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09306-21795 四史合編.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781 × 1,175 pixels, file size: 14.5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9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四史合編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Title
四史合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Publisher
河間府勝世堂[印刷者] (河間(河北))
Description

即四福音書

目錄
卷一 聖嬰事跡
第一章 天主與人偕
第二章 匝加利亞見奇事於聖殿
第三章 聖母領報
第四章 聖母往見聖婦依撒伯爾
第五章 若翰誕生
第六章 耶穌歷代之祖
第七章 天神明示若瑟聖母懷孕之由
第八章 天主降生立名耶穌
第九章 聖母獻耶穌於主堂
第十章 三王來朝
第十一章 耶穌避居厄日多國
第十二章 耶穌十二齡講道
卷二 耶穌傳教第一年事跡
第一章 若翰講道
第二章 耶穌受若翰洗耶穌家譜按路加所記
第三章 耶穌四十日嚴齊退拒魔誘
第四章 若翰證耶穌為真主
第五章 若翰明示天主羔羊耶穌初招門徒
第六章 耶穌初顯聖跡
第七章 耶穌入都城聖殿驅逐貿易等人
第八章 尼各得睦夜訪耶穌談道
第九章 耶穌傳教於如德亞地
第十章 耶穌在西加爾乞水化人
第十一章 耶穌傳教於加利肋亞醫療王子之疾
第十二章 耶穌命漁得魚復招四徒
第十三章 耶穌在葛發翁會堂中講道驅魔醫療伯多祿岳母及許多病人
第十四章 耶穌初次傳教於加利肋亞地
第十五章 耶穌渡海止風該辣撒驅一魔軍
第十六章 耶穌愈癱瘓證其有赦罪權
第十七章 招瑪豆為徒明示與罪人同席及不守齊之故
第十八章 耶穌療血漏症又令死者活瞽者視啞者言
卷三 耶穌傳教第二年事跡
第一章 耶穌於白雜達愈一癱瘓
第二章 耶穌自證為真主
第三章 宗徒食麥穗耶穌愈瘓手等症
第四章 耶穌立十二宗徒醫療多病
第五章 耶穌山中聖訓
一 真福八端
二 真苦數端
三 以世鹽世光表宗徒
四 宜全守主誡
五 新誡之義全在愛德
六 論潔德及婚姻之永締
七 毋發虛誓
八 論行哀矜
九 論祈禱
十 論守齋
十一 宜求何財
十二 宜純心向主
十三 勿事二主
十四 論妄自營求
十五 宜勉行天路
十六 宜避假先知
十七 信德徴於實行
第六章 耶穌淨癩愈百夫長之仆
第七章 耶穌於納嬰城復活孀婦之子
第八章 若翰遣徒詢耶穌
第九章 耶穌赦瑪大肋納之罪
第十章 耶穌為瞽啞者驅魔責斥異端
一 耶穌顯聖跡
二 法利塞人毀謗耶穌
三 論相反聖神之罪
四 若納聖跡
五 邪魔出而復回
第十一章 承行主命即耶穌之母與昆弟
第十二章 耶穌於加利肋亞再次傳教以比喻論天國
一 播種喻
二 播種喻
三 田中生莠喻
四 魚網喻
五 芥種喻
六 酵面喻
七 寶藏及寶石喻
第十三章 耶穌講道於納匝肋城
第十四章 耶穌末次傳教於加利肋亞
第十五章 耶穌告諭宗徒傳教
一 宜為何人講何道理
二 欲人聽信先宜何為
三 論寓居何處
四 勿懼窘難
五 宜依恃天主
六 宜為耶穌捨棄萬物
七 預許宗徒及款留宗徒者得何賞報
第十六章 耶穌遣宗徒傳教
第十七章 若翰保弟斯大被斬
第十八章 宗徒傳教主以五餅二魚餉五千人
第十九章 耶穌步海如履平地
第二十章 耶穌為常生之糧
第二十章 耶穌預許聖體聖事
第二十章 耶穌責斥法利塞人詐善
卷四 耶穌第三年傳教事跡
第一章 加納厄地婦人求恩
第二章 耶穌於十城省療痊聾啞
第三章 耶穌醫療多病以七餅數魚餉四千人
第四章 人求耶穌自天顯靈主諭宗徒遠避異端
第五章 耶穌於伯宰大愈一瞽者
第六章 耶穌於載雜肋亞之事跡
一 伯多祿認耶穌為真天主子
二 耶穌立伯多祿為教會首
三 耶穌預言其死亡及復活
四 耶穌講論十字聖架之道
第七章 耶穌於大博爾山顯聖容
第八章 耶穌下山驅魔
第九章 耶穌再三言受難復活事完稅於聖堂
第十章 主諭門徒道理數端
一 宜謙遜
二 宜謙誠若孩
三 宜愛孩童
四 慎勿引孩童犯罪
五 論世間惡表
六 宜避罪機
七 勿嫉他人善行
八 論彼此規過
九 論恕仇
十 公行祈禱
十一 仆於主前認己無功
第十一章 耶穌自加利肋亞赴日路撒棱
一 主之昆弟邀主赴日路撒棱
二 禍哉不知悔改之城池
三 耶穌至撒馬里亞地
四 耶穌愈十癩者
第十二章 耶穌講道於聖殿
一 耶穌論己為真天主子
二 耶穌證己於罷工日作聖跡不為犯規
三 耶穌證明己為天主所遣
四 耶穌預言將歸聖父台前
五 耶穌自明己為長生之源
六 眾人意見分歧
七 僕人回至議院
八 耶穌赦悔罪婦
九 耶穌自明為照世真光
十 耶穌自作真實之見證
十一 不信耶穌必死於罪
十二 論自主之權何在
十三 邪魔自始即說謊害人
十四 耶穌證己為無始無終天主
第十三章 耶穌開胎瞽
一 耶穌顯聖跡
法利塞人查問瞽者及其父母
三 瞽者證耶穌為真主
第十四章 耶穌為人之善牧
第十五章 耶穌選七十二徒遣往如德亞傳教
一 耶穌告諭門徒並遣使傳教
二 門徒傳教歸
三 耶穌聖心歡樂
四 耶穌聖心憐念我眾
第十六章 論愛主愛人
一 論愛德
以撒馬里亞人設喻
第十七章 論祈禱
一 天主經
二 耶穌以朋友設喻
三 惡官可憐寡婦
四 法利塞人與稅役進堂祈禱
第十八章 瑪利亞瑪爾大款待耶穌
第十九章 耶穌傳教於若而當河東
一 耶穌責斥法利塞人
二 耶穌訓富者
三 僕人守夜喻
四 家主守夜喻
五 忠僕喻
六 耶穌明顯甘心受難
七 宜行補贖
八 以不實之樹設喻
九 耶穌於罷工日命僂者得伸
十 人慾升天免入窄門
十一 耶穌預言將在日路撒棱受難
十二 耶穌愈蠱症人
十三 耶穌訓赴席者勿爭首座
十四 耶穌訓請客主人
十五 耶穌以筵席論天國
十六 克己道理
十七 宜恆心盡分
第二十章 耶穌過聖堂瞻禮自證為真主
第二十一章 耶穌傳教於百勒省
一 以亡羊失銀設喻
二 敗子回頭
三 論輕財事主
四 論富惡人善貧人各受其報
五 論天國在人心內
六 論夫婦
七 論貞潔
八 耶穌降福小兒
九 論召某幼年人修成全之德
十 富貴人不易升天
十一 論神貧中之富足
十二 耶穌論葡萄園之工人
第二十二章 辣匝祿復活
第二十三章 耶穌自厄弗棱復返伯大尼亞
一 耶穌避往厄弗棱
二 耶穌返日路撒棱末次預言其受難復活
三 耶穌訓求尊位之二徒
四 耶穌於葉里閣城啟瞽者
五 雜克回頭
六 天堂之報按視人之功
七 耶穌於葉里閣城復啟二瞽
第二十四章 耶穌受難前往伯大尼亞赴筵
卷五
第一章 聖主日本日事跡
一 耶穌進城眾人迎接
二 外教人見耶穌
三 耶穌神憒聲降自天
四 預言如德亞人心瞽末次勸之
第二章 聖主日瞻禮二
一 耶穌罰樹警人
二 耶穌責司鐸長
三 以二子設喻
四 租葡萄園者行兇喻
五 王為太子設婚筵喻
第三章 聖主日瞻禮三
一 昨罰之樹今已枯槁
二 耶穌觀梲銀
三 耶穌辟撒都塞人異端
四 為法利塞人講愛主愛人證基利斯督為真天主子
五 耶穌末次責法利塞人
六 寡婦獻錢於堂
七 耶穌預示聖殿燒毀
八 阿里瓦山預示大難
九 耶穌預示日路撒棱被困被毀
十 耶穌預示世界窮儘自己降臨
十一 候聖子降臨宜慎祈禱
十二 十女備燈喻
十三 以放銀設喻按功受賞
十四 天主選人奧義
第四章 聖主日瞻禮四
一 耶穌留於伯大尼亞人謀害之
二 茹達斯商議賣耶穌
第五章 建定聖體大禮
一 預備巴斯卦瞻禮
二 耶穌濯宗徒足
三 耶穌指示茹達斯惡行
四 耶穌立聖體聖事
五 耶穌為若望指示叛徒茹達斯
六 門徒爭高位
第六章 立聖體後之道理
一 耶穌告辭
二 耶穌諭門徒宜信宜禱
三 宜發愛德密締耶穌
四 耶穌祝宗徒福順平安
五 耶穌以葡萄樹枝設喻
六 宗徒艱難中有安慰
七 耶穌許聖神降臨
八 先苦後樂
第七章 耶穌立聖體後祈禱
一 耶穌為自己祈求
二 耶穌為門徒祈求
三 耶穌為眾教友祈求
第八章 耶穌受難記略
一 耶穌往阿里瓦山
二 耶穌山園祈禱
三 茹達斯令惡黨擒獲耶穌
四 耶穌至總司鐸亞納前
五 耶穌至蓋法前
六 伯多祿三次背主
七 耶穌於蓋法處飽受凌辱
八 惡黨大會公堂審斷耶穌
九 茹達斯失望惡終
十 比辣多初次審耶穌
十一 耶穌至黑落德衙門
十二 耶穌返比辣多衙門
十三 耶穌系受鞭笞
十四 耶穌受茨冠之苦辱
十五 請視斯人
十六 比辣多定耶穌死案
十七 耶穌負十字架陟山受死
十八 隨耶穌者何人
十九 耶穌被釘十字架
二十 兵卒閹分主衣惡黨譏笑咒罵
廿一 右盜於十字架得赦罪升天之恩
廿二 身懸架上聖母與親友在旁天昏地震
廿三 耶穌於架上如被聖父棄絕苦甚渴甚
廿四 耶穌崩於架上
廿五 耶穌肋旁被刺
廿六 卸下聖屍
廿七 安葬耶穌
廿八 惡人懼主復活善人望之
卷六 從耶穌復活到耶穌升天
第一章 耶穌復活本日午前事跡
一 耶穌復活
二 聖婦至墓前
三 伯多祿若望趨至墓前
四 耶穌現身於瑪大肋納
五 耶穌現身於聖婦
六 宗徒不信吾主復活
七 耶穌復活兵卒受驚
第二章 耶穌復活本日晚間事
一 耶穌現身於厄貌塢二徒
二 耶穌現身於宗徒
第三章 八日後耶穌現身於多默
第四章 耶穌現身於底伯利亞海畔
一 宗徒捕魚第再次聖跡
二 耶穌立伯多祿為教皇
三 耶穌指示伯多祿將來致命
第五章 耶穌末次現身於門徒
一 耶穌現身於山上
二 耶穌於日路撒棱現於門徒
第六章 耶穌升天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971
拼音題名
InfoField
si shi he bia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58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31,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31, 10 June 2023781 × 1,175, 499 pages (14.5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四史合編 (1/1) by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09306,21795; 民國圖書.4; 四史合編)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