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14549-38759 杜少陵集詳註.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25 × 1,070 pixels, file size: 53.9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36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杜少陵集詳註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唐〕杜甫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杜少陵集詳註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共二十五卷。前二十三卷為五、七言律詩,收1200餘首;最後兩卷為文集、詩序,收49篇

目錄
第一冊
仇表
仇序
本傳
世系
年譜
凡例
目錄
第二冊
卷之一 杜詩原目長短錯綜編次不均今依蔡傅〓本稍從刪節若本編詩題則各仍其舊雲
游龍門奉先寺
望岳
登兗州城樓
題張氏隱居二首
劉九法曹石門宴集
與許主薄游南池
對雨書懷邀許主簿
巳上人茅齋
房兵曹胡馬
畫鷹
過宋員外舊莊
夜宴左氏莊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
假山天寶初南曹小司寇舅
龍門
李監宅二首後一首見吳若本
贈李白
重題鄭氏東亭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同李太守登歷下新亭
登歷下員外新亭李邑詩
〓山湖亭懷李員外
贈李白
與李白同尋范隱居
鄭駙馬宅宴洞中
冬日有懷李白
春日億李白
送孔巢父歸江東
今夕行
贈汝陽王二十韻
贈比部蕭郎中十兄
寄河南韋尹丈人
贈韋左丞丈濟
贈韋左丞丈
卷之二
飲中八仙歌
高都護驄馬行
冬日謁玄元皇帝廟
武衛將軍輓詞三首
贈翰林張四學士垍
樂遊園歌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投簡咸華兩縣諸子
杜位宅守歲
贈鄭諫議十韻
兵車行
前出塞九首
送高書記
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
貧交行
送韋書記赴西安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
曲江三章章五句
贈鮮于京兆二十韻
白絲行
游何將軍山林十首
麗人行
虢國夫人一作張祜詩
九日曲江
卷之三
陪鄭駙馬韋曲二首
重過何氏五首
丈八溝納涼二首
醉時歌
城西陂泛舟
渼陂行
渼陂西南台
宴渼陂
贈田九判官梁丘
投贈哥舒開府
寄高三十五書記
送張參軍赴蜀
贈陳二補闕
病後過王倚飲贈歌
送裴二虬尉永嘉
贈起居田舍人澄
崔駙馬山亭宴集
示從孫濟
九日寄岑參
嘆庭前甘菊花
沈東美除膳部員外郎
苦雨奉寄隴西公
秋雨嘆三首
贈張卿垍二十韻
上韋左相二十韻
沙苑行
橋陵詩三十韻
送蔡希魯都尉
醉歌行
陪李金吾花下飲
官定後戲贈
去矣行
夜聽許十一誦詩
戲簡鄭廣文
夏日李公見訪
第三冊
卷之四
天育驃圖歌
驄馬行
魏將軍歌
白水舅宅喜雨
九日楊奉先會崔明府
自京赴奉先詠儴
劉少府山水障歌
同郭給事湯東靈湫
後出塞五首
蘇端薛復筵醉歌
晦日尋崔戢李封
崔少府高齋三十韻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月夜
哀王孫
悲陳陶
悲青坂
避地見趙次公本
對雪
元日寄韋氏妹
春望
得舍弟消息二首
憶幼子
一百五日夜對月
遣興
塞蘆子
哀江頭
大雲寺贊公房四首
雨過蘇端
喜晴
卷之五
送率府程錄事還鄉
鄭駙馬池台同飲
自京奔赴凰翔三首
送樊侍御赴漢中判官
送韋評事充同谷判官
述懷
得家書
送長孫侍御赴武威
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
送雲州判官宋朝奉大夫安宇所牧
送郭中丞三十韻
送楊六判官使西蕃
哭長孫侍御一刻杜誦詩
贈嚴閣老

留別賈嚴二閣老
晚行口號
獨酌成詩
徒步歸行
九成宮
玉華宮
羌村三首
北征
行次昭陵
重經昭陵
彭衙行
喜聞官軍臨賊境
收京三首
送鄭虔貶台州司戶
臘日
和賈舍人早朝
早朝大明宮賈至王維岑參三詩
卷之六
宣正殿退朝
紫宸殿退朝
春宿左省
晚出左掖
題省中壁
送賈閣老出汝州
送翰林張司馬
曲江陪鄭南史飲
曲江二首
曲江對酒
曲江對雨
答岑參補闕見贈
寄左省杜拾遺岑參詩
贈王中允維
送許拾遺歸江寧
因許八寄旻上人
題松樹障子歌
得舍弟消息
送李校書
逼側行贈畢四躍
贈畢四躍
題鄭十八著作丈
瘦馬行
義鶻行
畫鶻行
端午日賜衣
酬孟雲卿
從左拾遺移華州掾
寄高詹事
贈高式顏
題鄭縣亭子
望岳
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觀安西兵過二首
九日藍田崔氏莊
遣興三首
獨立
至日遣興二首
路逢襄陽楊少將
湖城遇孟雲卿
姜少府設鱠
贈秦少府短歌
李鄠縣丈人胡馬行
觀兵
憶弟二首
得舍弟消息
不歸
贈衛八處士
洗兵行
第四冊
卷之七
新安吏
潼關吏
石壕吏
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夏日嘆
夏夜嘆
立秋後題
貽阮隱居
遣興三首
留花門
佳人
夢李白二首
有懷台州鄭司戶
遣興五首
遣興二首
遣興五首
秦州雜詩二十首
月夜憶舍弟
天末懷李白
宿贊公房
赤谷西崦人家
西枝村尋置草堂二首
寄贊上人
太平寺泉眼
東樓
雨晴
寓目
山寺
即事
遣懷
天河
初月
搗衣
歸燕
促織
螢火
蒹葭
苦竹
卷之八
除架
廢畦
夕烽
秋笛
日暮
野望
空囊
病馬
蕃劍
銅瓶
送遠
送人從軍
示侄佐
佐遠山後寄三首
從人覍覓小胡孫許寄
秋日阮隱居致薤
秦州見敕目薛畢遷官
寄高使君岑長史
寄賈司馬嚴使君
寄張十二山人
寄李白二十韻
所思
別贊上人
吳侍御江上宅
發秦州
赤谷
鐵堂峽
鹽井
寒峽
法鏡寺
青陽峽
龍門鎮
石龕
積草嶺
泥功山
鳳凰台
寓同谷縣作歌七首
萬丈潭
卷之九
發同谷縣
木皮嶺
白沙渡
水會渡
飛仙閣
五盤
龍門閣
石櫃閣
桔柏渡
劍門
鹿頭山
成都府
酬高使君相贈
贈杜二拾遺高適詩
卜居
王司馬遺營草堂資
蕭明府覓桃栽
從韋明府覓綿竹
憑韋少府覓松樹子栽
韋處乞大邑瓷碗
詣徐卿覓果栽
堂成
蜀相
梅雨
為農
有客
賓至
狂夫
田舍
江村
江漲
野老
雲山
遣興
遣愁
杜鵑行英華作暢當詩
題壁上韋偃畫馬歌
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戲為韋偃雙松圖歌
北鄰
南鄰
遇南鄰朱山人水亭
因崔侍御寄高彭州
簡高使君
和裴迪登新津寺
贈蜀僧閭丘師
泛溪
出郭
恨別
散愁二首
建都十二韻
村夜
寄楊五桂州譚
西郊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
暮登四安寺鐘樓
寄贈王將軍承俊
酬李都督早春作
題新津北橋樓
游修覺寺
後游
絕句漫興九首
客至
遣意二首
第五冊
卷之十
漫成二首
春夜喜雨
春水
江亭
早起
落日
可惜
獨酌
徐步
寒食
石鏡
琴台
春水生二絕
江上值水如海勢
水檻遣心二首
江漲
朝雨
晚晴
高楠
惡樹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進艇
一室
所思
聞斛斯六官未歸
寄陶王二少尹
野望因過常少仙
丈人山
寄杜位
送裴五赴東川
送韓十四東省觀
楠樹為風雨所拔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石筍行
石犀行
杜鵑行
逢唐興劉主簿
簡王明府
重簡王明府
百憂集行
徐卿二子歌
戲作花卿歌
贈花卿
少年行二首
贈虞十五司馬
病柏
病橘
枯棕
枯楠
不見
草堂即事
徐少尹見過
范員外吳侍御枉駕
王侍御許攜酒至草堂
王竟攜酒高亦同過
陪李司馬觀造竹橋
觀橋成呈李司馬
李司馬橋成
入奏行贈竇侍御
得廣州張判官書
魏侍御就敝廬相別
贈別何邕此當編在十一卷中
絕句
贈別鄭煉赴襄陽
重贈鄭煉絕句
丁香江頭五詠
麗春
梔子
鸂鶒
花鴨
野望
畏人
屏跡三首
少年行
即事
寄題錦江野亭嚴武詩
酬嚴公寄題野亭
卷之十一
嚴中丞枉駕見過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
和嚴中丞西城晚眺
嚴公垂寄奉答二絕
謝嚴中丞送乳酒
三絕句
戲為六絕句
野人送未櫻
嚴公枉駕草堂
嚴公廳宴詠蜀道畫圖
戲贈友二首
大雨
溪漲
大麥行
送嚴公入朝十韻
酬別杜二嚴武
送嚴侍郎到綿州
重送嚴公四韻
送李使君之任
觀打魚歌
又觀打魚
越王樓歌
海棕行
姜楚公畫角鷹歌
東津送韋諷員氏所收
光祿坂行
苦戰行
去秋行
段功曹到得楊長史書
送段功曹歸廣州
題玄武禪師屋壁
悲秋
客夜
客亭
九日登梓州城
九日寄嚴大夫
巴嶺答杜見憶嚴武
秋畫
戲題上漢中王三首
玩月呈漢中王
從事行贈嚴別駕
贈韋贊善別
寄高適員氏所收
野望
冬到金華山觀
陳拾遺故宅
謁文公上方
贈射洪李四丈
早發射洪縣南途中作
通泉驛
過郭代公故宅
觀薛少保書畫壁
通泉縣署薛少保畫鶴
陪王侍御宴通泉
陪王侍御同登東山
漁陽
花底員氏所收
柳邊原始所收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遠遊
春日梓州登樓二首
有感五首
春日戲題惱郝使君
卷之十二
題郭明府茅屋壁員氏所收
送崔都水翁下峽員氏所收
郪城送李武赴成都
涪江泛舟送韋班歸京
泛舟送魏倉曹還京
送路六侍御入朝
涪城縣香積寺官閣
泛江送客
雙燕
百舌
上牛頭寺
望牛頭寺
登牛頭山亭子
上兜率寺
望兜率寺
甘園
陪四使君登惠義寺
陪李梓州泛江二首
送何侍御歸朝
江亭送辛別駕
行次鹽亭聊題四韻
倚仗
惠義寺送王少尹員氏所收
惠義寺園送辛員外見下園本
又送見下園本
觀江漲呈寶二首次首員氏所收
又呈寶使君員氏所收
陪泛房公西湖
得房公池鵝
登楊梓州
舟前小鵝兒
官池春雁二首
投簡梓州幕府
漢川王錄事宅見郭知達本
短歌行送祁錄事
送韋司直歸成都
寄題江外草堂
台上
送王判官還黔中
喜雨
述古三首
陪章留後惠義寺餞
送竇九歸成都員氏所收
章梓州水亭
章梓州橘亭餞竇少尹
隨章留後新亭員氏所收
客舊館員氏所收
戲作上漢中王二首
〓拂子
送陵州路使君之任
送元二適江左
九日
對雨
薄暮
閬州送二十四舅員氏所收
王圓州筵酬十一舅
閬州東樓筵送十一舅
放船
薄游
嚴氏溪放歌行
警急
王命
征夫
西山三首
興嚴二郎奉禮別員氏所收
贈裴南部員氏所收
巴山員氏所收
早花員氏所收
發閬中
江陵望幸
愁坐員氏所收
遣憂員氏所收
東狩行
山寺
桃竹杖引贈章留後
將適吳楚留別章使君
舍弟占歸草堂
歲暮
送李卿曄
釋悶
贈別賀蘭銛
第六冊
卷之十三
閬山歌
閬水歌
王閬州筵餞蕭遂州
陪王使君泛江二首
泛江
收京
收京闕二首宋蘇州太守裴煜所收
城上
傷春五首
暮寒
遊子
滕王亭子二首
玉台觀二首
寄章侍御
南池
將赴荊南別李劍州
寄別馬巴州
待嚴大夫
渡江
閬州赴蜀山行三首
別房太尉墓
將赴成都草堂五首
春歸
歸來
草堂
四松
題桃樹
水檻
破船
寄高常寺
贈王侍御四十韻
登樓
寄邛州崔錄事
王錄事許修草堂資
歸雁
絕句二首
寄司馬山人十二韻
黃河二首
揚旗
絕句六首
絕句四首
寄李員外十二韻
軍中醉歌寄沈八英華載暢當作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韋錄事宅觀畫馬園
送韋諷上閬州
張舍人遺織成褥段
憶昔二首
卷之十四
寄董卿嘉榮十韻
立秋雨院中有作
和嚴鄭公軍城早秋
軍城早秋嚴武詩
院中晚晴懷西郭茅舍
宿府
到村
村雨
獨坐
倦夜
陪嚴鄭公北池臨眺員氏所收
遣悶呈嚴公二十韻
送舍弟穎赴齊州三首
嚴鄭公階下新松
嚴鄭公宅同詠竹
晚秋陪嚴鄭公泛舟
嚴鄭公岷山沱江圖
過故斛斯校書莊二首
懷舊
哭鄭司戶蘇少監員氏所收
別唐十五誡
初冬
觀李固山水圖三首
至後
寄賀蘭銛
送王侍郎往東川見王洙本
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
敝廬遣興奉寄嚴公
營屋
除草
春日江村五首
長吟見吳若本
春遠
絕句三首見吳若本
三韻三篇
天邊行
莫相疑行
赤霄行
聞高常侍亡
去蜀員氏所收
喜雨
宿青溪驛懷張員外
狂歌行贈四兄裴煜所收
宴戎州楊使君東樓
渝州侯嚴侍御
撥悶
宴忠州使君侄宅
禹廟
題忠州龍興寺院壁
哭嚴僕射歸櫬
旅夜書懷
放船員氏所收
雲安九日
答鄭十七郎一絕
別常征君
長江二首
聞故房相公靈櫬二首
將曉二首
懷錦水居止二首
青絲
三絕句
遣憤
十二月一日三首
又雪

南楚
水閣朝霽簡嚴明府
杜鵑
子規
客居
石硯
贈鄭十八賁
別蔡十四著作
寄常征君
寄岑嘉州
卷之十五
移居夔州作
船下夔州
漫成一首
客堂
引水
示獠奴阿段
上白帝城
上白帝城二首
陪諸公上白帝城頭
白帝城最高樓
武侯廟
八陣圖
曉望白帝城鹽山
灩澦堆
老病
近聞
負薪行
最能行
寄韋有夏郎中
峽中覽物
憶鄭南
贈崔評事公輔
寄李秘書文嶷二首


熱三首
夔州歌十絕句
毒熱寄崔評事
信行遠修水筒
催宗文樹雞柵
貽華陽柳少將
七月三日
牽牛織女


雨二首
江上
雨晴
雨不絕
晚晴

奉漢中王手札
返照
晴二首

楊監示張旭草書圖
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
送楊監赴蜀見相公
贈李十五丈別
種萵苣
白帝
黃草
白鹽山
謁先主廟
古柏行
第七冊
卷之十六
諸將五首
贈司空王公思禮民八哀詩
故司徒李公光弼
贈左僕射嚴公武
贈汝陽郡王璡
贈秘書監李公邕
故秘書監蘇公源明
故著作郎鄭公虔
故相國張公九齡
夔府書懷四十韻
往在
昔游
壯遊
遣懷
漢中王報韋蕭亡
存歿口號二首
卷之十七
贈李秘書別十三韻
中夜
垂白
中宵
不寐
送十五弟侍御使蜀
江月
月圓

草閣
宿江邊閣
吹笛
西閣雨望
西閣期嚴明府不到
西閣二首
西閣夜

宗武生日
第五弟豐寄二首
聽楊氏歌
秋風二首
九日諸人集於林
秋興八首
詠懷古蹟五首
寄韓諫議注
解悶十二首
洞房
宿昔
能畫
鬥雞
歷歷
洛陽
驪山
提封
鸚鵡
孤雁




黃魚
白小
哭王彭州掄
卷之十八
偶題
君不見簡蘇徯
贈蘇四徯
別蘇徯
李潮八分小篆歌
峽口二首
南極
瞿唐雨崖
瞿唐懷古裴煜所收
夜宿西閣曉呈元曹長
西閣口號呈元二十一
閣夜
瀼西寒望
西閣曝日
不離西閣二首
縛雞行
小至
寄柏學士林居
折檻行
覽柏中丞除官制詞
覽鏡呈柏中丞
陪柏中丞宴將士二首
送蜀州柏二別駕
送鮮于萬州遷巴州
送十七舅下邵桂
荊南趙公大食刀歌
王兵馬使二角鷹
王兵馬白黑鷹二首
玉腕騮
醉為馬墜
覆舟二首
送李功曹之荊州
送王十六判官
別崔潩因寄薛孟
寄杜位
立春
江梅
庭草

王十五前閣會
崔評事弟許迎不到
遣悶戲呈路曹長員氏所收
畫夢
暮春
即事
懷灞上游
入宅三首
赤甲
卜居
暮春題瀼西草屋五首
寄從孫崇簡
江雨有懷鄭典設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又示兩兒
得舍弟觀書
喜觀即到復題二首
登晚瀼上堂
寄薛郎中璩
送惠二歸故居見吳若本
河北節度入朝十二首
月三首
晨雨
第八冊
卷之十九
過客相尋
豎子至


園官送菜
園人送瓜
課伐木
柴門
槐葉冷淘
上後園山腳
送鄉弟韶陪從叔朝謁
灩澦
題終明府水樓二首
張望補稻畦水歸
張望督促東渚耗稻
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
又上後園山腳
送王信州崟北歸
驅豎子摘蒼耳
甘林
暇日小園散病

溪上
樹間
白露
諸葛廟
見螢火
夜雨
更題
舍弟觀歸藍田二首
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
送李秘書赴相公幕
巫峽敝廬奉贈四舅
孟氏
吾宗
酬薛判官見贈
寄狄明府博濟
同元使君春陵行
春陵行元結詩
賊退示官吏元結詩
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
寄劉伯華使君四十韻
秋清
秋峽
搖落
峽隘
卷之二十
秋日題鄭監湖亭三首
秋野五首
課小豎鋤斫果林三首
返照
向夕
天池
復愁十二首
自瀼西移東屯四首
社日兩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十六夜玩月
十七夜對月
曉望
日暮



九月一日過孟倉曹
孟倉曹二物見遺
送孟倉曹赴東京選
孟倉曹覓土婁舊莊
簡吳郎司法
又呈吳郎
晚晴吳郎見過北舍
九日五首闕一首
登高
覃山人隱居
東屯月夜
東屯北崦
復至東屯二首
暫住白帝復還東屯
茅堂檢校收稻二首
刈稻了詠懷
季秋江樓夜宴三首
戲寄崔蘇韋
季秋江村
小園
寒雨朝行視園樹
傷秋
即事
耳〓
獨坐二首

大曆二年九月三十日
十月一日
孟冬


夜二首
朝二首
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
昔游
雨四首
大覺高僧蘭若
謁真諦寺禪師
上卿翁請修武侯廟
送卿二翁
久雨期王將軍不至
虎牙行
錦樹行
自平
寄裴施州
鄭典設自施州歸
公孫大娘舞劍器行
寫懷二首
卷之二十一
冬至
柳司馬至
別李義
送高司直尋封閬州
可嘆
賀陽城郡王太夫人
送田四弟將軍
題柏學士茅屋
題柏大山居屋壁二首
白帝樓
白帝城樓
有嘆
舍弟觀赴藍田三首
夜歸
前苦寒行二首
晚晴
復陰
後苦寒行二首
元日示宗武
又示宗武
遠懷舍弟穎觀等
續得觀書
太歲日
人日二首
喜聞盜賊總退五首
送大理封主簿五郎
將別巫峽贈南卿兄瀼
巫山縣唐使君宴別
寄族弟唐使君
春夜田侍御津亭留宴
大曆三年春四十韻
行次古城店泛江
柏松滋江亭
乘雨入行軍六弟宅
上巳日徐司錄宴集
宴胡侍御書堂
書堂飲既月下賦絕句
送李長史之任
暮春送馬大卿赴闕
和宋少府宴書齋
暮春過鄭監湖亭泛舟
重泛鄭監前湖
歸雁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憶昔行
昔別行送向卿
夏日送崔侍御常正字
夏筵送宇文石首聯句
多病執熱奉懷李尚書
水宿遣興呈群公
遣悶
江邊星月二首
舟月對驛近寺
舟中
陽城郡王新樓成
又作此奉衛王
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
秋日送石首三十韻
第九冊
卷之二十二
暮歸
哭李尚書
重題
哭李常侍嶧二首
舟出江陵寄鄭少尹
移居公安山館
醉歌行贈顏少府
送〓八分文學
官亭夕坐簡顏少府
移居公安贈衛大郎
公安送韋少府
公安縣懷古
呀鶻行裴煜所收
宴王使君宅二首
送覃二判官
送李二十九弟入蜀
留別公安太易沙門
久客
冬深
曉發公安
發劉郎甫
別董頲
夜間〓篥
送李大夫赴廣州
歲宴行
泊岳陽城下
纜船苦風戲題四韻
登岳陽樓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南征
歸夢
過南嶽入洞庭湖
宿青草湖
宿白沙驛
湘夫人祠
祠南夕望
上水遣懷
遣遇
解憂
宿盤石浦
早行
過津口
次空靈岸
宿花石戌
早發
次晚州
清明二首
發潭州
發白馬潭
野望
入喬口
銅丞渚守風
北風
雙楓浦
詠懷二首
杜兄示詩作此寄上郭受
酬郭十五判官
望岳
送麓山道林二寺行
送韋中官赴湖南
湘江餞裴端公
哭韋大夫之晉
江閣臥病寄崔盧
潭州留別杜員外韋迢
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
早發湘潭寄杜韋迢
酬韋韶州見寄
樓上
遠遊
千秋節有感二首
贈盧參謀
惜別行送劉判官裴煜所收
重送劉十弟判官
卷之二十三
湖中送敬使君適廣陵
晚秋蔡侍御飲筵
別張十三建封
送盧侍御二十四韻
蘇侍御訪江浦八韻
暮秋遣興呈蘇侍御
贈李判官
送魏少府之交廣
北風
幽人
江漢
地隅
舟中雪夜懷盧侍御
對雪
冬晚送長孫漸舍人
暮冬送蘇兵曹適桂州
客從
蠶谷行
白鳬行
朱鳳行
追酬高蜀州人日見寄
人日寄杜拾遺高適
送重表侄王評事
清明
風雨看舟前落花
贈蕭使君
送二十三舅
送魏司直
送趙明府之縣
貽李員外賢子棐
歸雁二首
江南逢李龜年
小寒食州中作
燕子來舟中作
贈韋贊善
酬寇侍御
入衡州
逃難員氏所收
白馬
舟中苦熱
江閣對雨懷裴端公
題衡山縣文宣王廟
聶耒陽書致酒肉
回棹
過洞庭湖見吳若本
登舟將適漢陽
暮秋將歸留別親友
長沙李送十一
風寄舟中伏枕書懷此上杜詩計一千四百三十九首他詩不在其數
逸詩此下附遣載詠杜內
逸句
記夢詩二首
雜錄詩二首
卷之二十四 賦贊
進三大禮賦表
朝獻太清宮賦
朝饗太廟賦
有事於南郊賦
進封西嶽賦表
封西嶽賦
進〓賦表
〓賦
天狗賦
畫馬贊
第十冊
卷之二十五 文集詩序
王使君進論巴蜀表
為夔府柏都督謝上表
為遺補薦岑參狀
謝敕放三司推問狀
為郭使君滅殘寇圖狀
華州進士策問五首
唐興縣客館記
雜述
秋述
說旱
東西兩川說
柳公紫徾仙閣畫圖文
祭遠祖當陽君文
祭外祖祖母文
祭相國房公文
贈淑妃皇甫氏神道碑
唐京兆杜氏墓誌
唐太君盧氏墓志銘
元稹杜員外序銘
樊晃杜集序
孫僅杜詩序
蘇舜欽杜詩別集序
王洙杜詩序
王安石杜詩後集序
王琪杜集後記
胡宗愈草堂碑序
黃庭堅石刻杜詩序
王彥輔增注杜詩序
吳若杜集後記
鄭印杜詩音義序
李剛校定杜集序
魯訔編次杜詩序
趙次公草堂記略
郭知達杜詩集注序
蔡夢弼草堂詩箋跋
宋濂杜詩舉隅序
陸游東屯高齋記
陳文燭瀼西草堂記
左峴成都草堂記
附編
諸家詠杜前載逸杜
諸家論杜前載補註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2[193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古典文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I214.21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1331]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4:48, 22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4:48, 22 April 2023825 × 1,070, 1,362 pages (53.9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杜少陵集詳註 (1/1) by [(唐)杜甫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14549,38759; 民國圖書-PD2022.2; 杜少陵集詳註)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