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07690-20380 國父論馬克思主義及其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35 × 1,137 pixels, file size: 17.9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3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國父論馬克思主義及其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林桂圃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國父論馬克思主義及其他
Publisher
現實出版社 (重慶)
Description

共3篇:《國父論馬克思主義及其他》、《國父論近代民主政治》、《國父論不平等條約》

目錄
陳布雷先生序
自序
一 國父論馬克思主義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 本問題提出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在近代思潮上的地位及其影響——被目為歐洲怪物的馬克思主義——到處碰壁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國父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批評的重要性——作者對本文的立場與態度
第二章 各派學者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態度
各派學者對於馬克思主義態度的透視——哲學家的態度——心理學家的態度——社會學家的態度——政治學家的態度——經濟學家的態度——批評家的態度——一般社會主義者的態度——從各派學者的態度中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
第三章 國父批評馬克思主義的動機與目的
國父對於馬克思本人及其主義的重視與推崇——國父批評馬克思主義的動機與目的何在——從近代社會問題的嚴重性與解決的困難上看國父批評的動機與目的——從近年來馬克思主義所發生的缺點與毛病上看國父批評的動機與目的——從國情的認識與瞭解上看國父批評的動機與目的——從真理的立場上看國父批評的動機與目的——國父批評馬克思主義的動機與目的之客觀性與正確性——
第四章 國父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評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三大主要學說——國父對於這三大學說的批評——
(一) 對於唯物史觀的批評——所謂唯物史觀學說的內容及其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從威廉氏的見解與馬氏學說的比較上看唯物史觀的錯誤——從精神與物質兩者相互的關係上看唯物史觀的錯誤——從精神與物質兩者相互的比較上看唯物史觀的錯誤——從各派學者的見解上看唯物史觀的錯誤——馬克思的偏見及其晚年見解的軟化——從實踐上看唯物史觀的流弊——
(二) 對於階級鬥爭說的批評——階級鬥爭說並非馬克思所發明——馬氏階級鬥爭說的內容——國父對於階級鬥爭說的批評——階級鬥爭說的錯誤——從近代社會進化的事實上視察階級鬥爭說的錯誤——從勞資利益的關係上視察階級鬥爭的錯誤——從國際共產黨政策的變動上視察階級鬥爭說的錯誤——階級鬥爭並非社會進化的原動力——社會學者和生物學者對本問題的見解——從中外歷史的事實上看國父批評的正確性——巴蘭挪斯基亨利盧森堡諸氏對於本問題的視察——階級鬥爭說這不能說明全部的歷史——階級鬥爭說之自相矛盾及其缺憾——勞資利益是否絕對不能調和——
(三) 對於盈餘價值說的批評——所謂盈餘價值的內容——國父對於盈餘價值說的批評——從產生盈餘價值的來源上批評——從產生盈餘價值的手段與方法上批評——與國父抱同一見解的學者——國父對於工人地位的重視——決定價值的諸因素——
(四) 對於其他主張的批評——資本制度是否依照馬氏的預言而消滅——俾斯麥政策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消費合作社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打擊——馬克思主義的又一錯誤——共產主義並非馬克思的發明——社會病理家的馬克思——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為何不適宜於中國
研究本問題的重要——國父對於本問題見解的正確——馬克思主義所以不適宜於中國的理由——理論錯誤的理由——事實的重要——解決社會問題應根據實際的環境——中國現在實際環境的分柝——
(一) 貧到極點的中國——從地主與資本家的關係說明中國之貧——從產業的落後說明中國之貧——從外來的侵略說明中國之貧——中國工人地位之特殊性——中國資本家力量的薄弱——用真憑實據說明中外工人地位之不同——中國無產階級力量的估計——中國勞資兩階級同陷於貧苦的悲運——馬克思主義不能救中國之貧——
(二) 弱到極點的中國——從中國所受人口的壓迫說明中國之弱——從中國所受政治的壓迫說明中國之弱——從中國所受經濟的壓迫說明中國之弱——弱中國之內能實行階級鬥爭嗎——馬克思主義不能救中國之弱——
(三) 中國近代民族意義的發達——民族意識壓倒階級意識及其實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與教訓——中國現階段民族意識發達的諸原因——滿清的反動——明末的潛留——光榮的回憶——列強的壓迫——潮流的刺激——民族鬥爭急於階級鬥爭——
(四) 國際環境的教訓——德國的教訓——蘇聯的教訓——英美的教訓——世界大戰的教訓——從國際環境的教訓中看中國應走的路線——實行馬克思主義的諸條件——中國現在並無具備實行馬克思主義條件的事實——中國一部份青年的錯誤與糾正——
第六章 結論——以民生主義代替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上之錯誤已無法掩飾——資本主義的突變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打擊——蘇聯共產主義的轉變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認識中國國情特殊性的必要——抗戰以來的教訓——青年誤入歧途的原因在那裡——國父批評馬克思主義的積極性——以民生主義代替馬克思主義——民生主義代替馬克思主義的可能性——民生主義代替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國父怎樣以民生主義代替馬克思主義——以民生史觀代替唯物史觀——以社會價值說代替勞動價值說——以勞資協調代替階級鬥爭——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代替暴動政策——民生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比較觀——從性質方面
二 國父論近代民主政治
第一章 引言
近代民主政治基礎的奠立——近代民主政治的反對者——蒲徠斯的見解——近代民主政治所發生的弊病與國父的態度——
第二章 近代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從歷史的進化觀察近代民主政治的必然——民權時代以前的君權時期和神權時期——實行民主政治為現今世界的潮流——
第三章 盧梭學說對於近代民主政治的影響及其批評
盧梭學說的產生背景——盧梭學說對於近代民主政治的影響和貢獻——國父對於盧梭學說的批評——其他學者的見解——盧梭學說的缺點——
第四章 近代民主政治發展史上的三大障礙
近代民主政治史上所遭遇的障礙——美國革命時代所遭遇的障礙——法國大革命時代所發生的障礙——德國俾斯麥時代壓抑民權的經過及其影響——歷史上的障礙所予我們的教訓——
第五章 近代民主政治中的自由及平等
歐美各國對於自由的重視——國父對於歐美民主政治中的自由的批評——自由的濫用——財產自由之欠妥——歐美各國對於平等的重視——國父對於歐美民主政治中的平等的批評——真平等與假平等——政治的平等與經濟的平等——自由平等與民權的因果關係問題——我們不能蹈歐美的覆轍——
第六章 近代民主政治中民權的評價
近代民主政治中究竟有多少民權——近代民主政治中民權發達的遲緩——以英國為例——以美國為例——歐美各國民權發展的新趨勢——歐美各國民權發達的前瞻——
第七章 代議制度的缺點及其流弊
代議政體的具體說明——代議制度的擁護者——國父對於代議制度的批評——代議制度的缺點——代議制度的流弊——與國父同一見解的學者——
第八章 近代民主政治之無能
近代民主政治中政府能力的退化——政府能力退化的影響——促使政府能力退化的諸原因——人民觀念的錯誤——考試制度之不澈底——個人主義的流毒一——民主政治對萬能政府的需要——建立萬能政府的有效方法——
第九章 三權分立制的創立及其批判
三權分立制的創立經過——三權分立說的影響及其內容——國父對於三權分立的批評——事實根據的錯誤——時代任務的終了與黃金時代的過去——三權分立制本身的缺點——
第十章 近代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
近代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國父對於本問題的見解——歐美諸學者的看法——我們的觀察——從近代民主政治產生的背景觀察——從近代民主政治實行的經過觀察——從近代民主政治中的選舉與金錢的關係觀察——從近代民主政治所根據的原理觀察——隨着近代民主政治資本主義化所產生的後果——
第十一章 歐美民主政治進步的遲緩及其原因的探討
對於歐美民主政治進步遲緩的說明——進步遲緩原因的探討——思想倒退的原因——試驗精神缺少的原因——對民權問題根本無好辦法的原因——誤用自由平等的原因——政府無能的原因——
第十二章 我們需要歐美式的民主政治嗎
對於本問題的兩種相反態度——守舊派與摹仿專家的錯誤——國父反對摹仿的理由——從中外社會的不同說明反對的理由——中外社會不同之點在那裡——風土人情的不同——政治觀念的不同——中外社會需要不同的又一例——國民性的不同——從歐美民主政治本身的缺點上說明反對的理由——從歐美民主政治所潛伏的危機說明反對的理由——國父怎樣指出摹仿專家的錯誤——民國初期的實際教訓——國父對於歐美民主政治的態度——
第十三章 再論我們需要歐美式的民主政治嗎
近代民主政治與政黨制度的關係——國父初期對於政黨制度的主張——國父果真主張兩黨制度麽——國父初期主張兩黨制的背景——國內的背景——國際的背景——國父主張兩黨制的前提與條件——國父怎樣主張兩黨制轉到主張一黨制——促成國父主張一黨制的諸原因——國父所主張的一黨制不同於蘇聯的一黨制——我們不需要歐美式的政黨制度——
第十四章 結論——以民權主義代替近代民主治政
近代民主政治的缺點與弊病的總觀察——鮑恩斯對於民主政治前途的預測——國父批評近代民主政治的積極性——我們不需要近代民主政治而需要民權主義——以民權主義代替近代民主政治的可能及其必需的條件——國父怎樣以民權主義代替近代民主政治——以革命民權說代替天賦人權說——以全民政治代替階級政治——以直接民權代替間接民權——以權能區分代替權能不分——以國家自由代替個人自由——以萬能政府代替無能政府——以五權憲法代替三權憲法——以一黨制代替多黨制——只有民權主義始能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
三 國父論不平等條約
一 引言
二 不平等條約是什麽
三 不平等條約是怎樣產生的
四 不平等條約的禍害
五 不平等條約與日本
六 廢除不平等條約為建設新中國的前提
七 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可能與其途徑
八 結語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4[194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693.0
拼音題名
InfoField
guo fu lun ma ke si zhu yi ji qi ta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22]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08,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08, 10 June 2023835 × 1,137, 431 pages (17.9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國父論馬克思主義及其他 (1/1) by 林桂圃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07690,20380; 民國圖書.2; 國父論馬克思主義及其他)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