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09200-4398 歐戰之目的及和局之基礎.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81 × 1,245 pixels, file size: 4.9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9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歐戰之目的及和局之基礎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葉景莘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歐戰之目的及和局之基礎
Publisher
國際研究社[刊行] ([出版地不詳])
Description

共5章。分述各國交戰目的、議和條件,以及戰後和平之基礎等。有自序。附《日本大隈侯所舉之和議十條件》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與德宣戰者二十二國絕交者七國
戰事之原因及目的
德國破壞公法之影響
德國侵犯比利時之中立『事勢所必需者不問法律』
條約乃『廢紙』
無限制之潛艇戰爭
戰禍酷烈之影響
軍民損失之數
經濟負擔之巨
俄國革命之影響
社會黨「非兼併無賠償」之主義
美國加入之影響
美總統之主張
第二章 中歐同盟國之目的
中歐目的無明瞭之表示
一九一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中歐國戰勝後提議媾和
不提條件之無誠意
一九一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美總統通牒交戰國請宣布目的
兩方所言戰事目的之概略似相同
國際大同盟之發議
兩方未宣示確實之目的
德國答覆之簡略含混
德奧為侵略者
德之野心
巴達鐵道
漢堡至波斯灣之雄圖
基爾運河
大治海軍
占領比利時以制北海及英國
德在巴爾幹之優勢
一九一八年三月七日布卞勒斯條約
羅馬尼亞戰時戰後之供給食料
自德通黑海之孔道
一九一八年二月貝勒斯條約
一九一八年九月俄德附約
使俄國分裂
割波羅的海省
占據高加索
俄國西境之異民族
大俄民族及小俄民族
烏克侖之獨立
一九一八年二月九日烏克侖條約
漢堡至赫拉
駐兵高加索
德國東進之機會
德人失敗於西戰場一九一八年九月十三日副相帕由提出德國條件
保持東侵之目的
恢復及交換殖民地
擴張非洲殖民地
四年餘來德國戰局形勢之變遷
德國失敗求和不見信於協約國
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帝國議會之決議為流產
武力主義之摧折
第三章 協約國之目的上
俄之保護塞爾維亞
法之光復阿爾薩斯勞侖兩州
英之維持比利時
履行義務維持主義
意大利之恢復故土
一九一七年一月十日協約國之答覆美國通牒及宣布戰事目的
修復損害恢復權利保障將來
最要之條件
與德答覆之比較
俄過激派所發表之秘密文件一九一五年四五月間至一九一七年春
俄法英及君士但丁問題
俄國之覬覦君士但丁
英國在他處之政治希望
英國要求君士但丁及海峽之自由通商
回教聖地與土耳其之分離
英俄及波斯問題
勢力範圍
阿富汗北部
德國東西境界問題
俄法劃界之自由
波蘭問題不在國際協商中
防與瑞典開戰
羅馬尼亞之加入
在中國市場排斥德人
法國及來因河西岸之與德國分離
勞侖之鐵沙河之煤
俄之希望
法之希望
英之希望
秘密外交之好大喜功
輿論反對之勢力
俄國革命後密約不皆有效
一九一五年四月十六英法俄與意之密約
恢復故土
獨霸安得利亞海排斥斯拉夫人
瓜分土耳其之條件
擴張非洲領土
加富爾與斯拉夫民族
密約仍有效耶
日俄密件
一九一六年六月三日之日俄密約
一九○七年七月三十日一九一○年七月四日及一九一二年七月四日之密約『不願有任何第三強國之反對俄國或日本者在政治上獨霸中國』
攻守同盟
第三國何指
瑞京德使以德俄日同盟遊說日使
日本通告俄國
中德絕交問題
俄之勸日
『預備於中國加入和議時鞏固日本在議和席上之地位』
『對於山東及太平洋群島之希望』
中日新約關於山東之條件
中日新約歸還膠澳之條件
赤道以北德屬太平洋群島之永久占領
群島之易名
第四章 協約國之目的下
俄國革命
『非兼併無賠償』
社會黨檄告六條鼓動各國人民共抗侵略主義
鼓動各國人民共抗侵略主義
英政府之解釋非兼併無賠償
防止軍事上他國侵略之兼併
美國之加入戰爭
一九一七年四月六日美總統宣告與德交戰之目的
維持和平公正之主義反對專橫自私之強暴及建設國際大同盟
一九一七年一月二十二日美總統論交戰之國目的
均勢之局不當維持
非戰勝之和平
國際之權利平等
民族之自行決定
以波蘭之獨立統一為例
出海自由
公海自由
限制軍備
世界孟祿主義
國際大同盟
六種條件
美總統一九一七年十二月四日宣戰於奧之演說
不欲傷害德國人民
勖協約國以義戰
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俄過激派之和議大綱六條
十二月二十五日奧外相采凝答覆亦六條
奧國答覆與俄之主義不符
『不閱條文而署名』於伯勒斯和約
俄過激派運動和議之影響
英國工黨大會之戰爭目的簡略
協約各國社會黨工黨聯合大會之討論
國際大同盟及民治主義
比利時之恢復及損害之修復
阿爾薩斯勞侖先與德分離再自行決定
撤退巴爾幹之外兵使其人民自定前途
意大利民族之統一
波蘭統一獨立自由出海
德國不得兼併俄領波羅的海省
猶太國之重建
土耳其下異民族之自由及國際大同盟之統治
達登乃爾海峽中立
奧匈國內異民族之獨立
殖民地土人之保護
經濟抵制之禁止
修復損害之國際基金
國際社會黨及工黨之組織
社會黨工黨之勢力
一九一八年一月五日英相對工黨宣布戰爭目的
自衛
保障公法
擁護條約
非欲破壞德國民族及國家
大小各國之權利平等
比利時之恢復損害之補償
塞孟羅法意被占地之恢復
阿爾薩斯勞侖二州問題
俄國問題
波蘭統一獨立
奧匈之異民族自主
意羅民族之統一
不反對土耳其保其都城
海峽公有中立
俄國破散情勢既變願再討論密約
德國殖民地問題就詢於土人酋長及會議
補償違犯公法所致之損害
戰後國際仍不能無爭
國際大同盟以法律解決爭端
條約裁製力
以民族自決定權解決領土問題
國際組織以限制軍備
英政府戰爭目的之發展
法總理電賀英相
美總統一月八日之演說
中歐各國代表民黨乎軍人乎
英相宣布目的之真摯
(一) 今後不得有國際秘密約束
(二) 公海自由
(三) 禁止經濟阻隔
(四) 限制軍備
(五) 殖民地土人之利益
(六) 援助俄國
(七) 比利時之恢復
(八) 阿爾薩斯勞侖之恢復
(九) 意大利民族之統一
(十) 奧匈國內異民族之自由發達
(十一) 羅塞孟之敵軍撤退
巴爾幹國際保障
(十二) 土耳其本土之保全
異民族之自主
達登乃爾海峽之公有
(十三) 波蘭統一獨立
(十四) 國際大同盟
與德共享平等之地位
德國發言者代表誰乎
較英相所言多前三條件
一九一八年六月四日美國獨立紀念日威爾遜演說四大主義
剪除專制勢力
民族自決定權
尊重國際公法
國際和平組織
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七夜美總統演說
此戰旨趣自然發生非人力所為
五大爭端
建設鞏固永久之和平
惟一之代價
必設之機關
國際大同盟之組織為和議中重要議
不當在戰時或和後
五項細目
公道普及
列國公益
國際大同盟內不得他盟約
禁止經濟阻隔
發表各種條約
美國之新責任
平民之光明正大勝於政府
旨趣與謀畫之統一
九月十五奧國求和
美國十分鐘內之答覆
十月六日德國求和
八日美國詰問
十二日德國答覆承認美國十四條件及其他條件與主義
承認撤兵
十四日美之答覆
德軍仍違法
專制勢力未除
十月二十日德國答覆
『更改帝國憲法』
二十三日美國答覆
由軍事專家擬休戰條件
與人民媾和要求專制勢力降伏
美覆奧國
其異民族之獨立
第五章 結論
民意所趨
美國之實力
日本未表示意見
我國未助戰爭而有裨於戰爭目的
一八九八年德奪膠澳開瓜分危局
中國之求公理愛和平
物產勞動之助和平建設
民治主義
人類四分之一以上立國五千年
中國與美國具同一之目的
天下之公論
附錄大隈侯十項目的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18]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143
拼音題名
InfoField
ou zhan zhi mu de ji he ju zhi ji chu
載體形態
InfoField
84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2:48, 22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2:48, 22 April 2023981 × 1,245, 92 pages (4.9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歐戰之目的及和局之基礎 (1/1) by 葉景莘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09200,4398; 民國圖書-PD2022.1; 歐戰之目的及和局之基礎)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