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3jh004394-19809 歐洲近古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783 × 1,127 pixels, file size: 15.6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0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歐洲近古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何魯之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歐洲近古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上海)
Description

內分3編敘述16—18世紀的歐洲史。第3編專論法國大革命

目錄
概論
第一編 十六十七世紀之歐洲
第一章 宗教改革
第一節 宗教改革之原因
第二節 贖罪券事件
第三節 休牧公會與路德之翻譯聖經
第四節 社會鬥爭
第五節 奧格斯堡信條與奧格斯堡和約
第六節 斯堪狄那維各邦之宗教改革
第七節 甲爾文及其教義
第八節 甲爾文與日內瓦之宗教改革
第九節 英國之宗教改革
第十節 亨利第八之虐殺及其後繼者
第十一節 蘇格蘭之宗教改革
第十二節 宗教改革中之束盈黎
第十三節 耶穌社運動
第十四節 特林脫宗教大會
第十五節 新教運動之結果與舊教改革之性質
第二章 西班牙王之反對新教及荷蘭之獨立
第一節 西班牙與腓力布第二
第二節 腓力布第二之虐殺新教徒與驅逐摩爾人
第三節 尼柔蘭之叛變
第四節 聯省共和國之成立
第五節 腓力布第二與英國
第六節 腓力布第二與法國
第七節 腓力布第二與土耳基
第八節 腓力布第二與葡萄牙
第九節 腓力布第二統治西班牙之結果
第三章 伊利沙白時代之英國
第一節 伊利沙白
第二節 伊利沙白與宗教問題
第三節 英吉利教與虐殺
第四節 斯都亞德瑪利
第五節 斯都亞德瑪利之死
第六節 西班牙戰爭
第七節 伊利沙白之對外政策
第八節 伊利沙白時代之農工商業
第九節 貧民律
第十節 伊利沙白與國會
第四章 新舊教徒紛爭之法國
第一節 新教之起源
第二節 新舊教徒之鬥爭初期
第三節 加他林與新舊教徒之鬥爭
第四節 聖巴德勒米之屠殺
第五節 三亨利之戰
第六節 亨利第四之處境及南第敕令
第七節 宗教戰爭後之法國情形
第八節 亨利第四時代之農工商業
第九節 亨利第四之被刺
第五章 三十年戰爭與歐洲政治
第一節 戰爭溯源
第二節 哈蒲斯堡家轄地中之新教
第三節 魯多夫及馬底亞司與新教
第四節 斐迪南第二與越窗擲人事件
第五節 波西米戰爭
第六節 丹麥王之干涉失敗與斐迪南第二之奢欲
第七節 瑞典王之援助德國新教徒及其失敗
第八節 法國之參戰及其結果
第九節 委斯法利亞和議成立之原因及其經過
第十節 委斯法利亞條約及其性質
第十一節 荷蘭正式獨立與比利牛斯和約
第六章 十七世紀之荷蘭
第一節 荷蘭
第二節 政治組織
第三節 共和黨與鄂倫吉黨之爭
第四節 黨爭之消長
第五節 荷蘭人之黃金時代
第六節 東印度公司與西印度公司
第七節 智識生活
第七章 十七世紀之英國
第一節 政治組織與宗教派別之情形
第二節 占士第一之專制
第三節 查理第一與權利請願書
第四節 查理第一之專制與船稅
第五節 國民公約與長短國會
第六節 內訌之開端
第七節 克林威爾與查理之被囚
第八節 查理之被殺
第九節 共和時代
第十節 克林威爾之獨裁及其死
第十一節 復辟
第十二節 宗教問題與國會
第十三節 排斥議案與占士第二
第十四節 名譽革命與權利宣言
第十五節 威廉第三與英國國會
第八章 十七世紀之法國
第一節 路易十三與黎塞留
第二節 黎塞留之政治措施
第三節 路易十三死後之法國情形
第四節 巴力門之投石戲
第五節 馬撒林末年與投石戲之影響
第六節 路易十四
第七節 路易十四時代之法國政治組織
第八節 哥爾伯特
第九節 盧屋瓦與阜邦
第十節 宗教事件
第十一節 路易十四之對外行動
第十二節 反法聯軍與幼立希條約
第十三節 路易十四時代之法國社會及財政情形
第九章 十七世紀之東歐
第一節 匈牙利歷史概觀
第二節 哈蒲斯堡族統治下之匈牙利
第三節 里泊德與匈牙利人
第四節 加爾老基和約
第五節 征服匈牙利之重要性
第六節 瑞典歷史概觀
第七節 瑞典之對外戰爭
第八節 瑞典之弱點
第九節 波蘭
第十節 俄國
第二編 十八世紀之歐洲
第一章 十八世紀之英國
第一節 大不列顛聯合王國
第二節 巴力門制溯源
第三節 哈諾威新朝諸王
第四節 占士黨人之反動
第五節 政黨
第六節 維新黨內閣與斯丹浩
第七節 瓦爾波耳
第八節 魏司禮與博愛主義
第九節 比特
第十節 諾哈威王朝政府
第十一節 選舉制
第十二節 喬治第三及其獨裁政治之結果
第十三節 維爾克事件與言論界
第十四節 第二比特與英人之自由
第十五節 工業之發展
第二章 路易十五時代之法國
第一節 攝政
第二節 攝政時代之風俗與政情
第三節 多數會議制
第四節 財政情形與洛夫制度
第五節 洛夫制度之失敗及其影響
第六節 佛雷里內閣
第七節 路易十五
第八節 嬖婦與政治
第九節 宗教問題
第十節 財政困難
第十一節 整理財政與破產
第十二節 巴力門之廢止
第十三節 對外政策
第三章 十八世紀之俄國
第一節 大彼得之幼年生活
第二節 彼得親政以後
第三節 阿速要塞之占領
第四節 波羅的海方面之進展
第五節 波塔華之役
第六節 里斯達德之和
第七節 彼得之改革
第八節 改革中之阻力
第九節 彼得之承繼者
第十節 加他林第二
第十一節 農民生活與蒲加捷夫之叛
第十二節 內政
第十三節 加他林之對外
第四章 十八世紀之普魯士
第一節 普魯士統一之第一步
第二節 大選侯之對外
第三節 普魯士王國
第四節 隊長國王
第五節 隊長國王之事業
第六節 弗勒德勒第二
第七節 外戰與內政
第八節 弗勒德勒之成績
第五章 十八世紀之奧大利
第一節 奧大利統治下各邦之性質
第二節 查理第六與相續令
第三節 瑪利德利珊及其改革
第四節 若瑟第二及其改革
第五節 改革中之阻力
第六節 結果
第六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大陸政治狀況
第一節 英法之接近及其原因
第二節 西班牙之行動與維也納條約
第三節 波蘭承繼問題
第四節 波蘭承繼問題中之法王與皇帝
第五節 維也納和約及此次戰爭之結果
第六節 皇帝與土耳基之戰
第七節 奧大利承繼問題
第八節 奧大利之敵人與友軍
第九節 弗勒德勒入西勒西亞
第十節 法國之干涉
第十一節 瑪利德利珊應付危局之手腕
第十二節 法國之宣戰
第十三節 第二度西勒西亞戰役
第十四節 尼柔蘭戰役
第十五節 亞亨和議
第十六節 武裝和平
第十七節 同盟之顛倒
第十八節 凡爾賽條約
第十九節 七年之戰
第二十節 呼白脫堡之和約及弗勒德勒戰勝之原因
第七章 海外殖民之鬥爭
第一節 英法衝突之原因
第二節 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之繼起者
第三節 英法在印度之敵對形勢
第四節 英法在美洲之殖民狀況
第五節 英法在美洲衝突前之形勢
第六節 英法衝突
第七節 亞亨及顧德輝之和
第八節 印度與加拿大之喪失
第九節 巴黎條約
第十節 英法勝負之原因
第十一節 英人在印度之統治
第八章 北美合眾國之成立
第一節 北美殖民地之概況
第二節 殖民地叛變之根由
第三節 大陸會議與獨立宣言
第四節 華盛頓與薩拉多加之降
第五節 法人參戰與約克土恩之降
第六節 凡爾賽和約與戰爭之影響
第七節 一七八七年之制憲會議與憲法
第九章 東歐政治狀況
第一節 波蘭共和國及其界域
第二節 社會組織
第三節 政治組織
第四節 俄人入波蘭
第五節 俄土之戰
第六節 波蘭之分割
第七節 開拉齊之和
第八節 分割土耳基之計畫與戰爭
第九節 波蘭之翹首與第二度分割
第十節 波蘭國命之告終
第十一節 波蘭分割之影響
第十章 近古期之智識運動
第一節 培根與笛卡爾之方法
第二節 數學
第三節 天文學
第四節 物理學
第五節 生物學
第六節 化學
第七節 醫學
第八節 電學
第九節 蒸汽
第十節 哲學
第十一節 政治學
第十二節 國際法學
第十三節 經濟學
第十四節 史學
第十五節 文學
第十六節 藝術
第十七節 音樂
第三編 法國革命
第一章 大革命前之法國
第一節 無統一
第二節 風氣
第三節 沙隆
第四節 宮庭
第五節 社會情形
第六節 僧侶
第七節 貴族
第八節 第三階級
第九節 城市生活
第十節 鄉人生活
第二章 路易十六與財政情形
第一節 路易十六
第二節 財政
第三節 堵哥之改革
第四節 尼格與卡倫
第五節 巴力門之反抗
第六節 尼格之復職
第三章 革命
第一節 全級會議之開幕
第二節 國民會議
第三節 國王與國民會議之衝突
第四節 立憲會議
第五節 路易十六之失策
第六節 巴士的獄之陷落
第七節 七月十三十四兩日之影響
第八節 大恐懼
第九節 八月四日之夜
第十節 困難時期
第十一節 人權宣言
第十二節 聯合會
第十三節 瓦棱之逃
第十四節 馬爾士校場之槍聲
第十五節 立憲會議之事業
第十六節 僧侶財產與僧侶憲法
第十七節 黨派與演說家
第四章 立法會議與王權傾覆
第一節 各黨派一瞥
第二節 皮爾里慈宣言
第三節 宣戰
第四節 八月十日與市政府
第五節 九月之屠殺
第五章 共和
第一節 國民公會
第二節 共和與路易十六之死
第三節 及倫大黨之失敗
第四節 元年憲法與革命政府
第五節 恐怖
第六節 新黨與羅伯卑爾之狄克推多
第七節 大恐怖與暑月九日
第八節 白色恐怖與國民公會之事業
第六章 指揮官政府
第一節 一七九五年之憲法
第二節 混亂之源
第三節 雅各賓黨與王黨之遭攻擊
第四節 一七九九年之輿情
第五節 拿破崙返國與霧月政變
第七章 革命與歐洲之戰
第一節 瓦爾米之役
第二節 第一次聯軍
第三節 枉德之戰
第四節 拿破崙
第五節 意大利戰爭與坎波福米約條約
第六節 埃及之出征
第七節 第二次聯軍
第八節 亞眠和約
第八章 執政政府
第一節 憲法
第二節 行政司法與財政
第三節 拿破崙與宗教問題
第四節 民法
第五節 執政政府之其他建設
第六節 終身執政與帝制
第九章 帝制
第一節 拿破崙
第二節 獨裁
第三節 與教皇衝突
第四節 怨惡之源
第十章 拿破崙之對外
第一節 戰爭之原因
第二節 與英國決裂之原因
第三節 第三次聯軍
第四節 西方皇帝
第五節 第四次聯軍
第六節 大陸封鎖
第七節 拿破崙與西班牙
第八節 第五次聯軍
第九節 拿破崙之極盛
第十一章 拿破崙帝制之式微
第一節 普魯士之改革
第二節 第六次聯軍
第三節 莫司科之火
第四節 第七次聯軍
第五節 巴黎之降
第六節 拿破崙遜位及第一次巴黎條約
第七節 巴黎和約後之法國輿情
第八節 自厄爾巴島歸來
第九節 拿破崙與歐洲
第十節 滑鐵盧之役
第十一節 第二次巴黎條約及拿破崙之末日
附錄
各國王朝系統表
(一) 英國王朝系統表
(二) 法國王朝系統表
(三) 俄國王朝系統表
(四) 普魯士王朝系統表
(五) 奧大利王朝系統表
(六) 意大利王朝系統表
(七) 西班牙王朝系統表
(八) 葡萄牙王朝系統表
(九) 瑞典王朝系統表
(十) 那威王朝系統表
(十一) 丹麥王朝系統表
(十二) 荷蘭國王系統表
(十三) 比利時王朝系統表
(十四) 波蘭王朝系統表
(十五) 匈牙利王朝系統表
(十六) 土耳基歷代蘇丹系統表
(十七) 美國歷任總統次序表
參考書
中文書目
西文書目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3[193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740.24/903
主題
InfoField
歷史-歐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503
拼音題名
InfoField
ou zhou jin gu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5,478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0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00, 10 June 2023783 × 1,127, 509 pages (15.6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歐洲近古史 (1/1) by 何魯之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3jh004394,19809; 民國圖書.2; 歐洲近古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