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8062-84866 赫克爾一元哲學,又名,世界疑謎.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58 × 1,410 pixels, file size: 13.7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27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赫克爾一元哲學,又名,世界疑謎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德〕赫克爾(Ernst Haeckel)原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赫克爾一元哲學,又名,世界疑謎
Publisher
中華書局[發行者]
Description

全書分4篇,1、論人類,講述人類進化;2、論靈魂,講述思維形成歷史;3、論世界,講述基本物質規律;4、論上帝,解釋宗教的產生。書末附錄《認識論》,《心理學在生物科學系中之位置》、《靈魂生活進化之主要階段》,《一元主義及二元主義之衝突》

目錄
第一篇 論人類
第一章 世界疑迷通論
十九世紀末期人類文化及世界觀念之狀況
自然知識之進步
物質定律及進化定律
社會方面之進步
司法事務
國家秩序
學校
教會
良知及教條之衝突
人類主義
宇宙之真相觀察
宇宙公例
疑迷之數
疑迷之解釋
感覺及腦之作用
良知感情及默示
哲學及自然科學
經驗及思想
二元論及一元論
第二章 人類之身體構造
解剖學之本義
人類解剖學
喜剖克拉推司
亞里斯多德
卡倫奴司
書沙魯司
比較解剖學
屈費兒米勒
格跟保兒
肌體學及細胞學
司奈登及司旺
寇里克
威爾齊
人類之脊椎動物本性
人類之四足動物本性
人類之哺乳動物本性
人類之胎盤動物本性
人類之主獸極本性
人類之猿類本性
人類之狹鼻猿及無尾猿本性
人與人猿之體部構造相等
第三章 人類之生命
古代及中世紀內生理學之發達
人類生理學
卡倫奴司
實驗及活體解剖
哈維血液循環之發明
生活力
生命機械主義
比較生理學
米勒約翰細胞生理學
韋爾溫
細胞病理學
威爾齊
哺乳動物類生理學
猿類及人類生理作用之一致符合
第四章 人類之胎生史
最古胎生學史
豫造說
裝填說
哈勒及來白尼支
新生說
富勒夫
胎業說
卑爾
人卵之發見
雷馬克
寇里克
卵細胞及胎細胞
原腸體說單細胞動物及多細胞動物
人類之卵細胞及精蟲細胞
受胎作用
赫特宇希
人胎發育
脊椎動物胎體之相似
人類之胎膜
人類之胎盤
第五章 人類之起原史
人類之起原
神秘之創造史
摩西及林納
永久物種之創造
屈費兒之靈變說
貴特之變形說
拉馬克之下傳說
達爾文之淘汰說
物種起原史
起原系國
普通形態學
自然創造史
系統的起原史
發生學的根本律
人類發生學
猿為人祖
祖猿論
第博之發見化石猿人
第二篇 論靈魂
第六章 靈魂之本性
心理學之本旨
心理學之本義及研究方法
二元及一元心理學
心理學與物質定律之關係
心理學觀念之淆亂
心理學說的變演
康德威爾〓第博雷孟諸家之說
心理學之觀察方法
主觀方法
正確方法即心理的物理學
比較方法即動物心理學
溫特之心理學理改變
巴司丁之民族心理學
卜來爾之胎生心理學
達爾文之羅曼司之系統心理學
第七章 靈魂之階級
有機界之心理一致
心理之物質基本(心理原素)
感覺階級
運動階級
返射功用階級
單簡及復難之返射功用
反射功用及意識
想象階級
無意識及有意識之想象
記憶階級
無意識及有意識之記憶
想象之聚合
本性第一及第二本性
良知階級
語言
感情運動階級
意志階級
意志自由
第八章 靈魂之胎生史
胎生學對於心理學之重要
兒童靈魂之發達
個體靈魂之起原
靈魂之存積
靈魂原始之神話
靈魂原始之生理學
受胎之經過
卵細胞與精蟲細胞之結合
細胞戀愛
靈魂之遺傳
以生活原素之機械作用解釋靈魂之生理學本性
靈魂混合
心理之隔代遺傳
心理學之生物發生根本律
書生的復現與新生的變異
胎體及其後之心理發生學
第九章 靈魂之起原史
人類靈魂自動物靈魂所為階級的歷史進化
系統心理發生學之研究方法
系統心理發生學之主要階級
靈魂起原史之四大階級
1.細胞靈魂
細胞心理學
2.細胞圈體靈魂
桑寶期及胎囊期心理學
3.肌體靈魂
重複的肌體靈魂
植物靈魂
下等無神經動物之靈魂
原腸體靈魂
棉胞動物靈魂
毒腺動物靈魂
4.神經靈魂
靈魂器械之三分部
動物諸異頻神經中樞之模範構造
脊椎動物之靈魂械體
脊髓管哺乳動物靈魂史
第十章 靈魂之意識
意識為自然想象
意識之本義
意識與靈魂生活之關係
人類之意識
意識學說
1 人類意識說
2 神經意識說
3 動物意識說
4 生物意識說
5 細胞意識說
6 原子意識說
一元的與二元的學說
意識之超絕說
不可知主義
意識之生理學
思想機關之發見
意識之病理學
重複及中絕意識
意識之胎生學
意識及系統發生學
第十一章 靈魂不死
迷信之堅壘
有死說與不死說
死之個體特性
單細胞生物之不死
宇宙不死及個人不死
第一期有死說
第二期有死說
不死說及宗教
不死迷信之起原
基督教之不死說
永久生命
最後審判
形而上的不死說
靈魂原質
以太靈魂
空氣靈魂
液體及固體靈魂
動物靈魂之不死
贊成與反對不死說的證據
不死之幻想
第三篇 論世界
第十二章 物質定律
化學定律即物質不滅律
物理定律即物力不滅律
二律想和為物質定律
振動的物質論
凝聚的物質論
二元的物質輪
一元的物質論
體量或體質
原子及元素
元素之親和力
原子靈魂
以太之存在及其性質
以太及物體
力及本能
潛力及活力
自然力之一致
物質定律之萬能
第十三章 世界進化史
創造說
奇蹟
世界創造及單件創造
物質創造
有神論
創造日
單件創造
單件創造之五種形式
進化論
1 一元世界進化學
世界之終始世界無窮境無〓時
空間時間
世界之永遠運動
世界之熱力函數
2 一元地球進化學
無機及有機地球史
3 一元生物進化學
變形說與傳統說
拉馬克與達爾文
4 一元人類進化學
人類原始
第十四章 自然界之一致
世界之一元主義
有機界及無機界之根本一致
炭素論
原始發生論
機械原因及目的原因
康德之機械論及目的論
無機界及有機界之目的
生活力
新生活力
發育不良之機體
自然界之無目的及不完全
有機體之目的傾向
胎生學種系學無目的傾向說
拍拉圖之理想
地球生物史脊椎動物史人類史中無可論證之倫理秩序
上帝護理
目的原故及偶然
第十五章 神及世界
神之概念
神與世界對立
有神論及泛神論
有神論之主要形式
多神論
三神論
二神論
一神論
宗教統計
自然體的一神論
太陽教
人類體的一神論
地中海沿岸之三大宗教
摩西教
基督教
聖母及聖徒崇拜教皇的多神教
回教
混雜的有神論
有神論之性質
世界外及人類體之神
氣體的脊椎動物
泛神論
世界內之神
希臘一元學派之萬物有生命論
泛神論及基督教之衝突
斯賓挪薩
近世一元主義
無神論
第四篇 論上帝
第十六章 知識及信仰
真理之知識及基本源
感覺作用及想象聯合
感覺機體及思想機體
感覺機體及其特殊本能
感覺機體之進化
感覺哲學
感覺價值
感覺知識之界限
臆說及信仰
理論及信仰
科學(自然的)信仰與宗教(超過自然的)信仰之原理衝突
野蠻民族及文化民族之迷信
信仰供認
無宗派之學校
祖先之信仰
有鬼論
默示
第十七章 科學及基督教
近世自然知識與基督教世界觀念之衝突
舊信仰及新信仰
合力科學對於基督教迷信及羅馬舊教攻擊之防護
基督教發達史之四大期
1 原始基督教
四種福音
保羅書
2 羅馬舊教
中世紀之文化衰退
天主教之歷史偽造
羅馬舊教及科學
羅馬舊教及基督教
3 宗教改革
路德及加勒雲啟明世紀
4 十九世紀之虛基督教
教皇對良知及科學宣戰
(一) 教皇之絕對無過
(二) 教皇通論
(三) 童貞受胎說
第十八章 一元宗教
一元主義為宗教及科學之連鎖
文化戰爭
國家與教會之關係
一元宗教之原理
一元宗教之三大理想
真善美
自由真理與基督真理之矛盾
一元道德與基督教道德之調和
一元美術與基督教美術之衝突
近代世界觀之擴大
風景書及近代之自然〓賞
自然界之美
此世界及彼世界
一元教堂
第十九章 一元倫理
一元倫理及二元倫理
康德之純粹良知及實用良知說
康德之無上命令說
新康德學派
斯賓塞
自利主義及利他主義
兩種本性之平衡
倫理學根本律即黃金律
黃金律之原始
基督教倫理
個人肉體自然文化家族婦人之輕蔑
羅馬舊教之道德
獨身主義之不道德
獨身主義口頭識悔
免罪符售賣之必須廢止
國家與教會
宗教乃私事
教會與學校
學制改良之必要
第二十章 世界疑迷之解釋
十九世紀解釋世界疑迷之進步
1 天文學世界學之進步
世紀之物理學化學的一致
世界變化
行星系之發達
地球上及他行星上之相似進化
他世界體質有機居住物
世界構造之過期變化
2 地質學古生物學之進步
水成說及火成說
連續構成說
3 物理學化學之進步
4 生物學之進步
細胞說及種族起原說
5 人類學
人類原始
終結
結論
附錄
認識論
心理學在生物科學系中之位置
靈魂生活進化之主要階級
一元主義及二元主義之根本衝突
注釋
譯名表(置卷末)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十年[1921]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B516.44/2
主題
InfoField
一元論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089 B516.44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2,370,22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4:10, 21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4:10, 21 April 2023858 × 1,410, 427 pages (13.7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赫克爾一元哲學,又名,世界疑謎 (1/1) by (德)赫克爾(Ernst Haeckel)原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8062,84866; 民國圖書-PD2022.5; 赫克爾一元哲學,又名,世界疑謎)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