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7jh011665-5286 中國佛教史.pdf

From Wikimedia Commons,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764 × 1,056 pixels, file size: 13.55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8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中國佛教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黃懺華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佛教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 (長沙)
Description

全書分中國佛教之肇始時代(東漢至西晉)、中國佛教之進展時代(東晉至南北朝)、中國佛教之光大時代(隋唐)、中國佛教之保守時代(五代至清),共4章

目錄
第一章 中國佛教之肇始時代
第一節 東漢時代之佛教
一 漢明帝以前之佛教東來說
列子之西方聖者說
秦始皇時室利防等齎佛經來化說
霍去病討匈奴獲金人說
張騫使大夏聞有浮屠之教說
劉向校書天祿閣見有佛經說
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說
楚王英為浮屠齋戒祭祀說
二 漢明帝遣使西域訪求佛道說
永平十年說
明帝夜夢金人
遣使西域
迦葉摩騰竺法蘭東來
建白馬寺
初譯四十二章經
永平三年說
永平七年說
關於漢明求法之疑義
關於迦葉摩騰竺法蘭東來之疑義
關於四十二章經翻譯與撰述之疑義
三 漢末西域譯經師之相繼東來
安世高——所傳譯之經典多屬小乘
支讖——大乘經典傳譯之嚆矢
漢末三國時所出經大率從大部經典中抽譯
竺佛朔
安玄
支曜
康巨
康孟詳
漢末佛教之流布
第二節 三國時代之佛教
魏之佛教
曇摩迦羅
此土有戒律受戒之始
曇帝
康僧鎧
帛延之傳譯
吳之佛教
吳地始染大法
支謙——安世高
支讖以後之譯經大師
康僧會
吳地始有佛寺
注經之始
講經之始
朱士行
此土沙門西行求法之始
第三節 西晉時代之佛教
竺法護——鳩摩羅什以前之譯經大師
帛法祖
帛尸梨密多羅密教聖典譯出之最初
第二章 中國佛教之進展時代
第一節 東晉時代之佛教
一 佛圖澄
以道術感化石勒石虎
二 道安
明本無義
三論法門之先驅
著淨土論
三 慧遠
興禪法
結白蓮社
淨土法門流行之始
著法性論
著沙門不敬王者論
四 鳩摩羅什
舊譯時代之泰斗
弘通龍樹提婆之教義
開三論宗
肇天台宗之端緒
開成實宗
五 佛馱跋陀羅
論色空義
弘禪業
肇華嚴宗之端緒
第二節 南北朝時代之佛教
一 南朝與佛教
宋之佛教
疆良耶舍
求耶跋摩
初設戒壇
僧伽跋摩
曇摩密多
求耶跋陀羅
沙汰沙門
制定沙門盡敬君上
齊之佛教
敕法獻玄暢為僧主
梁之佛教
武帝之舍道歸佛
寶志
傅翕
梁三大法師
法雲
智藏
僧長
關於菩提達摩之疑義
真諦三藏流難轉徒間之譯業
開攝論宗
陳之佛教
慧思
智凱——大成天台宗
二 北朝與佛教
曇無讖
魏道武帝明元帝之崇信佛教
太武帝之毀滅佛教——第一武之厄
文成帝之恢復佛教
偉大之佛教藝術——雲岡石窟
獻文帝孝文帝之興隆佛教
菩提流支
勒那摩提
佛陀扇多
初傳無著
世親之教義
關於傳譯十地經論之諸說
曇鸞——弘通他力念佛之法門——開淨土宗
周武帝之毀滅佛教——第二武之厄
幽州沙門智苑造石經
宣帝靜帝之恢復佛教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間之般若思想
般若思想與老莊思想
格義
不真空論之三說
曇濟之六家七宗論
僧鏡之實相六家論
周顒之三宗論
第四節 昆曇宗
關於禪數之學者
僧伽跋澄
曇摩難提
僧伽提婆
竺佛念與慧嵩
浮陀跋摩
高僧傳續高僧傳所載之昆曇學者
第五節 漢地沙門之西行求法
法顯
智嚴
實雲
法勇
智猛
第六節 佛道二教之論爭
五嶽道士與迦葉摩騰角力之傳說
牟子理惑
曹植之辯道論
王浮之老子化胡經
慧琳之黑白論
何承天之達性論
顧歡之夷夏論
明僧紹之正二教論
謝鎮之之析夷夏論
慧通之駁夷夏論
僧敏之戎華論
第七節 華嚴初期之講解流通
此王弘通華嚴之濫觴
以華嚴為圓教之初
華嚴學者
十地學者
第八節 律部之翻譯及弘通
十誦律
弗若多論
曇摩流支
十誦學者
四分律
佛陀耶舍
四分律宗之起原
四分學者
僧祗律
僧祗學者
五分律
佛陀什
大乘戒
菩薩瓔珞本業經
梵綱經
菩薩地持經
第九節 三論四論初期之講解流通
羅什門下講習三論之學者
僧肇
不真空論
三論宗之淵源
道生
僧叡
道融
曇影
僧導
名僧傳高僧傳所載之三論學者
第十節 法華初期之講解流通
正法華之學者
羅什門下之新法華學者
曇影
道融
僧叡
慧觀
道生高僧傳續高僧傳所載之法華學者
南地法華之流行——天台宗之基礎
正法華妙法華添品法華之異同
第十一節 成實宗
成實宗全盛之時代
成實之兩大系統
僧柔
慧次
梁三大法師
僧綽
僧旻智藏之二諦一體說
僧綽之二諦異體說
唯一滅諦
第十二節 涅槃宗
道生——唱阿闡提人皆得成佛說
南本涅槃
慧觀——立二教之五時之教判——以涅槃經為第五時常住教
涅槃宗之學者
齊梁間最重要之涅槃學者——寶亮
北地之涅槃講習弘傳
曇延
第十三節 禪學及禪宗之起原
習禪之禪與禪宗之禪
安世高以來之小乘禪
從小乘禪至大乘禪
羅什系統之禪法
頓悟漸悟
佛陀跋陀羅系統之禪法
佛陀禪師與佛陀扇多
佛陀禪師系統之禪法
達摩
二入四行
慧可
僧璨
第十四節 地論宗
南道
北道
慧光
法上
慧遠
靈裕
慧遠之學說——以阿梨識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南北二道學說之差異
梨耶依持說
真如依持說
第十五節 攝論宗
真諦門下之攝論學者
北方攝論宗之開祖——曇遷
曇遷門下之攝論者
攝論宗之學者
唱九識義
立阿摩羅識為第九識
第九阿摩羅識者真常淨識
第三章 中國佛教之光大時代
第一節 隋唐時代之佛教
一 隋
文帝煬帝之興隆佛教
智顗
吉藏——大成三論宗
二 唐
傳奕疏請罷除佛教
佛道二教之論爭
詔並沙汰二教
停沙汰二教詔
太宗
高宗二代大師之輩出
法順(杜順)——華嚴宗之開祖
智儼
道綽導善——大成淨土宗
玄奘之偉跡——新譯時代之泰斗
窺基——大成法相宗
慧沼
智周
道宣——大成四分律宗
武后之興隆佛教
實叉難陀之譯業
法藏——大成華嚴宗
義淨
慧能神秀——南北二宗
善無畏——弘傳純密
一行
金剛智——密宗之開祖
不空——大成密宗
慧日——淨土教之異軍特起
玄宗之興隆佛教
湛然——盛弘興天台宗
澄觀——盛弘興華嚴宗
宗密——華嚴禪
武宗之毀滅佛教——會昌之法難——第三武之厄
宣宗之恢復佛教
第二節 三論宗
一 三論宗之學統
僧朗
僧詮
法朗
吉藏
古三論與新三論
二 三論宗之教義
(一) 教義
破邪顯正
真俗二諦
八不中道
(二) 教判
二藏三輪
第三節 天台宗
一 天台宗之學統
九祖相承
龍樹
慧文
慧思
智顗
灌頂
智威
慧威
玄朗
湛然
二 天台宗之教義
(一) 教義
諸法實相
圓融三諦
一念三千
一心三觀
六即
(二) 教判
五時八教
第四節 華嚴宗
一 華嚴宗之學統
學統之相承
慧光
道憑
靈裕
〓淵
智正
智儼
法藏
宗派之相承
杜順
智儼
法藏
澄觀
宗密
二 華嚴宗之教義
(一) 教義
法界緣起
四法界
十玄緣起無疑法門
六相圓融
(二) 教判
五教十宗
(三) 異義
慧苑之異義
澄觀宗密之新義
李通玄之別義
第五節 法相宗
一 法相宗之學統
彌勒
無着
世親
護法
戒賢
玄奘
昉尚基光
法寶
圓測
那提
慧沼
智周
俱舍唯識二系
二 法相宗之教義
(一) 教義
萬法唯識
五位百法
種子現行
阿賴耶緣起
四分
三類境
三性
三無性
唯識三性觀
五重唯識觀
五性各別
頓機
漸機
唯識修道五位
(二) 教判
三時教
第六節 律宗
智首
道宣
大慈
文綱
名恪
周秀
靈〓
融濟
道世
弘景
道岸律宗三家
南山宗——道宣
相部宗——法勵
東塔宗——懷素
四分三宗之相違
非色非心法戒體論——相部宗
色法戒體論——東塔宗
心法種子戒體論——南山宗
化制二教
第七節 淨土宗
曇鸞寂後之淨土教
道綽
善導
懷感
少康
迦才
慧日
難行易行二道
聖道淨土二門
正雜二行
五種正行
正助二業
正定業
凡夫往生
第八節 禪宗
道信
弘忍
法融及其系統——牛頭禪
神秀之系統
慧能之系統
行思懷讓
神會——荷澤宗
玄覺
慧忠
第九節 密宗
金剛智不空以前之密教
開元三大士
惠果
空海
金胎兩部
胎藏界十二大院
金剛界九會
第四章 中國佛教之保守時代
第一節 五代之佛教
唐末五代佛教之零落
吳越王之尊崇佛教
周世宗之毀滅佛教——一宗之厄
第二節 宋代之佛教
太祖之興隆佛教
天台教典之復還
永明延壽
遣僧往西竺求法
詔天下沙門入殿庭試三學
詔成都造金銀字佛經
詔雕佛經——大藏刊本之最初法天來汴京
太宗之興隆佛教
詔度童子十七萬人
造文殊普賢像
重修五台十寺蛾嵋五寺
天息災施護來汴京
建譯經院
譯經儀式
天息災法天施護上新譯經
建印經院
選惟淨等十人送譯經院習梵學
詔贊寧編修宋高僧傳
省常結白蓮社
真宗之興隆佛教
四明知禮——中興天台宗
孤山智圓
慧南方慧開黃龍揚岐二派
雲門宗之隆盛
長水子璇
晉水淨源——中興華嚴宗
允堪元照——中興律宗
徽宗之棄佛崇道
南宋之佛教
圓悟克勤
大慧宗杲
宏智正覺
徑山宗杲
第三節 諸宗
一 禪宗
禪宗五家之隆替
百丈懷海始起禪剎定清規
臨濟義玄設四料簡
洞山良價唱五位
默照禪
看話禪
二 天台宗
山家山外之爭
真心觀
妄心觀
別理隨緣義之論駁
山家山外教理上之異點
三 律宗
道恆
省躬
玄暢
允堪
元照
四 華嚴宗
子璇
淨源
義天
宋四大家
五 淨土宗
延壽
義懷
宗本
宗跡
建蓮華勝會
懷深
清了
本如——結白蓮社元照
道言
義和——唱華嚴圓融念佛法門
省常
第四節 元代之佛教
元代之崇尚佛教
海雲印簡
臨濟宗之隆盛
定喇嘛教為國教
發思巴統天下教門
制定蒙古文字
膽巴
沙羅巴
必蘭納識理
法光
增定發思巴所制定之蒙古文字
譯西藏藏經為蒙古語
喇嘛教之流弊
伽璘真世祖之興隆佛教
諸宗
天台宗
華嚴宗
慈恩相宗
四分律宗
第五節 明代之佛教
太祖之興隆佛教
設僧官
保護喇嘛教
以故元攝帝師喃迦巴藏卜為熾盛佛寶國師
成祖之尊崇西僧
禪宗之隆盛
刻大藏經板
造石刻大藏經
紫柏達觀刻方冊藏經
雲棲袾宏——明末佛教界之巨擘
憨山德清
靈峰智旭——代表明代佛教思想最後之學者
法相宗之餘波
第六節 清代之佛教
清代之保護喇嘛教
順治雍正二帝之參禪
編刊藏經——龍藏
翻譯全藏經為滿洲語
編輯滿漢蒙古西番四譯合璧之經咒
清代之禁約佛道二教諸宗
臨濟宗
三峰派之波瀾
五宗原
辟妄救
五宗救
揀魔辨異錄
曹洞宗
華嚴宗
慈雲續法——清初佛教有數之著作家
天台宗
淨土宗
實賢
際醒
彭紹升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9[1940]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主題
InfoField
佛教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B949.2
拼音題名
InfoField
zhong guo fo jiao shi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57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2:30,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2:30, 10 June 2023764 × 1,056, 381 pages (13.55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佛教史 (1/1) by 黃懺華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7jh011665,5286; 民國圖書.3; 中國佛教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