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6jh001936-80474 圖案構成法.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858 × 1,339 pixels, file size: 10.41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0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圖案構成法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陳之佛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圖案構成法
Publisher
開明書店[發行者]
Description

內分圖案的意義、圖案法的理論、圖案資料、色彩法、平面圖案法、立體圖案等8章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圖案的意義
第三章 圖案的理論
第一節 形式原理
第一 變化與統一
第二 通相的分化
第三 從屬關係
第二節 圖案之形式法則
第一 對比
第二 統調
第三 均齊
第四 平衡
第五 安定
第六 均合
第七 適合
第八 連續
第九 迦克孫氏之圖案法意見
第十 圖案的繁簡
第三節 統覺與錯覺
第一 統覺
第二 錯覺
第四章 圖案資料
第一節 人為資料
第二節 自然資料
第三節 資料採取的態度
第四節 資料採取的方法
第五章 便化法
第一節 便化的意義
第二節 便化法
第一 寫實的便化
第二 理想的便化
第六章 色彩法
第一節 視覺
第一 視覺之生理的過程
第二 視覺的性質
第三 潛伏時 殘像 對照
第四 色盲
第五 視覺的發達
第二節 色彩
第一 物體的色
第二 原色
第三 複色
第四 補色(余色)
第五 色的調子與寒暖
第六 色彩的感情與象徵
第七 色彩的對比作用
第八 色彩的變化
第三節 配色法
第一 配色法則
第二 色彩的採集
第三 配色與濃淡
第四 配色的實際例
第五 色彩配合與暖色寒色
第六 色彩配合不調和的救濟法
第七章 平面圖案法
第一節 平面圖案的分類
第二節 模樣的單位
第一 模樣構成與單位
第二 單位將被的採擇
第三 單位構成之二形式
第三節 繪畫模樣
第四節 單獨模樣
第一 華紋
第二 適合模樣
第三 輪廓模樣
第五節 二方連續模樣(帶形模樣)
第一 二方連續模樣的意義
第二 由資料而區別的二方連續模樣
第三 二方連續模樣的配列形式
第六節 四方連續模樣
第一 四方連續模樣的意義
第二 四方連續模樣的分類
第三 散點模樣
第四 連續模樣
第五 重疊模樣
第六 模樣與空間的關係
第八章 立體圖案
第一節 立體圖案的意義
第二節 立體圖案的構成
第一 器體的基本形式
第二 用幾何學的線條構成器形之法
第三 模仿自然物的形狀而作器形的方法
第四 器體構成的法則
第五 用途與器形
第六 器形與感情
第三節 器物表面的裝飾
第一 各部與裝飾
第二 模樣與適用
第三 模樣的畫法
插圖目次
十二世紀的織物圖巡查
中國古代之幾何學的圖案
分離派圖案
現代的印刷圖案
現代表現派的工藝品圖案
第一圖 示變化與統一之理
第二圖 示變化與統一之理
第三圖 通相分化
第四圖 方形縱橫兩邊的主縱關係
第五圖 均齊與平衡之例
第六圖 迦克孫氏圖案法意見的圖例
第七圖 統覺之例
第八圖 錯覺之例
第九圖 以文字為資料而作模樣這例(一)
第一〇圖 以文字為資料而作模樣這例(二)
第一一圖 以文字為資料而作模樣這例(三)
第一二圖 植物的資料之例(一)
第一三圖 植物的資料之例(二)
第一四圖 下等動物之美的形態
第一五圖 動物的資料之例(一)
第一六圖 動物的資料之例(二)
第一七圖 動物的資料之例(三)
第一八圖 人物的資料之例
第一九圖 以礦物結晶為資料的模樣之例
第二〇圖 雪之結晶所現的圖案的形象之例
第二一圖 自然現象資料之例
第二二圖 示色彩飽和的關係
第二三圖 正色的色輪·類色的配合例·同色的配合例·余色的配合例
第二四圖 色彩混合系統
第二五圖 色光的余色圖
第二六圖 顏料的余色圖
第二七圖 混色器
第二八圖 由光線的強弱而起的色彩的變化
第二九圖 空間分割之例
第三〇圖 由各種平面區劃的模樣構圖例
第三一圖 華紋之例
第三二圖 均齊的適合模樣形式之例
第三三圖 平衡的適合模樣形式之例
第三四圖 幾何學的單獨模樣之例
第三五圖 適合模樣之例
第三六圖 適合模樣之例
第三七圖 適合模樣之例
第三八圖 適合模樣之例
第三九圖 線條的緣邊模樣之例
第四〇圖 緣邊區劃之例
第四一圖 帶形模樣的緣邊模樣之例(一)
第四二圖 帶形模樣的緣邊模樣之例(二)
第四三圖 帶形模樣的緣邊模樣之例(三)
第四四圖 對稱的緣邊模樣之例(左右對稱)
第四五圖 對稱的緣邊模樣之例(上下對稱)
第四六圖 平衡的緣邊模樣之例
第四七圖 角隅模樣之例(均齊的)
第四八圖 角隅模樣之例(平衡的)
第四九圖 幾何學的二方連續模樣之例
第五〇圖 二方連續模樣的形式及其實例(一)
第五一圖 二方連續模樣的形式及其實例(二)
第五二圖 橫式二方連續模樣之例(一 )
第五三圖 橫式二方連續模樣之例(二 )
第五四圖 橫式二方連續模樣之例(三 )
第五五圖 縱式及斜式二方連續模樣之形式及其實例
第五六圖 縱式二方連續模樣之例
第五七圖 飛白模樣之例
第五八圖 一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
第五九圖 二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
第六〇圖 三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
第六一圖 模樣單位的方向
第六二圖 四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
第六三圖 五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一)
第六四圖 五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二)
第六五圖 六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
第六六圖 七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
第六七圖 八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一)
第六八圖 八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二)
第六九圖 九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
第七〇圖 十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一)
第七一圖 十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二)
第七二圖 十一個散點模樣的形式及實例
第七三圖 線條模樣之例(一)
第七四圖 線條模樣之例(二)
第七五圖 幾何學的連綴模樣之例(一)
第七六圖 幾何學的連綴模樣之例(二)
第七七圖 幾何學的連綴模樣之例(三)
第七八圖 以基本線為型而構成的幾何學的連綴模樣之例
第七九圖 二方連續模樣構成之例
第八〇圖 轉換連續模樣構成之例
第八一圖 菱形構成法
第八二圖 菱形連續模樣構成之例
第八三圖 以四十五度方格構成模樣之例
第八四圖 階段連續構成法
第八五圖 階段連續模樣構成之例(一)
第八六圖 階段連續模樣構成之例(二)
第八七圖 方形連續模樣構成之例(一)
第八八圖 方形連續模樣構成之例(二)
第八九圖 方形連續模樣構成之例(三)
第九〇圖 波形連續構成法
第九一圖 波形連續模樣構成之例
第九二圖 波形連續模樣構成之例
第九三圖 重疊模樣構成之例(一)
第九四圖 重疊模樣構成之例(二)
第九五圖 器物基本形及其構成器形之例
第九六圖 由曲線構成器形之例
第九七圖 由圓橢圓卵圓構成器形之例
第九八圖 取人體及自然物形狀的一部曲線而構成器形之例
第九九圖 模仿自然物形狀而構成器形之例
第一〇〇圖 花瓶各部的名稱
第一〇一圖 器物的闊與高的比例
第一〇二圖 器物各部的調和例
第一〇三圖 器物表面裝飾的方法
第一〇四圖 器物表面裝飾(一)
第一〇五圖 器物表面裝飾(二)
第一〇六圖 花瓶圖案及表面裝飾之例
第一〇七圖 杯碗圖案及其裝飾例
第一〇八圖 盆類圖案的裝飾例
第一〇九圖 器物圖案例
第一一〇圖 器物圖案例
第一一一圖 器物裝飾的立體的表現及透彫之例
第一一二圖 中國古器(一)
第一一三圖 中國古器(二)
第一一四圖 中國古器(宋朝陶瓷器)(三)
第一一五圖 西洋古器(一)
第一一六圖 西洋古器(二)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六年[193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948.6/382-3
主題
InfoField
圖案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J51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94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1:14,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1:14, 11 June 2023858 × 1,339, 309 pages (10.41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圖案構成法 (1/1) by 陳之佛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16jh001936,80474; 民國圖書.10; 圖案構成法)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