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2799-89941 中國之新金融政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26.6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8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中國之新金融政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馬寅初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之新金融政策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內分兩編。論述1935年11月國民政府宣布實行法幣前後的金融政策。第1編「新金融政策施行以前所討論之問題」,側重研討實行法幣前為阻止白銀外流、外貿入超,解決中國經濟金融困境而提出的各種出路和方法;第2編「新金融政策實行以後所討論之問題」,討論實行法幣的實質、法幣的地位、匯價、本位制、中央銀行的「獨立」,以及所面臨的問題等

目錄
引言
一 中國之病在乎窮
二 購買力之性質
三 支付工具之性質
四 購買力與支付工具容易混為一事
五 儲蓄與投資
第一篇 新金融政策施行以前所討論之問題
第一章 世界空前之大經濟恐慌
一 世界經濟恐慌如何發生
二 世界經濟恐慌如何影響及於中國經濟
(1) 華僑匯款減少
(2) 進出口貿易大減
(3) 出口貨何以減少
(4) 上海之不景氣
(5) 外國工業品之傾銷
(6) 美國購銀政策之影響
(7) 中外經濟情形之不同
三 中國經濟何以受世界經濟恐慌之重大影響
(1) 中國工業尚在幼稚時代禁不起風浪之打擊
(2) 領事裁判權尚未廢止
(3) 中國經濟現在處於次殖民地地位
(4) 金融權大半操於外人之手
第二章 他國放棄金本位以救濟恐慌
甲 英國
一 歐戰時各交戰國通貨之膨脹
二 整理已膨脹通貨之三種方法
(1) 消滅法(inflation)
(2) 貶值穩定法(devaluationandstabilizatlon)
(3) 提高法(deflation)
三 一九二五年英國恢復金本位(采第三種法)
四 英國金本位恢復後之損失
(1) 國外貿易上之損失
(2) 國內工商業之損失
五 一九二九年恐慌發生後之情形
六 一九三一年九月第二次放棄金本位
乙 美國
一 恐慌發生後物價普遍的跌落(物價跌落非恐慌發生之原因乃其結果也)
二 減低幣值以提高物價之理論(對內關係)
三 金本位制之缺點
四 主張國際金銀複本位制以替代金單本位制
五 因而收買黃金與白銀
六 美國收買白銀之又一說
(1) 英美銀行制度之不同
(2) 英美銀行營業方法之不同
七 主張採用物品本位制(commoditydollar)
八 中國所受之影響
丙 日本
一 日本放棄金本位為對抗中國抵制日貨之不二法門
二 日本勞動者之犧牲
丁 結論
第三章 中國亦可放棄銀本位以救濟今日之不景氣乎(專就法幣未施行以前之情形而論)
甲 就銀本位之資格而論
一 銀本位之資格
二 放棄銀本位者即取消銀本位之三種資格
三 銀本位具有三種資格之用意
四 廢兩改元未久取消自由鑄造之困難
五 欲取消兌現必須集中現銀今日集中現銀之困難
六 平衡稅之作用
七 禁止現銀出口之困難
八 結論
乙 就放棄銀本位之目的而論
一 中國銀本位之利弊
二 受美國購銀之影響
(1) 現銀外流金融緊急
(2) 物價跌落
(3) 出口貿易難於發展
三 放棄銀本位何以能提高物價
四 放棄銀本位何以能發展出口貿易
五 達到三四兩種希望之阻礙
六 結論
丙 欲放棄銀本位非操縱國外貿易不可
一 操縱國外貿易之理由
二 今日之進出口洋行不受節制
三 偽滿之紙幣政策可採用否
四 有無與外幣聯合之必要
五 結論
第四章 美國如何提高銀價
一 金幣貶值以提高銀價
二 減輕鑄利以提高銀價
三 銀價提高至一元二角九分之解釋
四 金三銀一之解釋
第五章 假定中國決定放棄銀本位(專就法幣未施行以前之情形而論)
一 假定美國繼續購銀銀價繼續增高
二 第一步應由統一發行着手
(1) 集中兌現(間接兌現)
(2) 推廣發行吸收民間現銀
(3) 安置現銀之地點
三 放棄之後實行管理貨幣
(1) 英蘭銀行對於管理貨幣之成功即因其不帶濃厚之政治色彩
(2) 但中央銀行對於政府需要與對於工商業之需要其應付方法不能一致
(3) 管理貨幣與金本位或銀本位之差別
(4) 管理貨幣之利弊
(5) 管理貨幣之國家主義觀
四 與他國貨幣聯合(linking)
(1) 兩國貨幣之聯繫
(2) 與中國關係密切之國家將有通貨集團之要求(因不聯合匯兌漲落不一國際間不能通商)
(3) 與何國聯合為宜
(4) 聯合之後失卻管理貨幣之真意
五 中國與他國聯合有設立兩種匯兌基金之必要
(1) 維持匯率之基金(平衡基金)
(2) 充國際收支差額之基金
六 貨幣與他國聯合非借用外資不可
七 外資借用之後(大半英鎊)以英鎊寄存倫敦作為匯兌基金
(1) 風險
(2) 世界恢復金本位時易匯票為現金改用金本位
八 結論
九 附言
第六章 定額分配輸入制
一 法國何以採用定額分配製
二 中國仿行定額分配製之困難
(1) 缺乏統計
(2) 外交棘手
(3) 對進口商人不易分配
(4) 過去關稅協定印象惡劣之影響
(5) 工商意見不能一致
(6) 進口貨原產國標記條例之前車可鑑
(7) 某國人可利用機會坐收漁人之利
(8) 偷運難防
(9) 入超過鉅尤足為施行定額制之梗
第七章 封存欠款匯兌劃帳與其他各種限制
一 封存欠款
二 匯兌劃帳
(1) 匯兌劃帳之有利的結果
(2) 匯兌劃帳之有害的結果
三 中國可否適用
四 其他各種限制
(1) 匯兌限制
(2) 停付協定
(3) 匯兌延期
第八章 統制貿易(上)
一 國際貿易何以有統制之必要
二 減免出口稅
三 裁撤轉口稅
四 財政部對於減免出口稅裁撤轉口稅及其抵補之辦法
第九章 統制貿易(下)
一 匯價傾銷稅
(1) 匯價傾銷稅之性質
(2) 各專家對於匯價傾銷稅之檢討及余之意見
(3) 提高關稅之商榷
二 局部的統制
(1) 洋米統制
(2) 茶業統制
三 國貨團體
四 統制匯兌
第十章 自九國白銀協定至白銀出口徵稅
一 白銀協定之用意
二 白銀出口徵稅能阻白銀之外流乎
三 欲阻白銀外流非解決消費品入超問題不可
四 外國人之言論
第十一章 公庫制問題
一 公庫制之特質及其與白銀問題入超問題之關係
二 中國發行制之現況
(1) 私人發行者
(2) 省市等機關發行者
(3) 外國銀行發行者
(4) 中國之銀行發行者
三 多數發行制之流弊
四 經濟恐慌時銀行必須收縮發行之理由
五 集中發行之理論根據
六 公庫制之利弊
(1) 公庫制之利
(2) 公庫制之弊
七 實行公庫制之困難
第十二章 中國此時可採用金本位乎
一 銀本位之利
(1) 銀本位較紙本位有保障
(2) 銀本位下物價穩定
(3) 白銀便於窖藏
(4) 銀價有自動調節之功
二 美國購銀之目的
(1) 提高物價以救濟工業與農業
(2) 如何提高物價
(3) 物價提高至若何程度
三 財政部之對策
四 財政部亦忘白銀協定之批准乎
五 金本位乎抑虛金本位乎
六 各國虛金本位制之崩潰
七 中國在今日可否採行金本位制
八 某外國銀行家之建議
九 問題不在改用金本位與否
十 斷然的處置
第十三章 自平衡稅至放棄銀本位
一 平衡稅與平衡貿易
二 政府與社會之一致的行動
三 平衡貿易之困難與以貨易貨
四 決定貨幣貶值政策是否可以安定人心
五 穩定外匯與穩定物價
六 穩定物價必須管理通貨
七 中國缺乏通貨管理之條件
八 再論放棄銀本位之利益
九 再論放棄銀本位之弊病
十 折衷辦法
十一 結論
第十四章 活動本位制
一 活動本位制之來歷
二 金本位之弱點
三 紙本位之流弊
四 活動本位有金本位與紙本位之利而無其弊
五 但活動本位不適用於中國
第二篇 新金融政策施行以後所討論之問題
第十五章 中國之新金融政策(上)
一 新金融政策之來歷
二 現在之辦法
三 此種辦法之近的目的
四 集中之方法
五 何謂法幣
六 此種辦法之遠的目的
七 新金融政策下之貨幣本位問題
八 假定為純粹之紙本位則何如
九 新貨幣制度是否為通貨膨脹
(1) 集中民間儲藏現銀足以膨脹通貨
(2) 發行準備加多足以膨脹通貨
(3) 法幣充作存款準備足以膨脹通貨
十 新貨幣制度是否即放棄銀本位
十一 基金問題
十二 入超是否不必要
十三 預算要平衡
十四 應如何利用新貨幣制度達到經濟建設之目的
第十六章 中國之新金融政策(下)
一 法定匯率與平均匯率之比較
二 銀價跌落之危險
三 銀價何以跌落
四 英國之態度
五 美國能使銀價永遠下跌乎
(1) 美國操縱世界之銀產
(2) 美國已收買大量白銀
(3) 銀價過跌美國將失去政治武器
(4) 夢想複本位制
六 英美之角逐
七 中國將如何應付
第十七章 中央銀行獨立問題
一 中央銀行理論上應獨立
(1) 外交的
(2) 主權的
二 事實上不易獨立
三 中國之布置
四 中國中央銀行是否名副其實
(1) 就發行言
(2) 就準備言
第十八章 法幣匯價
一 法幣匯價之計算
(1) 連鎖法
(2) 中美中日法幣匯兌之計算
二 套匯與法定平價之關係
三 法幣匯價與白銀之關係
四 銀價跌落之補救
(1) 減低法定平價
(2) 徵收進口平衡稅
(3) 有限銀本位制
第十九章 法幣在法律上之地位
一 廢兩改元
二 銷毀舊銀幣與廠條有罪乎
(1) 立法院之意見
(2) 司法院與最高法院之意見
(3) 余之意見
三 妨害國幣懲治暫行條例何以通過立法院
四 法幣行使之後
第二十章 今日中國究采何種本位
一 是否仍為銀本位
二 中國採用紙本位歟
三 中國採用匯兌本位歟
四 匯兌本位之調劑金融與銀本位同
五 間接兌現與直接兌現
(1) 直接兌現
(2) 間接兌現
六 中國何以採取匯兌本位
七 匯兌本位之利
第二十一章 今日世界惟一紙本位
一 紙本位之性質
二 紙幣數量之決定
三 紙幣之功用
四 紙本位與金本位最大之區別
五 「英鎊」(sterling)一字之意義
六 英國之錢幣革命
七 金價政策與利率政策之比較
八 英國外匯平準基金之目的
九 英國如何運用平準基金免除外匯劇烈之變動
十 平準基金之別種作用
(1) 吸收他國現金
(2) 幫助各國提高物價水準
(3) 何以須提高物價水準
十一 平準基金與英國為國際金融中心之關係
十二 紙本位之下現金有何用
第二十二章 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
一 金代值與兩層物產制之害
二 比限物產之害
三 金代值之弊與資私有之罪
四 合理的分配製度
五 按勞分配為社會主義國家之分配製度
六 按勞分配是否必須與物產證券並行
七 多數物品本位制(multiplecommoditystandard)
八 物產證券可為物價之尺度歟
九 物產證券制與紙本位之比較
十 籌碼缺乏與資本缺乏之混合為一
十一 生產過剩金代值之過歟抑資私有之過歟
十二 閻百川先生之理論陷於循環
(1) 物產證券賦予法貨資格
(2) 以現有銀幣單位為物產證券之單位
(3) 物產之價值如何規定
(4) 物產證券之作用
十三 結論
第二十三章 財政部第二次宣言之檢討
一 中美貨幣協定之由來
二 財政部第二次宣言之內容
三 宣言中之怪事
四 百分之二十五銀準備作用之推測
五 新舊銀質硬幣作用之異同
六 中美間白銀買賣之動機與數量問題
七 維持匯價之重要
八 此次中美貨幣協定涉及幣制借款乎
(1) 借款必須償還
(2) 恐貸款國中途停貸
九 新金融政策已告成功否
第二十四章 我國幣制能不受任何國家幣制變動之牽制乎
一 戰前英美法三國貨幣制度之運用
二 戰後之變化
三 英美之同床異夢
四 使英美法三國經濟復歸平衡之四種方策
五 中國幣制能不受英美法三國幣制變動之牽制乎
六 結論
附言 法國放棄金本位與中國所受之影響
一 法郎貶值之限度
二 法郎貶值與中國直接之影響
三 法郎貶值與英美匯兌直接之影響
四 法郎貶值對中美間接之影響
第二十五章 金銀本位於最近將來有恢復之可能乎
一 銀本位無恢復之可能
二 金本位之作用及其優點
三 大戰之後金本位制之自動調節作用失其效力
(1) 原料價格之升降不如戰前之自由
(2) 若干種支出受長期契約之束縛不易減低
(3) 工資受失業保險之影響與工黨之操縱不能自由減少
(4) 國際商務上之種種阻礙(如保護關稅等)
(5) 自由伸縮之範圍
四 重分世界黃金之困難
五 購買力平價之不易覺得
六 取消賠款與戰債之困難
(1) 賠款取消之困難(即英國贊成法國未必)
(2) 戰債之取消更難
(3) 取消戰債之條件(收縮軍備)
七 金銀本位有恢復之必要乎
(1) 紙幣行使後物價反比較安定
(2) 英國之貼現政策不再受匯價之牽掣
八 結論
附言 英美法三國協定中之所謂新金本位
一 世界各國放棄金本位後之三種主要貨幣方式
(1) 英國式
(2) 美國式
(3) 法國式
二 新金本位之名實
(1) 金本位之條件
(2) 新金本位果名副其實乎
(3) 金本位恐永遠不能恢復矣
第二十六章 新舊金銀複本位
一 舊複本位制失敗之歷史
二 舊複本位制之理論
三 新複本位制之理論
四 著者之意見
(1) 難得人民贊助
(2) 外匯仍不免於不安定
(3) 與世界潮流不合
(4) 實行新複本位亦為事實上所不可能
(5) 金幣一去不返
(6) 必實行國際金銀複本位方能收合作之效
(7) 中國貨幣之改革非中國經濟復興之中心問題
第二十七章 穩定物價與穩定匯價
一 穩定物價派
二 穩定匯價派
三 余之意見
四 結論
第二十八章 中外經濟之平衡與利用外資
一 國際投資(即利用外資)可以使國際經濟趨於平衡
二 國際投資中途停止之害
三 國際貸款過度之害
四 國際借款過度之害
五 過度貸借之預防
六 美國對於過度貸借之干涉
七 英國對於過度貸借之干涉
八 英國對外貸款之條件及批評
九 國聯擔保貸借之不可能
十 利用內資之困難
十一 向世界貨幣市場通融之可能
十二 無形國際投資之功效
第二十九章 中國之國際收支平衡
一 國際貿易之進口出口與國際收支之區別
(1) 貿易上之收支猶個人之經商的收支
(2) 金融財政上之收支猶個人之非經商的收支(如遺產租金等)
二 吾國之國際收支對照表
三 所謂入超即進口貨值超過出口貨值之差額
四 欲求得準確之差額非有完備之海關統計不可但我國之海關統計遺漏頗多
(1) 陸路上之邊境貿易常被遺漏
(2) 偷運與貨價低報
(3) 外國由我輸入之貨值較中國向彼輸往之貨值為大
(4) 海陸空軍用品之輸入
五 偷運之種類
(1) 違禁品(如麻醉藥品軍火等)
(2) 珍貴飾品
(3) 普通物品(如食糖人造絲捲菸紙等)
六 華北之走私
七 華僑匯進款項之估計
八 余對於彌補貿易入超之意見
九 結論
第三十章 非常時期之物價問題與紙幣政策
一 何謂非常時期
二 非常時期之物價制度
三 中國不能採用歐美在歐戰時所用之統制方法
四 戰時經濟之重心為接濟問題
五 戰時財政與物價統制
六 物價統制機關之組織
七 戰時物價統制之方法
(1) 最高價與最低價
(2) 用途等級法
(3) 定量分配法(rationing)
(4) 物價與居間業之關係
八 統制物價之標準
(1) 生產成績何以有優劣
(2) 分級價格
九 欲統制物價必須先統製紙幣
十 戰時財政之其他財源
十一 結論
第三十一章 法幣與公債政策
一 利用人民儲蓄之合理的方式
二 法幣與戰時公債政策
三 法幣與平時公債政策
(1) 法幣準備金之用途
(2) 法幣充建設之用
四 公債利息之應減輕
五 應設法使固定資本變成流動資本
六 法幣信用必須維持(平衡預算)
第三十二章 減息問題
一 減息問題之由來
二 要平衡預算須減輕利息
三 銀行單獨減息之困難
四 銀行資金之新出路
(1) 流回內地
(2) 匯往外國
五 中國缺乏資本市場亦為利高之一因
六 中國金融市場組織不完備為利高之一因
七 利息與信託事業之關係
八 利息與當鋪之關係
九 法定利率與市場利率
十 中國市場利息所含保險費成分甚多
十一 利息減輕之利
(1) 企業家可以節省開支
(2) 投資與儲蓄適合
十二 利息減輕之弊
(1) 債權人蒙受損失
(2) 長期投資將受影響
(3) 名義利率雖減低實際利率恐反高
十三 中央銀行之責任
第三十三章 結論
一 余著此書之動機
二 本書之概略
(1) 先進各國救濟恐慌之方法不適用於中國
(2) 公庫制與平衡稅亦非救濟恐慌之善策
(3) 由特殊環境產生之特殊貨幣制度
(4) 維護特殊貨幣制度之條件
(5) 銀本位有恢復之可能乎
(6) 穩定外匯乎抑穩定物價乎
(7) 法幣與公債政策之關係
三 本書與「中國經濟改造」銜接之處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5[193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金融政策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32.96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hong guo zhi xin jin rong zheng ce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3],54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5:16, 19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5:16, 19 June 20231,239 × 1,754, 580 pages (26.6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之新金融政策 (1/1) by 馬寅初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2799,89941; 民國圖書.1; 中國之新金融政策)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