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1jh000367-89485 佛教概論.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239 × 1,754 pixels, file size: 6.9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7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edit]

佛教概論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蔣維喬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佛教概論
Publisher
中華書局
Description

目錄
敘文
例言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佛教以前印度之思想界
印度之古宗教
四吠陀聖典
優波尼沙士哲學
六大學派
四姓之階級
婆羅門教之末流
宗教之革新
第二章 原始佛教
釋迦之降生及出家
正覺之內容
釋迦之說法及入涅槃
佛教在印度之興衰
佛教之傳播
第三章 佛教之經典
結集遺教
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
初期之佛典
巴利語佛典
梵語佛典
西藏之佛典
蒙古語藏經
我國翻譯經典
譯經之初期
譯經之第二時期
譯經之第三時期
舊譯新譯之不同
宋代始雕大藏經
契丹之藏經
高麗之藏經
明之南北藏
清之龍藏
日本之藏經
第四章 佛教之分派
大小二乘
有空二論
顯密二教
教禪二宗
第二編 本論
第一章 教理論
考察宇宙之二方面
宇宙論之歸結
佛教之宇宙論
緣起論與實相論
第一節 緣起論
佛教之因果律
泛神論之結果
(一) 業感緣起論
業力之所感召
惑業苦
斷盡惑業證得涅槃
(二) 賴耶緣起論
妙有論之二種傾向
阿賴耶識為宇宙萬有之根元
賴耶緣起之創設者
種子與現行
(三) 真如緣起論
真如為宇宙萬有之第一原因
一心二門
無明之生起
真如門與生滅門之關係
染熏與淨熏
(四) 法界緣起論
真如緣起與法界緣起
能緣起與所緣起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宇宙為緣起之一大系統
聖凡之別
(五) 六大緣起論
法界緣起與六大緣起
人格的宇宙論
六大無礙常瑜伽
即身成佛
六大即物心二元
第二節 實相論
佛教之實相論三分種
一 消極的實在論
甲 普通消極說
不能寫象
乙 特殊消極說
空寂
凝然不作
二 積極的實在論
普通的寫象
關係的寫象
內存的寫象
三 理想的實在論
因的實在與果的實在
理想實在之消極積極說
第二章 解脫論
佛教之解脫論
佛教之解脫與他宗教之不同
第一節 解脫之實質
解脫之實質分兩種
一 解脫之出發點
大小共通之出發點
積極主義與消極主義
二 解脫之到著點
與實在一致之觀念
絕對的一元解脫
第二節 解脫之形式
形式方法之不同一
自力他力二門
一 自力論
開發的解脫方式
時間的解脫方式
二 他力論
歸人的解脫方式
空間的解脫方式
第三編 各論
第一章 緒言
我國之十宗
佛教分顯密二大部
第二章 俱舍宗
第一節 宗義
俱舍宗之由來
俱舍宗之盛行
第二節 七十五法
有為法與無為法
色法
心法
心所法
不相應行法
擇滅無為
非擇滅無為
虛空無為
第三節 四諦
四諦之名稱及意義
俱舍論之本旨
第四節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之名稱及意義
十二因緣不出因果二種
十二因緣四諦之關係
第五節 〓槃
〓槃之境界
小乘二種〓槃
第六節 三乘之因果位
聲聞緣覺菩薩之因位果位
七方便
四果
見思二惑
第三章 成實宗
第一節 宗義
成實宗之由來
世界門及第一義門
成實論之內容
第二節 斷二障
煩惱障所知障
人空觀法空觀
第三節 聖賢位階
二十七位
阿那含十一位
有學位與無學位
羅漢九位
見惑易斷思惑難斷
第四節 八十四法
八十四法與俱舍論有出入
第四章 三論宗
第一節 宗義
性相二宗
百論中論十二門論
三論宗之由來
四論宗
第二節 二藏及三法輪
聲聞藏菩薩藏
根本法輪
枝末法輪
攝末歸本法輪
第三節 破邪顯正
本宗立論之大綱
破邪有四
顯正之本意
第四節 二諦及八不中道
真諦俗諦
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不一不異不斷不常
第五節 行位
成佛之真俗二門
眾生成佛遲速視根性利鈍
五十二修行位
第五章 法相宗
第一節 宗義
法相宗所依之經論
法相宗之由來
法相宗之盛行
第二節 三時判教
第一時有教
第二時空教
第三時中道教
第三節 五位百法
五位名義
合成百法
心王
心所
色法
不相應行法
無為法
第四節 種子及現行
阿賴耶識含藏種子
有漏無漏
本有與新熏
種現相生
第五節 四分及三境
相分
見分
自證分
證自證分
性境
獨影境
帶質境
第六節 三性及三無性
偏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
百法分配三性
相無性
生無性
勝義無性
第七節 五重唯識觀
遣虛存實識
舍濫留純識
攝末歸本識
隱劣顯勝識
遣相證性識
相唯識與性唯識
轉識成智
第八節 四智
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第六章 天台宗
第一節 宗義
天台宗之由來
天台宗之大成
第二節 五時八教
華嚴時
阿含時
方等時
般若時
法華〓槃時
頓教
漸教
秘密教
不定教
藏教
通教
別教
圓教
法華高出八教
第三節 教相及觀心
教相觀心二門
佛法根本思想全在自己之心
第四節 十界十如
六凡
四聖
一界具餘九界
吾人心識亦具餘九界
十如是
百界千如
第五節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之法數
依正二報之構成
理具與事造
第六節 三諦圓融
空假中三諦
三諦圓融無礙自在
第七節 三惑
見思惑
塵沙惑
無明惑
第八節 一心三觀
空假中三觀
一切智
道種智
一切種智
法身德
般若德
解脫德
第七章 華嚴宗
第一節 宗義
華嚴經之由來
華嚴宗之要義
六十華嚴
八十華嚴
第二節 三時五教
先照時
轉照時
還照時
小教
始教
終教
頓教
圓教
第三節 十宗
小乘六宗
大乘四宗
第四節 四法界
一真法界
事法界
理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法界
第五節 十玄緣起
同時具足相應門
一多相容不同門
諸法相即自在門
因陀羅網境界門
微細相容安立門
秘密隱顯俱成門
諸藏純雜具德門
十世隔法異成門
唯心迴轉善成門
記事顯法生解門
第六節 六相圓融
六相之由來
總相
別相
同相
異相
成相
壞相
圓融門與行布門
第七節 法界觀
法界觀所依之體
法界唯依後三界
真空觀
理事無礙觀
周遍含容觀
第八章 律宗
第一節 宗義
戒為佛教之法典
南山宗
寶華山重興此宗
第二節 分部
根本律藏
分部之由來
四律五論
第三節 四分律所以獨盛之故
律之傳入中國
四分律之應機
第四節 止持及作持
止作二門
比丘二百五十戒
五篇之區分
六聚及七聚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二十鍵度
第五節 通戒及別戒
通戒有三
別戒無量
第六節 四位五類及七眾
五戒
八齋戒
十戒
六法
四位
五類
出家五眾在家二眾
第七節 四科
戒法
戒體
戒行
戒相
第八節 五義及二教
四分律通大乘有五義
化制二教
第九章 禪宗
第一節 教外別傳
教與禪之分
所以名教外別傳
禪宗即最上乘禪
第二節 源流
正法眼藏
禪宗之成立
北漸南頓
第三節 禪法
調身調心二法
坐禪與參禪
第四節 悟道境界
所謂悟道境界
禪法通於各宗
本來面目
第十章 淨土宗
第一節 宗義
難行門易行門
三經一論
慧遠始創念佛法門
第二節 彌陀行願
阿彌陀佛之名義
四十八願
第三節 淨土
淨土之意義
四種淨土
第四節 信願行
信願行三者不可缺
次信明願
修行以持名為最方便
第五節 念佛法門
覺性念
觀相念
持名念
和緩念
追頂念
禪定念
參究念
第十一章 密教真言宗
第一節 宗義
真言宗特重事相
真言宗之得名
中國有真言宗之始
真言宗獨盛於日本
西藏之密教
東密與藏密
第二節 兩部曼荼羅
金剛界與胎藏界
金胎二界之意義
即身成佛
第三節 四種曼荼羅
大曼荼羅
三昧耶曼荼羅
法曼荼羅
羯磨曼荼羅
四曼之廣說
四曼不離
第四節 六大五智五佛
六大為宇宙之根本
色心分屬金胎兩界
識大分為五智
五智分配五佛
第五節 三密加持
身密
語密
意密
加持之意義
第六節 三種成佛
理具成佛
加持成佛
顯得成佛
第七節 二教十住心
橫判教
堅判教
異生羝羊心
愚童持齋心
嬰童無畏心
唯蘊無我心
拔業因種心
他緣大乘心
覺心不生心
如實一道心
極無自性心
秘密莊嚴心
第十二章 結論
各宗不外空有二門
佛教一貫之原理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19[1930]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佛教教派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946
拼音題名
InfoField
fo jiao gai lu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44頁

Licensing[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0:0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0:00, 10 June 20231,239 × 1,754, 172 pages (6.9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佛教概論 (1/1) by 蔣維喬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0367,89485; 民國圖書.1; 佛教概論)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