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10981-25955 遺傳學.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34.5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85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遺傳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日〕田中義麿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遺傳學
Publisher
中華書局發行所[發行者]
Description

目錄
屏畫 孟德爾及其筆跡
第一圖版 果蠅,雞,蝗蟲,血球凝結反應
第二圖版 龍葵與悉茄之嵌合體
第三圖版 麥魚,百萬魚,platypoecilvs
總論
第一節 語彙
第二節 遺傳與變異
1 遺傳
2 變異
3 進化
第三節 遺傳學研究法
1 遺傳學之定義
2 遺傳學之範圍
3 遺傳學研究之基礎智識
4 研究之方法
a 系統的方法
b 細胞學的方法
c 實驗形態學的方法
d 記載的方法
5 遺傳學之應用
a 子孫之預言
b 祖先之確知
c 醫學上之應用
d 教育
e 社會政策
前篇
遺傳與細胞
第一章 實驗的遺傳學
第一節 孟德爾之前驅者
1 孟德爾學說之前驅
a 生理單位說
b 泛生說
c 決定子說
2 孟德爾實驗之前驅
第二節 孟德爾及其研究
1 孟德爾之生涯
2 孟德爾之論文再發見
3 孟德爾之研究
第三節 孟德爾之法則
1 支配之法則
2 分離之法則
3 獨立之法則
4 純粹之法則
第四節 支配法則之例外
1 不完全顯性
2 觀察之精粗與支配法則
3 部分的顯性
4 顯隱轉換
5 因子之顯隱與實驗
6 顯隱差別之原因
7 支配法則之重要性
第五節 非孟德爾式遺傳
第六節 因子之記號
第七節 上位,下位及等位
第八節 在不在說
第九節 因子之相互作用
1 互助因子
2 條件因子
3 被覆因子
4 抑制因子
5 張大因子
第十節 歸先遺傳
1 在f1之祖先型出現
2 在f2之祖先型出現
3 歸先遺傳之正確解釋
第十一節 變更因子
第十二節 復對因子
第十三節 同義因子
1 二對同義因子
2 多對同義因子
第十四節 數量因子
第十五節 致死因子
1 致死因子之意義
2 致死因子之種類
3 動物之致死因子實例
a 黃色二十日鼠
b 其它之哺乳動物
c 人類
d 鳥類
e 蠶
f 果蠅
4 植物之致死因子實例
a 葉綠素缺乏
b 月見草
c 半支蓮
5 平衡致死因子
6 顯性形態因子與致死作用
7 致死之時期及其環境
第十六節 受精競走
第二章 染色體與遺傳
第一節 遺傳之物質基礎
1 細胞
2 體細胞分裂
a 前期
b 中期
c 後期
d 末期
3 成熟分裂
a 細長期
b 接合期
c 合體期
d 二重期
e 肥厚期
4 染色體
第二節 染色體之自由分離
第三節 因子之關聯
1 關聯檢出
2 關聯之測定
3 關聯因子之記號
第四節 因子交叉率之變化
1 交叉率與雌雄
2 交叉率與年齡
3 交叉率與溫度
4 交叉率與x線及鐳線
5 交叉率與變更因子
6 交叉與染色體之異常
7 交叉與淘汰
8 交叉與地方的影響
第五節 染色體之部分的交換與關聯
第六節 因子之直線狀排列及染色體圖形
第七節 因子之再交叉及多交叉
第八節 染色體之部分的異常
1 狹窄及橫斷
2 轉位重複及缺失
3 逆位
4 染色體異常與因子
第九節 染色體之增減
1 染色體之異數現象
2 染色體之倍加現象(倍律)
3 基本染色體分析
第十節 染色體與遺傳的平衡
第三章 原形質與遺傳
第一節 母性遺傳
第二節 直接感應及副直接感應
第三節 細胞質遺傳
第四節 接木雜種與嵌合體
1 所謂接木雜種與嵌合體
2 真接木雜種
3 擬接木雜種
4 動物之嵌合體
第四章 性之遺傳
第一節 性之決定
1 動物之性染色體
a 雄為性的異型者
b 雌為性的異型者
2 植物之性染色體
3 性染色體之性決定作用
4 y染色體之意義
5 性染色體不易識別之情形
第二節 菌蠅之特殊性決定方法
第三節 伴性遺傳
1 雌異型伴性遺傳(zw型)
2 雄異型伴性遺傳(xy型)
3 菌蠅型
4 伴性遺傳之特徵
5 擬伴性遺傳
第四節 染色體不分離現象
第五節 限性遺傳
1 百萬魚
2 麥魚
3 剪秋羅類
4 果蠅
5 phytodecta variabilis
6 人類
7 其它
第六節 從性遺傳
1 羊角
2 鱗翅目之單性多型
3 雞之產卵性與牛之泌乳量
4 舞舞蛾
5 人之身長
第七節 雌雄率
1 動物之雌雄率
2 在動物雌雄率變化之原因
a 精蟲之二型
b 不等死亡率
c 伴性致死因子
d 性細胞之不等數
e 雜種與雌雄率
f 由於季節及年齡等之變異
g 關於動物雌雄率變動之原因之結論
h 異常雌雄率之遺傳
3 植物之雌雄率
第八節 去勢
第九節 中間性
1 舞舞蛾
2 舞舞蛾以外之二倍數染色體中間性
3 三倍數染色體中間性
4 脊椎動物之中間性
5 植物之中間性
第十節 性決定因子之所在
第十一節 性之轉換
1 由於寄生之性轉換
2 定着之場所與性轉換
3 由於年齡之性轉換
4 偶發的性轉換
5 植物之性轉換
第十二節 雌雄同體
1 雌變為雌雄同體者
2 雄變為雌雄同體者
3 並立的雌雄同體(真正雌雄同體)
4 植物之雌雄同體
第十三節 體的兩合體及性的兩合體
1 體的兩合體
2 性的兩合體
3 性的兩合體及體的兩合體之成因
a 波維里之二核說
b 摩爾根之二精蟲說
c 摩爾根及布里其斯之染色體放棄說
d 唐克斯特爾之二卵核二精蟲說
4 遺傳的體的兩合體
5 植物之斑色及斑花
第十四節 單性生殖
1 植物之單性生殖
a 單數單性生殖
b 倍數單性生殖
c 無配生殖
2 動物之單性生殖
a 減數分裂之省略
b 極體受精
c 隨意單性生殖
d 卵二型
e 擬受精
f 偶然單性生殖
g 人為單性生殖
第十五節 多生兒及雙生兒
第十六節 性之支配
1 在本代內一個體之性變更
2 次代雌雄率之變化
3 性之支配之結論
第五章 同系及異系交配
第一節 同系交配
1 近親係數
2 血緣係數
3 近親係數及血緣係數之價值
4 因子與同系交配
5 同系交配之實際的結果
第二節 異系交配及雜種強勢
1 異系交配總論
2 雜種強勢
3 雜種弱勢
第三節 生殖減退及生殖不能
1 交雜生殖減退
2 自家生殖減退
3 生殖減退與分類上之位置
4 生殖減退與雌雄蕊異長
5 生殖減退之原因
a 交雜生殖減退
b 自家不調和
c 生殖不能因子)
6 生殖減退性之遺傳
7 致死因子與生殖減退之區別
第四節 種間雜種之遺傳與染色體
1 孟德爾式分離明了之情形
2 孟德爾式分離不明了之情形
3 相反交雜及細胞質特性
4 種間雜種與染色體
a 近緣種之染色體及含有因子之比較
b 在種間雜種之染色體行動
c 種間雜種與染色體倍加及異數現象
d 不稔性與染色體
e 擬雜種
後篇
變異與應用遺傳學
第一章 突變
第一節 概說
1 月見草之突變
a 底佛里斯之研究
b 底佛里斯學說之修正
c 月見草之特異遺傳行動及其說明
d 巨大月見草及其誘導體之結論
2 現在之突變之觀念
3 突變之種別
第二節 性細胞突變
1 因子的變化
a 因子的變化之表面上發現
b 因子的變化之多數觀察動植物
c 突變與復對因子
d 平行突變
e 反覆突變(回歸突變)
f 復歸突變
g 多為隱性突變之理由
h 突變發生之時期
i 突變之頻度
j 易變因子
k 因子的變化之原因
2 染色體之異常
3 色素粒突變
第三節 體細胞突變
1 體細胞突變之種類
2 體細胞與易變因子
3 體細胞突變之發生時期
4 體細胞分離
5 枝條變異(芽條變異)
6 補遺
第四節 人為的突變
1 因子的突變之人為的作成
a 陶維爾之實驗
b 穆勒爾之實驗
c 此後之研究
2 染色體異常之人為的作成
a 勒麥之實驗
b 溫克勒爾之實驗
c 維特斯坦之實驗
d 穆勒爾及彭特爾之實驗
e 田中及川口之實驗
f 不分離之頻度
3 體細胞突變之人為的作成
4 細胞質突變之人為的作成
5 人為的突變要約
第五節 永續變異
第二章 彷徨變異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生物統計學
1 生物統計學之目的及其方法
2 彷徨變異之性狀及其圖示法
a 階級及變異
b 克特勒之法則
c 變異之圖示法
d 變異曲線
e 正規曲線
3 變異之測定
a 材料之選擇
b 區分
c 算術平均,眾數,中數
d 變異之程度
4 誤差
5 異形曲線
a 歪曲線
b 二頂(雙頂)曲線
c 多頂曲線
6 相關
a 相關表
b 相關係數
c 相關之強度
d 相關之原因
e 相關表作成上卡片之應用
f 相關線
7 變異曲線之單純化
a 直線式
b 拋物線式
c 對數曲線
d 移動平均法
8 退行
9 統計法適用之界限
第三節 分離比之決定
1 觀察表型分離其必要個體數之決定
2 分離比之決定
a 依據誤差之方法
b 依據的中率之方法
第四節 交叉價之決定
1 直接之方法
2 間接之方法
第五節 變異之原因
1 溫度
2 濕度
3 光線
4 營養
5 地域
6 環境之影響與彷徨變異
7 何者遺傳
第六節 後天性遺傳問題
1 傳說的事實
2 用不用之結果
3 適應
4 移植
5 異常刺激
6 錯誤之原因
7 先夫感應
第三章 應用遺傳學
第一節 淘汰與純系
1 退行現象
2 純系
3 淘汰
a 集團淘汰法
b 系統淘汰法
c 個體淘汰法
d 分枝群淘汰法
4 後退
第二節 育種(品種改良)
1 育種之方法
a 交雜
b 淘汰
c 突變之利用
2 植物之育種
a 交雜之方法
b 交雜之實例
c 淘汰之實例
d 突變利用之實例
e 維爾摩林式方法
f 斯瓦諾夫式方法
g 巴爾板板克式方法
h 林業與育種
i 育種與遺傳學知識
3 動物之育種
a 概說
b 動物育種家之妄信
c 種間雜種
d 淘汰
e 突變
第三節 優生學
1 概說
2 人類之遺傳
3 消極的優生學
4 積極的優生學
5 近親結婚及雜婚之問題
6 環境之界限
7 優生學之界限
第四節 血液型之研究
1 概說
2 血液型之進化
3 血液型之遺傳形式
4 血液型與氣質及體質
5 血液型之分布
6 血液型之應用
a 輸血
b 法醫學的應用
c 親子之鑑定
7 其它之血液型
結論
遺傳因子之本質
1 遺傳因子之有無
2 作為有機的單位之因子
3 遺傳因子之大小
4 遺傳因子之作用,換言之即因子與性質之關係
5 遺傳因子與酵素
6 遺傳因子之構造
文獻
索引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9[1940]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遺傳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Q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727,[92]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3:55,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3:55, 10 June 20231,239 × 1,754, 853 pages (34.5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遺傳學 (1/1) by (日)田中義麿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10981,25955; 民國圖書.4; 遺傳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