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2jh002532-13411 蘇聯共產黨(波爾什維克)歷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24.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4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蘇聯共產黨(波爾什維克)歷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所設專門委員會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蘇聯共產黨(波爾什維克)歷史
Publisher
華北新華書店
Description

分12章。概述蘇聯共產黨在社會民主工黨、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國民經濟恢復、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等各革命時期的鬥爭發展歷史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為在俄國建立社會民主工黨而鬥爭(一八八三年至一九○一年)
(一) 俄國境內農奴法之廢除和工業資本主義之發展。現代工業無產階級之出現。工人運動之初步。
(二) 俄國之民粹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普列漢諾夫及其「勞動解放」社。普列漢諾夫之反對民粹主義的鬥爭。馬克思主義在俄國之散布。
(三) 列寧底革命活動之開始。彼得堡的「為工人階級解放而鬥爭協會」。
(四) 列寧之反對民粹主義及反對「合法馬克思主義」的鬥爭。列寧之工農聯盟思想。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五) 列寧之反「經濟主義」的鬥爭。列寧的「火星報」之出現。
簡短的結論
第二章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之形成。波爾什維克政派組織與孟什維克政派組織之在黨內出現(一九○一年至一九○四年)
(一) 在一九○一年至一九○四年間,德國境內革命運動之高漲。
(二) 列寧之建立馬克思主義黨的計劃。「經濟主義者」之機會主義。「火星報」為列寧計劃而鬥爭。列寧之「做什麼?」一書。馬克思主義黨之思想的基礎。
(三)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黨綱與黨章之通過和統一黨之成立。代表大會上之意見分歧和黨內兩個派別——波爾什維克派與孟什維克派——之出現。
(四) 孟什維克首領們之分裂主義的行動以及黨內鬥爭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之尖銳化。孟什維克之機會主義。列寧所著之「進一步,退兩步」一書。馬克思主義黨之組織的基礎。
簡短的結論
第三章 孟什維克與波爾什維克之在俄日戰爭和第一次俄國革命時期(一九○四年至一九○七年)
(一) 俄日戰爭。革命運動在俄國之繼續高漲。在彼得堡的罷工。一九○五年一月九日,工人在冬宮門前之示威。示威群眾之遭受槍殺。革命之開始。
(二) 工人之政治罷工和遊行示威。農民底革命運動之增長。「波將金」鐵甲艦上之起義。
(三) 波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之間的策略上的意見公歧。黨之第三次代表大會。列寧所著「在民主革命中,社會民主黨之兩個策略」一書。馬克思主義黨之策略的基礎。
(四) 革命之繼續高漲。一九○五年十月間之全俄政治罷工。沙皇政府之退卻。沙皇宣言。工人代表蘇維埃之出現。
(五) 十二月武裝起義。起義之失敗。革命之退卻。第一屆國家杜馬。黨之第四次(統一的)代表大會。
(六) 第一屆國家杜馬之解散。第二屆國家杜馬之召集。黨之第五次代表大會。第二屆國家杜馬之解散。第一次俄國革命失敗之原因。
簡短的結論
第四章 孟什維克與波爾什維克之在斯托雷平反動時期。波爾什維克之形成為獨立的馬克思主義黨(一九○八年至一九一二年)
(一) 斯托雷平的反動。智識界反政府階層中之腐化。悲觀失望。一部份黨員智識份子之轉入馬克思主義底敵人營壘並企圖修正馬克思主義底理論。列寧在他所著「唯物主義與經驗批評主義」一書中之對修正主義者的反駁和對馬克思主義黨理論基礎的擁護。
(二) 關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三) 波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之在斯托雷平反動年份。波爾什維克之反對取消派及召回派的鬥爭。
(四) 波爾什維克之反對托洛茨基主義的鬥爭。反黨的八月聯盟。
(五) 一九一二年之普拉加黨代表會議。波爾什維克之形成為獨立的馬克思主義黨。
簡短的結論
第五章 波爾什維克黨之在第一次帝國主義大戰以前的工人運動高漲年份(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四年)
(一) 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四年革命運動之高漲。
(二) 波爾什維克的「真理報」。波爾什維克在第四屆國家杜馬里的黨團。
(三) 波爾什維克在合法組織中之勝利。革命運動之繼續增長。帝國主義大戰之前夜。
簡短的結論
第六章 波爾什維克黨之在帝國主義大戰時期。在俄國的第二次革命(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七年三月)
(一) 帝國主義大戰之產生及原因。
(二) 第二國際底黨之轉到本國帝國主義政府方面。第二國際之分崩為各個社會——沙文主義黨。
(三) 波爾什維克黨在戰爭、和平及革命問題上的理論與策略。
(四) 沙皇軍隊在前線上之失敗。經濟破壞。沙皇制度之危機。
(五) 二月革命。沙皇制度之覆亡。工兵代表蘇維埃之成立。臨時政府之成立。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簡短的結論
第七章 波爾什維克黨之在準備與實現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期(一九一七年四月至一九一八年)
(一) 二月革命後之國內狀況。黨之走出秘密狀態與轉向公開的政治工作。列寧之回到彼得格拉。列寧之「四月提綱」。黨之關於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方針。
(二) 臨時政府危機之開始。波爾什維克黨之四月代表會議。
(三) 波爾什維克黨在首都之成功。臨時政府軍隊在前線上進攻之失利。工人和兵士底七月示威之被鎮壓。
(四) 波爾什維克黨之準備武裝起義的方針。黨之第六次代表大會。
(五) 科爾尼洛夫將軍之陰謀反對革命。陰謀之被粉碎。彼得格拉與莫斯科兩地蘇維埃之轉到波爾什維克方面。
(六) 在彼得格拉之十月起義以及臨時政府當局之被捕。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以及蘇維埃政府之成立。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之和平法令與土地法令。社會主義革命之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原因。
(七) 波爾什維克黨為鞏固蘇維埃政權而鬥爭。布列斯特和約。黨之第七次代表大會
(八) 列寧關於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的計劃。貧農委員會與壓制富農「「左派」社會革命」黨人底叛亂及其被鎮壓。第五次蘇維埃代表大會與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俄)「憲法」之通過。
簡短的結論
第八章 波爾什維克黨在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時期(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年)
(一) 外國武裝干涉之開始。國內戰爭之第一時期。
(二) 德國之軍事失敗。在德國之革命。第三國際之成立。黨之第八次代表大會。
(三) 武裝干涉之加強。蘇維埃國家之被封鎖。高爾察克之進攻及其被粉碎。鄧尼金之進攻及其被粉碎。三個月的休戰時間。黨之第九次代表大會。
(四) 波蘭地主之進攻蘇維埃國家。弗蘭格爾將軍之襲擊。波蘭計劃之失敗。弗蘭格爾之被擊潰。武裝干涉之終結。
(五) 蘇維埃國家是如何和為什麼能戰勝了英法日波干涉與俄國資產階級地主白匪反革命底聯合勢力呢?
簡短的結論
第九章 波爾什維克黨之在過渡到恢復國民經濟的和平工作時期(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五年)
(一) 蘇維埃國家之在肅清武裝干涉和結束國內戰爭以後。恢復時期中的困難。
(二) 黨內關於職工會問題的爭論。黨之第十次代表大會。反對派之失敗。過渡到新經濟政策。
(三) 新經濟政策之初步的總結。黨之第十一次代表大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之形成。列寧之患病。列寧之合作社計劃。黨之第十二次代表大會。
(四) 為克服國民經濟恢復事業中的困難而鬥爭。托洛茨基份子底積極活動因列寧患病而加強。黨內之新的爭論。托洛茨基份子之失敗。列寧之逝世。為紀念列寧而徵收黨員。黨之第十三次代表大會。
(五) 蘇聯之在恢復時期末葉。關於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在我國勝利問題。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之「新反對派」。黨之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社會主義的國家工業化方針。
簡短的結論
第十章 波爾什維克黨之為社會主義的國家工業化而鬥爭(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九年)
(一) 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中的困難以及為克服這些困難而鬥爭。托洛茨基份子——季諾維也夫份子反黨聯盟之形成。聯盟之反蘇維埃的發動。聯盟之失敗。
(二) 社會主義工業化之成功。農業之落後。黨之第十五次代表大會。農業集體化的方針。托洛茨基份子——季諾維也夫份子聯盟之被粉碎。政治上的兩面手腕。
(三) 對富農的進攻。布哈林份子——李可夫份子的反黨集團。第一個五年計劃之採取。社會主義競賽。群眾的集體農莊運動之開始。
簡短的結論
第十一章 波爾什維克黨之為農業集體化而鬥爭(一九三○年至一九三四年)
(一) 一九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國際環境。在各資本主義國家裡之經濟危機。日本之強占東三省。法西斯蒂之在德國上台執政。兩個戰爭策源地。
(二) 由限制富農成份的政策進到消滅富農之為階級的政策。為反對歪曲黨在集體農莊運動中的政策而鬥爭。為反對資本主義成份而舉行的全線進攻。黨之第十六次代表大會。
(三) 改造國民經濟所有各部門的方針。技術之作用。集體農莊運動之繼續發展。機器——拖拉機站中的政治部。五年計劃在四年內完成之總結。社會主義在全線上的勝利。黨之第十七次代表大會。
(四) 布哈林份子之蛻化為政治上的兩面份子。托洛茨基兩面份子之蛻化為白匪的兇手間諜匪幫。賽·米·基洛夫之被兇殺。黨之關於加強波爾什維克警覺性的辦法。
簡短的結論
第十二章 波爾什維克黨之為完成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實行新憲法而鬥爭(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
(一) 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的國際環境。經濟危機之暫時的減弱。新的經濟危機之開始。意大利之強占阿比西尼亞。德意兩國之武裝干涉西班牙。日本之侵入中國中部。第二次帝國主義大戰之開始。
(二) 蘇聯底工業和農業之繼續高漲。第二個五年計劃之先期完成。農業之改造與集體化之完成。幹部之意義。斯達漢諾夫運動。人民幸福之增長。人民文化之高漲。蘇維埃革命之力量。
(三) 第八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蘇聯新「憲法」之通過。
(四) 布哈林份子——托洛茨基份子間諜、暗害者、賣國賊餘孽之被消滅。對於蘇聯最高蘇維埃選舉之準備。黨之擴展黨內民主的方針。蘇聯最高蘇維埃之選舉。
結束語
個別名辭注釋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48
publication_date QS:P577,+1948-00-00T00:00:00Z/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黨史-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351.23
拼音題名
InfoField
su lian gong chan dang ( bo er shi wei ke ) li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531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6:21, 21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6:21, 21 April 20231,239 × 1,754, 544 pages (24.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蘇聯共產黨(波爾什維克)歷史 (1/1) by 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所設專門委員會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02jh002532,13411; 民國圖書-PD2022.1; 蘇聯共產黨(波爾什維克)歷史)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