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09976-8776 空間和時間的巡禮.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16.51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6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空間和時間的巡禮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英〕J. H. Jeans原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空間和時間的巡禮
Publisher
中華書局[印刷者] (廣州)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章 地球
空間的漫遊與時間的漫遊
畢特哥拉斯第一人說地為球形
黑拉克利底斯第一人說地球本身旋轉
千五百年前的普盧塔克與千五百年後的牛頓同論『慣性』
佛科擺的實驗
埃拉托色尼對於地球大小的巧妙測量
由地震波而泄露的地球的秘密
層累造成的地下古史
地球的包裹
包裹的核心與外皮
皮上的水滴與塵點
褶皺成的山嶺溪谷
壓榨出的海洋雲氣
山和船一樣是浮着的
均衡論符合阿基米德原理
移山倒海
威格納大陸浮動論
原始五洲一片說
沖積期化石的智識庫
當作史頁的埃及土
由放射質而推知的地齡
滄海桑田
古生物的掙扎及其悲哀
巨盔重甲的淘汰
近五十年來的人類生活變化多於侏羅紀三疊紀五十兆年的爬蟲生活
第二章 空氣
空氣不空
人人頭上如戴一百四十四層鉛皮
大氣的透明不透明
光波的通過通不過
輻射的形態與本質
光譜學與分光鏡的應用
波之長短
聲波與光波的倍頻程
可見輻射與不可見輻射
紫外光與紅外光x射線、r射線、宇宙射線
無線電波
對流層之動與平流層之靜
平流層的探測
最近飛升的氣球及其限度
更進一步的平流層探測法當藉助於三種振動波
光波聲波無線電波
拒絕紫外光波的臭氧層
反射無線電波的赫維賽德、墾涅勒層、亞普來頓層、d層
最新發現的極外反射層
帶電質點與極光
倒折聲波的高空暖氣層
大氣的不透明性
從蔚藍的天到漆黑一團
光的散射與色的分配
紅外攝影術之應用
破霧
預避冰山
第三章 天空
日月星的位相
希臘哲人談日月星的本質與日月蝕的原因
亞諾芝曼德的穴洞說
亞諾芝曼尼的火葉說
芝諾芬尼的火雲說
赫拉頡利圖的碗碟說
亞那薩哥拉是第一人說破月亮的本質與日月蝕的原因
亞利斯他克是第一人根據實地測量對於日月的距離作了近代化的計算法
成為固定布景的恆星
游移無定的行星視運動
古代天文家精製種種錯綜說法
黑拉克利底斯及亞利斯他克首明行星與大地繞日運動
逆耳的真理埋沒近二千年
反動的天文家托勒密統治全中古的理智黑暗時代
太陽中心說的復興者
幽默保身的哥白尼與吶喊遭難的伽利略
運動的相對觀
黃道
獸帶的幻想
星座的欣賞
物換星移
北斗異拱
星空的巡禮
眾星的亮度單位
星光總量
肉眼看到的星數與望遠鏡窺到的星數
如何辨別恆星與行星
行星亮度變異的原因
日月眾星億萬兆獨光何以不令人目盲
彗星的法則
流星的陣雨
曾改變古代人生活樣態的隕星
陷口的造成
隕石的暴力
第四章 月亮
月亮的距離
幻想中的月宮與望遠鏡中的月球
最先說明朔望及月蝕的亞那薩歌拉:月屬土性,有平野山谷
無水的月海
月面無空氣的證據
月山高於地山
如何乘火箭往月亮
須開足何等速度
途中的俯視與仰望
沒有色彩的月世界
只有明暗黑白
往游月亮必須隨身攜帶空氣和水
身在月亮輕如鴻毛
跳高跳遠甚易突破世界運動記錄
拍球則球浮離
射彈則彈如黃鶴一去不復返
水到月面頃刻蒸發:舉杯欲飲則唇未沾而茶已干
無人禽蟲獸樹木花草的死世界
只是一面懸空的大鏡
月殼的質料
月面與月心
月面上的探險家勢必陷於槍林彈雨之下
寰形山之由來
火山灰積成的月毯
陽光一斷則超赤道的酷熱頓變為超冰霜的嚴寒
基於分光術的月體構造論
第五章 行星
太陽系的空洞
九大行星的比觀
體積與距離一致的行動
小行星和彗星
行星各擁多少衛隊
太陽如何維繫行星,行星如何維繫衛星
牛頓定律
行星繞日的周期
行星的熱源與太陽的輻射
最接近太陽的水星
一面常朝陽
長熱的半球與長冷的半球:畫面與夜面
水星無水(如月面)
金星:地球的雙生姐妹
現在的金星與過去的地球
金星有水和大氣的證據
紅外光也穿不透的金星高溫造成的厚雲
金星平流層研究
氧的缺乏:尚無植物
金星將來會有生命嗎
火星:地球的小弟兄
現在的火星與未來的地球
火星的大氣及晝夜寒暖
白帽和暗區
游火星者仍須自備空氣和飲料
火星的低溫
火星有人嗎
『主觀的』與『客觀的』條紋
火星運河說之推翻
從火星往木星的途中
橘子狀的木星:自轉之急速
木星更寒於火星:華氏零下一八○度
等於全地球面積的大紅斑
濃密雲帶的迴轉
合成木星大氣的阿摩尼亞和沼氣
木星探險家必整天咳嗽噴嚏流淚
可怕的攝引:只覺兩腿無力,寸步艱難
必須請古代爬蟲為生活指導
比木星更討厭的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美觀而悽慘的土星光環
最新發現的冥王星最遠最寒
不堪設想的自然狀態
太陽系中的生命
諸行星的月質分配
月與潮汐
月的伸長與突斷
行星的危險帶
木星月的增加
土星如何獲得光環
地球的危險帶
月亮分裂的預測
人間將失去獨明的孤月而得到朗朗的群月
無復朔望盈虧
夜夜長明的光環:要當心彈雨
太陽的危險帶
彗星粉碎為流星群
個個恆星都有危險帶
太陽如何獲得行星
行星如何獲得衛星
第六章 太陽
大千世界的幾何級數
火箭飛行的考察
太陽面
伽利略致盲之因
太陽的邊緣
太陽黑子之大可一氣吞沒全體行星
黑子波周期與天氣循環
樹輪與水高
黑子的變化
黑子的移動:去而復返:伽利略證明太陽旋轉
黑子的性質
黑子的產物
全原子、原子屑、帶電質點
日珥的飛躍
日珥的變化
何時可看清日珥
日蝕時的日冕:太陽大氣
太陽的輻射
分光鏡下的太陽面
原子光譜
基於光譜分析的太陽構造論
牛頓的連續光譜
夫牢因和斐的暗線光譜原子的受激不受激
極熱的太陽核心與較冷的外層
飽暖的原子與饑寒的原子
光色之發射與吸收
當做天文家智識庫的太陽眾星光譜線
太陽眾星的原子與地球的原子
建築全宇宙的磚料是一樣的
氫光照與鈣光照的太陽面溫度不同的光色示深度不同的氣層
原子的碎裂
原子碎屑的緊束
把一磅物質塞進一指鞱的壓力
我們所未經驗到、且永不能加以實驗的物態:太陽核心之熱可使在百碼外的一針頭之力吹倒萬里長城而有餘
第七章 恆星
一千八百歲的真理與一千八百歲的非難
在薇薔蕊上蠕行的綠蚜蟲看不出樹排的變遷;強率的望遠鏡可窺測星位的移動
恆星在空間的寥落
恆星相碰而生行星是極希罕的事情
恆星的視亮度與稟亮度
最亮的與最暗的恆星
恆星的距離
最近的與最遠的恆星
恆星的發光本領
恆星的輻射
恆星光譜之重要
基於光譜序的恆星等級論
恆星的溫度
最冷的與最熱的恆星
紅星與青星的輻射
變光星的趣味
恆星的體積
最大與最小的恆星
紅巨星與白矮星
恆星的質量及其計算法
最輕的與最重的恆星
孤行的恆星與偕行的聯星
聯星的趣味
原子之分裂為質點
恆星如何成為聯星系
聯星的旋轉
聯星的軌道
聯星的質量
配成佳偶的聯星
配偶不當的聯星
白矮星的緊密物質:每噸可塞進一指鞱
聯星系的繞行周期
聯星蝕的變光星
發現聯星的方法
恆星的運動方向速度
質量最多的青星
星座的劃分有物理的關聯
星座的腳色皆明於太陽
望遠鏡與眼竊
恆星系統之形狀與極限
赫瑟爾父子的理論
大車輪形的恆星系
恆星輪的中心面與中心點
恆星牆
銀河
伽利略的望遠鏡證實二千年前亞那薩哥拉和德謨頡利圖的真知
普通測量恆星距離法之失敗
另開法門:由稟亮度與視亮度之比較以推恆星的距離
青星和紅巨星的光譜型
仙王座及長期變光星的周期性
球狀星團在銀河兩旁與恆星系相應
恆星系大輪的自轉速度
大輪吸引着太陽
太陽運行軌道
大輪中的恆星數
肉眼可見與不可見的星數
第八章 星雲
何謂星雲
行星狀星云:圍繞着孤單恆星的廣闊大氣
十倍或百倍日光
在星雲中心的恆星奇小而特熱
銀河系星云:圍繞着成群成座的恆星的大氣
百倍或千倍日光
光雲海與暗區
超銀河系星雲是更大的星雲海:特徵
數千兆倍日光
星雲光譜的分析
原子云與恆星云:行星狀及銀河系星雲的原子光譜與超銀河系星雲的恆星光譜
現代望遠鏡中所窺的散離的光點
新星和球狀星團
超銀河系星雲與銀河系恆星之酷肖
星雲的大小
星雲的距離
星雲中的變光星
暗度與距離
兩個離地最近的超銀河系星雲
星雲之遠大無邊
星雲的形狀:自球體至輪形
星雲的質量
星雲的攝引
星雲演化的階段:星雲發育的扁平率
車輪的崩潰
恆星的誕生地
星雲的本身又怎樣產生呢
混沌初開論
氣的凝結
星雲的大小重量亮度的平等分配
最近年的新發現:星雲以驚人的速度遠離天涯——越去越快
關於星雲運動的兩種說法:遠飛說與遠浮說
膨脹中的空間
曲的圓的有限的氣球面
如何周航空間的全球
威爾遜山大望遠鏡所見之小
宇宙日益大——星雲相去日益遠
不可勝數的星雲
全世界海岸的沙粒一般多的恆星
太陽一粒沙
地球一塵埃
時與空
宇宙鍾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8[193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宇宙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P159
拼音題名
InfoField
kong jian he shi jian de xun l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88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1:19,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1:19, 10 June 20231,239 × 1,754, 262 pages (16.51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空間和時間的巡禮 (1/1) by (英)J. H. Jeans原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09976,8776; 民國圖書.4; 空間和時間的巡禮)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