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4jh008932-81735 民國財政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 (756 × 1,083 pixels, file size: 59.8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12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民國財政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賈士毅編纂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民國財政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6章。通過與古代財政之比較,重點闡述民國間整理財政之方針,財務官署之更迭,歲入、歲出、預算、決算之編定,以及國債之大要,泉幣之概況等。附錄民國五年中央及各地方歲入歲出預算表等

目錄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財政之沿革
第一節 古代之財政
第二節 清代之財政
一 順治時之財政
二 康熙時之財政
三 雍正時之財政
四 乾隆時之財政
五 嘉慶時之財政
六 道光時之財政
七 咸豐時之財政
八 同治時之財政
九 光緒時之財政
甲 光緒初年之財政
乙 光緒中年之財政
丙 光緒末年之財政
十 宣統時之財政
第一章 財政之現情
第一節 中央及各省財政之概要
第一項 中央之財政
第二項 各省之財政
第二節 國家及地方財政之劃分
第一項 劃分之起源
一 國家與地方之界說
二 地方團體之級數
三 國家行政地方行政之範圍
第二項 稅項之劃分
一 現行稅目之劃分
二 將來新稅之劃分
第三項 政費之劃分
甲 國家費之費目
乙 地方費之費目
第四項 地方財政之收支
第三章 財政方針之變遷
甲 周學熙長財政部時期
第一 現在財政之狀況
第二 整理財政之目的
第三 整理財政之方法
甲 財政政策
一 稅項之劃分
二 稅權之統一
三 稅目之釐訂
四 稅制之更新
乙 經濟政策
一 公債之籌劃
二 幣制之統一
三 銀行之計劃
四 產業之保護
第四 收支之大概
第五 結論
乙 熊希齡長財政部時期
第一 內外財政之現狀
第二 治標之方法
整理舊債
撙節軍費
裁減政費
第三 治本之方法
改正稅制
整頓金融
改良國庫
丙 陳錦濤長財政部時期
第一 目前恢復舊狀辦法
一 整理軍費政費
二 徵收賦稅暫時照舊辦理
三 專款解款暫時照舊辦理
四 暫借外債一萬萬元
第二 將來財政整理辦法
一 整理稅制
二 整理預算
三 統一金庫
四 整理公債
五 確定貨幣政策
六 實行煙酒公賣
七 整理歲入官廳
八 整理金融機關
丁 周自齊長財政部時期
第一 歲入情形
一 整頓舊稅
子 田賦
丑 厘金
寅 常關稅
二 推行新稅
子 驗契
丑 印花
寅 煙酒牌照稅
三 臨時收入
子 內國公債
丑 官產變價
寅 儲蓄票
第二 歲出情形
一 額定中央經費
二 節減外省支出
第三 整理濫幣
第四 籌辦金庫
第四章 財務官署之遞嬗
第一節 財務官署之沿革
一 秦代之財務官署
二 漢代之財務官署
三 三國時之財務官署
四 晉代之財務官署
五 南北朝之財務官署
六 隋代之財務官署
七 唐代之財務官署
八 宋代之財務官署
九 元代之財務官署
十 明代之財務官署
十一 清代之財務官署
第二節 財務官署之現情
第一項 中央官署
第一款 行政監督官署(財政部)
第二款 司法監督官署(審計院)
第三款 中央特種官署
一 稅務處
二 鹽務署
三 幣制局
第二項 地方官署
第一款 財政廳
第二款 海常關監督(稅務司附)
第三款 鹽務官署(稽核所附)
第四款 煙酒公賣局
第五款 印花稅分處
第六款 官產處
第三項 下級財政官署
一 縣知事公署
二 常關分關
三 稅所
四 場知事公署
五 煙酒分局分棧及支棧
六 印花稅所
七 官產分所
第五章 出入遞增之原因
一 外交費
二 內務費
三 陸軍費
四 海軍費
五 財政費
六 司法費
七 教育費
八 農商費
九 交通費
第二編 歲入
第一章 歲入概論
第二章 賦稅
第一款 收益稅
第一節 田賦
第一項 田賦之沿革
第二項 田賦之現情
第一目 田額
第二目 稅率
第三目 額賦
第四目 帶徵各款
第五目 折價標準
第六目 徵收方法
第七目 遇災蠲緩
第八目 徵收考成
第九目 各項稅收
第十目 籌議清丈
甲 寶山清丈辦法
乙 經界局清丈辦法
丙 財政部均賦辦法
第二節 營業稅
第一項 營業稅之種類
第一目 牙稅
一 牙稅之現情
二 牙稅之收數
第二目 當稅
一 當稅之現情
二 當稅之收數
第三目 煙酒特許牌照稅
一 課稅之營業
二 納稅之等級
三 牌照之領換
四 罰則之分定
第四目 特種營業執照稅
一 課稅之營業
二 納稅之等級
三 執照之領換
四 罰則之分定
第五目 普通商業牌照稅
一 課稅之範圍
二 稅率之等級
三 牌照之領繳
四 罰則之明定
第三節 礦稅
第一項 礦稅之種類
第一目 煤礦稅
第二目 鐵礦稅
第三目 銅礦稅
第四目 鉛礦稅
第五目 鋅礦稅
第六目 銻礦稅
第七目 錫礦稅
第八目 汞礦稅
第九目 金礦稅
第十目 鉬礦稅
第十一目 硫礦稅
第十二目 公司及邊省繳納礦稅之辦法
第二項 礦稅收數
第三項 議改稅則
第四節 房稅
一 課稅之標準
二 編查之方法
三 申報之手續
四 徵收之程序
五 罰則之事項
第五節 宅地稅
一 等級課稅說
二 估價課稅說
第二款 行為稅
第一節 登錄稅之種類
第一項 契稅
第一目 稅率之沿革
第二目 徵收之方法
一 契約用紙之頒給
二 特別印花之貼用
三 繳納契稅之期限
四 遲納匿報之罰則
第三目 各省之現情
第四目 契稅之收數
第二項 驗契
第一目 驗契之沿革
第二目 各省之現情
第三目 驗契之收數
第三項 註冊費
一 輪船註冊
二 民業鐵路註冊
三 公司註冊
四 礦業註冊
五 律師註冊
六 著作註冊
第四項 登錄稅之籌議
第二節 印花稅
第一項 印花稅之沿革
第二項 印花稅之現制
甲 印花稅法
一 課稅之種類
二 稅率之等級
三 貼用之方法
四 印花之種類
五 契約之失效
六 罰則之分定
七 施行之手續
乙 人事憑證貼用印花條例
一 課稅之事項
二 貼用之程序
三 各項之罰則
第三項 印花稅之收數
第四項 稅法之修訂
第三節 遺產稅
一 提案之理由
二 草案之內容
第四節 運輸稅
一 議案之理由
二 稅法之概要
第三款 所得稅
第一節 所得稅
第一項 所得稅之現制
一 課稅之範圍
二 稅率之等級
三 計算之方法
四 免稅之事項
五 報告之手續
六 調查會之設置
七 決定之程序
八 審查會之組織
九 納稅之時期
第四款 消費稅
第一節 鹽稅
第一項 鹽稅之沿革
第二項 鹽稅之現情
第一目 產鹽之狀況
第二目 運鹽之狀況
第三目 銷鹽之狀況
第四目 稅率之狀況
第五目 鹽款之狀況
第六目 緝私之狀況
第七目 結論
第二節 茶稅
第一項 茶稅之沿革
第二項 茶稅之現情
第三項 減稅之籌議
第三節 煙酒稅
第一項 煙酒稅捐
一 煙酒稅捐之沿革
二 煙酒稅捐之現情
三 煙酒稅捐之收數
第二項 煙酒公賣之現情
一 局棧之組織
二 分棧之押款
三 公賣之程序
四 公賣之費率
五 運銷之次序
六 公賣之入款
七 檢查之方法
八 罰則之分定
第三項 籌改煙酒稅及公賣費之辦法
第四節 糖稅
第一項 糖稅之現情
第五節 牲畜及屠宰稅
第一項 牲畜及屠宰稅之現情
第六節 絲繭稅
第一項 絲繭稅之現情
第五款 貨物稅
第一項 貨物稅之沿革
第二項 貨物稅之現情
第三項 貨物稅之收數
第四項 整理貨物稅之辦法
第五項 免厘加稅之籌議
甲 前清籌議之辦法
子 出產稅
丑 銷場稅
乙 民國以來籌議之辦法
子 產銷分征說
丑 產銷並征說
第六款 關稅
第一節 關稅之種類
第二節 海關稅
第一項 海關稅之沿革
第二項 海關稅之現情
第一目 進出口稅
甲 沿江沿海進出口稅
一 進口稅
二 出口稅
乙 邊境進出口稅
一 中俄陸路進出口稅
二 中日陸路進出口稅
三 中法陸路進出口稅
四 中英陸路進出口稅
第二目 子口稅
第三目 復進口稅
第四目 洋藥厘金
第五目 船鈔
第六目 海關稅之收數
第三項 改良關稅之籌議
第一目 修改稅則
第二目 加稅免厘
甲 商約之比較
乙 籌議之情形
一 財政部之籌議
子 洋貨進口辦法
丑 國貨出口辦法
寅 外人在中國製造貨物課稅辦法
二 關稅改良委員會之籌議
子 議約之方法
丑 加稅之預備
寅 裁厘之預備
第三節 常關稅
第一項 常關稅之沿革
第一目 五十里內常關
第二目 五十里外常關
第三目 內地常關
第四目 常關稅收
第五目 改訂稅則
第六目 徵收考成
第七款 雜稅
第一項 雜稅之沿革
第二項 雜稅之現情
第三項 雜稅之收數
第八款 雜捐
第一項 雜捐之現情
第二項 雜捐之收數
第三章 官有產業
第一節 官業收入
第一項 普通官業收入
一 普通官業收入之現情
二 普通官業之收數
第二項 特別官業收入
一 特別官業收入之現情
二 特別官業之收數
第二節 官產收入
第一項 官產之種類
第二項 官產之規程
第三項 官產之現情
第四項 官產之收數
第四章 雜收入
第一項 雜收入之種類
一 中央之雜收入
二 各省區之雜收入
第二項 雜收入之收數
第五章 歲入結論
第三編 歲出
第一章 歲出概論
第二章 憲法費
一 元首費
二 議會費
第三章 行政費
第一節 外交費
中央外交費
各省外交費
第二節 內務費
中央內務費
各省內務費
第三節 國防費
一 陸軍費
中央陸軍費
各省陸軍費
二 海軍費
中央海軍費
各省海軍費
第四節 司法費
中央司法費
各省司法費
第五節 教育費
中央教育費
各省教育費
第六節 經濟行政費
一 農商費
中央農商費
各省農商費
二 交通費
中央交通費
各省交通費
第四章 財政費
中央財政費
各省財政費
第五章 歲出結論
第四編 國債
第一章 國債概論
第二章 中央公債
第一節 長期內債
息借商款
昭信股票
愛國公債
軍需公債
六厘公債
三年公債
儲蓄票
四年公債
五年公債
第二節 長期外債
甲 同光之交所起外債
英商各款外債
德商各款外債
乙 甲午後所起外債
滙豐銀款
滙豐金款
俄法洋款
克薩鎊款
瑞記洋款
英德洋款
續借英德洋款
丙 庚子後所起外債
各國賠款
幣制實業借款
丁 民國以來所起外債
比國借款
瑞記第一次借款
瑞記第二次借款
瑞記第三次借款
倫敦新借款
善後借款
奧國第一次借款
奧國第二次借款
奧國第三次借款
中英公司借款
狄思銀行借款
中法實業借款
中法銀行欽渝墊款
第三節 短期內債
第四節 短期外債
第三章 實業公債
第一節 交通部內外債
一 京漢鐵路借款
蘆漢鐵路借款
興辦實業借款
二 京奉吉長鐵路借款
京奉鐵路借款
新奉鐵路借款
吉長鐵路借款
三 正太鐵路借款
四 滬寧鐵路借款
五 汴洛鐵路借款
六 道清鐵路借款
七 廣九鐵路借款
八 滬杭甬鐵路借款
九 津浦鐵路借款
十 整頓鐵路借款
十一 粵漢川漢鐵路借款
贖回粵漢鐵路借款
漢粵川鐵路借款
十二 隴秦豫海鐵路借款
十三 同成鐵路借款
十四 浦信鐵路借款
十五 欽渝鐵路借款
十六 寧湘鐵路借款
十七 沙興鐵路借款
十八 中英公司借款
十九 四鄭鐵路借款
二十 濱黑鐵路借款
二十一 電政各項借款
滬煙沽正水線借款
滬煙沽副水線借款
整頓電報電話借款
天津電話借款
第二節 農商部內債
一 富簽實業公債
二 有獎實業債券
第四章 地方公債
第一節 地方內債
一 直隸公債
二 湖北公債
三 安徽公債
四 湖南公債
五 江蘇公債
六 浙江公債
七 福建公債
第二節 地方公債
一 湖北外債
二 維持市面借款
三 周轉市面借款
四 雲南外債
五 直隸外債
六 浙江外債
七 蘇路公司外債
八 漢冶萍公司外債
第五章 公債償本付息之額
一 財政部內外債款還本付息之額
二 交通部內外債款還本付息之額
第六章 整理國債之籌議
一 整理短期外債議案之概要
二 整理長短期內債議案之概要
第七章 償還國債之計劃
一 共和建設討論會創設減債基金清償新債議案之概要
二 財政部創設減債基金清償舊債議案之概要
第五編 會計
第一章 會計概論
第二章 年度
第一節 年度之沿革
第二節 年度之現情
一 整理之期限
二 歲出之原則
三 儲金之限制
第三章 預算
第一節 預算之沿革
第二節 預算之現制
第一項 預算之編訂
一 歲入歲出之標準
二 總預算之區分
三 總預算之參照書類
第二項 預算之填補
一 追加預算之編訂
二 預備金之設置
三 國庫證券之發行
第三項 預算之議決
一 提交之時期
二 議決之程序
第四章 收支
第一節 收支之沿革
第二節 收支之現制
第一項 收支之事項
一 以收供支之標準
二 徵收賦稅之方法
三 徵收官吏之資格
四 支付預算之手續
五 經費流用之制限
六 收支分明之原則
第二項 收支之變通
一 入款之處分
二 經費之遞用
第三項 飭書之權責
一 發給支付飭書之官署
二 發給支付飭書之制限
三 執行支付飭書之責任
四 預付支付飭書之範圍
第四項 收支之繳付
一 歲入繳納之原則
二 歲出支付之原則
第五項 收支之計算
一 歲入之計算
二 歲出之計算
第六項 期滿免除
一 債權存在之期間
二 債務存在之期間
三 例外之事項
第七項 政府契約
一 競爭契約
二 隨意契約
第八項 出納官吏
一 出納官吏職務之責任
二 出納官吏賠償之責任
三 出納官吏職務之限制
四 出納官吏營業之限制
第五章 金庫
第一節 金庫之沿革
第二節 金庫之現制
第一項 金庫之規程
一 金庫條例草案之內容
二 財政部委託交通銀行代理金庫暫行章程之內容
第二項 中交兩行辦理金庫之概要
第三項 各省稅款改交金庫之概要
第六章 決算
第一節 決算之沿革
第二節 決算之現制
第一項 決算之編訂
一 決算之編訂程式
二 決算之編訂程序
三 決算之附送書類
第二項 決算之審查
一 計算上之審查
二 行政上之審查
三 預算上之審查
第三項 決算之議決
第七章 特別會計
第一節 特別會計之沿革
第二節 特別會計之種類
第三節 特別會計之應用
第八章 收支書類
第一節 總預算書
第二節 各種收支書式
第三節 總決算書
第九章 官廳簿記
第一節 官廳簿記組織
第二節 登記方法及順序
第三節 簿記程式及登記實例
第六編 泉幣
第一章 泉幣概論
第二章 銀行
第一節 中央銀行
第一項 中國銀行之沿革
第二項 中國銀行之現制
第二節 特種銀行
第一項 交通銀行
第二項 興華匯業銀行
第三項 殖邊銀行
第四項 鹽業銀行
第三節 實業銀行
第一項 勸業銀行
第二項 民國實業銀行
第四節 銀行通則
第一項 商業銀行之通則
第二項 殖邊銀行之通則
第三項 儲蓄銀行之通則
第四項 農工銀行之通則
第五節 地方銀行
第一項 各省官銀行號
第三章 貨幣
第一節 實幣
第一項 籌議本位之沿革
第二項 籌議單位之沿革
第三項 制錢之沿革
第四項 銅元之沿革
第五項 銀元之沿革
第六項 國幣之新舊法規
第七項 造幣局廠之沿革
第八項 各項舊幣之成色
第九項 金銀銅換算之價格
第十項 銀元銅元之統計
第二節 紙幣
第一項 各地紙幣之現情
第二項 整理紙幣之籌議
甲 以政府紙幣收回濫幣之說
乙 以公債準備之新紙幣收回濫幣之說
丙 以分期抽籤償還之新幣收回濫幣之說
第三項 取締紙幣之法規
第四項 停止兌現之略情
國會兌現之建議
中行兌現之辦法
交行籌兌之辦法
官商兌現之條議
全部以國庫證券收換法
全部以公債收換法
定期兌現法
一部兌現法
付息法
自然銷卻法
全部以政府紙幣換收法
附錄
宣統四年全國歲入歲出總預算表
民國二年度歲入歲出總預算表
民國三年度歲入歲出總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歲入歲出總預算表
民國五年份中央歲入歲出預算總表
民國五年度京兆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直隸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奉天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吉林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黑龍江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山東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河南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山西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江蘇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安徽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江西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福建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浙江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湖北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湖南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陝西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甘肅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新疆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四川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廣東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廣西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雲南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貴族省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熱河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察哈爾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綏遠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川邊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阿爾泰歲入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恰克圖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烏里雅蘇台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科布多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西藏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庫倫歲出分預算表
民國五年度塔爾巴哈台歲出分預算表
附錄勘誤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十七年[1928]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F812.96/815/:1-2
主題
InfoField
財政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12.96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2:52,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2:52, 10 June 2023756 × 1,083, 2,124 pages (59.8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民國財政史 (1/1) by 賈士毅編纂 (batch task; nlc:data_416,14jh008932,81735; 民國圖書-PD2022.4; 民國財政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