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07815-3047 大眾經濟講話.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43 × 1,108 pixels, file size: 5.9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9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大眾經濟講話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黃蘆木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大眾經濟講話
Publisher
博文書店 (上海)
Description

內分「大眾經濟的基本認識」、「中國經濟動態」、「中國在貨幣上的抗戰」、「上海市場的陰影」4輯,分別講述商品、勞動,價值、貨幣等經濟學上的基礎知識,以及中國(特別是上海)財政及貨幣金融經濟的現狀

目錄
編前話
第一輯 大眾經濟的基本認識
第一講 大眾經濟與政治關係
人們對於社會往往不求甚解
社會的「外貌」和「內心」太不相同
社會真面目使我們驚奇的例
企業「破產」由於生產得「太多」
沒飯吃沒衣穿由於糧食衣服「太多」
奇特的災難須用奇特的救濟法
麥價大跌政府買小麥烤火
魚價太踐把魚拋入海中
棉田出產「太多」把它燒毀
三千萬袋咖啡消毀其二千萬袋
拋掉橘子消毀牲口
將牛奶倒入溝渠
摩登風氣也曾流行到了中國
「生產過剩」發生經濟危機
賢明政治家反暴殄天物
羅斯福總統發起「藍鷹運動」
羅斯福的「救貧濟困」方策
叫人「閒散」不要「做工」
「生產資料」都是資本家「私有財產」
「經濟危機」起於現社會的「經濟機構」
研究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滅亡
原始人類已過社會生活
人類社會不同發展生產關係也是不同
從事「生產」必需「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
人類社會發展與「生產力」發展相符合
「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矛盾變成「階級鬥爭」
「資本主義」又被新的「社會主義」代替
「新形態」替代「舊形態」時要經過殘酷的鬥爭
「生產力」發展不能離開自己的「生產關係」
「生產關係」也難離「生產力」
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係」和「生產力」
政治經濟學的廣狹義
第二講 商品的兩重性質
資本主義社會最發達的是商品生產
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細胞
研究商品的內部矛盾及其發展擴大
商品的基本特徵
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發展改變與消滅
「使用價值」成為商品必要條件
空氣不能「交換」其他生產品故非商品
農民為己用而製造的生產品也非商品
為「交換」而製造的生產品才是商品
商品交換數量比例叫做「交換價值」
「交換價值」高低不以「使用價值」高低決定
商品的「價值」決定於「勞動」
第三講 勞動的分析
勞動也有兩重性質
商品首先應是私人勞動的生產品
製造使用價值的勞動是具體勞動
一般人類勞動力的消耗是抽象勞動
抽象勞動只存在於商品社會中
個別生產者勞動的社會性因抽象勞動表達出來
社會主義社會沒有抽象勞動
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
複雜勞動創造價值大於簡單勞動
簡單勞動者不必多調練而複雜勞動者則反之
商品價值大小是用簡單勞動作為計算單位
「商品價值」由「抽象勞動」創造而「勞動量」計算以「簡單勞動」為標準
社會必要勞動
社會必要勞動量是由社會生活過程決定
商品的內在矛盾
生產者的「勞動」自始便具社會性
商品是企業主的私有財產
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的矛盾在商品的兩重性質中呈現
商品在賣出以前不會發現其「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商品交換揭露了種種矛盾
經濟危機起就商品生產者的獨自肓目生產
商品生產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第四講 價值形態
價值形態的總論
價值和價值形態是統一的又是對立的
原始社會的生產交換是偶然的
價值表現形態也是簡單的
價值的等價形態
價值等價形態的特性
社會生產效率改變商品交換數量比例也變動
價值簡單形態只是商品內部矛盾的發展
合併很多簡單價值形態為完全價值形態
擴大價值形態和簡單價值形態的本質相同
簡單價值形態的差別
由擴大價值形態發展到共同價值形態
共同價值形態的相對形態很多而等價形態只一個
作為一切商品等價物的那商品更與其他一切商品尖銳對立
最初充當共同等價物的商品是常更換並隨時隨地不同
因生產交換發展共同等價物由貴金屬製造貨幣替代
貨幣的優點
第五講 貨幣
貨幣與商品成兩端使矛盾更顯著
貨幣本身含有社會勞動
貨幣不是創造的工具而是從商品生產基本矛盾中生長出來
貨幣在商品經濟中的職能是充作價值的尺度
「價格」不能離開「價值」而漲落
貨幣用以測量「價值」之單位叫「價格單位」
貨幣充作價值尺度時不定要現實貨幣
貨幣的流通工具職能
貨幣產生使商品交換複雜化與商品生產矛盾更擴大
貨幣任務是不斷流通使商品自生產者流到消費者手中
貨幣另外職能是充作儲藏工具和支付工具
儲藏與支付時必須現實的實價的貨幣
第二輯 中國經濟動態
第一講 中美銀協定的前瞻後顧
遠東用銀國家
白銀跌價是使美國對遠東貨物滯銷的主因
提高銀價的方法
白銀價格回漲以後反妨害中國金融安定
中國停止銀本位改用法幣
法幣的對外匯價跟銀價脫離關係
兩年多來中美金銀交換
兩國金銀互換要成立協定理由
兩國協定對中美雙方有利
銀價穩定表示中國戰時財政穩定
銀價穩定也使美國對華貿易發達
白銀法滿期會修正延長期效的
第二講 中國金融業與戰時財政
金融的廣狹定義
金融機關發展的歷史
今日是金融資本時代應密切注意該業之變遷與貢獻
中國金融業的陣容及其經營業務
實行新貨幣政策後為中國金融業健全發達時期
中國金融業以銀行為主力為代表
中國銀行業之分類
白銀外流使中國經濟危機一度加深
政府拯濟恐慌增厚領袖銀行之實力
法幣政策更使政府統制金融業
中國金融業為政府財政一大柱石
政府對於非常時期各種金融措施
中國金融業對戰時財政貢獻均遵政府之指示
開發內地
消化政府公債
中國金融業因戰爭所受之損失不為一般人想像之重大
銀行內遷完成平均資金保管之原則
第三講 中國金融非常措施的新解釋
中國金融機構已進入新階段
許多人不了解非常措施
戰時國家要適應戰爭經濟政策原是難事
中國戰時經濟政策容易引起市場反應恐慌的原因
為避免誤解政府應將政府所行金融政策作一客觀分折
我們對於動搖法幣的惡宣傳的駁斥
基金會非常措置的原因
財部何以限制上海提存
匯劃貼現與上海市場的關係
票據交換所維持匯劃貼現之苦衷
新匯劃制度能否防止資金外流
貼現率增高無異減低匯劃的購買力防止資金外流與維持匯劃貼現完全矛盾政府勢難兼顧
收縮上海法幣可促成上海工商業的內移
上海畸形繁榮終非中國抗戰經濟之福
積極收縮民間金融機關的信用使政府金融措施有切實意義
政府又頒有關戰時金融體制的法規的意義
第四講 所得稅與戰爭
所得稅的起源
各國所得稅制的發生史
英國為所得稅的祖國
美國所得稅施行由於南北戰爭
法國因一九一四年戰雲日急而採行所得稅
俄國亦在歐戰時通過所得稅
日本因明治擴張海軍而設所得稅
所得稅與戰爭有深切關係
中國舉辦所得稅亦與戰爭有關
所得稅對目前財政有莫大利益
第五講 戰時過度利潤稅之研究
最近國府修正公布的戰時過度利潤稅
過度利潤稅徵收的理由
以普通倫理言
以租稅原則言
以戰費籌措言
以社會政策言
歐美各國採行過度利潤稅的史實
中國創辦戰時過份利潤稅經過
戰時過份利潤稅條例的內容
新稅的優點
範圍擴增
標準明確
徵收簡便
稅率平允
過度利潤稅為租稅中優良的稅制
第六講 發行軍需公債的檢討
中國籌措戰費的經過
軍需公債的內容
軍需公債特殊之點
充實軍需資源
利用人民遊資
適合消化能力
擴大債票用途
我們應同情爭購軍需公債
第七講 戰時特種農產的管理
特種農產需要政府管理的原因
特種農產主要者不外油茶絲棉
政府開始管理
管理特種農產的起碼工作
奠定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基礎
茶葉管理
桐油管理
絲繭管理
棉花管理
必需賴此取戰時必需的外匯
改善貿易
第三輯 中國在貨幣上的抗戰
第一講 中國發生法幣制度攻防戰的原因
引言
所謂貨幣戰
貨幣戰的發生
貨幣戰在中國是以防禦為主
貨幣戰勝負系於國力
破壞中國法幣制度的原因
破壞法幣制度等於驅除歐美在華勢力
破壞法幣制度可克服物資困難增加作戰力量
要挽救日圓危機必須破壞中國法幣
破壞法幣是使中國屈服的一條次於軍事進攻的捷徑
要實施「東亞新秩序」「新大陸」應速驅逐法幣
要吞併中國才有破壞法幣必要
第二講 某方破壞中國法幣制度的方策
破壞陰謀始於我幣制改革之初
攻擊法幣實際理論並重
破壞方策一般
封鎖海口切斷中國對外貿易路線
接收海關攫奪關稅
行使軍用票在淪陷區內創辦銀行發行偽鈔
統制淪陷區的貿易與匯兌
禁止法幣在淪陷內流通
貶低法幣的匯價
撤廢安定金融辦法
極力破壞法幣龔斷中國通貨
第三講 中國怎樣維護法幣制度
採取守勢防禦
安定通貨措施
動員國內窯藏金銀
禁止法幣流入淪陷區或國外
限制匯款至淪陷區
開發經濟整理幣制
取締資金逃避
統制外匯
集中進出口匯票
取締偽鈔
安定法幣價值的財政措置
安定金融以鞏固法幣
統制對外貿易以安定法幣
謹慎發行抑制通貨膨脹
多方面充實國力
此後我國在貨幣戰可取攻勢
第四講 從「聯銀」到「華興銀行」
「華興銀行」是金融統制又一「腳本」
所謂華興銀行過算是偽組織「中央銀行」
想調換法幣做準備金
存心破壞法幣結果毫無成就
「聯銀」跌價直接影響日圓跌價
成立「華興銀行」已存心拆爛污
「華興銀行」創立表示某方財政窘乏與日圓危機
是對江南佔據地域一種新的掠奪政策
通行偽幣後可用貨幣封鎖方法驅逐第三國利益
相信「華興」必然失敗
第五講 「華興券」能換取法幣和外匯嗎
「華興券」的「發行政策」
能實行這「發行政策」的可能性拯少
「華興券」能照兌法幣那就不能濫發解救目前急難
施行「出口統制」非規定偽券不得兌現不可
偽券發行前途的悲觀
某軍的「徵發政策」
偽組織財政困難
強行偽幣必惡性膨脹而致物價跌漲
偽券有不得已的苦衷
第六講 法幣強過日圓
創立「聯准銀行」「華興銀行」的真目的
「聯銀」「華興」等替身太不爭氣
日圓本身地位也是每況愈下
一般人認為日圓暴跌原因
日圓跟法幣對比卻倒轉來了
日圓最顯著幾種病態
日圓準備金的空虛
紙幣發行與物資供應恰成反比例
國際間已喪失了財政信用
物質缺乏是日圓根本的弱性
自知擴張生產困難側重淪陷區物質掠奪
中國對於破壞法幣掠奪物資已取新攻勢
貨幣戰中法幣已占上風
第七講 法幣攻防戰的將來
決勝三條件
先就戰局言
次就兩國經濟實力言
更就國際關係言
信仰法幣是中國國民的義務
第四輯 上海市場的陰影
第一講 上海已變成資金逃避中心
上海快變某方資源的根據地
外匯與黃金
關於匯劃貼水
物價上漲記住陰影
光明的信號
第二講 限制供給上海外匯的意義
限制外匯市民懷疑到法幣價值問題
平準基金限制外匯是自動合理與進步的措施
政府不致放棄上海不管但嚴格統制是必然
外匯更合理管理使戰爭前途益加光明
外匯更合理管理卻是統某方當頭一棒
一般人對於此種措施的誤解
外匯暴縮對於上海市民的影響
我們的態度是「歡迎」不是「討厭」
第三講 安定滬市金融的緊急處置
安定金融限制提存每周不得超過五百
是管理通貨辦法之一
是鼓勵資金內移
有效應付某偽吸收外匯
工商界不無困難應為民族國家着想
一部份人認識不清
資金逃避風潮起伏每視外匯套息利率為高低
限制提存使外匯套利投機者束手
匯劃貼現制與限制提存辦法不是完全制柄不相容
中國當局對上海金融穩定早胸有成竹
第四講 從「匯劃貼現」到新「匯劃制」
安定金融限制提存
補充辦法同業匯劃
上海同業匯劃不能仿行內地
同業匯劃應注意之點
匯劃貼現的發生原因
對於法幣的信仰不堅
對於銀行的懷疑
商業行為的結果
匯劃貼現暗市成立
經管匯劃貼現的小錢莊銀公司的業務
收通法幣賣出匯劃
收通匯劃賣出法幣
貼現率逐漸上升
各方對匯劃貼現干涉一般
匯劃貼現始終未經正式承認財部尤具取締決心
匯劃貼現實行無形使法幣打一折扣
為治本計當局決心實行「新匯劃」制
新匯劃與舊匯劃並沒有什麼不同地方
匯劃制度重演由於財部限制提存
限制提存效能的表現
匯劃貼現消滅與否決定於洋商是否加入匯劃集團
主要問題在匯劃重新實施能否補救今日金融
今日上海主要金融問題
封鎖效用主要條件必須匯劃不能貼現
當前問題把資金誘到內地去
獎勵資金內移方策
怎樣使法幣不能買外匯
能將進出口扯平都可收支平衡
得不到外匯者仍要在暗市收購外匯
推行匯劃須推廣匯劃的用途
第五講 物價激漲及其平衡方案
工商畸形景氣背後埋伏着物價昂貴的恐惶
對於少數欲發「困難財」者應謀抑止之道
物價飛漲增高原因
外匯黑市場的成立
生產減少
供需的失調
運輸困難和沿途稅多
來源被統制與缺乏
商人的囤積居奇惡意操縱
市場心理
人口集中一隅關係
銀行業收受物品為抵押而放款
物價高漲有礙抗戰前途
戰時政府有統制物價之權
平價的三個標準
平衡物價委員會的組織與責職
統制消費注重生產強制人民遵行
第六講 上海金融市的動態及趨向
目前上海繁榮與整個民族並無一點好處
新幣制確立省卻上海金融市場不少麻煩
特殊環境中上海金融市場一般現象
戰後上海金融市場的變動
投資外商事業
透視上海工廠發展本質全無樂觀可言
上海繁榮正是民族資本加倍的損失
上海金融界今日應盡的責職
減低存息防止利息損失
上海金融資本家應去開發內地
急盼西南考察團計劃成功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39
publication_date QS:P577,+1939-00-00T00:00:00Z/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經濟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129.6
拼音題名
InfoField
da zhong jing ji jiang hua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72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15,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15, 10 June 2023843 × 1,108, 195 pages (5.9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大眾經濟講話 (1/1) by 黃蘆木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07815,3047; 民國圖書.2; 大眾經濟講話)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