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12012-31892 土壤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0.2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6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土壤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王雲森 陳啟昌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土壤學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章 土壤之概義
緒論
一 土壤及土壤學
二 土壤之定義及其組成
三 土壤與植物生長之關係
四 土壤與植物養料之關係
五 研究土壤應具之知識
第二章 構成土壤之主要礦物及岩石
一 主要礦物之風化與土壤
1 石英
2 長石
3 雲母
4 方解石
5 角閃石
6 橄欖石
7 磷灰石
8 蛇紋石
9 滑石
10 綠泥石
11 赤鐵礦
二 主要岩石之風化與土壤
1 火成岩類
(一) 花崗岩
(二) 正長岩
(三) 閃長岩
(四) 輝綠岩
(五) 玄武岩
(六) 石英斑岩
2 水成岩類
(一) 石灰岩
(二) 頁岩
(三) 砂岩
3 變質岩類
(一) 片麻岩
(二) 片岩
(三) 石英岩
(四) 大理岩
(五) 板岩
第三章 土壤之成因
一 機械之作用
1 水力之作用
2 風力之作用
3 冰力之作用
4 熱力及冷力之作用
5 霜力之作用
6 植物之作用
7 動物之作用
二 化學之作用
1 養化及養化還原作用
2 炭酸及炭酸還原作用
3 水化作用
4 溶液作用
三 土壤生成與氣候及岩石之關係
第四章 土壤之分類
一 土壤分類法之概別
二 地質學上之分類法
1 原積土
(一) 原生土
(二) 腐植土
2 運積土
(一) 頹積土
(二) 水成土
(三) 冰成土
(四) 風成土
三 以結構上之分類法
四 各種土壤之鑑別法
第五章 土壤之結構及組織
ⅰ 土壤之結構
一 土粒之類別
二 三種土粒之特性
三 土粒之數目及其面積
四 土壤之機械分析法
ⅱ 土壤之組成
一 土壤之組織法
二 土壤組織之改良
第六章 土壤一般之性質
一 土壤之色澤及臭氣
二 土位及土層
三 土壤之假比重
四 土壤之真比重
五 土壤之重量
六 土壤之空隙
七 土壤之凝聚性及黏着性
第七章 土壤水
一 吸濕水
二 微管水及其流動
三 滲透水
第八章 土壤之水分與植物
一 土壤水分對於植物之功用
二 植物需水率
三 植物枯萎及其係數測定法
四 土壤有效水分及其適量
第九章 土壤水分之調節
一 土壤中原有水分之保持
1 土壤中水分損失之原因
2 土中水分之蒸騰及其節製法
3 土水之奔流及其節製法
4 土水之滲透及其節製法
二 土壤之水分不足之補充
三 土壤中過剩水分水之排去
第十章 土壤之有機物
一 土壤中有機物之起源及植物之組織
二 土壤中有機物分解
三 土壤中有機物分解與各種要素之關係
四 腐殖質
五 有機物對於土壤之影響
六 土壤有機物之增加及其改善
七 土壤有機物之測定法
第十一章 土壤之膠質物
一 膠質物之特性
二 土壤膠質物之種類及其發生
三 膠質物對於土壤之影響
四 土壤膠物質之測定
第十二章 土壤之溫度
一 土壤溫熱之重要
二 土壤溫熱之來源
三 土壤之吸收熱力
四 土壤之比熱
五 土壤熱之傳播
四 土壤溫熱之消失
七 土壤溫熱之調節
八 土壤溫熱之變化
第十三章 土壤之空氣
一 土壤中氣體之成分
二 土壤中炭氣及其功用
三 土壤中養氣及其重要
四 土壤之容氣量
五 土壤中空氣之流動及交換
六 土壤通氣性之改進
第十四章 土壤之溶液
一 土壤溶液之要義
二 土壤溶液之變化
三 土壤溶液之濃希與各種要素之影響
四 土壤溶液採取法
第十五章 土壤之凝吸性
一 土壤凝吸作用
二 土壤重要氣體之凝收
三 土壤重要鹽基物之吸收
四 土壤凝吸力與各要素之關係
五 土壤凝吸性之功效
六 土壤凝吸性之測量
第十六章 土壤養分之消失
一 土壤養分消失之原因
二 作物對養料之消失
三 排水對於養料之消失
四 作物與排水對於土中養分消失之比較
第十七章 鹼性土壤
一 鹼土發生之原因
二 鹼土之類別
三 鹼土對於植物之影響
四 鹼質與植物之關係
五 鹼土之改良
第十八章 酸性土壤
一 酸土發生之原因
二 酸土之類別
三 酸土對於植物之影響
四 土壤酸性測定法
五 酸土之改良
第十九章 土壤之石灰
一 石灰之種類
二 石灰對於土壤物理性之關係
三 石灰對於土壤化學性之關係
四 石灰對於土壤微生物之關係
五 石灰對植物生理之關係
六 石灰濫用之弊端
七 用石灰之要義
第二十章 土壤生物之概論
一 大生物
二 微生物
三 土壤生物對於高等植物之利害
第二十一章 土壤微生物與淡素
一 分解作用及腐朽作用
二 錏化作用
三 硝化作用
1 硝化作用對於各種要素之影響
2 硝化作用對於作物及土壤之關係
四 硝化還原作用及同化作用
五 淡素固定作用
六 根瘤菌接種法
第二十二章 土壤微生物與炭硫磷及礦物
一 炭素循環作用
二 硫之循環作用
三 磷之循環作用
四 礦物質循環作用
第二十三章 土壤之調查
一 土壤調查之意義
二 土壤調查之必要
三 土壤調查與土壤之分類
四 土壤調查之方法
第二十四章 地力論
一 地力之意義
二 永久地力與一時地力
三 地力之測驗
四 地力之簡單鑑別法
第二十五章 地力之維持及增進
一 土壤中淡肥之節省及補充
1 土壤中淡肥之節省
2 土壤中淡肥之補充
二 土壤中磷肥之節省及補充
1 土壤中磷肥之節省
2 土壤中磷肥之補充
三 土壤中鉀肥之節省及補充
1 土壤中鉀肥之節省
2 土壤中鉀肥之補充
四 土壤衛生注意
參考書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2[193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土壤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S15-4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41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5:54,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5:54, 10 June 20231,239 × 1,754, 361 pages (10.2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土壤學 (1/1) by 王雲森,陳啟昌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12012,31892; 民國圖書.4; 土壤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