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2jh003299-43415 本國史綱.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10 × 1,131 pixels, file size: 9.93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60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本國史綱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朱翊新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本國史綱
Publisher
世界書局
Description

目錄
篇一 導言
一 歷史研究的趨勢
廣義和狹義
最初的歷史
政治化的歷史
科學化的歷史
推往知來
歷史的分類
錯綜複雜
研究本國史的態度
本國史研究的各方面
二 本國史的特點
極大興趣
愛戀
激勵
延續
三 本國史的史料
書本的史料
正史
通鑑
記事本末
九通
其他
非書本的史料
四 民族的分布
六大民族
漢族
滿洲族
蒙古族
回族
西藏族
苗族
五 疆域的伸縮
地域與民族的關係
三代
戰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




中華民國
五 年代的計算
計年與歷史
以朝代計
以分期計
兩者作用的比較
(附表) 本國史歷代年數表
本國史分期表
篇二 歷代與亡史
一 部落政治與國家組織
部落與酋長
神話中的酋長
國家組織的雛形
堯舜帝位的禪讓
(附圖) 古代要地圖
二 君位世襲與貴族革命
禹平洪水
君位世襲
南湯革命
伊尹放君
周武革命
廢立君主與貴族革命
三 西周政治組織的進步
周的興亡
周以前的政治組織
封建制度源於宗法
封建制度的實施
四 盛行兼併的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兩時代的概說
五霸
吳越之爭
魏文之政
秦國的變法
合縱連衡與秦的統一
(附圖) 春秋時代大勢圖
戰國時代大勢圖
五 中央集權及其反動
君權的提高
廢封建改郡縣
焚書坑儒
銷兵器徙豪富
專制政體的確定
反動的原因
反動的成功
劉項之爭
(附圖) 秦代要地圖
楚漢分爭圖
六 兩漢與新莽
漢的政術
武帝的拓疆
漢之衰亡
王莽篡政
光武的政術
東漢的西北經營
清義與黨獄
(附圖) 漢代拓疆圖
七 三國的鼎立
分裂的原因
分裂的經過
三國的鼎立
三國的戰爭
三國的結束
(附表) 東漢末群雄割據表
(附圖) 三國鼎立圖
八 軍閥與胡族的亂政
八王之亂
五胡之亂
西晉的滅亡
東晉的興亡
南北朝的對峙及其結局
(附圖) 五胡亂華大勢圖
南北朝大勢圖
(附表) 五胡十六國興亡表
九 隋的興亡和唐之盛世
隋的興亡
貞觀之治
開元之治
域外經營及統治方法
(附圖) 唐代域外經營圖
(附表) 六都護府表
一〇 女宦藩黨的四大禍亂
四大禍亂
女寵之禍
宦官之禍
藩鎮之禍
朋黨之禍
(附圖) 唐代藩鎮圖
一一 五代十國的糾紛
五代十國的開始
五代的遞嬗
十國的興滅
東西史事的巧合
(附圖) 五代十國大勢圖
(附表) 五代十國分合大勢
一二 兩宋的積弱和抗爭
積弱原因
遼患
西夏之患
政治改革與新舊黨爭
金的興起與北宋之亡
南渡和抗戰無功
蒙古之興與南宋之亡
(附圖) 宋與遼夏圖
宋金對峙大勢圖
一三 元的全盛及其失敗
元的西征
元的東征
元的南征
上帝之鞭
分裂的因素
速亡的因素
帝國的分裂
速亡的事實
(附圖) 蒙古大帝國圖
一四 君權擴張與明之衰亡
君權的擴張
宦官與朋黨
外患與聚斂
明之覆亡
(附圖) 明代大勢圖
一五 清代的治亂
清之統一
清之武功
清之內治
清之中衰
太平天國的興滅
捻回之亂與清勢益衰
(附圖) 清代全盛圖
一六 維新與仇外
兩派的對立
維新的動機
戊戌政變
仇外的事變
新政再行與假立憲
一七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立
武昌起義的近因
革命的經歷
武昌起義的成功
中華民國的創立
一八 帝制運動與復辟
二次革命
帝制運動
復辟怪劇
一九 國民革命的展開
南北政府的對立
北方軍人的混戰
中國國民黨的改組
中山先生之死
國民政府成立與北伐的完成
(附表) 南北政府的對立
篇三 政治改革史
一 官制
百揆和四岳
夏商官制
三公三孤與六官
諸侯國的內外官制
民軍監三種政權的鼎立
三公和九卿
刺史與州牧
八公三省十卿
大同小異
唐的中央文官制
唐的中央武官制
唐的地方官制
官制改革與冗官裁汰
縣州府軍路
長官都是元人
殿閣大學士
省府州縣
官職滿漢並列
四級制
五權之治
兩級制
(附圖) 禹九州圖
漢十三州部圖
唐十道圖
(附表) 唐三省六部表
清十一部執掌沿革表
國民政府組織系統表
二 田制
共有的田制
私有的田制
「王田」的失敗
均田制
進步的均田制
民田和公田
官田和民田
複雜的田制
民國的田制
三 賦稅制
「粟米」「布縷」「力役」之徵
計畝定賦與人口稅
戶調法
租庸調三法並行
兩稅法
煙酒茶稅
歲賦分為五種
王安石的賦役新法
元的賦稅模仿唐宋
明的賦役標準「黃冊」
一條鞭法
明的雜稅
「地」「丁」的並和
清的雜稅
田賦劃歸地方
地價稅和土地增值稅
關稅自主與常關停辦
所得稅的實行
印花稅
特種消費稅
營業稅的舉辦
其他稅制
四 貨幣制
貨幣的起源
上古的貨幣
九府圜法
上幣和下幣
民間稱便的五銖錢
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三國到南北朝的幣制
隋唐幣制
宋的錢幣
紙幣的創行
錢銀鈔並用
錢和寶鈔
清的銅幣
清的銀幣
清的紙幣
銀幣本位和廢兩改圓
實施法幣政策
五 兵制
寓兵於農
騎兵之始
秦漢的徵兵制
募兵制的起源
「屯田」與「府兵」
完備的府兵制
唐的中央軍制
宋初兵制
王安石改革兵制
元的兵制
明的中央兵制
明的地方兵制
清的經制兵
非經制兵
新式的陸軍
海軍的創辦與覆沒
民國的陸軍
民國的海軍
民國的空軍
六 刑制
唐虞三代的刑制
春秋戰國時的刑制
九章律
兩漢刑制
刑律的進步
唐之刑書
五刑二十等
刑的加減免並
宋的刑制和特點
元的刑制
明的刑制
清的刑律
清的刑名
司刑之制
民國的刑法
民國初年的刑名
現在的刑名
從四級三審到三級三審
(附表) 北齊北周刑名表
宋朝附加刑制表
清刑名表
二十四年刑法章數章名章次與十七年刑法及暫行新刑律比較表
七 學制
虞夏商周的學制
私塾的起源
以吏為師
兩漢學制
三國到南北朝的學制
唐的學制
容納留學生
書院與三舍法
書院發達
明的中央地方學制
開辦學堂
民國初年的學制
新學制與大學區制
(附表) 唐六學說明表
清末學堂系統表
民初學校系統表
新學制的系統
最近學制系統
八 選舉制
選士與進士
戰國時的人才登庸
選舉三法
九品中正
科舉制度
常貢與制舉
科舉與貲選薦舉
用八股文試士
從科舉到學堂選舉
考試院
篇四 社會變遷史
一 禮教與風俗
禮教的起源
五禮
祭祀之禮
喪葬之禮
行軍之禮
相見之禮
冠筓和婚姻之禮
鄉飲酒之禮
一夫多妻
亂倫逆理
姓氏與名字
義俠之風
勢力與氣節
鄉評與清議
清談之風
相墓之俗
門第之見
尚文詞重門閥與「義男」之始
賭博與游宴
奴婢
下賤階級
守節與纏足
娼妓
從澆漓到敦厚
結社之風
健訟之風
社會改造運動
群眾運動
新生活運動
二 實業
農業的概況
農業的危機
工業的概況
機器工業
商業的概況
實業的前途
三 交通
隋唐以前的交通
隋唐的水路交通
隋唐的陸路交通
傳驛之制
宋元明清的海外交通
清末國內交通的改進
民國的交通
(附圖) 東西交通圖
(附表) 「中國」「歐亞」「西南」三航空公司現有航線表
四 生活需要
衣的小史
食的小史
住的小史
行的小史
五 宗教流傳
佛教的流傳
道教的創始和流傳
回教的流傳
基督教的流傳
其他宗教的傳入
(附表) 佛教十三宗表
篇五 學術演進史
一 學術的萌芽和勃興
文字的創造
學術的萌芽
學術勃興的原因
儒道墨法四大家
學術的勃興
二 秦漢到南北朝的學術概況
學術的劫運
儒家的獨尊
兩漢學術概況
思想轉變與文化交流
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概況
三 復古運動與隋唐學術
復古運動與古文家派
學術概況
四 宋學的創興與宋元明的史學文學
宋學的起源
宋學的流傳
史學
以理勝的文章
填詞之盛
「時文」之始
白話文盛行
小說
戲曲
五 舊學的隆盛與西學的輸入
隆盛的原因
漢學的起源
漢學的確立
漢學的貢獻
文學史學的概況
藝術醫學的概況
西洋科學的輸入
六 新文化運動與現代的學術
兩種運動
文學革命運動
國語統一運動
學術概觀
哲學
史學
文藝
科學
篇六 國際關係史
一 國際關係的開始
葡人首先來華
西荷英人的繼至
俄人東侵和尼布楚條約的訂立
恰克圖條約的訂立
常處「下風」的原因
二 拒毒之戰與英法聯軍
拒毒的嚴厲
英國的進攻
失利與訂約
南京條約的損失
英法聯軍的起因
聯軍進攻和兩次訂約
天津北京兩約的損失
(附圖) 割讓的香港
三 北方領土與南方藩屬的喪失
東北領土的喪失
西北領土的喪失
琉球被奪於日
中法之戰與安南的被奪
緬甸被奪於英
暹羅的脫藩
(附圖) 中俄東北疆界圖
伊犁界約失地圖
南方藩屬圖
四 從中日之戰到八國聯軍
朝鮮問題
中日開戰與馬關條約
戰後的中國門戶洞開
八國聯軍的起因
聯軍攻入北京
辛丑條約的訂立
(附圖) 清代國恥圖
(附表) 賠款四萬五千兩各國分派表
五 日俄之戰歐洲大戰與中國的關係
日俄之戰的原因
戰爭結果與我國關係
均勢之局
日本強占膠州與無理要求
巴黎和會與我國
國際聯合會的加入
華盛頓會議與我國
六 國民政府的外交
收回租界
收回租借地
改訂不平等商約
中蘇邦交的繼續
從「九一八」日侵東北到全面抗戰
「國聯」道義的援助
(附表) 國民政府與各國改訂商約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八年[193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G634.53
主題
InfoField
歷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634.53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4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7:53,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7:53, 11 June 2023810 × 1,131, 360 pages (9.93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本國史綱 (1/1) by 朱翊新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2jh003299,43415; 民國圖書.7; 本國史綱)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