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3jh003997-25173 馬哥孛羅遊記導言.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10 × 1,291 pixels, file size: 16.3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3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馬哥孛羅遊記導言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張星烺譯註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馬哥孛羅遊記導言
Publisher
中國地學會
Description

本書共14章。書後附《元代西北三藩源流略記補》。

目錄
第一章 馬哥孛羅個人歷史及其書之暗晦與賴麥錫之考證。
第一節 孛羅本書之暗晦及個人歷史。
第二節 賴麥錫為孛羅氏最初之傳記家—賴氏所記事實。
第三節 賴麥錫證實孛羅氏之地理。
第四節 賴麥錫比較馬哥孛羅與哥倫布二人。
第五節 遊歷家歸威尼斯後之逸話。
第六節 記馬哥孛羅為基奴亞人所擒事。
第七節 賴麥錫記馬哥之釋放與結婚事。
第八節 賴麥錫記孛羅氏家族及其終絕。
第二章 孛羅氏旅行時東方各國情形大概。
第九節 小亞細亞(近東)情形。
第十節 在亞洲及歐洲東部之各蒙古汗國情形。
第十一節 中國情形。
第十二節印度及印度支那情形。
第三章 孛羅氏家譜及旅行者個人之歷史,至歸自東方為止。
第十三節 傳說之孛羅氏源始。
第十四節 孛羅氏是否素來貴族考。
第十五節 老馬哥孛羅(著書者之叔父)之歷史。
第十六節 尼哥羅及馬飛孛羅起始旅行。
第十七節 與忽必烈大漢之交接。
第十八節 孛羅氏兄弟二人歸國,及馬哥出現。
第十九節 孛羅氏兄弟二次旅行,攜馬哥偕行
第二十節 馬哥孛羅蒙忽必烈大汗之擢用,及其出使紀程。
第二十一節 孛羅氏得離大汗廷之佳緣。
第二十二節 由波斯歸威尼斯,及故里親戚之態度。
第三章增補, 中國史書上之馬哥孛羅。原無今補
第四章 威尼斯市孛羅氏邸第考。
第二十三節 聖約翰教區,孛羅邸第建築時期之揣測。
第二十四節 今代薩表奈拉邸之孛羅氏遺蹟。
第二十四節 附文,新近孛羅氏邸故趾之證明。
第五章 中世紀時地中海沿岸諸國戰艦考。
第二十五節 中世紀戰艦棹夫之分配法。每兵各執一棹。
第二十六節 十六世紀時,戰艦式之革新。
第二十七節 十三世紀時戰艦之詳細說明。
第二十八節 戰備。
第二十九節 艦上兵士與艦隊之官長。
第三十節 軍樂及他瑣事。
第六章 威尼斯與基奴亞二自由市之猜忌,及迭次海戰事跡。多利雅提督阿得里亞海之遠征,苟坐拉島之大戰為馬哥孛羅之被擒。
第三十一節 各自由市猜忌日深,及迭次戰爭。
第三十二節 一千二百九十四年阿雅斯海灣上之激戰。
第三十三節 浪巴多利雅提督阿得里亞的海之遠征。
第三十四節 兩軍相遇於苟坐拉島。
第三十五節 威尼斯軍大敗,及馬哥孛羅被擒。
第三十六節 馬哥孛羅獄中口述遊記於皮撒市羅斯梯謝奴君,使筆記之成書。威尼斯俘虜之釋放。
第三十七節 馬哥孛羅苟坐拉島被擒說之根據。
第七章 馬哥孛羅獄中同契友人,筆錄遊記者皮撒市羅斯梯謝奴君,之傳記。
第三十八節 羅斯梯謝奴或為梅羅利亞戰役俘虜。
第三十九節 羅斯梯謝奴之歷史考證。
第四十節 羅斯梯謝奴所編輯小說之品評。
第四十一節 編篡小說之羅斯梯謝奴與馬哥孛羅同獄筆述遊記者,實為一人之考證。
第四十二節 羅斯梯謝奴歷史再記。
第八章 基奴亞出獄後馬哥孛羅之歷史。
第四十三節 馬哥之父,卒於耶穌紀元後一千三百年之前。 其弟馬飛之遺命文。
第四十四節 此時官牘上馬哥孛羅之記傳。 百萬君渾名之起由。
第四十五節 馬哥孛羅與賽波愛梯抱君之關係。
第四十六節 馬哥孛羅完婚及其諸女。 馬哥經營商事。
第四十七節 馬哥孛羅最後之遺命文及其死。
第四十八節 馬哥孛羅之葬地。 所傳之遺像。
第四十九節 孛羅氏以後之家史。
第四十九節 附文,馬哥孛羅之遺物。
第九章 馬哥孛羅遊記本書及最先究用何種文字記載。
第五十節 遊記本書內容總說。
第五十一節 原書之文字。
第五十二節 法國地學會刊印之老法文版。
第五十三節 由各種證據,決定老法文版為所有以後各版之淵源。
第五十四節 當時法文之普行。
第十章 馬哥孛羅遊記各次刊行版考。
第五十五節 最著之四種刊行版。 第一種法國地學會版或老法文版。
第五十六節 第二種,改訂之法文版為鮑梯氏版底本。
第五十七節 瑞士伯恩市之寫本及他二本為第二種版之附屬系。
第五十八節 第三種劈劈奴大僧正之拉丁文版。
第五十九節 格里尼斯之拉丁文為第五次重譯本
第六十節 第四種,賴麥錫之意大利文版。
第六十一節 賴麥錫版內之無意識改竄。
第六十二節 賴麥錫版內奇特之記載。
第六十三節 賴麥錫版源來之各說。
第六十四節 孛羅遊記各版總說。
第六十五節 愛爾蘭文孛羅遊記譯本之發現。
第十一章 孛羅人格及其書之品評。
第六十六節 中世紀旅行家中,孛羅氏獨最顯名之理由。
第六十七節 孛羅氏之真榮譽。
第六十八節 孛羅氏個人行狀,所得見者甚微。
第六十九節 無科學知識。
第七十節 依孛羅氏之記載所制地圖。
第七十一節 中國重要事情,為孛羅氏所遺缺者,歷史上之訛誤。
第七十二節 孛羅氏之書,有為羅斯梯謝奴改竄者乎?
第七十三節 馬哥所讀之書,含有亞歷山德時代之小說,證據。
第七十四節 孛羅氏久遭不幸之待遇。 今代特殊之證據。
第十二章 孛羅氏生時所蒙社會上之知遇及其書之流行。
第七十五節 孛羅氏生時,其書傳播,究若何之廣乎?
第七十六節 當時人之引證孛羅氏。竇賽波愛 劈劈奴 雅各波達基 約翰維拉尼。
第七十七節 彼得達巴奴, 依勃雷之榮雷浪氏。
第七十八節 包杜英小說所引孛羅遊記。
第七十八節 附文, 周叟與馬哥孛羅。
第十三章 地理學知識上所受孛羅氏之影響
第七十九節 孛羅氏之影響,傳布甚遲緩及其原因。
第八十節 中世紀地理學概說。
第八十一節 羅哲倍庚為地理學家。
第八十二節 阿刺伯人之地理學。
第八十三 老馬利奴薩奴多。
第八十四節 一千三百七十五年加塔蘭大地圖為引用孛羅氏地理學最完全者。
第八十五節 佛拉毛羅氏之地圖。 十六世紀輿圖之混亂,起於欲混合新舊知識之故。
第八十六節 孛羅氏名辭之逐漸消滅。
第八十七節 馬哥孛羅傳來活字版印書術於歐洲說。 此說起於肥爾秀地方加斯塔爾地君創造活字版之故。
第八十八節 孛羅氏後,傳來之各種機會。
第十四章 此次翻譯所依據各書之解說。
第八十九節 馬斯敦及鮑梯二氏所依據之本
第九十節 此次翻譯選擇各書為底本。
第九十一節 拼寫各種名辭法。
漢譯凡例附志
附錄
元代西北三蕃源流略記。補
馬哥孛羅遊記導言附加圖書目錄
(一) 一千四百七十七年,(明憲宗成化十三年)德國牛恩堡(nurnberg)市刊印之德文譯本 馬哥孛羅遊記書面繪圖並題文。此本為歐洲最先刊印之馬哥孛羅遊記以前皆恃抄寫以傳播者。(原在第二本附錄內今移與書首)
(二) 孛羅氏三人離故鄉二十六年後歸至故邸,有親戚廣居不識孛羅三人,拒之入內圖。圖為意大利米蘭市(milan)森尼君 (signor quinto cenni) 原畫,玉爾先生複製者。
(三) 意大利羅馬都城所藏元世祖之御史大夫機密副使,宣徽使兼領侍儀司事又淮東道宣慰使,馬哥孛羅繪像。(原在第二本書首,今移次)
(四) 威尼斯市馬哥孛羅寓舍大門圖。
(五) 孛羅氏袖徽。
(六) 同上。
(七) 小亞美尼亞王海敦之御筆題字。
(八) 威尼斯市街圖。
(九) 日本東京遊就館藏元世祖征日本國御前會議圖,繪者不知名姓。(原無今補)
(十) 威尼斯市馬哥孛羅故邸攝影。
(十一) 威尼斯市瑪麗白蘭(malibran)劇場攝影。
(十二)
(十三) 威尼斯市馬哥孛羅故邸進門攝影。
(十四) 中世紀歐洲戰艦上棹之布置圖。
(十五) 西那(siena)地方自治廳壁上,阿萊梯尼(spinello aretini)君所繪威尼斯人與日耳曼皇帝巴巴羅沙(frederick barbarossa)之艦隊會戰圖示中世紀歐洲戰艦布置方法。
(十六) 威尼斯市公爵宮內丁多萊拖(domenico tintoretto)君所繪海上艦隊會戰圖。
(十七) 聖撒巴地方石像攝影。
(十八) 森尼君 (signor q. cenni) 繪製之馬哥孛羅所率戰艦,在苟坐拉島(curzola) 海面會戰圖。
(十九) 苟坐拉島附近地圖。馬哥孛羅於此役為基奴亞人所擒。
(二十) 基奴亞市聖瑪竇 (san matteo) 教堂攝影。
(二十一) 梅羅利亞(meloria) 地方戰役皮撒市捕虜所用印章圖。
(二十二) 基奴亞市聖佐治宮 (palazzo di s. giorgio) 攝影。
(二十三) 聖羅倫座 (s. lorenzo) 地方演幻術攝影。
(二十四) 威尼斯市聖馬克圖書館 (st. mark's library) 貯藏馬哥孛羅臨終遺命書攝影。
(二十五) 威尼斯市聖羅倫座教堂前院圖,馬哥孛羅長眠處也。
(二十六) 十五世紀時,聖羅倫座教堂圖,由明孝宗時木版印威尼斯市地圖中取出者。
(二十七) 基奴亞市政廳壁繪馬哥孛羅像攝影。
(二十八) 脫萊維沙 (trevisan) 氏族所用袖徽。
(二十九) 廣東省城某寺內,偽傳之馬哥孛羅像攝影。
(三十) 法國路費 (louvre) 博物館所藏八角形磁鼎攝影,相傳為馬哥孛羅攜歸澳洲者。
(三十一) 廣東某寺,五百羅漢攝影,訛傳馬哥孛羅為羅漢之一者。
(三十二) 亨利玉爾繪製馬哥孛羅自己觀念之地圖。
(三十三) 馬哥孛羅繪製之南極有尾星,贈送於彼得達巴奴 (pietro d' abano) 君者。
(三十四) 一千三百七十五年(明太祖洪武八年)時繪製之加塔蘭(catalan)大地圖攝影。
(三十五) 加塔蘭大地圖東方部。(自亨利玉爾著之契丹及往其國路途(cathay)書中附圖取出者,原無今補,)
(三十六) 中國所存最古西北地圖。(明永樂大典錄元朝經世大典西北地圖魏源海國圖志轉錄永樂大典,今又取自海國圖志惟依俄人白萊脫胥乃竇 (e.bretschneider)之例,將南北調換,以合於今之地圖。此圖可與加塔蘭大地圖並稱。本書西北地名漢譯悉依此圖。所有地名,與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相同略多數名而已。原無今補。)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2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719/122
主題
InfoField
遊記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919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38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8:09, 21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8:09, 21 April 2023810 × 1,291, 434 pages (16.3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馬哥孛羅遊記導言 (1/1) by 張星烺譯註 (batch task; nlc:data_416,03jh003997,25173; 民國圖書-PD2022.1; 馬哥孛羅遊記導言)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