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13589-31393 科學知識.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3,170 × 4,741 pixels, file size: 10.4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1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科學知識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沈渭琛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科學知識
Publisher
世界書局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章 生理
第一節 體溫發生之原因
第二節 生理上之人慾
第三節 運動與生理
第四節 人格與內分泌腺
第五節 人體內之消化液
第六節 放射線與人生
第七節 生男生女之生理關係
第二章 衛生
第一節 茶與飲食之關係
第二節 維他命(vitamines)
第三節 糙米與衛生
第四節 食品中乙種維他命之分布
第五節 果實之功用
第六節 蔬菜在衛生上之價值
第七節 酒之影響於生理
第八節 食品之選擇
第九節 牛乳
第十節 細菌之傳染原因
第十一節 昆蟲與傳染病
第十二節 猖狂可怖之蠅
第十三節 避免蚊齧之設計
第十四節 微生物與世界
第十五節 使水生異味之微生物
第十六節 具奇效之微生物
第十七節 抵抗病菌法
第十八節 口腔消毒法
第十九節 日光療病法
第二十節 食物之儲藏
第二十一節 人壽之延長
第三章 生物
第一節 植物與日之光熱
第二節 植物之群生
第三節 植物花粉傳布之媒介
第四節 花為葉之變態
第五節 樹葉之功用
第六節 供建築用之植物
第七節 海生植物
第八節 椰子與甘蔗
第九節 玉蜀黍
第十節 青衣苔
第十一節 菊科植物
第十二節 桉樹樟樹之功能
第十三節 樹木年齡之鑑別
第十四節 果實之成分
第十五節 植物與岩石之關係
第十六節 莢科植物之特徵
第十七節 植物之耐寒性
第十八節 動物與植物
第十九節 瓢蟲與植物之關係
第二十節 蝗蟲之解剖
第二十一節 昆蟲之複眼及觸角
第二十二節 昆蟲之記憶力
第二十三節 昆蟲優勝之原因
第二十四節 飛螢之光
第二十五節 美麗之蝶
第二十六節 魚類之奇異動態
第二十七節 魚類之群棲
第二十八節 鯨魚
第二十九節 蛙與蝦蟆
第三十節 沙魚與金絲燕
第三十一節 鳴聲嘹喨之鶴
第三十二節 鼠之生活
第三十三節 猿類之研究
第三十四節 反芻類動物
第三十五節 寒地之幾種動物
第三十六節 動物之冬眠
第四章 化學
第一節 空氣與食物之關係
第二節 從空氣中製造肥料
第三節 液體空氣
第四節 作用偉大之氧氣
第五節 碳素之研究
第六節 硝〓水與硇砂水
第七節 鹽酸之構造
第八節 最強酸之應用
第九節 有機酸類
第十節 幾種氯化物
第十一節 鐵鏽之原因
第十二節 鐳radium之效用
第十三節 水與使用肥皂
第十四節 自海水中提取鉀氯
第十五節 從木中取酒精
第十六節 礦物化木之研究
第十七節 玻璃
第十八節 食鐵
第十九節 小粉starch
第二十節 發酵fermentation
第二十一節 石灰之功用
第二十二節 比冰雪更冷之寒劑
第五章 農業
第一節 漆樹之利益及種植法
第二節 種藍
第三節 種茶
第四節 西藏紅花
第五節 除蟲菊
第六節 種苦樹之利益
第七節 美棉播種之預備
第八節 植桑法
第九節 種黃豆
第十節 種麥方法及病害
第十一節 種百合與芋艿
第十二節 桃之栽培及除蟲法
第十三節 胡桃栽培法
第十四節 玫瑰花之栽培
第十五節 山東結球白菜之栽培
第十六節 治理馬鈴薯病法
第十七節 禾菌與霉之治法
第十八節 豆類病狀及治理
第十九節 小麥黑穗病之預防
第二十節 去除陳米中之害蟲
第二十一節 樟蠶與柞蠶
第二十二節 蠶種與蠶之關係
第二十三節 蠶病之種類及預防
第二十四節 養雞
第二十五節 養豬
第二十六節 小牛飼養法
第二十七節 家禽衛生
第二十八節 人工孵卵法
第二十九節 米粉可以飼蠶
第三十節 電氣能促進種子發芽力
第三十一節 除蝗蟲
第三十二節 堆肥之製造及其利益
第三十三節 雜草之害及其去除法
第三十四節 醫治小牛病法
第三十五節 豬腹內寄生蟲之治法
第三十六節 雞身蛆虱之防制
第三十七節 肥沃泥土之布置
第六章 工藝
第一節 制靛
第二節 肥皂新製法
第三節 除蟲菊之處理
第四節 洋燭之製造
第五節 制人造棉
第六節 馬鈴薯製酒精
第七節 穀類制晶糖
第八節 長青橡樹制茶葉
第九節 人造軟木
第十節 硫酸硝酸之製法
第十一節 製造琺瑯質
第十二節 製造焰火
第十三節 化裝品
第十四節 幾種漂白法
第十五節 幾種簡要工藝
第十六節 罐頭肉食製造法
第十七節 牙刷之製造法
第十八節 剝製動物標本法
第十九節 清潔家室之化學工程
第二十節 造紙原料及其藥劑
第二十一節 鞣酸與染色術之關係
第七章 天文
第一節 構成太陽之物質
第二節 生氣索然之月球
第三節 吾人之鄰近世界——火星
第四節 日蝕與月蝕
第五節 流星
第八章 物理
第一節 耳能聞聲之原理
第二節 輪舶用聲音為嚮導法
第三節 色之由來
第四節 風之利害
第五節 雷
第六節 雪
第七節 無線電話
第八節 電影有聲之原理
第九節 飛機與汽車
第十節 自動扶梯
第十一節 采果梯
第十二節 家用真空製冰器
第十三節 刈割甘蔗之機器
第九章 地質
第一節 預算地震之發現
第二節 火山
第三節 地球之組織變遷
第四節 礦床之成因及其形狀
第五節 花崗石與雲母石
第六節 火成岩與水成岩
第十章 森林
第一節 森林之利益
第二節 蔭樹修剪法
第三節 樹木防腐法
第四節 保護森林
第五節 林木之害蟲及驅除法
第十一章 醫藥
第一節 天花與種痘
第二節 猩紅熱之治療及預防法
第三節 腳氣病
第四節 中風(腦出血)
第五節 破傷風病
第六節 狂犬病
第七節 雷錠能治獸類之初期癌腫
第八節 家庭應用藥品
第十二章 軍用理化
第一節 消滅煙霧之消霧器
第二節 窺察黑暗之暗視器
第三節 在雲彩上偵察之攝照器
第四節 高射炮
第五節 高射炮用之環層彈
第六節 協助高射之照空燈
第七節 預測飛機之聽音機
第八節 制服潛水艇之布置
第九節 飛躍戰車與毒氣戰車
第十節 液體火
第十一節 毒煙與人工霧
第十二節 細菌兵器
第十三節 食鹽可製成毒品
第十四節 幾種最重要之毒氣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6[194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自然科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N4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95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34,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34, 10 June 20233,170 × 4,741, 316 pages (10.4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科學知識 (1/1) by 沈渭琛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13589,31393; 民國圖書.4; 科學知識)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