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4jh004353-76763 國史大綱.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612 × 835 pixels, file size: 17.5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08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國史大綱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錢穆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國史大綱
Publisher
國立編譯館
Description

共8編,上冊5編,記上古至五代;下冊3編,記宋至清

目錄
第一編 上古三代之部
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
(一) 近人對上古史之探索
(二)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三) 夏代帝系及年曆
(四) 虞夏大事
第二章 黃河下游之新王朝 殷商時代
(一) 殷代帝系及年曆
(二) 殷人居地之推測
(三) 殷人文化之推測
(四) 殷周關係
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 西周興亡
(一) 西周帝系及年曆
(二) 周初之封建
(三) 西周勢力之繼續東展
(四) 幽王見殺與平王東遷
第二編 春秋戰國之部
第四章 霸政時期 春秋始末
(一) 春秋年曆及分期
(二) 霸前時期之形勢
(三) 齊桓晉文之霸業
(四) 霸政衰征後之大夫執政
(五) 春秋時期之一般文化狀態
第五章 軍國鬥爭之新局面 戰國始末
(一) 戰國年曆及分期
(二) 從宗法封建到新軍國之種種變遷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 先秦諸子
(一) 春秋時代之貴族學
(二) 儒墨兩家之興起
(三) 學術路向之轉變
(四) 士氣高張
(五) 貴族養賢
(六) 平民學者間之反動思想
第三編 秦漢之部
第七章 大一統政府之創建 秦代興亡及漢室初起
(一) 秦漢帝系及年曆
(二) 國家民族之搏成
(三) 第一次統一政府之出現及其覆滅
(四) 平民政府之產生
第八章 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 由漢武帝到王莾
(一) 西漢初年之社會
(二) 西漢初年的政府
(三) 西漢初年的士人與學術
(四) 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開始
(五) 漢武一朝之復古更化
(六) 士人政府之出現昭宣元成一段
(七) 漢儒之政治思想
(八) 王莾受禪與變法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 東漢興亡
(一) 東漢諸帝及年曆
(二) 東漢之王室
(三) 東漢之外戚與宦官
(四) 外戚參加王室之由來
(五) 宦官參加王室之由來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 東漢門第之興起
(一) 士族政治勢力之逐步澎漲
(二) 東漢之察舉與徵辟制度
(三) 太學清議
(四) 黨錮之獄
(五) 門第之造成
(六) 東漢士族之風尚
第十一章 統一政府之對外 秦漢國力與對外形勢
(一) 兩漢國力之比較
(二) 南漢與匈奴
(三) 東漢與西羌
第四編 魏晉南北朝之部
第十二章 長期分裂之開始 三國時代
(一) 魏晉南北朝之長期分裂
(二) 舊政權之沒落
(三) 離心勢力之成長
(四) 新政權之黑暗
(五) 思想界之無出路
(六) 三國帝系
第十三章 統一政府之迴光返照 西晉興亡
(一) 西晉帝系及年曆
(二) 西晉王室之弱點
(三) 胡人之內地雜居
(四) 懷愍被處與人心之反映
(五) 文化中心之毀滅
(六) 新宗教之侵入
第十四章 長江流域之新園地 東晉南渡
(一) 東晉帝系及年曆
(二) 東晉一代之北伐與內亂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長期紛亂 五胡十六國
(一) 五胡十六國撮要
(二) 十六國前後形勢之大概
(三) 胡十六國大簡表
(四) 胡人之漢化與胡漢合作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 南朝宋齊梁陳
(一) 南朝帝系及年曆
(二) 南朝王室之惡化
(三) 南朝門第之衰落
第十七章 北方政權之新生命 北朝
(一) 北朝帝系及年曆
(二) 北方之漢化與北方儒統
(三) 魏孝文遷都及北魏之覆滅
(四) 北齊北周文治勢力之演進
第十八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 魏晉南北朝之門第
(一) 九品中正制與門閥
(二) 學校與考試制度之頹廢
(三) 南渡後之僑姓與吳姓
(四) 當時之婚姻制度與身分觀念
(五) 北方的門第
(六) 郡姓與國姓
第十九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上)在西晉及南朝
(一) 漢末之荒殘
(二) 農民身分之轉變
(三) 西晉之戶調製與官品占田制
(四) 南渡之士族
(五) 兵士的身分及待遇
第二十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下)在五胡與北朝
(一) 五胡時代的情況
(二) 北魏均田制
(三) 西魏的府兵制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瀰漫 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一) 古代宗教之演變
(二) 東漢以下之道教與方法
(三) 魏晉南北朝時代之佛教
(四) 北方之道佛衝突
(五) 隋唐時期佛學之中國化
第五編 隋唐五代之部
第二十二章 統一盛運之再臨 隋室興亡及唐初
(一) 隋代帝系及年曆
(二) 隋代國計之富足
(三) 煬帝之誇大狂
(四) 唐代帝系及年曆
(五) 貞觀之治
第二十三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政治機構 盛唐之政府組織
(一) 宰相職權之再建
(二) 地方政治之整頓
第二十四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社會情態 盛唐之進士府兵與農民
(一) 唐代之貢舉制
(二) 唐代之租庸調製
(三) 唐代之府兵制
第二十五章 盛運中之衰象 唐代租稅制度與兵役制度之廢弛
(一) 由租調製到兩稅制
(二) 自府兵到方鎮與禁兵
第二十六章 盛運中之衰象(續)唐代政府官吏與士人之腐化
(一) 政權之無限止的解放
(二) 政府組織之無限止的擴大
第二十七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 唐初武功及中葉以後之外患
(一) 安史之亂以前
(二) 安史之亂以後
第二十八章 大時代之沒落 唐中葉以後政治社會之各方面
(一) 唐中葉以後之藩鎮
第二十九章 大時代之沒落(續)
(二) 唐中葉以後之宦官
(三) 唐中葉以後之朝士與朋黨
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 黃巢之亂以及五代十國
(一) 流寇與唐室之傾覆
(二) 五代十國
(三) 契丹之興起
(四) 中原民眾之疾苦
(五) 中國之南北分裂
第六編 兩宋之部
第三十一章 貧弱的新中央 北宋初期
(一) 北宋帝系及年曆
(二) 宋初中央新政權之再建
(三) 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
(四) 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
(五) 宋代政制上的另外兩個弱點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 慶曆熙寧之變法
(一) 學術思想之新曙光
(二) 慶曆變改
(三) 熙寧新法
第三十三章 新舊黨爭與南北人才 元佑以下
(一) 熙寧新黨與南人
(二) 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見之異同
(三) 道德觀念與邪正之分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 宋遼金之和戰
(一) 金起滅遼
(二) 遼帝系及年曆
(三) 金滅北宋
(四) 南宋與金之和戰
(五) 南宋金帝系及年曆
第七編 元明之部
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之來臨 蒙古入主
(一) 蒙古之入主
(二) 元代帝系及年曆
(三) 元代之政治情態
(四) 元代之稅收制度與經濟政策
(五) 元之軍隊與禁令
(六) 元代之僧侶
(七) 元代之士人與科舉制度
第三十六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上)明代興亡
(一) 明代帝系及年曆
(二) 傳統政治之惡化
(三) 廢相後之閣臣與宦官
第三十七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下)
(四) 明初的幾項好制度
(明初之學校貢舉制度)
(明代之翰林院制)
(其他)
(五) 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
第三十八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自唐至明之社會
(一) 經濟方面
(論漕運)
(論絲織業與商業)
(二) 文化方面
(三) 南北政治區域之劃分及戶口升降
第三十九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中)
(一) 黃河與北方之水患
(二) 北方社會所受外族及惡政治之摧殘
第四十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下)
(三) 南方江浙一帶之水利興修
第四十一章 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 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一) 貴族門第漸次消滅後之社會情形
(二) 宋明學術之主要精神
(三) 宋明學者之講學事業
(四) 宋明學者主持之社會事業
第八編 清代之部
第四十二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一) 滿洲與興起至入國
(二) 明末流寇
(三) 南明之抗戰
第四十三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下)
(四) 清代帝系及年曆
(五) 清代對待漢人之態度
(六) 清代政制
(七) 清代之武功
第四十四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下之士氣 清代乾嘉以前之學術
(一) 明末遺民之志節
(二) 乾嘉盛時之學風
(三) 政治學術脫節後之巨變
第四十五章 狹義的部族政治下之民變 清中葉以下之變亂
(一) 乾嘉之盛極轉衰
(二) 洪楊之亂
(三) 湘淮軍與咸同中興
第四十六章 除奮與開新 清代覆亡與民國創建
(一) 晚清之政策
(二) 晚清之變法自強
(三) 晚清之廢科舉興學校
(四) 戊戌政變與辛亥革命
(五) 辛亥革命以後之政局
(六) 文化革命與社會革命
(七) 三民主義與抗戰建國
(八) 抗戰勝利建國完成中華民族固有文化對世界新使命之開始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36[194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艹950/43
主題
InfoField
古代史-中國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22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42],66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1:51,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1:51, 10 June 2023612 × 835, 708 pages (17.5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國史大綱 (1/1) by 錢穆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4jh004353,76763; 民國圖書.2; 國史大綱)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