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3096-85901 新編兵器學教程提要.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756 × 1,097 pixels, file size: 13.2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7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新編兵器學教程提要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高百熒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新編兵器學教程提要
Publisher
軍用圖書社
Description

分9篇:火藥、彈藥、炮兵兵器(火炮)、步兵兵器、射擊、保存、裝甲車、飛機之武裝及防禦、毒氣戰。附錄德國火炮射擊能力表及兵器參考圖等

目錄
第一篇 火藥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火藥之區分
第二節 軍用火藥應具備之性能
第三節 誘起火藥分解之方法
第二章 各種火藥之特性及用途
第一節 拋射藥
第一款 通則
其一 採用拋射藥拋射子彈之理由
其二 拋射藥應具備之性能
第二款 微煙火藥
其一 純硝化殲維火藥
其二 含硝化甘油之硝化殲維火藥
其三 錏火藥
第三款 強煙火藥
其一 黑火藥
第二節 破壞藥
第一款 通則
其一 破壞藥應具備之性能
第二款 三硝基熗火藥
第三款 三硝基熗醇火藥
第四款 三硝基甲熗火藥
第五款 硝酸熗火藥
第六款 硝酸錏甲熗火藥
第七款 氣酸鑒火藥
第三節 點火藥
第一款 通則
其一 點火藥應具備之性能
其二 副裝藥應具備之性能
第二款 電汞
第三款 爆粉
第四谷 氮化鉛
第三章 火藥之作用
第一節 點火藥作用
第二節 破壞用火藥之作用
第三節 拋射用火藥之作用
第一款 拋射藥燃燒之現象
第二款 火身內氣體壓力變化之狀態
第三款 火藥氣體壓力施於子彈之功用
其一 火藥氣體壓力之功用
其二 阻礙抗力
其三 膛長決定之標準
其四 子彈在火身口所具之威力
第四款 火藥氣體壓力施於火身之作用
其一 火身之肉厚
其二 後坐
第二篇 彈藥
第一章 槍炮彈藥之結構
第一節 普通子彈
第一款 槍彈
第二款 炮彈
其一 炮彈外部之結構
其二 炮彈內部之結構
其三 榴彈
其四 榴霰彈
其五 霰彈
第二節 特種子彈
第一款 槍彈
其一 鋼核彈
其二 撤甲彈
其三 爆裂彈
其四 燒夷彈
其五 發光(煙)彈
其六 達姆彈
第二款 炮彈
其一 毒氣彈
其二 燒夷彈
其三 照明彈
其四 發煙(霧)彈
其五 防空彈
其六 通信彈
第三節 火炮裝藥
第一款 藥筒
第二款 裝藥
第四節 火具
第一款 爆管
第二款 門管
第三款 信管
附大戰末期德國之主要炮彈與信管種類表
子彈使用種類表
第三篇 炮兵兵器(火炮)
第一章 區分任務及結構
第一節 區分
第二節 任務
第一款 野戰加農炮
第二款 輕野戰榴彈炮
第三款 山炮
第四款 防空炮
第五款 步兵炮
第六款 重野戰榴彈炮
第七款 臼炮
第八款 中加農及重加農炮
第九款 最重曲射炮
第十款 最重平射炮
第三節 構造
第一款 炮身
其一 炮身內部之結構
其二 炮身材料之要求
其三 敝身之種類
第二款 炮閂
其一 楔狀炮閂
其二 螺式炮閂
其三 自動炮閂
第三款 炮架
其一 炮架之主要要求
其二 炮架之種類
其三 制退及復坐裝置
其四 高低射界及方向射界
其五 瞄準機
其六 防楯附高射炮一覽表近世野戰炮一覽表
第二章 瞄準器觀測器及測量器
第一節 瞄準器
第一款 高低瞄準具
第二款 方向瞄準具
第二節 觀測器
第一款 雙眼望遠鏡
第二款 剪形望遠鏡
第三款 反光鏡及塹壕反光鏡
第四款 柱式望遠鏡
第三節 測量器
第一款 經緯儀
第二款 一二五測遠機
第四篇 步兵兵器
第一章 輕兵器
第一節 一般要求與口徑問題
第二節 攜帶兵器之主要要求
第三節 步騎槍
第一款 槍身
其一 金質、肉厚、及長度
其三 膛線
第二款 瞄準具
第三款 槍機
第四款 機槽
第五款 彈槽
第六款 槍托
第四節 輕機關槍、自動槍、手提機關槍、及手槍、
第一款 輕機關槍
第二款 自動步槍
第三款 手提機關槍
第四款 手槍
第五節 近戰兵器
第一款 手榴彈、槍榴彈、拋擲彈、
其一 手榴彈
其二 槍榴彈
其三 拋搓彈
第二款 火焰發射器
第三款 毒氣煙霧及燒夷器
其一 手擲毒氣彈
其二 煙霧器
其三 煙、及燒夷器
第二章 重兵器
第一節 重機關槍
第一款 重機關槍製造方式
其一 活動火身之機關槍
其二 固定火身之機關槍
其三 利用氣體壓力之機關槍
第二款 機關槍架
第三款 准准具
第二節 迫擊炮
第一款 炮身
第二款 炮架
第三款 瞄準具
第四款 迫缶炮之戰鬥任務
第三節 步兵炮
第一款 步兵炮構造之主要要求
附步兵炮及迫擊炮一覽表
第四節 破甲步銷及破甲機關銷
第一款 破甲步槍
第二款 破甲機關槍
第三章 步兵之光學補助器
第一節 瞄準器
第二節 觀測器
第三節 測量器
第五篇 射擊
第一章 彈道
第一節 彈道形狀之理論
第二節 彈各部之名稱
第三節 填空中彈道
第一款 填空中彈道之形狀及性質
第二款 主要諸元之計算法
第四節 空氣中彈道
附真空中及空氣中射程比較表
第一款 子彈飛行中空氣之狀態
第二款 空氣阻力大小之原因
第三款 空氣阻力之作用
第四款 影響子彈運動諸力
第五款 纏度及纏角
第六款 空氣中彈道之形狀及性質
第五節 彈道之變化
第一款 高角及高低角
第二款 在山地及向飛機射擊
第二章 瞄準
第一節 方向瞄準
第二節 高低瞄準
第三章 命中學
第一節 散布
第二節 射彈散布之原因
第三節 散布種類
第四節 射彈之偏差
第五節 射彈散布之景況
第一款 被彈面及炸裂區域
第二款 射彈散布之法則
第三款 公算偏差、半數必中界、及必中界
第六節 求平均彈着點及公算偏差之法則
第七節 對於命中之影響
第一款 表尺區域
第二款 危險界
第三款 特別關係及氣象關係
第八節 命中公算計算之應用
第一款 命中公算、命中百分數、公算因數
第二款 命中公算之計算法
第三款 關於火器效力之判斷
其一 平均彈道通於目標之命中成績
其二 平均彈道不通於目標之命中成績
其三 戰時之命中成績
其四 對於重機關槍射擊時各種情況之射擊效力並彈藥消耗之概況
其五 對於炮兵連射擊各種情況之射擊效力並彈藥消耗之概況
第四款 射擊法之判斷
其一 順射之必要
其二 有效距離之標準
第五款 近彈之避免
其一 不移動平均彈着點時避免近彈之方法
其二 移動平均彈着點時避免近彈之方法
第六款 步兵之射擊
其一 近距離環形靶命中能力之推算
其二 以命中行列推求命中成績
第四章 射擊效力
第一節 子彈一般之效力
第一款 殺傷效力
第二款 破壞效力
第二節 步騎槍及機關槍射擊效力
第一款 槍彈之性能
第二款 步騎槍之射擊效力
其一 單獨射擊之效力
其二 部隊射擊之命中效力
其三 中彈之效力
第三款 輕機關槍射擊之效力
第四款 重機關槍射擊之效力
第三節 火炮射擊之效力
第一款 各種炮射之性能
其一 榴彈之性一能
其二 榴散彈之性能
其三 霧彈之性能
第二款 對各種目標之射擊效力
第五章 射擊法
第一節 步騎銷及機關槍射擊
第一款 地上射擊
其一 表尺及瞄準點之選定
其二 射擊之觀測
其三 步騎槍及輕機關槍之射擊
其四 重機關槍之射擊
第二款 對空射擊
第二節 火炮射擊
第一款 炮兵連之射擊
第二款 炮兵連之射擊
第二款 射擊準備
第三款 發射法與射擊法
其一 發射法
其二 射擊法
第四款 射擊實施
其一 試射
其二 精密試射
其三 概略試射
其四 效力射
第五款 特種射擊
其一 用炮兵測量隊之射擊
其二 用飛機觀測射擊
其三 用氣球觀測射擊
其四 無觀測之射擊
其五 移動彈幕射擊
其六 山地射擊
第六款 步兵炮、迫擊炮及高射炮之射擊
第六篇 保存
第一章 金屬之生鏽之生鏽及防鏽法
第一節 生鏽之原因
第二節 防鏽法
第三節 防鏽脂油
第四節 防擦脂油
第五節 塗料
第六節 革具脂油
第七節 洗滌劑
第二章 兵器之擦拭
第一節 金屬製品之擦拭
第二節 革製品之擦試
第三章 兵器之儲藏法
第四章 兵器之檢查
第七章 裝甲車
第一章 道路裝甲汽車
第二章 戰車
第一節 戰車之特性與應用
第二節 戰車之外形、武裝、及裝甲
附各種戰車式樣一覽表
第八章 飛機之武裝及防禦
第一章 武裝
第一節 火器
第二節 炸彈
第三節 裝甲
第二章 防空
第九篇 毒氣戰
附表第一 德國火焰射擊能力表
第二 步兵新式子彈舊式子彈射擊比較力表
第三 步騎槍及輕機關槍射擊表
第四 重機關槍射擊表
第五 各種戰車式樣一覽表
附 特種子彈圖
附 兵器參考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八年[193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E92/54
主題
InfoField
武器
中圖分類
InfoField
E92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4,237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2:36,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2:36, 11 June 2023756 × 1,097, 273 pages (13.2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新編兵器學教程提要 (1/1) by 高百熒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3096,85901; 民國圖書.9; 新編兵器學教程提要)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