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subtitles for clip: File:Erklärvideo zum "Treibhauseffekt".ogv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1
00:00:00,590 --> 00:00:05,794
温室效应这个词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它很好地描述了它的含义。

2
00:00:05,834 --> 00:00:10,138
天气越来越暖和,就像在温室里,就像在玻璃穹顶下。

3
00:00:10,639 --> 00:00:13,005
这里的钟罩就是地球的大气层。

4
00:00:13,045 --> 00:00:15,311
我们的星球本身正在变得越来越温暖。

5
00:00:15,351 --> 00:00:17,557
这张照片只有一个细节有问题。

6
00:00:18,178 --> 00:00:27,149
造成变暖的不是花园温室中的太阳光线,而是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即温室气体。

7
00:00:27,689 --> 00:00:29,332
这就是它的详细工作原理。

8
00:00:29,372 --> 00:00:31,074
太阳照耀着大地。

9
00:00:31,114 --> 00:00:37,583
或者用科学术语来说,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地球辐射能量。

10
00:00:38,084 --> 00:00:44,834
如果我们放大这种电磁能,我们会看到它由蒲团、波粒子组成。

11
00:00:44,874 --> 00:00:45,696
重要的?

12
00:00:45,736 --> 00:00:48,600
太阳的蒲团主要是短波。

13
00:00:48,620 --> 00:00:52,125
这些短波可以轻松穿透我们的大气层。

14
00:00:52,606 --> 00:00:57,509
太阳能毫不绕道地到达地球表面并将其加热。

15
00:00:57,529 --> 00:01:02,933
被加热的物体现在也会发射电磁波,但是

16
00:01:03,573 --> 00:01:08,339
来自地球表面的波粒要长得多,几乎是其两倍长。

17
00:01:08,379 --> 00:01:10,141
它们被称为红外线辐射。

18
00:01:11,042 --> 00:01:18,170
这些长波现在从加热的地球表面传播回大气层,这就是温室效应开始的地方。

19
00:01:18,910 --> 00:01:20,811
为此,有两点至关重要。

20
00:01:20,851 --> 00:01:29,777
首先,红外辐射的长波不再像太阳光线的短波那样容易穿透地球大气层。

21
00:01:29,817 --> 00:01:32,899
这使得热量更难释放到太空中。

22
00:01:33,759 --> 00:01:38,563
其次,在大气中,红外辐射会撞击温室气体。

23
00:01:38,603 --> 00:01:42,786
它们是二氧化碳、甲烷或氯氟烃等气体。

24
00:01:42,826 --> 00:01:45,528
这些气体具有红外活性。

25
00:01:45,569 --> 00:01:46,029
即

26
00:01:46,590 --> 00:01:53,862
它们吸收红外波,变得更热,并再次向各个方向释放热量,包括向地面释放热量。

27
00:01:53,882 --> 00:01:56,767
这称为大气反辐射。

28
00:01:57,848 --> 00:01:59,390
这对于我们的地球来说意味着

29
00:01:59,430 --> 00:02:05,036
。它不仅接收来自太阳光线的热量,还接收来自大气反辐射的热量。

30
00:02:05,076 --> 00:02:06,577
然后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31
00:02:06,617 --> 00:02:12,263
地球返回红外线辐射并再次被吸收,一切都在不断变暖。

32
00:02:12,823 --> 00:02:14,426
温室效应。

33
00:02:14,466 --> 00:02:25,983
尽管温室气体是自然产生的,但我们的工业和消费者行为人为地排放了如此多的温室气体,以至于它们已经成为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问题。

34
00:02:27,199 --> 00:02:31,566
你甚至不能说我们一开始就不太了解。

35
00:02:31,606 --> 00:02:39,397
温室效应是由法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傅立叶发现的,当时被称为玻璃屋效应。

36
00:02:40,500 --> 00:02:44,954
瑞典人 Zvante Arrengius 首次对此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