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03372-22549 弓箭學大綱.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45 × 1,200 pixels, file size: 17.4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9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弓箭學大綱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張唯中著作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弓箭學大綱
Publisher
南京印刷公司[印刷] (南京)
Description

分3篇:上篇為總論、論述射箭的理論、原理、射法的研究等;中篇敘述中國弓箭的發生、發展及衰落,並介紹歷代神射者傳記及射法名著;下篇為未來的弓箭,提出未來弓箭的意義、內容及發展趨勢

目錄
上篇 弓箭總論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本書著作的動機
第二節 本書著作的旨趣
第三節 本書的定名
第四節 本書的內容
第五節 本書著作的原則
第二章 現今提倡射箭的中心理論
第一節 關於體育的
第一項 射箭是體育上很好的一種運動
第二項 射箭是身體上全部的活動
第三項 射箭運動與身體上各部器官的關係
第四項 射箭與各種運動的比較
第二節 關於教育的
第一項 射箭與教育
第二項 射箭與德育群育
第三項 射箭與智育
第四項 射箭與美育
第三節 關於遊藝的
第一項 人生應注意快樂與興趣
第二項 射箭的遊藝
第三項 射箭是宴會後高尚的娛樂
第四項 騎射
第五項 獵射
第六項 禮堂中表演
第四節 關於軍事的
第一項 射箭對於初級軍事訓練的效益
第二項 射箭可以當作實彈射擊的初步練習
第三項 以射箭代替打靶
第四項 射箭訓練與平時及戰時的關係
第五節 關於時間與經濟的
第一項 射箭初步練習十五小時即可學成
第二項 弓箭費用三角起碼最多不過八元
第六節 關於提倡國貨的
第一項 製造弓箭的原料俱為國貨
第二項 提倡製造弓箭的工業
第三章 弓箭學
第一節 弓箭學的意義
第二節 弓箭學的目的
第三節 弓箭學與其他科學
第四章 弓箭射擊的原理
第一節 弓箭發明的偉大
第二節 弓的製造原理
第三節 箭的製造原理
第四節 步射的原理
第五節 騎射的原理
第五章 射法的研究
第一節 射法研究的原則
第二節 研究射法宜分階段
第六章 初級射法的研究
第一節 簡易教學法的重要性
第二節 五段教學法
第七章 中級射法
第一節 執弓法
第二節 勾弦法
第三節 站立法
第四節 手臂法
第五節 視的法
第六節 撒放法
第七節 神意法
第八節 檢查法
第九節 練力法
第八章 高級射法
第一節 統一法
第二節 養氣法
第三節 視聽法
第四節 計算法
第五節 檢查法
第六節 「動的」射法
第九章 神奇射法
第一節 神奇的意義
第二節 神奇射法的原理
第三節 神奇射法練習的起點
第十章 「射的」之研究
第一節 「射的」應分為「靜的」「動的」「遊藝的」三種
第二節 「靜的」之研究
第三節 「動的」之研究
第四節 「遊藝的」之研究
第十一章 弓箭及附件改造的研究
第一節 弓箭改造的理論
第二節 弓的改造
第三節 箭的改造
第四節 以皮套代搬指
第五節 各種附件的製造
第六節 行動弓箭袋
第十二章 射樂的研究
第一節 古代箭樂
第二節 現在應建設新射樂
中篇 過去的中國弓箭
第一章 中國弓箭的發生
第一節 中國弓箭的創造者
第二節 中國弓箭的發生遠在黃帝以前考
第二章 中國弓箭的發展
第一節 中國弓箭最初的發展
第二節 中國弓箭在國家方面的演進
第三節 中國弓箭在私人方面的演進
第四節 中國古代的弓箭
第一項 弓箭各部的名稱
第二項 弓箭各部名稱的釋義
第三項 弓的取材與製造
第四項 箭的取材與製造
第五節 中國古代弓箭與政治教育的關係
第一項 概論
第二項 六藝中的五射
第三項 射禮
第四項 大射禮
第五項 鄉射禮
第六項 古人對於射禮的論著
第三章 中國弓箭的衰落
第一節 衰落的初期
第二節 半衰落期
第三節 完全衰落期
第四章 歷代神射者傳記節錄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神話類
羿
甘蠅
宋景公
金僕姑
第三節 神奇類
夷羿
甘蠅
飛衛
紀昌
養由基
潘黨
楚王
齊景公
賈大夫
咎君謨
裴旻
第四節 仁義類
工尹商陽
公孫丁
子濯孺子
堂邑父
第五節 寓言類
夷羿
伯昏瞀人
養由基
齊景公
孔子
楚共王
列子
李悝
吳王
相者
熊渠子
齊宣王
魏舒
桓榮祖
阿豺
第六節 神勇類
李廣
李陵
漢武帝
竇熾
陳球
劉曜
董卓
呂布
太史慈
魏文帝
宣武靈後
慕容盛
唐高祖
唐太宗
薛仁貴
劉洪
李克用
陳慥
王舜臣
何灌
岳飛
第五章 射法名著集萃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明,李呈芬,射經
第三節 明,程宗猷,射法直述
第四節 清,李恕谷,學射錄
第五節 明,戚繼光,射法篇
第六節 唐,王琚,射經
第六章 弓箭文藝集錦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論文
明,陳繼儒,射史敘文
明,周孔教,重刻鄉射約序
第三節 詩經
共叔段
魯莊公
第四節 賦
宋,吳淑,弓賦,箭賦
唐,白居易,射中正鵠賦
唐,張友正,射已之鵠賦
唐,何據,射楊葉百中賦
唐,賈餗,百步穿楊葉賦
唐,楊宏貞,貫七札賦
唐,王起,轅門射戟枝賦
唐,元稹,觀兵部馬射賦
第五節 詩
梁元帝,落日射熊詩
陳後主,九日觀馬射詩
北周,庾信,北園射堂新成時
後梁宣帝,詠弓詩
唐太宗,詠弓詩
唐,張說,元武門侍射並序
唐,歐陽詢,詠宋國公蕭瑀射
明太祖,思老試壯詩
蘇子瞻,詠劉乙新作射亭
第六節 銘
黃帝,贊彈銘
周武王,弓銘
後漢,李尤,弧矢銘
晉,江統,弧失銘
晉,嵇含,木弓銘
晉,李尤,良弓銘
梁,昭明太子,弓矢贊
第七章 明代弓箭制度輯要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弓箭的製造
第三節 武舉的考試
第四節 官舍的比試
第五節 大閱的考驗
第六節 射禮的復興
第八章 清代弓箭制度輯要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弓的製造
第三節 箭的製造
第四節 射侯的製造
第五節 清代武科的鄉試與會試
第六節 弓箭與官職
第七節 宗人府的考驗騎射
第八節 旗員與官弁等的驗射
第九節 大閱較射
第十節 熱河圍場與南苑圍場的獵射
第十一節 弓箭傷人的刑律
下篇 未來的弓箭
第一章 未來弓箭的意義
第一節 未來的開始以二十三年七月為起點
第二節 未來是弓箭的再造而不是弓箭的復古
第三節 未來的弓箭是世界和平的媒介物
第二章 未來弓箭在理論上的根據
第三章 未來弓箭的內容
第一節 未來弓箭與教育
第二節 未來弓箭要造成文武不分的風氣
第三節 未來弓箭是一生的良好運動
第四節 未來弓箭比賽的兩大原則
第五節 未來弓箭是民眾的不單是學校的
第六節 未來弓箭是訓練大眾體育的前導
第七節 未來弓箭練習者服裝的質料要服用國貨
第八節 未來弓箭教者與學者的態度
第四章 未來弓箭發展的趨勢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個人方面
第一項 國術家(附國術理論)
第二項 體育家
第三項 教育家
第四項 軍事教育家
第三節 團體方面
第一項 國術館
第二項 軍官學校與各軍隊
第三項 各級童子軍
第四項 各大學校
第五項 大學體育系及體育專校
第六項 各級黨部
第七項 新生活運動各團體
第八項 各城市的公園及公共體育場
第五章 弓箭及「射的」之製造法
第一節 練習弓箭的製法
第二節 「射的」之製造
第一項 「靜的」之製造
第二項 「動的」之製造
第三項 「遊藝的」之製造
第四項 皮指套的製造
第三節 正式弓箭的製造
第六章 射箭自修法
第一節 初級自修法
第一項 工具的製造及注意事項
第二項 室內自修法
第三項 室外自修法
第二節 中級自修法
第三節 高級自修法
第七章 未來弓箭的比賽
第一節 比賽的種類與原則
第二節 普通的比賽
第三節 個別的比賽
第一項 射技比賽
第二項 友誼的比賽
第八章 未來弓箭的遊藝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學校中的弓箭遊藝
第三節 箭圃中的弓箭遊藝
第四節 大禮堂中的弓箭遊藝
第九章 未來弓箭與各界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未來弓箭與少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第三節 與婦女界
第四節 與工商各界
第十章 未來弓箭與中國
第一節 暫時的關係
第一項 世界的現狀
第二項 未來弓箭在二次世界大戰前與中國的關係
第二節 永久的關係
第一項 國民方面
第二項 國家方面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3[193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中國式射箭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852.9
拼音題名
InfoField
gong jian xue da gang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5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0:31,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0:31, 10 June 2023845 × 1,200, 391 pages (17.4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弓箭學大綱 (1/1) by 張唯中著作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03372,22549; 民國圖書.3; 弓箭學大綱)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