二節 縱橫距之符號
第三節 多邊導線之縱橫距
第四節 差誤率之求法
第五節 勻差法
第二章 繪圖
第一節 用縱橫距繪導線法
第二節 用其他方法繪導線法
第三節 繪圖應用之比例尺
第四節 繪圖時應注意之事項
第五節 繪圖應用之儀器
第六節 復繪地圖法
第七節 收縮器之應用
第三章 面積算法
第一節 普通算法
第二節 以倍子午距求面積法
第三節 以縱橫軸距求面積法
第四節 決定地圖上之面積法
第五節 量積儀之用法
第六節 多邊形缺去一邊之求法
第四章 遇障礙物之量距法
第一節 垂距法
第二節 平分法
第三節 遇小障礙物之量法
第四節 等邊三角形法
第五節 直角三角形法
第六節 斜三角法
第七節 兩邊及夾角法
第八節 導線法
第五章 畫分土地法
第六篇 水準測量
第一章 水準測量之用途
第二章 水準測量所用之儀器
第一節 水準儀及其種類
第二節 分度杆及其種類
第三章 水準測量之原理
第一節 水準測量之目的
第二節 關於水準測量之各項名稱
第三節 原理
第四章 水準測量之方法
第一節 兩點高度差之測量
第二節 路線縱斷面之測量
第三節 安設道路成水平或成斜度法
第四節 水準測量應注意之各點
第五節 水準測量之差誤
第五章 更迭水準
第一節 地面弧度與折光對於水準之影響
第二節 更迭水準之原理
第六章 其他水準測量法
第一節 氣壓計測水準法
第二節 照距線測水準法
第三節 三角水準側量法
第七篇 照距測量
第一章 照距測量之用途
第一節 照距測量之意義
第二節 照距測量之特點
第二章 照距測量應用之儀器
第一節 經緯儀
第二節 照距杆
第三章 照距測量之原理
第一節 平地照距之原理
第二節 照距公式中常數之定法
第三節 傾斜照距之原理
第四節 照距表
第五節 照距圖
第六節 照距弧
第四章 照距測法
第一節 平地上測法
第二節 斜坡上測法
第三節 照距導線測法
第五章 照距測量應注意之事項
第八篇 道路測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圓曲線訂立法
第一節 圓曲線之性質
第二節 圓曲線訂立法
第三節 圓曲線遇有障礙之訂立法
第四節 以捲尺訂立圓曲線法
第三章 直立曲線訂立法
第四章 橫斷面測法
第一節 斜椿之意義
第二節 決定斷面法
第三節 測定斜椿法
第四節 計算土方法
第九篇 平板測量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平板測量所用之儀器
第二節 平板測量之用途
第三節 平板測量之優點與劣點
第四節 平板安置法
第二章 平板測量之方法
第一節 射線法
第二節 進行法
第三節 射線進行法
第四節 交線法
第五節 截線法
第六節 各法之比較
第三章 三點問題
第一節 三點問題之意義
第二節 三點問題之機械測法
第三節 三點問題之測驗測法
第四節 三點問題中圖上三角形差誤與所求點之關係
第五節 白塞爾氏之三點測法
第四章 兩點問題
第一節 兩點問題之意義
第二節 兩點問題之測法
第五章 高度之測法
第六章 平板測量中導線之勻差法
第七章 小平板測量法
第一節 小平板照距測量
第二節 小平板水準測量
第三節 小平板高度差測量
第八章 斷面平板儀測量法
第一節 儀器
第二節 測法
第三節 優點
第九章 平板測量應注意之事項
第十篇 地形測量
第一章 地形測量之意義
第一節 等高線之意義
第二節 等高線與截面之關係
第三節 等高線之性質
第二章 地形測量之方法
第一節 地形測量之步驟
第二節 測定同高各點法
第三節 測定注意各點高度法
第四節 分方測定各點高度法
第五節 高等線之斷面測法
第六節 各法之比較
第三章 繪畫等高線法
第一節 比例法
第二節 透明紙法
第四章 土方計算
第一節 用單位面積以算土方法
第二節 填挖土方之計算
第三節 從等高線圈估計土方
第十一篇 儀器之矯正
第一章 經緯儀之矯正
第一節 原板盤上水平準之矯正
第二節 十字繡之矯正
第三節 架望遠鏡橫軸之矯正
第四節 望遠鏡下水平準之矯正
第五節 直立分度圈旁化微之矯正
第二章 活鏡水準儀之矯正
第一節 十字繡之矯正
第二節 水平準之矯正
第三節 y之矯正
第三章 定鏡水準儀之矯正
第一節 十字繡之矯正
第二節 水平準之矯正
第四章 平板儀之矯正
第一節 平板儀各部之矯正
第二節 平板上水平準之矯正
第五章 羅盤儀之矯正
第一節 水平準之矯正
第二節 磁針屈曲之矯正
第三節 離心之矯正
第四節 磁針失性之矯正
第十二篇 水流測量
第一章 水流測量之意義
第二章 河道斷面測量
第一節 橫斷面測量
第二節 縱斷面測量
第三章 測定岸線及設置水標
第一節 測定岸線
第二節 測定沿岸水準點及地形
第三節 設置水標
第四章 測量隊之組織及其所需之器械
第一節 測深度之器械
第二節 深度測量隊之組織
第三節 六分儀
第五章 定深度測點位置法
第一節 測線
第二節 用時間測定點位置法
第三節 從岸上測一角交一測線以定測點位置法
第四節 沿一測線從船上測一角以定測點位置法
第五節 從岸上同時測二角以定測點位置法
第六節 從船上同時測二角以定測點位置法
第七節 用照距法以定測點位置法
第八節 用固定測線之交點以定測點位置法
第九節 用繩橫過河面以定測點位置法
第十節 測得深度之改正
第六章 等深線之畫法
第七章 土方之算法
第一節 就地計算法
第二節 裝船計算法
第八章 測定湖水之容量
第一節 等深線法
第二節 縱斷面法
第九章 流速
第一節 浮標測法
第二節 流速計測法
第十章 流量
第一節 用浮標測定流量
第二節 用流速計測法定流量
第三節 浮標測法與流速計測法之比較
第四節 洪水期內施測流量
第五節 冰凍期內施測流量
第六節 潮水河施測流量
第七節 流量曲線
第八節 用水面斜坡法測流量
第十一章 河流浹沙量
第十二章 雨量及蒸發量
第一節 雨量
第二節 蒸發量
第十三篇 差誤之研究
第一章 精密水準測量
第一節 水準差誤之原因及其消弭法
第二節 精密水準所用之儀器
第三節 精密水準測法
第四節 精密水準儀之矯正
第二章 距離及角度之差誤
第一節 準確價值
第二節 近似差誤
第三節 水準差誤
第三章 用照距法測導線之差誤
第一節 水平距離之完閉差誤
第二節 測站高度之完閉誤差
第十四篇 子午線及經緯度之測量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天球
第二節 天球之視動
第三節 地球旋轉及四季之分
第四節 太陽之視位
第二章 定義
第三章 天極高度與觀測點緯度之關係
第四章 時間
第一節 恆星時
第二節 視太陽時
第三節 平均太陽時
第四節 地方時
第五節 標準時
第六節 天文日與俗用日
第七節 恆星時與太陽時之關係
第五章 用觀日鏡測定子午線法
第一節 觀日鏡之構造
第二節 用觀日鏡測子午線法
第三節 太陽赤緯之計算
第四節 時差
第五節 求折光改正數之又法
第六章 用觀日鏡測定緯度法
第七章 觀測太陽高度以定子午線法
第一節 單高測法
第二節 等高測法
第八章 測視正午時太陽高度以定緯度法
第九章 測定緯度法
第十章 觀測北極星定真子午線及緯度法
第一節 北極星
第二節 北極星之識別
第三節 極星在偏子午時子午線之測法
第四節 極星在子午位時子午線之測法
第五節 極星在任何位置子午線之測法
第六節 緯度測法
附錄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7[1948]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平面測量
中圖分類
InfoField
P221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33,1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0:5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0:50, 10 June 2023847 × 1,135, 469 pages (10.5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平面測量學 (1/1) by 吳承祺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16282,38861; 民國圖書.4; 平面測量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